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教材2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一、目的要求读褶皱发育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图切剖面。
二、说明(一)褶皱形态分析分析褶皱发育区地质图,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进而再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分析时,除遵循一般的读图方法外,具体步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褶皱其重点又有所不同。
1.区分背斜和向斜 首先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以及地层新老关系和产状区分背斜和向斜。
若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老地层者,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 分析两翼产状是认识褶皱形态的关键。
根据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确定轴面和枢纽产状。
两翼产状可从地质图上直接读出。
在大例尺的地形地质图上,两翼产状也可根据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关系求出岩层产状。
3.判断轴面产状 根据两翼的倾向、倾角大致判断轴面产状。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如两翼倾角不等,轴面是倾斜的。
在斜歪和倒转褶皱中背斜的轴面均与缓翼倾向一致。
4.枢纽产状的确定 当地形近平坦褶皱两翼平行延伸,表示两翼岩层走向平行一致,则褶皱枢纽是水平的;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两翼同一岩层界线交会或呈弧形弯曲,说明该被皱枢纽是倾伏的;背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扬起方向(图24)。
另外。
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
核部变窄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方向,或为向斜枢纽扬起方向。
在地形起伏很大的大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界线受“V”字型法则的影响,岩层界线弯曲不一定反映枢纽起伏。
枢纽水平的褶皱,会因地形起伏的影响,表现出两翼交会。
此时,从褶皱两翼产状、褶皱岩层界线分布形态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关系等方向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认识枢纽产状。
5.转折端形态的认识 在地形较平坦的地质图上,褶皱倾伏处(扬起处)的轮廓大致反映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实习

2
二、方法说明 ①了解图区出露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 ② 认识图区新老地层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 地貌特征; ③ 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 的影响。
2019/12/15
《构造地质学》-李强
3
重点:地层分布是否有对称重复现象; 分辨出背斜和向斜; 分析褶皱的形态和组合特征。
关健:确定褶皱的两翼、轴面和枢纽产状
2019/12/15
《构造地质学》-李强
7
倒转褶皱
2019/12/15
《构造地质学》-李强
8
4.判断轴面产状: ①测量两翼产状,用极射投影方法或几何作图法来确定。 ②在地质图上,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面产状。 如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则轴面直立 如果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也与两翼
2019/12/15
《构造地质学》-李强
19
褶皱地区铅直剖面图的绘制
1.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注意地层界线的弯曲是与岩层产状和地形
的影响有关还是与次级褶皱有关,如是次级褶 皱在剖面上应反映出来。
2.选定剖面位置 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轴迹延伸方向,且
能通过全区主要褶皱构造。将选定的剖面线标绘 在地质图上。
注意:褶皱的地层一定是围绕某中心对称出现
2019/12/15
《构造地质学》-李强
5
2.确定两翼产状 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主要从地质图上标绘的
地层产状符号直接去认识和分析。在一定情况下,也 可以根据同一岩层在褶皱两翼露头宽度的差异,定性 地对比两翼的倾角大小。这种分析是以岩层厚度基本 稳定,地形起伏不大或褶皱两翼的地面坡度相似为前 提,而岩层露头宽度只与岩层倾角大小有关,露头宽 度窄的一翼倾角大,宽的一翼倾角小。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赵温霞李志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教研室2004.3.24.实习一认识和阅读地质图(水平、单斜岩层展布区)学时:4(课堂学时)╋4(自学学时)═8学时一.目的要求1. 初步建立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图式规格;2. 学会读图的一般步骤及方法;3. 厘定不整合类型并描述其特征;4. 掌握不同产状之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5. 于地形地质图上求解面状构造(岩层)产状要素;6. 