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地形地质图
大凌河(河流流域)详细资料大全

大凌河(河流流域)详细资料大全大凌河发源于辽宁省与河北省接壤地区,全长447公里,大小支系纵横交错,主脉横贯辽西,东南汇入渤海。
它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33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均径流量17.91亿立方米。
大凌河流经碎屑岩、火山岩和黄土地区,含沙量达57千克/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
大凌河西源和南源汇聚地建有喀左龙源旅游区,干流建有阎王鼻子水库和白石水库。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大凌河•英文名称:Daling River•别称:榆水、白狼水,灵河、凌河•所属水系:大凌河水系•地理位置:辽宁西部地区•流经地区:辽宁、河北、内蒙古•发源地:南源:建昌县要路沟;西源:平泉市榆树林子;北源:凌源市万元店•主要支流:老虎山河、凉水河、牤牛河及细河•河长:447公里•河流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7.91亿立方米•落差:1097米•含沙量:57千克/立方米•旅游景点:龙源湖湿地公园干流情况,古文描写,主要支流,西源支流,南源支流,主干支流,自然灾害,水利工程,流域概况,干流情况以下资料于2018年7月由辽河凌河保护管理局提供: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地区最大的河流,呈西向东之势。
北与老哈河、教来河相邻,以努鲁尔虎山为界;南与小凌河、六股河相邻,以松岭为界;东邻绕阳河,以医巫闾山为界;西邻滦河支流青龙河。
大凌河上游分为南、西、北三支,南支发源于辽宁省建昌县要路沟乡吴坤杖子村水泉沟,西支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市台头山乡凌河源村(2015年更名),北支发源于凌源市万元店镇热水汤村,由此向南,流经万元店镇、凌源市区至凌源市城南辛杖子汇入西源。
三支在喀左县利州街道小河湾社区龙源湖汇合后,流经朝阳县、朝阳市区、北票市、义县、凌海市,于盘锦市与凌海市交界处注入渤海。
大凌河流域面积为23263 km,在辽宁省境内面积为19998 km,占全流域面积的86%,大凌河干流河道全长447 km。
实习读不整合地质图编制凌河AB剖面图

P15 图4-3
框外---框内----
接触关系 坡向问题 产状分析
2 利用间接方 法求岩层产状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 与同一等高线两交点可确 定一条走向线;利用两条 不等高程走向线可确定岩 层倾向及倾角。
B 150 Ⅱ-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A Ⅰ-Ⅰ
100 Ⅲ-Ⅲ
练习:求“凌河地形地质图” 倾斜地质界面的产状
3.1 平地倾斜岩层厚度:若同一等高线与某一岩层顶底界 线都相交,则可认为两条走向线之间的地面是水平的。地面 与岩层面的交角为α。
建造RT三角形ABO
α
d
3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厚度(续)
3.2 斜坡倾斜岩层厚度: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分别与岩层的顶底面 相交,即两走向间的地面不水平的情况下,求倾斜岩层的厚度存 在三种情况:
ba 作选 基择 线剖 与面 垂线 向 比 例 尺
c 绘 制 地 形 剖 面
计投 算影 视地 倾质
d 绘 制 地
角界 质
绘线 剖
制
面
地 将剖面线
质 与地质界
剖
线的交点 投影到地
面 形剖面上
整 饰 图 面
注意:有不整合存在时,先做不整合以上地层界线。
作业:编制“凌河地区AB地质剖面图”
B B’
3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厚度(续)
(3)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并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求其岩层厚度 地面与岩层夹 角为β-α
建造RT三角形AB’B’’和Rt三角形AB’B,然后作BO//AB’’
4-作业:编制凌河A-B剖面图
不整合地区地质剖面图基本思路
1~2cm
水 平 和 垂 向 比 例 尺 常 一 致
凌河地质图报告

