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保障方式,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对于推动运动的开展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其效果。
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时间和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种机构纷纷推出运动方案,希望可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运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1. 制定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制定运动方案的目标,例如提高员工的体能水平、减轻工作压力、增进团队合作等。
2. 设计内容: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运动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伸展放松等,同时要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状况。
3. 创新亮点:在设计运动方案时,可以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如团体比赛、健身挑战赛、健康讲座等,以吸引员工的参与度。
4. 引入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健身APP、智能手环等,来监测员工的运动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
三、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机构运动方案的效果,我们在某公司进行了实验。
实验组实施了创新设计的运动方案,对照组则继续采用传统的运动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比对,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验组员工的运动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更大,整体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2. 实验组的团队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3. 实验组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工作压力得到缓解,工作满意度有所提升。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在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促进团队合作、缓解工作压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对于提升员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运动方案设计,为员工的健康和幸福贡献力量。
愿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共同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构运动⽅案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机构运动⽅案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实验⽬的1.培养学⽣机构型综合的设计能⼒、创新能⼒和实践动⼿能⼒;2.培养学⽣综合应⽤所学知识对机构的结构和运动性能加以评价的分析能⼒。
⼆、实验原理任何机构都是将基本组依次连接到机架和原动件上⽽构成的。
三、实验内容1.多功能移动式残病⼈浴缸翻转机构(见动画)⑴上⾝部缸体翻转机构要求上⾝部缸体从⽔平位置向上翻转⾄70度,即翻转⾓为0-70度.可采⽤的机构:①摆动导杆机构,导杆与上⾝部缸体固装在-起,带动缸体翻转。
由直线电机带动主动杆摆动。
②双摇杆机构,上⾝部缸体作为从动摇杆,在主动摇杆驱动下作0-70度摆动. 主动杆由直线电机带动摆动。
③其它机构⑵腿部缸体翻转机构要求腿部缸体从垂直位置向上翻转⾄⽔平位置,利⽤死点保持腿部缸体在⽔平位置, 借助凸轮机构破坏死点,使腿部缸体在重⼒作⽤下复位。
可采⽤机构:①双摇杆机构,腿部缸体作为主动摇杆;②其它机构2. ⽜头创床机构(见动画)要求刨⼑(安装在滑枕上)作直线往复运动。
可采⽤的机构:①转动导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组合,由电机驱动主动件转动。
②摆动导杆机构和滑块机构组合,由电机驱动主动件转动。
③其它机构3.翻转机(见动画)要求翻转模板装在连杆上,模板翻转180度。
①四杆机构,电机驱动。
②其它机构4.飞机起落架要求起落架上轮⼦从⽔平位置向下翻转⾄垂直位置,利⽤死点使起落架轮⼦保持在垂直位置。
可采⽤的机构:①四杆机构,电机驱动。
②其它机构5.插床机构要求插⼑作垂直上下往复直线运动,向下时(⼯作⾏程)较慢,向上运动(空程)时速度较快。
可采⽤的机构:①双曲柄机构与曲构滑块机构组合,电机驱动.②其它机构6.冲压成型机压头作垂直上下直线运动,以较⼩功率带动主动件运动时,滑块能产⽣巨⼤的冲压⼒。
