必修一学案:第一课第二框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必修一 学案 第一课第二框

高中政治  必修一  学案  第一课第二框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目标设定1.背诵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创立标志。

2.了解社会主义实践历史。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1917年俄国爆发了_____________,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①②③三.讨论学习与成果展示(30分钟)1.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2分钟)2.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2分钟)3.小组合作翻译:(16—20分钟)历史无过,今人何辜生产关系为生产,生产能力是本根。

原始奴隶封资社,猿奴农工各人生。

原始社会最低级,共占共产又平分。

氏族成员来管事,身无特权不压人。

随着土地被私分,私有制度始成真。

主人富有占资料,奴隶有主无人身。

两大阶级初对立,矛盾难解又难分。

要说国家何处来,军队法庭监狱成。

金属城市造文字,迈入文明时代门。

大周分封入封建,君主专制等级森。

可怜土地是命根,地主收租到黄昏。

封建末期资本聚,生产过剩留病根。

生产已经社会化,生产资料归私人。

剩余价值被夺取,工人何处度余生?社会主义曾空想,一纸宣言终诞生。

剩余价值揭人事,唯物史观断乾坤。

劝君惜取少年时,莫待白发赋来生。

千年万载妒星辰。

四.典题训练(2分钟)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①阶级斗争理论②劳动价值论③唯物史观④剩余价值学说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消灭了私有制③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④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

必修一1.2教案学案

必修一1.2教案学案

必修一 1.2时间和位移教案1.教材分析《时间和位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第2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个重要的知识点:1知道什么是矢量和标量,2会区别位移和路程及时间和时刻。

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道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3.知道矢量和标量,能区分矢量和标量3.学习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4.学习难点1.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5.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难度有所提高,所以在初中与高中物理的转折点上,老师一定要低重心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知识。

6.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7.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了解什么是矢量和标量,知道时间和时刻及位移和坐标的区别。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8.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自然离开不了时间,我们的生活与时间这个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这样说“汽车的开出时间是12点50分”“汽车在某站停留的时间是10分钟”。

那么这两句话中的“时间”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时间与时刻师:不是,第一句中的“时间”是某一时刻,某一瞬时;第二句中的“时间”是指一段时间。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用物理学严谨的语言对时间定义时刻:指某一瞬时,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各个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学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学案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标要求】1、把握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2、明确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3、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建立的条件;4、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5、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及实践的过程。

【知识梳理】一、原始社会1、地位:2、发展阶段:3、生产关系的特点:4、社会组织形式:(1)氏族:在原始社会,按照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氏族制度:人们通过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1、奴隶制国家的产生:私有制确立(1)时间:(2)原因:(3)过程:(4)标志:(5)影响:2、阶级的含义:最早的阶级:3、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4、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5、国家的产生(1)原因:(2)最早的国家:(3)国家的含义:6、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意义: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2、封建制生产力发展的表现:3、封建统治(1)经济上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2)政治上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3)思想上地主阶级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1)在封建社会,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抗租抗税运动、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等。

四、资本主义社会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4、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5、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特征(2)主要表现(3)直接原因(4)根本原因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表现在生产上:在阶级关系上:(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地位(3)资本主义终究要被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一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一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题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①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内容: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①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②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判断一种射虎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人类历史上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新教材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新教材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素养目标·明要求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学情展示·定方向素养坐标自主梳理知识点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__最初阶段__,也是最低阶段。

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__旧石器__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__新石器__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2.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__共同劳动__,共同占有__生产资料__,在生产中结成__平等互助__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3.在原始社会,按照__血缘关系__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4.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__奴隶主阶级__和__奴隶阶级__,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5.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__奴隶主__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__奴隶主__占有和支配。

6.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__奴隶制__国家产生了。

7.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__金属工具__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__文字__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__生产力__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知识点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__封建制__生产关系。

2.在封建社会,__封建土地所有制__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__主要方式__,地租包括__劳役地租__、实物地租和__货币地租__。

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__君主专制__、等级森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全册精品学案(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整理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全册精品学案(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整理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漫游橘子洲日月经天,四季更替。

而今,又到了金风萧瑟的深秋。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诗人来到湖南长沙的西面,独自一人伫立于橘子洲头。