利用“三点法”求解面状构造(岩层)产状要素;7.学会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二.作业:1. 读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分析该区地形地貌表现特征;2. 总结凌河地区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出露特征(后者用“V”字形法则);3. 按练习与思考题的要求(P220——1)完成附图1作业;4. 在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上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沿A——B线);5. 按练习与思考题的要求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P221-3-①,附图3);三. 要求:1.读图前先着色。
2.交作业:①文字报告500—800字;②图件3份——附图1、附图3、图切地质剖面。
3.交材料费,1元/人,以班为单位→612室肖军老师(女)。
四. 实习步骤:1. “V”字形模型示意及“V”字形图图示;2.讲授“目的要求”之1、2条:地质图的概念,成图原理及方法;3.带读附图1,附图3;4.用间接法求岩层产状⑴在地形图上求岩层产状(附图1、图16-1)讲解示范步骤:以立体图或模型示倾斜岩层,有100、150m不同高程走向线位于其上,用一简单三角关系可以看出其产状关系,即沿层面作垂线AC,则倾斜线AB线与其水平投影线AC之夹角а为岩层倾角,CA即为岩层倾向,Ⅲ——Ⅲ为150m走向线,Ⅱ——Ⅱ为其水平投影线,BC为二走向线高差;将该三角形置平,其关系不变,B C1即为B C,仍为其高差(图16-1),а1即为а,CA仍为倾向,皆可用量角器和直尺直接度量。
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精)

1.换算目的层层面标高;
2.将计算结果标在地形图各个点上;
3.分析目的层面高程的变化规律;
4.联三角网;
5.用插入法求等高线点;
6.绘等高线
实习六 绘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
一、目的要求
1.学会编制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2.了解节理倾向和倾角玫瑰花图。
二、主要内容
1.整理节理资料和绘制节理玫瑰花图;
2.分析节理玫瑰花图并了解其构造意义。
节理玫瑰花图是一种较常用的节理统计方法,分为走向玫瑰花图和倾向玫瑰花图。
节理走向玫瑰花图主要反映节理的走向方位,并在半圆内作图。
节理倾向玫瑰花图根据节理倾角或倾向编制的,它需要在整圆内作图。
编制方法:
1.资料整理
2.确定作图比例尺及座标
3.找点连线
4.写上图名和比例尺
2.学会认识构造等高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
二、主要内容
1.根据岩层标高(或埋藏深度)资料编绘构造等高线图;
2.认识构造等高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
构造等高线图是用等高线来反映一特定岩层的顶面或底面(或某一构造面)的起伏形态的一种构造图,又称构造等值线图,是油气田、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的勘探和开采中经常要编绘的一种重要图件。
2.水平断距的测定
3.求地层断距
(三)断层时代的确定
4.判断轴面产状
5.枢纽产状和轴迹的确定
6.转折端形态的认识
7.褶皱形态的描述
(二)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三)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四)褶皱地区铅直剖面图的绘制
1.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2.选定剖面位置
3.绘出地形剖面
4.在剖面线上标出背斜和向斜位置
5.绘出褶皱形态
构造地质学实习教材1

图2
平面的投影
图3
直线的投影
平面的投影方法(图 2)设一平面走向南北、向东倾斜、倾角 40°,若此平面过球心, 则其与下半球面相交为大圆弧 PGF, 以A点为发射点, PGF 弧在赤平面上的投影为 PHF 弧。 PHF 弧向东凸出,代表平面向东倾斜、走向南北,DH 之长短代表平面的倾角。 直线的投影方法(图 3)设一直线向东倾伏、倾伏角 40°,此线交下半球面于 G 点。以 A 为发射点,球面上的 G 点在赤平面上的投影为 H。HD 的长短代表直线的倾伏角、D 的方位角 即直线的倾伏向。同理,一条直线向南西倾伏、倾伏角 20°,此线交下半球面于 J 点,其赤 平投影为 K。 为了准确、迅速地作图或量度方向,可采用投影网。常用的有吴尔福网(简称吴氏网, 也称等角距网) (图 4A)和旋密特网(等面积网) (图 4B) ,以及据其改换形式而成的极等角 度网(图 4C)和极等面积网(赖特网) (图 4D) 。吴尔福网与施密特网基本特点相同,下面以 吴尔福网为例介绍投影网。
φyx γyx A′C′ B′C′ C′A′ 1+eAB
φyx
γyx
2a
2b
θ′
θ
ω
1+e1
1+e2
R
三、作业
1.描述三条不同方向直线的方向随卡片叠的剪切应变量增大的变化。 CA 线的方向及长度 变化说明了什么? AB 线和 BC 线方向变化的总趋势如何?有何地质意义? 2.描述三条线的长度随剪切量增大的变化。讨论 1+eBC 在变化曲线上最小值的意义, 这时 B′C′的方位如何? (1+eBC)的曲线与 X 轴交点的含义?各直线长度变化的总趋势如何? 3.分析θ′的变化规律。沿曲线外推,分析当γyx→0 时θ′趋向于多少?当γyx→∝时, θ′趋向如何? 4.在不同剪切应变量时,各应变椭圆的主轴是否为同一条直线?分析θ的变化规律,当 y→0 时,θ趋向于多少? 5、分析 R 的变化趋势?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实习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
4.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5. 掌握构造地质学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
二、实习材料与设备1. 地质图和地形图。
2. 地质罗盘。
3. 野外调查记录本。
4. 岩石和构造标本。
