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中文语言文化的重要环节。
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和文化自信心培养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故事、风俗、礼仪等。
下面介绍几点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插入经典诵读环节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在班级课堂上进行诵读环节,例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歌的朗诵。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语音语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同时感受到经典文学的魅力,逐渐形成对文学的热爱。
二、通过传统故事讲授元素小学教育中,客观讲述历代文化名人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统故事中多种多样的元素,如人物形象、情节,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都是可以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
通过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名贤诀》等儿童文化读物,教育孩子要知道自己的国家、家庭历史和民族地位,让他们了解和爱国,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举行文化活动小学教育中,要增加文化活动的策划和举办。
例如,在记叙文、文章写作的学习中,让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章回体、议论文等方式,特别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不同形式的文化书法、绘画,激发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感悟和创造力。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
四、把教学与科技紧密结合在班级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手段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在诵读和讲解经典诗文时,可以使用配图、声音、视频等技术手段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名句的情感和美感。
匹配多媒体教学软件、互联网资源是当下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展示传统文化的美妙,扩大学生学习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是重要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启迪,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探究,做到知识欣赏、情感体会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探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一、了解传统文化,为教学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典故、传统礼仪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需要认真挖掘,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在成语故事、神话传说等阅读材料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的智慧和传统美德。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四、注重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如在学习《孔融让梨》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融的谦让精神;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美德,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结语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直是语文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关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要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必须让学生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核心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可以通过课文内容、名言警句和古诗词等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也可以在课文中引用经典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语文教学也可以融入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传说,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故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选择一些有关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领略到古人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精神,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修养。
通过故事的讲解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传承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名家名著的阅读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古代文化的风采和智慧。
通过名家名著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等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国画、中国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技艺和美感,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多用经典诗词教学经典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汉语言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选用经典诗词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
可以选用《静夜思》、《将进酒》等经典诗词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在中秋节这一天,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尝月饼,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开展经典故事阅读经典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之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这些经典故事融入到课堂中,或者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注重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文言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规范和历史传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逐步加大文言文教学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
六、培养传统文化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通过提供多种文化展示形式,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艺术的也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将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增强道德素养,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贯彻“文以载道”的教学理念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将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古代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对生活的启迪和指导,学会做人、做事。
二、以古化今,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教师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以古喻今,生动形象地呈现中华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例如,将《论语》中孟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模式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新时代对于人才、教育的要求。
三、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化作品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
例如,选取唐诗宋词进行阅读,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四、营造互动氛围传统文化脱离了现代生活的实际,只是空洞的理论和概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设计各种互动性质的活动,为学生尝试解读、体验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要素提供支持。
例如,设计文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中华文化传统场景时,真正的感受文化的深远内涵。
五、教育文化自信在课堂营造宽容、包容、开放的氛围,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让学生发现更多文化的闪光点,启发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宝库,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其中小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道德的引领,希望以上策略能够帮助小学语文老师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将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
一、教学内容选择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和作文题目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选择古诗词、经典故事、传统文化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可以选用孔子的语录、《古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歌、《三字经》等古代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也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作文教学中。
比如可以设立以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故事为题材的作文,则可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内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方法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比如可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互动教学软件等,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可以播放古代诗词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妙之处;可以制作虚拟实景,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评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
作为学生们学习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这种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育都是中华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而传统文化则是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和精神。
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教材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等,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观念。
通过教授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范文和写作素材。
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散文,还是传统的故事和传说,都是语言表达的典范。
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范文和传统故事,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通过教授这些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起来,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只有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文化自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教育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需要适时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一、选材策略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如《三字经》、《百家姓》、《红楼梦》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学作品,适当进行改编和注释,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在选取教学材料时,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新闻、故事、寓言等,通过这些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教学内容设计策略1.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作文、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性。
通过学习传统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通过讲述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班会、朗诵比赛、文化体验活动等,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组织学生学习和体验传统书法、绘画、剪纸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教学方法策略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东明县小井镇里长营小学景德岐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本身可谓传统文化。
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他们不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知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开口便是流行歌、广告词,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着名人类学家博阿斯说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
”不言而喻,继续维护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便是语文教学。
拯救文化缺失的教育,拯救文化苍白的孩子,这一重任当仁不让地落在了语文教师身上,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因为,语文解读,说到底就是文化的解读;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教育。
语文学科的最本质特点是它的文化性。
语文知识中的文学史、文化史等基本内容是它外显的文化因素,而积淀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则构成了它内隐的文化信息。
语文的解读,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对文化的解读,语文呈现出来的民族传统、自然生活、世态百相等内容则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缩影与写照,于是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精神。
语文教育就是面对文化载体,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和解读,从中体悟语言
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弥散开来的浓浓的文化意味。
从根本上看,语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
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读过《老子》《论语》《孟子》《诗经》、唐诗宋词汉赋等经典,如果一个学生对“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等一无所知,他的人生境界会有多高他的内在精神动力会有多大他的民族文化性格会有多强语言的
成长就是精神的成长,文化的成长;训练语言就是训练精神,训练文化。
在文化的阅读中,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便培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性格。
然而,曾经一个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几乎缺失。
我们教师给了学生、家长、社会要的分数,但我们却丢失了语文教育该有的领悟力、想象力、鉴赏力;我们津津乐道于学生表象的分数的提高,却在孩子们人生最美好的阅读时光让孩子们丢掉了应该有的最基本的语文学
习兴趣,丢掉了语文教育承载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性格培养的根基,丢掉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我们的教师往往是一来一去式的泛泛问答,忽略了语文教学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独角”式并不考虑学生
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的所谓全面深刻的侃侃分析,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只以考试为目的,一路到底式的背诵默写,使学生的灵动、想象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面对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尴尬处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该反思,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1 传统文化教育要从低年级教学开始。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
有科学家研究,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
我认为,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都是儿童初始学习的最好启蒙教材。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份,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设计、找准结合点和渗透点,形成民族文化教育的序列。
从1—6年级在早读时间内依次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内容。
2 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
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3 注重诵读。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
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
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
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
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4 注重体察涵泳。
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同样具有极大的意合性而富于意蕴之美,涵泳也就成了与之相关的语文教学重要的传统经验。
我们的汉语有着独特的意蕴。
如洋文说“想念”,“想念得非常深”,可再深也深不过我们汉语的“望穿秋水”。
“秋水”一词给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啊!秋,给人的感觉总是有霜寒初降的萧瑟,凄清、冷意,而这和一个人思念对方的痛苦缠绵又是多么地吻合。
再如,“山穷水尽”“海枯石烂”,山会穷吗水会尽吗海会枯吗石会烂吗我们的汉语在这些有形的事物上神话
一般将想象发挥到极致,将看不见的情感托付于绵延而浩渺的山山水水,真是美之极。
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察涵泳汉语言之美。
而且,强调“涵泳”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完全符合汉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传统
经验的,这对于克服当下语文教学偏重讲解分析而忽略学生自主涵泳体悟的痼疾,也是很具针对性的。
5,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设置传统文化长廊,教室布置传统文化板报,举行传统文化诵读,使学生来一次到传统的穿越。
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根植与语文教学这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