可采⽤的机构:①六杆增⼒机构,电机驱动.②其它机构7.拉延压⼒机压边机构压边滑块作垂直上下直线运动,在下极限位置时,有瞬时停歇现象;同时以较⼩功率带动主动件运动时,滑块能产⽣巨⼤的冲压⼒。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精选】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一、概述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是各类复杂机械设计中决定性的一步,机构的设计选型一般先通过作图和计算来进行,一般比较复杂的机构都有多个方案,需要制作模型来试验和验证,多次改进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和参数。
本实验所用搭接试验台能够任意选择平面机构类型,组装调整机构尺寸等功能,能够比较直观、方便的搭接、验证、调试、改进、确定设计方案,较好地改善了在校学生对平面机构的学习和设计一般只停留在理论设计“纸上谈兵”的状况。
二、实验目的掌握机构创新模型的使用方法及实验原理。
(1)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2)加深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其运动特性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三、实验原理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去的方法来组成,这是机构的组成原理,也是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杆组的概念、正确拆分杆组及拼装杆组。
1.杆组的概念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数目相等,因此机构均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系统通过运动副联接而成。
将从动件系统拆成若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基本杆组,简称杆组。
根据杆组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级的条件是:F=3n—2P L-P H=0。
其中构件数n,高副数P L和低副数P H都必须是整数。
由此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杆组。
最简单的杆组为n=2,P L=3,称为II级组,由于杆组中转动副和移动副的配置不同,II 级杆组共有五种形式如图2-22所示。
III级杆组形式较多,其中n=4,P L=6,图2-23所示为机构创新模型已有的几种常见的III级杆组。
2.正确拆分杆组正确拆分杆组的三个步骤:(1)先去掉机构中的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有时还要将高副加以低代。
(2)计算机构的自由度,确定原动件。
(3)从远离原动件的一端(即执行构件)先试拆分II级杆组,若拆不出II级组时,再试拆III极杆组,即由最低级别杆组向高一级杆组依次拆分,最后剩下原动件和机架。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 1. 引言
### 1.1 背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机构运动的创新设计方案,提出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机构运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 1.2 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通过实验评估该方案的效果
和可行性。
## 2. 方法
### 2.1 实验设备
本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
- 电脑
- 编程软件
### 2.2 实验步骤
1. 确定机构运动的问题和需求;
2. 研究已有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
3. 提出创新设计方案,包括机构结构的改进、控制系统的优化等;
4. 使用编程软件对创新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实验;
5.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创新设计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6.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 3. 结果
### 3.1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创新设计方案的模拟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 提高了机构运动的效率;
- 提高了机构运动的准确性。
### 3.2 改进意见和建议
鉴于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意见和建议:
- 进一步优化机构结构,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效果;
- 考虑引入智能控制系统,以提高机构运动的自适应性。
## 4.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设计了一个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提高机构运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根据目前的实验结果,我们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推进机构运动的创新设计。
## 5. 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1
2. 参考文献2
