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任何一门学科本身都是乏味无色的,语文也不例外。
但是有了精彩绝伦的“填充物”,就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乐趣与魅力。
语文融入传统国学教育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国学是中国道德伦理的象征,有利于国内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着重强调国学的重要性,详细分析国学传统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过程中“碰壁”的具体原因,并从三方面入手提出改良建议,希望对国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有所助益。
一、利用拥有悠久历史的汉字进行激趣教学汉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最具代表的文化标志之一,领略汉字的精美和由来是国学教育最基础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启蒙教师,引领学生熟悉中国汉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刚劲之美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汉字由繁到简的变化,见证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及人类思想的进步之迅速。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这一媒介演绎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中的精妙。
比如“门”字的甲骨文,它的形状宛如两扇门。
简单而言,甲骨文可被理解为象形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逐渐演变为繁体字,通过讲解这些变化,学生总能总结出一些关于写字的道理,从而产生浓厚持久的识字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可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仔細比较两者之间不同的机会,还形象地体现出“门”字在形体方面的“进化”,从而凸显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国学传统教育,教师的联盟教学不能局限在甲骨文上,还应广泛涉及更多形式的汉字,比如会意字、形声字等,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奇妙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吟诵脍炙人口的诗词来渗透国学教育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古代史上永远不会没落的两颗星,唐诗宋词的代表人物分别有唐代李白、白居易、杜甫,宋代陆游、李清照等。
语文教师在传承国学经典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诗词的地位,简短明了、铿锵有力的诗句、词句可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抨击,从而帮助他们辨别大善大恶,体味人生的美妙。
例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初探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竞 赛 , 富 学 生 的 戏 曲 知 识 丰
四 、 悟 书 法 艺 术 的 博 大 精 深 领
书 法 是 陶 冶 情 操 、 培 养 审 美 能 力 、 提 高 文 化 修 养 的 过
汉 语 诗 歌 有 整 齐 的 美 。 就 是 对 仗 ; 抑 扬 的 美 . 就 这 有 这
是 平 仄 : 回 环 的 美 , 就 是 押 韵 。特 别 是 五 言 律 诗 、 言 律 有 这 七
地 收看 中央 电视 台 l l频 道 、 西 电 视 台 “ 之 声 ” 甘 肃 电 陕 秦 和 视 台 “ 戏 台 ” 的 相 关 唱 段 有 条 件 的学 生 可 以 拜 师 学 艺 . 大 中
色 我 们 可 以 利 用 语 文 综 合 性 学 习 . 某 个 传 统 节 日为 契 机 以
进 行实 践 。如在 中秋节 来 临之 际 . 学 生查 询资料 , 让 了解 中
秋 节 的 来 历 、 秋 节 的别 称 、 中 中秋 节 当 地 的 习 俗 , 集 与 中 搜 秋 有关 的传 说 、 词等 。学生 在查 询搜 集资料 的基 础 上 , 诗 撰 写 文 章 在 班 上 交 流 。同 肘 还 可 以 欣 赏 中秋 短 信 ( : 月 , 如 明 ~
XUEZ HOUKAN
27
趣 . 一 方 面可 以陶冶 学 生 的情操 , 发学 生 的爱 国 热情 . 另 激 使 学 生 领 悟 书 法 艺 术 的博 大 精 深 和 丰 富 的 内 涵 。
五 、 行 节 日 文 化 熏 陶 进
暮 雨 对 朝 烟 。冰 清 对 玉 润 . 利 对 人 和 , 岭 对 狂 澜 , 堤 对 地 峻 柳 花 圃 , 谷 对峰 峦 …… )让 学 生 记诵 , 样 可以化 难 为 易 。 涧 . 这 其 次 . 学 生 搜 集 喜 欢 的 对 联 。 累 成 册 。再 次 , 织 学 生 进 让 积 组 行对 对联 比赛 , 样更 能激 发学生 的兴趣 。通过 以 上做 法 , 这
【读书推荐(07.2)】《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全文上传完毕)

【读书推荐(07.2)】《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全文上传完毕)二进一步的识字教育(一)从“三,百,千”到读写训练封建社会的儿童,学过“三,百,千”之后,就该读《四书》了。
让那么小的孩子(八九岁,甚至更小)读《四书》,实在为时过早,里边讲的许多道理都是孩子们无法理解的,于是无可避免地只能仍旧采取教“三,百,千”的办法,要孩子们硬记,硬背。
教《四书》,原是要用“圣贤”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的,不象集中识字阶段教《三字经》,首要目的在让学生认得书里那些字。
进行思想教育而使学生不懂,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过早地教《四书》,采用跟教“三,百,千”差不多的办法,这在传统教育中可以说是糟粕的一面,无足取。