凌河地质图报告1. 引言凌河地质图是对凌河地区地质特征的详细记录和描述。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地质学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将对凌河地质图的制作过程以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
2. 地质图的制作过程地质图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地质调查、野外观察与记录、地质标本采集等步骤。
2.1 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制作地质图的第一步。
地质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地层、地貌、构造、岩石类型等信息来了解区域的地质特征。
在凌河地质图的制作过程中,地质学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2.2 野外观察与记录野外观察与记录是地质图制作的重要环节。
地质学家在凌河地区进行野外观察时,需要仔细观察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特征,并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
这些记录包括地层岩性、岩石组合、构造形态等,为后续地质图的绘制提供重要数据。
2.3 地质标本采集地质标本采集是制作地质图的关键步骤之一。
地质学家在野外观察过程中通常会采集一些岩石、矿物等标本进行分析。
通过对这些地质标本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地质特征,并为地质图的绘制提供重要依据。
2.4 地质图的绘制地质图的绘制是制作地质图的最后一步。
地质学家根据调查、观察和标本分析的结果,利用地图绘图软件等工具将地质特征绘制在地图上。
地质图通常使用不同的符号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地质要素,如地层、构造、岩石类型等,以便于观察者理解和分析。
3. 凌河地质特征分析根据凌河地质图绘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地质特征的分析:3.1 地层特征凌河地区的地层主要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沉积岩由泥岩、砂岩和页岩等构成,具有较好的油气储层潜力。
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地层的上部,是地区火山活动的产物。
3.2 构造特征凌河地区存在着多次构造活动的痕迹。
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断裂、褶皱和崩塌等现象。
这些构造活动对地区的地貌和岩石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3.3 岩石特征凌河地区的岩石主要有火山岩、石英岩和页岩等。
凌河地形地质图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岩层向南倾斜;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岩层向南倾斜。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层面相距太远的同高度的两点连接起来作为走向线,特别是当倾
斜岩层是构造某一部分时尤其要注意。
在地形地质图上,地形等高线与地质界线的 交点是该地质界面与相应海拔水平面的交点在 大地水准面上的投影点。
60 0
A C B P
1︰5000
C-P界面与海拔
为700m的水平
700
M
面的交点在大地 水准面的投影点
构造地质学实习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目的与要求
掌握水平 / 倾斜 / 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和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进一步掌握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 实验用图和用品 1.实验用图:凌河地形地质图。 2.实验用品:铅笔(2H)、三角板(或直尺)、 量角器、方格纸等。
700
B
(ON)所对应的锐角
P
就是岩层倾角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原因:
(1)岩层产状平缓,不能用罗盘准确测定; (2)深埋地下,不能用罗盘直接测定; 适用于产状平缓,罗盘不易测量,或钻探得到岩面标高 资料求地下岩(矿)石产状.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前提是: ①三点要位于同一层面上,且三点不共线; ②三点的方位,相互水平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已知,且三点 相距不太远; ③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无褶皱和断层.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走向线平行法 ●三点法
如右图: 当一倾斜岩层面(S) 被两个(或以上)等高 线所截时,则角BAC即 为该倾斜岩层的倾角。 其中,BC为等高线差 距-高差,AC为在平面 上两等高线间的平距。
B
150 Ⅱ-Ⅱ
C A 100 S Ⅰ-Ⅰ Ⅲ-Ⅲ
当倾斜岩层界线与多条地形 等高线相交时求岩层倾角示 意图
基础地质学II(实习1)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序排列。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3
构造符号的图例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排列顺序是: 地质界线、褶皱轴迹(构造图中才有)、断层、节理以及层理、劈 理、片理、流线、流面和线理产状要素,除断层线用红色线外, 其余都用黑色线。对地层界线、断层线是实测的与推断的,图例 与图内一样应有所区别。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2
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 详细程度。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侧尺一样,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 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图例: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其表示地质内容的图例。 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 岩体的时代和性质(见附录地层时代符号和色谱以及各种地 质符号)。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 图框内足够安排图例的空白处。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 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 写上“图例”二字。
剖面图的放置一般南端在右边,北端在左边,东右西左,南西和北西在 左边,北东和南东端在右边。
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地层符号、色谱应该一致。在一幅图上时可以省。 剖面图内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应该根据该处 地层厚度、层序、构造特征适当推断绘出,但不宜推断过深。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5
晚古生代海西旋回,长期的风化剥蚀结果,和地壳运动,
该区经历了一个由广大的滨海平原到浅海再到陆地的古地
理环境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了石炭纪一套滨海沼泽页
4.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7
(三) 水平岩层地质读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是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 合;在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 闭的曲线。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 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 度大的,露头宽度也宽;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在陡崖处, 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尖灭”的假象。 (四)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对照理解和掌握“V”字形法则: 1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 弯曲度要小; 2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弯曲度要大; 3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相反。 应用V法则时注意,当倾斜岩层走向与沟谷或山脊延伸方向呈直交时,所产生 的“V”字形大体上是对称的;如果二者呈斜交,“V”宇形是不对称的。若岩 层倾向与沟谷方向一致,倾角与坡角也相等,则露头沿沟谷两侧呈平行延伸。
构造地质学课后作业一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并绘剖面图