3. 参考文献3。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一、实验目的1.学习机构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形式;2.掌握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方法;3.通过实验研究,设计出一种新的机构运动方案。
二、实验原理1.机构运动原理:机构运动是指利用固定的机构构造使物体在规定的轨迹上进行运动的方法。
根据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构造形式又分为平面机构、空间机构、举重机构等;2.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方法:(1)确定需求:需求分析是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第一步,通过深入了解所需机构的特点、机构的应用场景、操作人员需求等,明确设计方向。
(2)设计构思:通过对需求的深入理解,团队成员可以进行设计构思,提出各种机械运动方案和机构选型建议。
(3)原理评估:对每种机械运动方案进行工作原理评估,选出最为合理的运动方案(4)仿真设计: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软件对设计进行仿真和模拟,检验所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的数据精度、较差,以及运动可控性。
(5)实验验证:经过仿真、模拟的机构运动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实验验证,验证其实际的性能和适用性。
三、实验过程1.确定需求:本次实验要求设计一种新型的简单跳板机构,可用于乒乓球发球机,模拟手动发球,可适应多个方向的运动。
2.设计构思:本次实验为踢踏课程设计的简单跳板机构,设计适用于Pedal sports课的,故设计一种简单、轻量化、易于携带和使用的机构。
经过讨论、比较,最终确定了一种名为“两杆三组件”的跳板机构。
该机构由两杆杆件和三组组件构成:小滑块、卡门和支架,通过卡门与滑块的收放实现运动控制。
该机构可以通过拆卸、组装来实现机械结构的快速调配,适合于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使用。
3. 原理评估:对机械运动方案进行评估,最终选出两杆三组件的方案。
该方案由于结构简单,控制灵活,且构造方便,易于集成,故符合所需的基本要求。
4.仿真设计: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进行模拟,确保所造出的样本在直线区间符合前后合理选段。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doc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篇一: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2、通过机构的拼接,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3、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机构运动方案构型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机架、各种零部件、连杆、复合铰链、移动副、转动副等。
三、实验步骤1、掌握平面机构组成原理。
2、熟悉本实验中的实验设备,各零部件功用和安装、拆卸工具。
3、自拟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形成拼接实验内容,将平面机构运动方案正确拆分成基本杆组。
4、正确拼接各基本杆组。
5、将基本杆组按运动传递规律顺序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
四、实验内容(1)按比例绘制实际拼装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要求符号规范。
标出活动构件、原动件、转动(2) 进行机构分析:杆组化分,并简要说明机构杆组的拆组过程,并画出所拆机构的杆组简图。
(3) 根据拆分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杆组,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几种?要求用机构运动简图表示出来,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之。
(4) 利用不同的杆组进行机构拼接,可得到哪一些有创意的机构运动方案?用简图说明篇二: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十三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同组人:成绩:一.实验目的二.绘制实际拼装的机构运动方案简图,并在简图中标注实测所得的机构运动学尺寸三.简要说明机构感组的拆组过程,并画出所拆杆组的简图四.根据你所拆开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排列,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些?要求用简图表示出来。
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之篇三:实验(四)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实验课程: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年月日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设备及工具四、实验原理五、实验方法与步骤2六、实验结果1、所拼接的机构运动简图2、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并分析其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3。