而且,教孩子们读《四书》,目的不在进行语文教育(尽管在客观上也会使学生学到一点语文),跟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关系不大。
因此,启蒙阶段教学《四书》的种种情形,这里不讨论。
在语文教育方面,这里有一个不小的问题。
学过“三,百,千”,孩子们记了两千来字。
然而,这两千来字,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在不完全理解意义的情形之下记住的,当然不巩固。
在读《四书》的过程中去巩固吗?不行。
因为读《四书》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读下去,不能起巩固识字的作用。
同时,学“三,百,千”一共才认了两千来字,少不得还要忘掉一些,剩下的怕不到两千,读书作文都还不够用,有待补充。
这,也不能全靠读《四书》去慢慢地补。
总之,教过“三,百,干”之后,需要采取某种办法,来巩固集中识字的成果,进一步扩充识字的范围,为下一步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
不解决这个问题,集中识字那一步的工作,将成为徒劳。
再一方面,学过“三,百,干”的八九岁的孩子,知识渐开,求知的欲望很强;一入学,生活的范围渐广,性格品德的发展成长很快。
这时候,向他们进行一定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显然是必要的。
而《四书》,不能满足这个需要。
讲思想,不切合儿童的实际;讲知识,里边涉及的方面不广,也不符合儿童的要求。
这就说明,在“三,百,千”和读“经”读“史”之间,需要有个过渡。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初探

68
人欲断魂”教育孩子 要 珍 爱 生 命,不 要 让 自 己 的 亲 人 为 你 伤 心欲绝.五月初五 端 午 节,是 为 了 纪 念 伟 大 爱 国 诗 人 屈 原. 在这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菖 蒲 辟 邪 等. 还 用 屈 原 的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 孩 子 们 进 行 爱 国 主 义教育.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因 牛 郎 织 女 一 年 一 度 的鹊桥相会就是农历七月七日而来. 于 是 每 年 的 这 一 天,年 轻女孩就会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 女 星,乞 求 上 天 保 佑 自己像织女那样心 灵 手 巧,找 到 幸 福 的 归 宿. 用 “两 情 若 是 久长时,又岂在朝 朝 暮 暮 ”来 比 喻 美 好 的 爱 情. 中 秋 佳 节 人 们赏月遥寄,留 下 了 许 多 千 古 佳 句 “但 愿 人 长 久,千 里 共 婵 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 从 今 夜 白,月 是 故 乡 明” 等,表达了人们对家国团圆的企盼.既 加 强 了 孩 子 对 传 统 节 日风俗的印象、学习 语 文 的 兴 趣,又 增 强 了 孩 子 对 古 诗 词 的 理解和应用. 三 、传 统 文 化 故 事 与 语 文 教 学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下)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下)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续)3.各科知识类用蒙求的形式介绍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常识,不局限于掌故、历史,不拘拘于劝诫、教训,这种蒙书比较少,然而值得重视。
(1)《名物蒙求》。
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值得称道的古代蒙书之一。
宋人方逢辰编(参见图9),有《小四书》本。
方逢辰(1221-1291),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作过兵部侍郎等官,因为极力反对奸臣郑清之、贾似道,在朝廷站不住,从此退出政治生活,不再作官,后来朝廷要他去作尚书,也坚辞不干,而致力于教学和著述。
就当时情形而论,方逢辰应该算是一个有操守、有学养的人物。
《名物蒙求》,正如书名所示,是专门介绍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的,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器物、耕种操作,以及当时社会上亲属、家庭等关系的种种名称。
方面虽然广,但是不繁琐,总共只有二千七百二十字,全书用四言韵语,绝大部分通畅易懂。
从内容上看,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注重常见常用的名物,很少讲生僻难懂的东西,比如,讲地物的部分:高平为原窈深为谷山脊曰冈山足曰麓小路为径通道为街闹则市井静则郊墟一是具有某些科学观念,迷信色彩不重,比如,讲自然现象的,有这样一些句子:云维何兴以水之升雨维何降以云之蒸再一点是,虽然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相当显著,但是也流露出某些比较开明的见解,比如,讲到衣服的时候,说:纨裤公子锦幛豪家楚客珠履杨姨锦花夏而絺绤冬而狐貉昼日绣衣香风罗幕蓑笠牧子襏襫耕夫卒岁无褐平生无襦把贫富悬殊的情形这样对照起来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这本书的毛病当然也少不了,然而在六七百年前的封建社会里能编出这样的蒙书来,还是难能可贵的。
(2)清末的韵语科学读物。
清代末年兴办新学之后,很多人着手编写新的教科书。
在这中间,有一些人试图用旧的蒙求形式来讲新的科学知识。
如徐继高的《算学歌略》:凡习数学列位为先自右至左个十百千若有零位必用一圈几数并陈上下齐肩又如张士瀛的《地球韵言》:大地椭圆旋转如球东半西半分五大洲摄引全球专赖吸力绕日而行八星居一诸如此类,很有一些,大都被当时的教科书审查机关批驳,认为不合教科书体例,因而不得流通。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概要

三、读写基础训练
(二)阅读散文故事
散文故事不再用韵语,内容简单,篇幅很短,有时
只有三、四句话,如《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三、读写基础训练
(二)读诗 教材:《千家诗》、《训蒙诗》、《神童诗》等 经验和问题:
诗音韵和谐,好诗可以启发想象、开拓胸襟、培养语言
