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蚯蚓
探究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

探究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
【分析】蚯蚓是环节动物,没有腿和脚,是通过身体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刚毛的形态和它的支撑作用是本项观察的重点。
通过本项观察,可以使学生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并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能力。
【器材】蚯蚓、解剖盘、表面粗燥的硬纸板、玻璃、放大镜、针、镜子。
【步骤】
1把蚯蚓洗净,放在解剖盘上。
(蚯蚓一定要选择大的)
2 .用湿手指在蚯蚓身上轻轻来回抚摸,会感到有粗燥不平的东西,这就是刚毛。
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除了前后两个环节和环带外,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圈刚毛。
3 .把蚯蚓放在表面粗燥的硬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
如果蚯蚓不动,可以用针刺激它一下,蚯蚓运动时,可以观察到它的身体依次收缩和伸长的样子:当它把前部的刚毛支撑在纸上时,后部的身体收缩;当它把后部的刚毛支撑在纸上时,前部的身体伸长。
依靠这一伸一缩,蚯蚓的身体就能前进。
把耳朵凑近,可以听到它运动时刚毛和纸接触发出沙沙声。
4 .把蚯蚓移到玻璃上,刚毛在光滑的玻璃上支撑不住,运动很不方便。
把蚯蚓放回硬纸板上,它又能爬行。
幼儿园探究自然科学案例:蚯蚓观察

幼儿园探究自然科学案例:蚯蚓观察
幼儿园探究自然科学案例:蚯蚓观察
主题:探究自然科学中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要求:提供一份具体的案例,引导幼儿观察与探究蚯蚓的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其分类和作用。
在幼儿园的自然科学活动中,蚯蚓是一个非常好的材料,它们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和重要的生态作用。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探究蚯蚓,教师可以选取野外的蚯蚓,组织观察和实验。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首先,让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的形状、颜色、刚度、节段的数目等。
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放大蚯蚓的部分结构,比如观察它们的鳞片、口器和呼吸孔等。
步骤二:了解蚯蚓的生活方式
通过观察发现蚯蚓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在土壤中钻洞和寻找食物。
让幼
儿分别在干燥和湿润的土壤中观察蚯蚓的反应,并带领幼儿了解蚯蚓生活的环境和作用。
步骤三:探究蚯蚓分类
通过幼儿观察蚯蚓的特征和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讨论。
例如,让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是可以在水中生活的水生动物,另一组是地生动物。
让幼儿自己想象哪些动物能够生活在土壤中,再用蚯蚓的特征进行分类。
步骤四:设计实验了解蚯蚓的生态作用
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蚯蚓的生态作用,教师可以设计实验。
例如,把几个蚯蚓和一些植物放在一个箱子里,观察蚯蚓能否促进植物生长。
或是让幼儿了解蚯蚓的排泄物对土壤的改良。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实践,幼儿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蚯蚓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作用,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幼儿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蚯蚓实验报告单

蚯蚓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
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和活动能力。
实验材料:
1.蚯蚓10只。
2.水、沙子、泥土、纸张等材料。
实验步骤:
1.将蚯蚓放在一块潮湿的纸巾上,使其适应环境。
2.分别将蚯蚓放在水、沙子、泥土等不同环境中,观察其反应和活动能力。
3.记录每只蚯蚓的移动距离、时间和反应速度等数据。
4.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
1.在水环境中,蚯蚓表现活跃,反应灵敏,移动距离较短。
2.在沙子环境中,蚯蚓表现迟钝,反应缓慢,移动距离较长。
3.在泥土环境中,蚯蚓表现舒适,反应速度中等,移动距离适中。
结论:
蚯蚓对不同环境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活动能力与环境密切相关。
水环境对蚯蚓的刺激较大,所以蚯蚓活动较为剧烈,但也更易受
到伤害;沙子环境下,蚯蚓的活动能力较弱,反映自身能力受到
压制;泥土环境下,对蚯蚓而言最为舒适,活动能力表现也最为
中庸。
综上所述,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应得到重视。
评估:
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和分析都比较准确,但是实验规模有限,样本容量偏小,因此结论的普遍适用性还需在进一步实验中探究。
蚯蚓教案(必备19篇)

蚯蚓教案(必备19篇)蚯蚓教案(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
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一、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
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
(它像蛇,但没有眼睛;它像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
(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
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看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
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
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蚯蚓科学教案

蚯蚓科学教案
教案名称: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及其习性。
2、爱护生态环境,关注生态平衡。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及其习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资料:图片、视频、实物等。
2、工具:显微镜、放大镜、铁铲、水桶、生物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探究蚯蚓。
学生们对蚯蚓是什么样的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理论教学:
介绍蚯蚓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引导学生从观察蚯蚓的生存环境入手,向学生介绍蚯蚓生活的一些习性,例如它们是如何呼吸的、如何消化食物、如何移动等。
三、实践环节:
让学生们亲手动手探究蚯蚓。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加深对蚯蚓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和归纳: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回答关于蚯蚓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会和记忆。
五、作业:
老师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只蚯蚓的生活环境,写一篇有关蚯蚓的文章,让家长帮助学生整理关于蚯蚓的知识点。
教学方式:
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自主发现为主,辅以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归纳和总结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评价:
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程度、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老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向学生征求关于该课程的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
蚯蚓实验报告