2020年平面机构运动方案设计与拼装实验报告

平面机构运动方案设计与拼装实验报告平面机构运动设计与拼装实验报告平面机构运动方案设计与拼装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
2.通过平面机构的拼装,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了解机构在实际安装中可能出现的运动干涉现象及解决办法。
3.通过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其原动件数应等于其所具有的自由度数。
如将机构的机架及与机架相连的原动件从机构中拆分开来,则其余构件构成的杆件组必然是一个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
而这个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有时还可以拆分成为更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最后将不能再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称为基本杆组,简称杆组。
由杆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的基本杆组应满足条件:F=3n-2Pl-Ph=0任何平面机构均可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的方法来组成,这是机构的组成原理,也是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三、机构设计及实验组装说明书本组选择的是筛料机构:图1 筛料机构简图机构组成:该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和摇杆滑块机构构成。
工作特点:曲柄1匀速转动,通过摇杆3和连杆4带动滑块5作往复直线运动,由于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性质,使得滑块5速度、加速度变化较大,从而更好地完成筛料工作。
使用到的零部件:工具:内六角扳手三把、活动扳手、钢板尺、自备三角板、圆规、纸和笔等文具。
1)实验台机架图2 实验台机架图实验台机架中有5根铅垂立柱,它们可沿X方向移动。
移动时请用双手扶稳立柱、并尽可能使立柱在移动过程中保持铅垂状态,这样便可以轻松推动立柱。
立柱移动到预定的位置后,将立柱上、下两端的螺栓锁紧(安全注意事项:不允许将立柱上、下两端的螺栓卸下,在移动立柱前只需将螺栓拧松即可)。
立柱上的滑块可沿Y方向移动。
将滑块移动到预定的位置后,用螺栓将滑块紧定在立柱上。
按上述方法即可在X、Y平面内确定活动构件相对机架的连接位置。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一、引言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探索新的运动机构,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实验目的1. 研究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2. 分析现有机构运动方案的优缺点;3. 提出并验证新的机构运动方案。
三、实验方法1. 文献调研:对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进行综述;2. 仿真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不同机构运动方案的运动特性;3. 实物制作: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制作实际的机构运动方案;4. 实验测试:对实际制作的机构运动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估。
四、实验步骤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2. 仿真模拟:利用SolidWorks等软件,对现有机构运动方案进行建模和仿真;3. 仿真结果分析:对不同机构运动方案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其优缺点;4. 创新设计:基于仿真结果和文献调研,提出新的机构运动方案;5. 实物制作:根据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制作实际的机构样品;6. 实验测试:对实际制作的机构样品进行运动测试和评估;7. 结果分析: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现有机构运动方案存在的问题:某些机构运动方案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和能量损失;2.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构运动方案,能够减小摩擦力和能量损失;3. 实验测试结果: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在实验测试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
六、讨论与分析1.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是否满足了设计要求?2. 新的机构运动方案相比现有方案有何优势?3. 新的机构运动方案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七、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成功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验证了其在实验测试中的良好性能。