本书封面
本书目录(一)
本书目录(二)
本书目录(三)
主要内容
序 引言 一、集中识字 二、进一步的识字教育 三、读写基础训练 四、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结语
序
古人的智慧和经验非常宝贵。 语文教育要做到两点: A. B.
符合本国语言特点; 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母语的规律。
引言
传统语文教育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步骤
四、进一步的阅读训练 和作文训练
(一)阅读训练
3. 阅读训练的方法:要求熟读、精思、博览。
精思: 第一,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 第二,讲明白再读,要求学生复讲,读熟再温。 第三,心到,眼到,口到。
引用朱熹语: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 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 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 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
二、进一步的识字教育
(六)经验和问题 2. 向阅读教学过渡
历史久、名物多、典故多,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
如掌握较少,阅读会处处遇到障碍。
韵语知识读物是跨越白话、文言之间鸿沟的桥梁,是从
识字走向阅读的很好的过渡。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导言一、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教育的第一个层次。
儿童、少年只有先学了语文,才能进一步学习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常识;再进一步,学习各种或某种专科知识和技能;更进一步,研究探求高深的知识、理论和技能。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还不够理想,有作得比较好的或者很好的,但是比例不大,也有作得相当差的。
这种情况,对于以后各层次的教育很不利。
总的说,对现代化建设是不利的。
因此,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少教师重视了,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和各实验。
然而,苦于成效不十分显著,或者在某一处或某一点上有些成效但未能推广。
今天,在已经或即将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语文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很重的责任,它已经不仅仅是为别的学科、为接受更高的教育服务的了。
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
单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其中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间没有大的间断。
即使1911年之后,封建主在不少方面仍然延续着。
它钻进了社会的每个阶层,每个角落,教育领域自不例外。
时间久,方面广,深入,逐渐形成了传统。
既成传统,力量就强大顽固,使人很难跳得出来,以至习焉不察,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但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无可避免的也有大量封建主义糟粕。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整整齐齐分成两大块,互不相谋,各走各的路,成双行齐步走过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忽而此前,忽而彼后,犬牙交错,错综复杂,像泥石流那样滚落流动下来的,各有它的来踪去迹。
连前人都知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前边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作得比较好的或者很好的,其中不无传统经验在起作用;有作得相当差的,其中更不免有传统糟粕方面的影响。
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

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日益丧失的困境。
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统面临着被淡忘和遗忘的危险。
而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逐渐偏向于理性和功利性的内容,缺乏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融合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这一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成为了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实现教育的多重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 研究意义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融入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通过将传统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传统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还可以拓展教育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通过对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为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