5. 登山鞋、雨具和防晒用品等。
三、实习内容和步骤1. 实习前期准备:学习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背景。
2. 实习第一天:学习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熟悉实习地点的地形地貌。
3. 实习第二天: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掌握测量原理和方法。
4. 实习第三天:识别和描述实习地点的地层、岩石和构造特征,采集地质标本。
5. 实习第四天: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地质图阅读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的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的准确性。
五、实习注意事项1. 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遵守实习规定,听从指导教师安排。
2. 实习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地质景观。
3. 实习期间要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4.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勤于思考。
5. 实习报告要真实记录实习过程和观测数据,严禁抄袭。
六、实习任务分配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实习任务:每组负责实习地点的某一特定区域的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
a. 读取和分析该区域的地质图和地形图。
b. 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c. 识别和描述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采集相关地质标本。
d. 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验教案2006.4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一、目的要求(1)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2)了解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掌握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二、说明(一)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以图II-1或选用正式出版的1:20000地质图或其他比例尺地质图作样本,介绍地质图的图式规格。
1、地质图(图II-1)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的地质体(如地层、岩体、地质构造单元、矿床等)和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至平面图(地形图)上,反映出该地区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状态、产状、规模、时代及其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图件。
除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现象的普通地质图外,还有按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测绘内容不同的专业地质图,如构造地质图,矿产图、矿区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第四纪地质图等。
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包括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等)。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一般采用图区内主要城镇、居民点或主要山岭、河流等命名。
如果比例尺较大、图幅面积小,地名小不为众人所知或同名多时,则在地名上要写上所属的省(区)、市或县名。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四川省江油县马角坝地质图)。
图名用端正美观的字体书写于图幅上端正中或图内适当位置。
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图例是一张地质图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其表示地质内容的图例。
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民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代和性质(见附录III“地层时代符号和色谱”以及附录II“各种地质符号”)。
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图框内足够安排图例的空白处。