这一创新设计有望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 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2.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能力。
二、 设备和工具1.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2.工具箱一套;3.自备三角板、圆规和草稿纸等文具。
三、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预习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初步了解机构创新模型;2.选择设计题目,初步拟定机构系统运动方案。
四、 实验原理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的方法来组成,这是机构的组成原理,也是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1.杆组的概念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相等,因此机构均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通过运动副联结而成。
将从动件系统拆成若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基本杆组(简称杆组)。
根据杆组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组的条件是:F = 3n - 2P L - P H =0 (4-1)式中: n 为杆组中的构件数;P L 为杆组中的低副数;P H 为杆组中的高副数。
由于构件数和运动副数目均应为整数,故当n 、P L 、P H 取不同数值时,可得各类基本杆组。
当P H =0时,杆组中的运动副全部为低副,称为低副杆组。
由于有F = 3n - 2P L -P H =0,故32LP n ,则n 应当是2的倍数,而P L 应当是3的倍数,即n :2、4、6……,P L =3、6、9……。
当n=2,P L =3时,基本杆组称为II 级组。
II 级组是应用最多的基本杆组,绝大多数的机构均由II 级杆组组成,II 级杆组可以有下图所示的五种不同类型:图4-1 平面低副Ⅱ级杆组n=4,P L =6的杆组形式很多,如图6-2所示为常见的Ⅲ级杆组。
图4-2 平面低副Ⅲ级杆组2、正确拆分杆组从机构中拆出杆组具有三个步骤:1)先去掉机构中的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2)计算机构的自由度,确定原动件;3)从远离原动件的一端开始拆分杆组,每次拆分时,要求先试着拆分Ⅱ级组,没有Ⅱ组时,再拆分Ⅲ级组等高一级杆组,最后剩下原动件和机架。
拆分杆组是否正确的判定方法是:拆去一个杆组或一系列杆组后,剩余的必须为一个完整的机构或若干个与机架相联的原动件,而不能有不成组的零散构件或运动副存在,全部杆组拆完后,应当只剩下与机架相联的原动件。
如图4-3所示机构,可先除去K处的局部自由度,然后,按步骤2)计算机构的自由度(F=1),并确定凸轮为原动件;最后根据步骤3),先拆分出构件4和5组成的Ⅱ级组,再拆分出构件6和7及构件3和2组成的两个Ⅱ级组以及由构件8组成的单构件高副杆组,最后剩下原动件1和机架9。
图4-3 杆组拆分3、杆组的正确拼装根据事先拟定的机构运动简图,利用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提供的零件按机构运动的传递顺序进行拼装。
拼装时,通常先从原动件开始,按运动传递规律进行拼装。
拼装时,应保证各构件均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运动,这样可避免各运动构件之间的干涉,同时保证各构件运动平面与轴的轴线垂直。
拼装应以机架铅垂面为参考平面,由里向外拼装。
注意:为避免连杆之间运动平面相互紧贴而摩擦力过大或发生运动干涉,在装配时应相应装入层面限位套。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台提供的运动副拼接方法参见以下各图所示。
1)实验台机架:图4-4 实验台机架图实验台机架中有5根铅垂立柱,均可沿x方向移动。
移动前应旋松在电机侧安装在上、下横梁上的立柱紧固螺钉,并用双手移动立柱到需要的位置后,应将立柱与上(或下)横梁靠紧再旋紧立柱紧固螺钉(立柱与横梁不靠紧旋紧螺钉时会使立柱在x方向发生偏移)。
注:立柱紧固螺钉只需旋松既可,不允许将其旋下。
立柱上的滑块可在立柱上沿Y方向移动,要移动立柱上的滑块,只需将滑块上的内六角平头紧定螺钉旋松即可(该紧定螺钉在靠近电机侧)。
按上述方法移动立柱和滑块,就可在机架的X、Y平面内确定固定铰链的位置。
2)主、从动轴与机架的连接(下图各零件编号与“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组件”序号相同,后述各图均相同)图4-5 主、从动轴与机架的连接按上图方法将轴联接好后,主(或从)动轴相对机架不能转动,与机架成为刚性联接;若件22不装配,则主(或从)动轴可以相对机架作旋转运动。
3)转动副的连接图4-6 转动副连接图按图示联接好后,采用件19联接端连杆与件9无相对运动,采用件20联接端连杆与件9可相对转动,从而形成两连杆的相对旋转运动。
4)移动副的连接图4-7 移动副连接图5)活动铰链座I的安装图4-8 活动铰链座I连接图如图联接,可在连杆任意位置形成铰链,且件9如图装配,就可在铰链座I 上形成回转副或形成回转-移动副。
6)活动铰链座II的安装图4-9 活动铰链座II的连接图如图连接,可在连杆任意位置形成铰链,从而形成回转副。
7)复合铰链I的安装:(或转一移动副)图4-10 复合铰链I的连接图将复合铰链I铣平端插入连杆长槽中时构成移动副,而联接螺栓均应用带垫片螺栓。