具体目的包括:一方面,促进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语文教育展望》《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文心》《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1、《大教育家孔子》
2、《陶行知教育读本》
3、《叶圣陶教育读本》[《教育与人生》(叶圣陶)]
4、《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5、《爱弥尔》
6、《给教师的建议》
7、《活教育与死教育》(陈鹤琴教育读本)
8、《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9、《教育过程最优化》
10、《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11、《图说中外教育史》
12、《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13、《素质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编写)
1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15、《向孩子学习》
16、《爱心与教育》
17、《教育的奇迹》(主编朱永新)
18、《第五项修炼》
19、《写给你——亲爱的老师》(《中小学教师读本》)(自编)
20、《名人的教学生涯》(自编)
21、《泛舟诲海》
22、《新教育理念》(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3、《爱心育人》(斯霞)
24、《有效的管理者》(杜拉克)
25、《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
26、《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
27、《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28、《帕夫雷什中学》
29、《3分是怎样消失的》
30、《终身教育引论》(作者朗格朗,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
31、《教育的经济价值》
32、《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33、《科学家论教育》
34、《回答未来的挑战》
35、《青浦教育实验》
36、《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燕国材等)
37、《成功智力》(斯腾伯格)
38、《教育诗》
39、《大教育论》
40、《教育漫话》
41、《普通教育学》
43、《教育论》
44、《科学与教育》
45、《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46、《民主与教育》
47、《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
48、《中国当代教育随笔选》(自编)
49、《情境教育》(李吉林)
50、《顺生论》
51、《中国教育名著读本》
52、《中国教育思想史》
53、《外国教育思想史》
54、《现代教育学基础》
55、《西方教育名著读本》
56、《学习理论》
57、《教育研究方法》
58、《中外教育实验》(自编)
59、《有效教学模式》
60、《儿童发展》
61、《德育新论》
62、《现代教育管理》
63、《现代心理学原理》
65、《早期教育与天才》
66、《学校心理咨询》
67、《教育与综合国力》
6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必读》
69、《教育与心理测量》
70、《中国教育家评传》
71、《外国教育家评传》
72、《中国著名教师访谈录》(自编)
73、《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74、《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75、《中外教育小说选》
76、《中国教师读本》
77、《中国校长读本》
78、《中国班主任读本》
79、《科学技术前沿》(宋健)
80、《中外教育诗歌读本》
81、《中外教育故事读本》
82、《中外教育散文读本》
83、《中外教育格言读本》
84、《中外教育漫画读本》
85、《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毛蓓蕾)
86、《中小学精彩教育教学设计大全》(建议编写这本书)
87、《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88、《教室的革命》与《到教室里找什么》(美国)
89、《中国著名教育家讲演录》(自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90、《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儿童的100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9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
92、《明日之学校》(杜威著,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93、《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布鲁克莫尔德等著,罗静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注:研究表明,讨论式教学最早是由中国提出,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编一本中国的讨论学)
94、《课程改革读本》(自编)
95、《教科研手册》(自编)
96、《学校,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必读书)
97、《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苏联,维果茨基,广东教育出版社)
98、《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
99、《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著,建议作者更改书名)
100、《教师必读书导读》(自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