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写上“图例”二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赵温霞李志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教研室2004.3.24.实习一认识和阅读地质图(水平、单斜岩层展布区)学时:4(课堂学时)╋4(自学学时)═8学时一.目的要求1. 初步建立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图式规格;2. 学会读图的一般步骤及方法;3. 厘定不整合类型并描述其特征;4. 掌握不同产状之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5. 于地形地质图上求解面状构造(岩层)产状要素;6. 利用“三点法”求解面状构造(岩层)产状要素;7.学会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二.作业:1. 读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分析该区地形地貌表现特征;2. 总结凌河地区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出露特征(后者用“V”字形法则);3. 按练习与思考题的要求(P220——1)完成附图1作业;4. 在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上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沿A——B线);5. 按练习与思考题的要求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P221-3-①,附图3);三. 要求:1.读图前先着色。
2.交作业:①文字报告500—800字;②图件3份——附图1、附图3、图切地质剖面。
3.交材料费,1元/人,以班为单位→612室肖军老师(女)。
四. 实习步骤:1. “V”字形模型示意及“V”字形图图示;2.讲授“目的要求”之1、2条:地质图的概念,成图原理及方法;3.带读附图1,附图3;4.用间接法求岩层产状⑴在地形图上求岩层产状(附图1、图16-1)讲解示范步骤:以立体图或模型示倾斜岩层,有100、150m不同高程走向线位于其上,用一简单三角关系可以看出其产状关系,即沿层面作垂线AC,则倾斜线AB线与其水平投影线AC之夹角а为岩层倾角,CA即为岩层倾向,Ⅲ——Ⅲ为150m走向线,Ⅱ——Ⅱ为其水平投影线,BC为二走向线高差;将该三角形置平,其关系不变,BC1即为BC,仍为其高差(图16-1),а1即为а,CA仍为倾向,皆可用量角器和直尺直接度量。
据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联线为该岩层走向线,及由高向低倾斜向下方向为倾向的原理,只要能找出同一层面在地形地质图上不同高程且相邻的两条平行走向线即可求出产状。
此法适用于大比例尺图,产状应稳定。
二走向高差BC置平后为B1C(50m),按比例尺在置平后的图上截取B1C即可。
⑵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P221-3-①,附图3,图16-2)前提:①某一层面的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②已知三点的位置和标高;③三点范围内岩层平整,产状无变化。
适用范围:产状较平缓,用罗盘难以准确测定或岩层覆盖时采用此法。
条件:三点层面标高资料或钻孔得到的相应资料。
原理:只要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联线上找到与中等高程相等高的一点即可作出一条走向线;然后过最高点或最低点作出该走向线平行的另一条走向线,再根据两走向线的高程和水平距离即可利用方法⑴求出产状。
其步骤是:①求等高点;②求倾向;③求倾角(图16-2)。
利用辅助线求等高点要考虑到最高点和最低点AC之高差并将其平分,平分时必须有一个值与中间点相等。
做辅助线CS与CA之间联线时其它联线则与其平行即可。
5.绘编图切地质剖面图步骤:⑴选择剖面位置时尽量通过地层较全、并最大可能垂直地层走向和主要构造线,选好后(设计后)将剖面线标在地形地质图上。
⑵绘制地形剖面。
方格纸上定出基线,基线标高一般比图上最低等高线要低1.5-1cm,两端绘出垂直比例尺。
将地形地质图上设计的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各点投影到方格纸上相应标高位置,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微地形连成地形剖面曲线。
⑶完成地质剖面。
将地质图上与剖面相交的地质界线投影到地形剖面线上,据其产状画出分层界线。
⑷整理。
按要求标出花纹、代号等。
注:①剖面线如果在图上是斜线,则转动方位使基线与剖面线平行。
②该示意图仅示意水平岩层,其它如断层、倾斜岩层道理同上。
③有不整合时,先画不整合面上新地层,然后据实际情况画出下伏界线;有断层则先画断层线再画两盘地层。
实习二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学时:4(课堂学时)╋4(自学学时)═8学时用图: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朱、宋附图7=郭附图10;教员提供,学生复印,人手一份)一. 目的要求1. 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2. 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3. 学会在褶皱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图。
二. 作业1. 阅读并着色暮云岭地形地质图;2. 对图内某一褶皱(暮云岭背斜)进行文字描述(500字左右);3.绘制该区A-B剖面图(切制)。
提示:在切制青岩顶NW及SE两侧的复式背斜时,仅绘C1上层界线构造形态显示不出来,需据C1厚度(图例中已给出,为250m)也绘出下层面才能完整显示出构造形态。
三. 实习步骤(一)读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手进行之:1. 单个褶皱(1)区分背、向斜,横过地层总体延伸方向观察地层新老对称排列关系,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地出现新地层,则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图上标有产状可以读出,若无则求出。
(3)判断轴面产状,直立褶皱其轴面亦直立,斜歪或倒转者,轴面向倾角较小的一翼倾斜,一般轴面倾角大于缓翼。
(4)确定枢纽产状若枢纽水平,则两翼地层走向近于平行;若两翼走向不平行且同一层界线在平面上交合或呈弧形弯曲则可认为枢纽是倾伏的,视为背斜的倾伏端或向斜的扬起端,有时在此处有产状标出。
(5)确定轴迹通过褶皱各层界线转折端点的联线即为轴迹。
(6)认识转折端形态轴面直立或陡斜的倾伏褶皱,平面图及剖面图上转折端形态近似一致。
(7)分析褶皱平面形态褶皱两翼同一岩层出露线地质界线沿轴迹方向的长度与垂直迹线的宽度之比来确定线型、短轴等三种类型。