篇一: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的环境。
蚯蚓的生活习性: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
蚯蚓的身体结构: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无眼有口。
蚯蚓的食物:腐叶和土壤。
探究实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对比实验)实验材料:20条蚯蚓,一个塑料盒,一些肥沃潮湿的土壤,一些肥沃干燥的土壤。
实验相同点:蚯蚓,温度,环境。
实验不同点:土壤潮湿程度。
实验过程:1、将塑料盒两边分别放上肥沃潮湿的土壤和肥沃干燥的土壤。
2、再将两边分别放上10条蚯蚓。
3、过5分钟,翻开土壤观察两边个有几条蚯蚓。
实验结论:蚯蚓更喜欢潮湿的土壤。
篇二:观察蚯蚓实验报告观察蚯蚓实验报告目的要求: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2. 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材料用具:活蚯蚓、糙纸、玻璃板、棉球、放大镜提示1、 在观察活蚯蚓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体表,是它的体表保持湿润2、 实验后别忘了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方法步骤:1、 蚯蚓的生活环境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_______地方找到蚯蚓,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_____,蚯蚓通常在_______时间出来活动。
2、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呈_________,是否有利于克服运动的阻力,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构成,如果观察室发育成熟的蚯蚓,你会发现身体上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与其他体节的颜色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__________,如同在蚯蚓的身上带了一个环,称为________;你是怎样区别它的前端、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
因此蚯蚓的身体呈_______对称。
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____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____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是_____,朝向身体的后方。
(3)、用手指触摸蚯蚓的体表,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粘液?粘液有什么意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体表保持湿润?3、 观察蚯蚓的运动(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让其运动,特别注意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
探究蚯蚓的嗅觉和味觉实验现象及结论

探究蚯蚓的嗅觉和味觉实验现象及结论1六怕:怕光: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
•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
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
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怕震动: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
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
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怕水浸泡: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
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
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
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
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
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
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大。
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用这些农药。
有些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钾、氨水等在一定浓度下,对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
如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倍施用,蚯蚓一旦接触这种4%氨水溶液水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即死亡。
所以,养殖蚯蚓的农田,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或尿素。
尿素浓度在1%以下,不仅不毒害蚯蚓,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
怕酸碱: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
当然,•不同种类对环境酸碱度忍耐限度不同。
八毛枝蚓、爱胜双胸蚓为耐酸种。
可在PH3.7-4.7之间生活。
背暗异唇蚓、绿色异唇蚓、红色爱胜蚓则不耐酸,最适PH为5.0-7.0。
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与习性大班科学教案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土中,为了寻找食物、逃避危险或寻找伴侣,它们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运动。
在本次科学教案中,我们将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与习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生物的行为特征。
一、蚯蚓的运动方式蚯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挖掘和游泳三种。
1.爬行:蚯蚓可以在土中爬行,其行动轨迹呈螺旋形,且速度较慢。
它们主要利用环节间的肌肉收缩来实现爬行。
蚯蚓在爬行时,会通过身体的蠕动来挤压周围的土壤,以便前进。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会在表面进行爬行,如在草地上等。
2.挖掘:蚯蚓是极好的挖掘工,它们可以通过挖掘来创造适宜生活的环境。
在挖掘时,蚯蚓可以将身体前部往前推,然后利用圆周肌肉的收缩力量来挖掘土壤,并将其向后排出。
在此过程中,蚯蚓可以通过头部和尾部的肌肉控制方向,并利用环节间的肌肉收缩来调节深度。
此外,蚯蚓还可以利用分泌的粘液来润滑泥土,从而更加顺畅地进行挖掘。
3.游泳:蚯蚓还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这也是它们在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
在游泳时,蚯蚓会通过身体的蠕动来推进自己。
蚯蚓的身体表面会分泌一种粘液,这种粘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使蚯蚓更容易游动。
二、蚯蚓的习性除了上述的运动方式,蚯蚓还有许多特殊的习性。
1.草屑食性:蚯蚓以软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如腐叶、草屑、腐木等。
它们会将这些植物碎片在体内消化,并将其转化成有机质,然后排泄在土中,为环境提供营养素。
2.趋光性:蚯蚓有趋光性,即能够感测到光线的方向,并向光线的方向移动。
这一机制可能与其寻找食物、逃避危险或寻找伴侣有关。
3.线性分布:蚯蚓的分布主要是线性的,它们会在地下生活形成一个纵向的分布,如在河岸边、山坡等地,蚯蚓可以看到它们呈竖直分布。
4.钻孔逃避:蚯蚓在感到危险的时候,会迅速的钻入土中逃避。
当它们感到危险时,会在身体前方和后方挤压土壤,以扭曲的方式逃出危险的地方。
三、实验方法为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与习性,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爬行轨迹的观察:将一只蚯蚓放在薄片纸上,观察其爬行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班级六年级15班姓名孙宝琦
一、提出问题蚯蚓能使土壤松软吗?
二、作出假设蚯蚓能使土壤变得松软。
该实验的变量是:蚯蚓
三、制定并实施计划(参照课本22页)
1. 材料用具:(插入照片)
2. 实验装置:(插入照片)
3. 方法步骤:
(1)取甲、乙两只烧杯,在每只底部先铺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上面再铺一层湿土每层约为容器的1/4。
每铺一层,稍加整平、压实,并在烧杯外画出湿土和细沙的分界线。
(插入操作的照片)
(2)向甲中放入蚯蚓,乙中不放蚯蚓,形成对照。
并向两只容器中喷适量的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
杯口盖上卡纸,注意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保证空气的交换。
(插入操作的照片)
(3)将甲乙两装置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几天后,观察。
.
四、实施计划
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土壤高度,蚯蚓确实能使土壤松软。
(插入照片)
五、得出结论
蚯蚓能给庄稼松土,是有益的动物。
六、表达与交流
通过这次探究蚯蚓的实验,不仅提高了我的动手实验能力,还让我懂得了任何事情只有动手去做了,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