在他的眼中,这一脉奔腾的湘江,宛如一条飘动着的玉带,沐着秋阳,挟着秋气,漾着秋声,日夜不息地自南向北流去。

远望那苍苍莽莽的岳麓群山,山上那高高低低的一层层枫树林,经过秋风的吹拂和严霜的浸蚀,已经变成红色,似无尽的丹砂在缓缓流动,又似一团团炽烈的火焰在霍霍燃烧。

近看那滚滚滔滔的湘江,一片碧绿,清澈见底,秋水与长天浑然一色。

无数船只在湘江中南来北往,竞相行驶,船头剪开万朵梨花,船尾抛出千条白练,船驱浪涌,浪助船行,好一幅美丽壮观的湘江扬帆图!仰望万里长空,风和日丽,云淡天高,矫健的雄鹰正奋翅搏击。

俯视幽幽江底,水色明净,青草浮动,欢快的鱼儿正自在遨游。

在明媚的秋光里,世间万物都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繁衍生息,各显风流,从不感到秋天的肃杀和寂寥。

面对着辽阔无际、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诗人心潮难平,一种激昂慷慨的情绪油然而生,他不禁问道:这旷远迷茫的大地呀,到底该由谁来主宰你兴衰沉浮的命运?诗人于是回忆起当年在这风景如画的橘子洲上,和许许多多革命战友聚会、畅游的情景。

那时,他们谈理想,论抱负,评人生,抒豪情,共同度过了一段不同寻常而又有意义的岁月。

同学们青春如火,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经纶满腹,激情奔放,敢说敢为,浑身充满了革命的斗志和力量。

大家雄心勃勃,宏论滔滔,评说国家大事,关注国运民生;奋笔展纸,心潮作墨,写出了一篇篇激浊扬清的雄文。

一切达官贵人,一切军阀官僚,一切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者,在他们眼里都不过如粪土一般。

还记得吗?当年同学们在水深流急的湘江中游泳,激起的重重波浪,几乎阻挡住了飞速行驶的航船。

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并背诵默写。

2.品味语言,通过词中的意象与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必修一第1、2课导学案

必修一第1、2课导学案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班级-------- 姓名---------------------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历史强调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例如:有同学认为: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课本内容大体相似。

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

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

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而课本编写则是按照专题式:古代中国与西方、近代世界与中国、现代中国与世界。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属于“分析式历史”。

通俗讲:初中历史主要考察who ,when ,where, what ,形象的说就是记住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但高中要探究深层次的东西,why ,即思考为什么要发生这事,有什么影响,得出怎样认识。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通史体例,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理论概念模糊。

而高中历史新课程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目的是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要求甚高。

4、在课程内容上,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各占一个模块,这也是高中结业考试内容。

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这就需要按照高中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二、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依据导学案完成预习内容,清楚本节课内容,尤其要明确课标和重点内容,把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在课本上记录下来,课堂上或课后及时请教老师帮助解决;同时在预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每个子目都是从哪几个角度阐述的?例如:第一课分封制的内容是从周王的地位、分封对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三个角度阐述的,预习时就要明确。

必修一第一章学案(完整版)

必修一第一章学案(完整版)

必修一第一章学案(完整版)第一章.集合§1.1.1设定学习目标的含义和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能够举例说明集合,能够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够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体语言来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体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掌握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学习重点:1.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常用数集3.理解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自主学习(课前完成,包括自主学习和提问)一.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为,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2.如果a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该集合记录为:;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表示a不属于集合a,并记录为:。

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属性:①, ②, ③4.全体整数的集合简称,记作;所有正整数的集合简称,记作;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简称,记作;全体有理数的集合简称,记作;所有实数集合的缩写被记录为:;一个没有任何元素的集合被调用,并被记录为;合作探究:例1:以下可以组成一个集合:① π的近似值的整体;②2021年北京四中暑假新入学的学生;③平方等于-1的实数的全体;④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中的一些点;⑤1,2,3,1.变式训练1: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a、平面上的所有点b.所有小于零的整数c、一个高年级四班的高个子学生,一天在购物中心买东西的顾客例2: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使{x2-x,2x}表示一个集合?变量训练2:设置a={X2,x+2,0},并找到实数x的值范围示例3:下列关系的正确数目为()①? 12? R②2.Q③0? N④? 3.Na、 1b。

2C。

3D。

4变量培训3:如果所有数字,如3A+2B(a∈ Z、B∈ z)从集合a中,试着判断6-22是否是集合a中的一个元素?知识总结(评估和推广):1。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形成一个集合,关键是该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小组序号教师评价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两种结算方式;信用卡的优点;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懂得外汇的含义;理解汇率的变化;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和支票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重难点】信用工具、外汇、汇率
【自主学习】
一、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及常用的结算工具
阅读课本P8本框首段,归纳:人们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是和。