2. 褶皱的组合型式结合平面及剖面的组合型式进行分析:断续褶皱—穹盆构造、雁列式(暮云岭为雁列式)等;过渡型褶皱—隔档式、隔槽式等;全形褶皱—复背斜、复向斜等。
3.确定褶皱形成时代依据角度不整合,下伏最新褶皱层之后,上覆最老覆盖层之前。
(二)褶皱区图切剖面图绘制(参图16—30)褶皱的图切剖面有两种,一种是铅直剖面,一般横切褶皱延伸方向;另一种是与枢纽垂直的正交剖面,仅讲前者。
1. 首先读图并分析地形和褶皱特征,读图方法同前,再强调先读图,尤其是图例。
2. 选择剖面位置,尽可能垂直轴迹且能通过全区主要褶皱。
3. 用与地质图相同的比例尺绘图。
4. 在剖面线和地形剖面线上(先绘出地形剖面,方法同前)标出背斜(∧)和向斜(∨),对剖面附近可能隐伏延展到剖面切过处的次级褶皱,也应将其轴迹延伸到与剖面线相交处并标出相应位置绘出。
图示:通过剖面线处仅显示出一个向斜,稍远则表现出有一次级背斜存在。
5. 剖面切过不整合界线时,先画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和构造,然后再画下伏者。
被不整合所覆盖的地质界线和构造,可顺其延伸趋势延至剖面线上,将该点投影到不整合面,从此点绘出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构造。
6. 绘褶皱时,先从核部开始。
7. 剖面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然后再画断层两侧地质界线和构造。
8. 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斜交时,先换算成视倾角;剖面切过处若无岩层产状数据,可按同一翼邻近产状来画。
9. 同一翼相邻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又是整合关系,可能是局部变化所致,可据两翼同一厚度基本不变的前题,在地表用岩层产状绘制,向下给予修正使之与主要岩层产状协调一致。
10. 转折端形态绘制,轴面直立或近与直立的褶皱,其平面和剖面形态近似。
亦可据枢纽倾伏角作纵向切面(辅助剖面),先求出到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再结合该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演示(郭图3—50):A点——剖面通过处转折端顶点(中点)ⅡⅡ1——横剖面。
ⅠⅠ1——纵切面。
11. 整饰地质剖面图,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制图时间等。
图例:高X宽=0.5X1cm排列:自上而下:地层(由新到老);岩体(由新到老,由基到酸);褶皱轴迹、断层、产状、其它(剖面线、制高点)(三)文字描述示例暮云岭背斜构造位于图幅中部,其轴迹呈NE向展布。
背斜核部由C1地层组成,两翼分别为C2、C3地层,其北西翼产状为倾角60°,南东翼产状为倾角40°,具斜歪或近于直立之特征。
长宽之比3:1左右,属于短轴背斜。
背斜转折端较为圆滑,在南西具有指状分枝。
在图幅内可以看出分别向NE.Sw倾伏。
与相邻背斜在平面上显示出斜列式组合特征。
实习三阅读分析断层区段地质图一.准备工作1. 望洋岗地质图(附图2);2. 星岗地质图(参郭附图15;此图为实习辅助用之,可不进行作业训练);3. 透明纸自编图切剖图;4. 自制断距求解图;5. 各种断层模型二.目的与要求1. 学会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性质、类型及活动时代;2.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层产状及断距;3. 文字简要描述断层相关特征三.提示与复习1. 断层识别之“地层标志”——自编教案讲义P11(三);2. 断层位移方向确定之“断层效应”——P15;3. 利用地层错开后新老关系确定断层运动方向——P15四.实习步骤1. 首先了解断层发育区地质构造概况,其内容包括区内出露的地层并建立地层序列;是否存在不整合接触关系并判断不整合接触的类型及时代;分析褶皱构造的形态、类型、轴向、规模和被卷入的地层等;分析断层构造的产状、形态、类型、延伸规模、地层等地质体被切割或被控制之状况以及与褶皱构造的诸种关系(如成因关系)。
2. 分析断层性质,其内容包括断面形态与产状(因亦属于面状要素,故可用三点法或“V”字形法则进行判断);两盘相对位移即运动学特征①走向断层或纵断层一般是地层较老的一盘为上升盘,但岩层、断层倾向一致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或地层倒转时则新地层一盘为上升盘;②横向断层或倾向断层(正、逆)切割褶皱构造时,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部变窄的一盘为上升盘,若为平移断层,则核部宽窄不变,但轴迹明显被错开;③横向断层或倾向断层切过倾向岩层或斜歪褶皱构造时,若地质界线或轴迹发生错动,既可以是正(逆)断层造成,也可以是平移断层所致,此时应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判断----但一般规律是:若由正(逆)断层造成单斜岩层的地质界线错移,则界线向岩层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上升盘;若是斜歪褶皱,则向轴面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上升盘。
3. 断距测定①铅直地层断距(hg):铅直地层断距是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求解方法是,只要在断层任一盘上作某一层面某一高程的走向线,延长穿过断层线与另一盘的同一层面相交,此交点的标高与该走向线之间的标高差即为地层断距。
②水平地层断距(hf):水平地层断距是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求解方法是,在地质图上于断层两盘分别绘出同一层面等高的两条走向线,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水平地层断距,用图上获得的线段长度乘以比例尺即可。
③地层断距(ho):地层断距是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求之方法为,知道hg或hf, 用图解法:ho=hg²cosа或ho=hf²sinа.4. 确定断层时代(1)据(角度)不整合关系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