作业1 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并绘剖面图1)阅读、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尝试将该地质图按色普标准上色。
2)判别哪些地层是水平岩层?哪些地层是倾斜岩层?上白垩统砂岩层、下白垩统砾岩层是水平岩层。
上二叠纪页岩砂岩层、中二叠纪泥灰岩层、下二叠纪薄层石灰岩层、上石炭统页岩砂岩层、下石炭统页岩煤层以及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层是倾斜岩层。
3)求出凌河地区K1岩层的厚度、求C1地层的产状(间接法)。
K1的岩层厚度为200m。
tana=100/210=0.476,则a=25.45o。
则C1的产状为180o∠25.45o。
作图方法如下:4)用“V”字形法则分析图区各岩层产状、露头分布特征扩露头宽度变化,阐述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上白垩统砂岩层K2、下白垩统砾岩层K1是水平岩层。
上二叠纪页岩砂岩层P3、中二叠纪泥灰岩层P2、下二叠纪薄层石灰岩层P1这三个岩层根据V字形法则可以观察出线同、曲率小的特点,则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岩层的倾向与团包山的坡向相反。
上石炭统页岩砂岩层C2、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这两个地层表现出同大线反的特点,说明这两个岩层与马鞍山的坡向一致,且倾角大于坡角。
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层D2岩层表现出同大线反的特点,说明这两个岩层与马鞍山的坡向一致,且倾角大于坡角。
各个岩层的露头宽度变化为在山坡陡峭处窄,在相对平缓处就相对宽些。
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层D2与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的接触关系为整合关系,上石炭统页岩砂岩层C2与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为平行不整合,上石炭统页岩砂岩层C2与下二叠纪薄层石灰岩层P1是整合关系,下二叠纪薄层石灰岩层P1与中二叠纪泥灰岩层P2是整合关系。
中二叠纪泥灰岩层P2与上二叠纪页岩砂岩层P3是整合关系,上二叠纪页岩砂岩层P3与下白垩统砾岩层K1是角度不整合,下白垩统砾岩层K1与上白垩统砂岩层K2是整合关系。
5)绘制图中A-B地质剖面图。
凌河地质剖面图实习报告

凌河地质剖面图实习报告姓名:(您的姓名)日期:(实习日期)一、引言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凌河地质剖面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通过对地质剖面的观察和分析,加深我们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实习地点位于(具体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名)市(地名)县,地处(地名)盆地中部。
三、实习任务与内容1. 地质剖面观察:在实习地点,我们沿着地质剖面进行观察。
剖面线全长约(具体长度),包括了多个时期的地层、岩石和化石等地质现象。
2. 地质现象记录:对剖面上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地层界线、岩性特征、化石种类和分布等。
3. 地质分析:结合所学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对剖面中的地质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4. 实习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对实习地点进行简要了解,并准备相关的地质工具和记录本。
2. 实地考察:沿着地质剖面进行徒步考察,同时观察并记录地质现象。
3. 问题讨论: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确的地质现象或问题时,及时向老师请教并进行讨论。
4. 总结归纳:在实习结束后,对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实习报告。
五、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和体会:1. 地质知识增长:通过对不同地层、岩石和化石等地质现象的学习和认识,我们对地质学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实际操作能力提升:通过实地考察和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地区的考察时间相对紧张,导致无法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河地形地质图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
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
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
(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
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岩层向南倾斜;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岩层向南倾斜。
整体为单斜构造。
地层产状为×××。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中泥盆统(D2)与下石炭统(C1)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两套岩层产状基本相同判断应该为一个“平行不整合” 接触关系。
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之间缺失三叠与侏罗系地层,且白垩系地层水平产出而二叠系地层倾斜产出,据两套岩层产状不同判断应该为一个“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地质发展演化史分析
据图区图件概略可知,该区古生代古地理环境为滨海,受海西旋回影响,后期地壳上升,沉积间断,泥盆纪中统地壳上升,沉积环境改变,岩性变粗,因而也缺失了泥盆纪上统地层,沉积的间断形成了中泥盆(D2)与
下石炭(C1)两套地层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形成时代为泥盆系中统—石炭系下统之间。
晚古生代海西旋回,长期的风化剥蚀结果和地壳运动,该区经历了一个由广大的滨海平原到浅海再到陆地的古地理环境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了石炭纪一套滨海沼泽页岩、煤层—滨海砂岩—浅海石灰岩沉积地层;从其岩性变化推断应该是一个由陆地到海洋,海水逐渐进袭陆地的过程。
海西旋回后期,地壳开始上升,形成了二叠纪一套自细到粗的泥灰岩—砂岩沉积地层;从其岩性变化推断应该是一个海水退出陆地,地壳不断上升使古地理环境由浅海变为陆地的过程。
中生代的印支旋回,使该区地壳整体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从而缺少了三叠纪—侏罗纪的全部地层。
同时北部岩层受力抬升地层发生变形,泥盆—二叠地层向南发生倾斜形成了单斜构造。
造成二叠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形成时间为二叠之后白垩之前。
中生代的燕山旋回前期,又使该区地层再次小幅沉降,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一套白垩纪河、湖沉积地层。
中生代的燕山旋回后期,该区北西区上升,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使白垩纪地层几乎丧失殆尽;此后该区再未经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使白垩纪地层保持了原生形态,显现出只经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
总之,该区一共经历了四次大的构造运动,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白垩系水平地层与中泥盆统—上二叠统单斜构造相交接构造形态和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