8)复合铰链II的安装图4-11 复合铰链II的连接图复合铰链I联接好后,可构成三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也可构成复合铰链+移动副。
复合铰链II联接好后,可构成四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
9)齿轮与主(从)动轴的连接图4-12 齿轮与主(从)动轴的连接图10)凸轮与主(从)动轴的连接图4-13 凸轮与主(从)动轴的连接图11)凸轮副连接图4-14 凸轮副连接图12)槽轮机构连接图4-15 槽轮机构连接图注:拨盘装入主动轴后,应在拨盘上拧入紧定螺钉37,使拨盘与主动轴无相对运动;同时槽轮装入主(从)动轴后,也应拧入紧定螺钉37,使槽轮与主(从)动轴无相对运动。
13)齿条相对机架的连接如图连接后,齿条可相对机架作直线移动;旋松滑块上的内六角螺钉,滑块可在立柱上沿Y方向相对移动(齿条护板保证齿轮工作位置)。
图4-16 齿条相对机架的连接14)主动滑块与直线电机轴的连接:图4-17主动滑块与直线电机轴的连接当由滑块作为主动件时,将主动滑块座与直线电机轴(齿条)固连即可,并完成如图示连接就可形成主动滑块。
五、实验内容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其运动方案由学生根据设计要求构思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进行创新构思并完成方案的拼接,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实验可以选用工程机械中应用的各种平面机构,根据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拼接实验;也可从下列运用于工程机械中的各种机构中选择拼接方案,完成实验。
1、内燃机机构图4-18 内燃机机构机构组成:曲柄滑块与摇杆滑块组合而成的机构。
工作特点:当曲柄1作连续转动时,滑块6作往复直线移动,同时摇杆3作往复摆动带动滑块5作往复直线移动。
该机构用于内燃机中,滑块6在压力气体作用下作往复直线运动(故滑块6是实际的主动件),带动曲柄1回转并使滑块5往复运动使压力气体通过不同路径进入滑块6的左、右端并实现排气。
图4-19 精压机机构2、精压机机构机构组成:该机构由曲柄滑块机构和两个对称的摇杆滑块机构所组成。
对称部分由杆件4—5—6—7和杆件8—9—10一7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虚约束。
工作特点:当曲柄1连续转动时,滑块3上、下移动,通过杆4—5—6使滑块7作上下移动,完成物料的压紧。
对称部分8—9—10—7的作用是使构件7平稳下压,使物料受载均衡。
用途:如钢板打包机,纸板打包机,棉花打捆机、剪板机等均可采用此机构完成预期工作。
3、牛头刨床机构图4-20 牛头刨床机构图b)为将图a)中的构件3由导杆变为滑块,而将构件4由滑块变为导杆形成。
机构组成:牛头刨床机构由摆动导杆机构与双滑块机构组成。
只是在图a)中,构件2、3、4组成两个同方位的移动副,且构件3与其它构件组成移动副两次;而图b)则是将图a)中D点滑块移至A点,使A点移动副在箱底处,易于润滑,使移动副摩擦损失减少,机构工作性能得到改善。
图a)和图b)所示机构的运动特性完全相同。
工作特点:当曲柄1回转时,导杆3绕点A摆动并具有急回性质,使杆5完成往复直线运动,并具有工作行程慢,非工作行程快回的特点。
4、两齿轮-曲柄摇杆机构图4-21 齿轮一曲柄摇杆机构图4-22 齿轮-曲柄摆块机构机构组成:该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和齿轮机构组成,其中齿轮5与摇杆2形成刚性联接。
工作特点:当曲柄1回转时,连杆2驱动摇杆3摆动,从而通过齿轮5与齿轮4的啮合驱动齿轮4回转。
由于摆杆3往复摆动,从而实现齿轮4的往复回转。
5、两齿轮-曲柄摆块机构:机构组成:该机构由齿轮机构和曲柄摆块机构组成。
其中齿轮1与杆2可相对转动,而齿轮4则装在铰链B点并与导杆3固联。
工作特点:杆2作圆周运动,为曲柄通过连杆使摆块摆动从而改变连杆的姿态使齿轮4带动齿轮1作相对曲柄的同向回转与逆向回转。
6、喷气织机开口机构图4-23 喷气织机开口机构机构组成:该机构由曲柄摆块机构,齿轮一齿条机构和摇杆滑块机构组合而成,其中齿条与导杆BC固联,摇杆DD’与齿轮G固联。
工作特点:曲柄AB以等角速度回转,带动导杆BC随摆块摆动的同时与摆块作相对移动,在导杆BC上固装的齿条E与活套在轴上的齿轮G相啮合,从而使齿轮G作大角度摆动,与齿轮G固联在一起的杆DD’随之运动,通过连杆DF(D’F’)使滑块作上、下往复运动。
组合机构中,齿条E的运动是由移动和转动合成的复合运动,而齿轮G的运动就取决于这两种运动的合成。
图4-24 冲压机构7、冲压机构机构组成:该机构由齿轮机构与对称配置的两套曲柄滑块机构组合而成,AD杆与齿轮1固联,BC杆与齿轮2固联。
组成要求:z1=z2;AD=BC;α=β工作特点:齿轮1匀速转动,带动齿轮2回转,从而通过连杆3、4驱动杆5上下直线运动完成预定功能。
该机构可拆去杆件5,而E点运动轨迹不变,故该机构可用于因受空间限制无法安置滑槽但又须获得直线进给的自动机械中。
而且对称布置的曲柄滑块机构可使滑块运动受力状态好。
应用:此机构可用于冲压机、充气泵、自动送料机中。
8、插床机构图4-25 插床机构机构组成:该机构由转动导杆机构与正置曲柄滑块机构构成。
工作特点:曲柄1匀速转动,通过滑块2带动从动杆3绕B点回转,通过连杆4驱动滑块5作直线移动。
由于导杆机构驱动滑块5往复运动时对应的曲柄1转角不同,故滑块5具有急回特性。
应用:此机构可用于刨床和插床等机械中。
9、筛料机构图4-26 筛料机构机构组成:该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和摇杆滑块机构构成。
工作特点:曲柄1匀速转动,通过摇杆3和连杆4带动滑块5作往复直线运动,由于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性质,使得滑块5速度、加速度变化较大,从而更好地完成筛料工作。
10、凸轮-连杆组合机构图4-27 凸轮-连杆组合机构机构组成:该机构由凸轮机构和曲柄连杆机构以及齿轮齿条机构组成,且曲柄EF与齿轮为固联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