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是和。

2.信用工具
(1)信用卡
阅读课本P8—9,勾画并掌握信用卡的含义、功能与优点。

思考:信用卡就是指银行信用卡吗?
(2)支票
阅读课本P9第3、4自然段,归纳支票的含义、种类。

思考:完成教材第9页中间框的探究活动
二、外汇与汇率(课本第10页)
1. 外汇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温馨提示:外汇不等于外币。

外币是指外国的货币,包括外国的纸币、铸币;外汇具体包括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

外币属于外汇的围,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外汇执行的主要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汇率
(1)含义: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阅读课本P10末段,归纳出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预习自测】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14年3月25日,100美元兑换617.36元人民币;2015年7月13日,100美元兑换611.33元。

这表明
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
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完成)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外币的汇率升高,意味着人民币升值。

()
(2)人民币汇率越高越好。

()
2.请完成下面表格:汇率与币值的变化及其规律
活动一信用工具
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同学们去餐厅买饭时却不用现金。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购物、旅游、上学时也未必使用现金。

我们还看到人们拿着一卡轻轻一刷,交易就立刻完成了。

我们还经常看到某些企业进行交易时自始至终都没有使用现金交易。

材料中的“卡”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属于何种结算方式?
活动二外汇和汇率
近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升值状态。

2010年6月22日1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7980元,经过902个工作日,升值至2014年1月14日的6.0930元,升值幅度达到了10.76%。

对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高,一些国专家表示,虽然从长期看,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抑制输入性通胀,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带来的不确定性,当前更应强调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高意味着什么?
(2)实施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有什么意义?
【当堂检测】(相信自己,力争全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限时6分钟完成。


1.某中学从当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批图书,价格总额为50万元。

下面最合适的结算方式是
A.现金结算 B.转账结算 C.现金支票D.汇票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

人们在购物和旅游时
越来越喜欢使用信用卡,其原因是
①信用卡是一般等价物,可以作为财富的代表②信用卡能够方便购物消费
③信用卡可以增强消费安全④信用卡简化收款手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关于支票的说法,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支票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B.支票作为一种支付凭证,可以随意签发,不受存户存款数量的限制
C.支票是用于办理结算业务的一种信用工具
D.支票是向收款单位或个人签发的票据,可以不用记名
4.下列对汇率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B.两种货币的比价上的变化
C.用人民币表示的国际间的结算工具 D.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5.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4年3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
1美元对人民币6.1327元,而2015年7月13日1美元对人民币则为6.1133元。

这表明
A.外汇汇率在升高,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 B.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贬值,有利于进口C.外汇汇率在升高,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 D.外汇汇率在跌落,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6.2014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卢布持续贬值,已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货币。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可能会使
①俄罗斯出境旅游的旅客减少②俄罗斯企业对外投资的意愿增强
③我国增加对俄罗斯商品的进口④我国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知识体系构建】
信用卡与支票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外汇
【课后拓展案】
1.信用卡与支票的相同点是
A.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C.集存款、消费、结算、查询于一体 D.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①不利于出口②有利于进口③不利于进口④使得我国的外汇收入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3.有分析师预测,人民币兑美元可能在2014年会有小幅升值,幅度在3%以。

下列主体中,最有可能
希望人民币升值的是
A.省某出口企业 B.一位即将赴美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
C.中华人民国商务部 D.一家准备到中国投资办厂的美国公司
4.下列对银行信用卡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经济往来中直接进行现金结算的工具
②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③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购物消费
④持卡人可以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
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
①我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②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
③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④我国出口的大幅度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某有5万美元,他决定将其中的2万美元换成人民币,3万美元换成欧元。

根据下表四家银行提供的当天外汇报价,某应选择的银行分别是
A.甲和丁 B.丙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乙
【我的反思】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答案
【预习自测】D
【自主探究】
1.(1)错。

外汇汇率升高,意味着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

(2)错。

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

2.
【合作探究】
活动一:
信用卡。

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属于转账结算。

活动二:
(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高意味着用100美元可以兑换的人民币更少。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利:人民币小幅升值会适当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平稳国物价,方便百姓生活;同样多的人民币能兑换更多外币,到国外消费更划算;给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对于进口企业来说,可以购买更便宜的原料;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人民币升值的弊:出口减少;对国企业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破产,失业人数增加;减少外商对我国的投资。

(2)实施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当堂检测】1—6 BBCDAA
【课后拓展】1—6 DABB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