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结课论文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结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结课论文学生:.所在院系:.学号:.学时:.任课教师:.开课院系:.开课时间:2021.2 ~ 2021.4省自然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摘要】本文仅以省孔府、孔庙、孔林自然与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进展简要的介绍,并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展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同时结合本学期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课上所学的知识,以学生的角度对省孔府、孔庙、孔林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开展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省孔府、孔庙、孔林可持续开展保护旅游资源【前言】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以及近年设立的非物质遗产等5类。

截至2021年6月30日,?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遗产总数为936项〔新增25项〕,其中183项〔新增3〕为自然遗产,725项为文化遗产〔新增21〕,28项为混合遗产〔新增1〕。

中国迄今有41个工程〔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21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严密相连的。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正文】1、世界遗产的特征1.1孔府、孔庙、孔林容简介:孔庙、孔府和孔林统称为“三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及其后裔的府邸、庙宇和墓地于一体的具有建筑色彩和风格、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建筑群。

其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文物收藏以及高超的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结课论文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结课论文

【关键字】保护世界遗产导论结课论文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摘要:想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谈到它的利用与保护,如何利用和保护?多样的自然遗产是中国锦绣河山的缩影,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文明形象的标志和骄傲。

历经千年沧桑,继承大自然和先人们的恩赐是我们的荣耀。

保持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还不能使遗产完全避免这样或那样的破坏,所以遗产保护的路还很长,工作还很艰巨,这不仅仅是国家的事,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早就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有所耳闻,而对敦煌的兴趣却是从那部由唐国强和黄海冰主演的电视剧《大敦煌》里获得的。

《大敦煌》一部跨越了1000多年历史荧屏上第一次全面彻底地展现敦煌故事全剧将围绕着“藏宝、夺宝、护宝”这条主线展开演绎出敦煌最具有戏剧性传奇该剧讲述了最具戏剧性三个时段,特别是电视剧主题曲那句“苍天苍黄土黄,千年一梦大敦煌”让我对那坐落在中国西北的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想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谈到它的利用与保护,如何利用和保护?看中国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与自然留给我们多少的世界文化的遗产,怎么利用和保护,似乎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接下来我将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莫高窟简介(一)莫高窟的历史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世界遗产五篇论文

世界遗产五篇论文

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摘要: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

由于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商品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世界遗产正因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错位开发而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等多方面受到破坏。

为此,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地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订相应法律,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得以永续利用。

关键字:世界遗产保护思考一、世界遗产再保护的基本情况1、错误的认识观念世界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但随着近年来一些世界遗产地申报成功之后知名度大增,游客蜂拥而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地方和领导对遗产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将遗产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而且是无成本的经济资源,以旅游价值完全取代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于是世界遗产被当作了地方的“金字招牌”和开发商的“摇钱树”,有的地方政府公然要求遗产地几年内要成长为当地财政的“顶梁柱”,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更有甚者将世界遗产当作地方或私有商品捆绑上市,发行股票,导致世界遗产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

如泰山的3条游览索道对泰山景观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敦煌莫高窟由于游客过多,游人呼出的CO2和光线的影响造成壁画变色剥落,20年间的人为损坏超过过去几百年来的自然侵蚀。

2、片面的经济效益世界遗产被利用后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这种价值是全面的、综合的,空间上决不仅限于遗产地景区内,产业上更不只限于旅游业本身。

然而,我们目前一方面过分追求遗产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却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这种价值,结果是超载利用,低效收益。

主要表现,一是过分追求景区内的直接收益,忽视区域的整体效益;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失衡,食宿交通比例过大,而弹性大、效益高的购、娱比例小;三是过分倚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科学文化效益,打着所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旗号,盲目崇拜市场作用,将自然文化遗产市场化;四是低效益的观光游览为主而缺乏参与性强的休闲、科普等利用方式。

世界遗产论文

世界遗产论文

1 在全球气候巨变的条件下保护世界遗产的途径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是自然、历史、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最高统一体,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和谐的结合,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力见证,也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

它们不仅是当代人的财产而且是后代人的财产。

由于它们的这些特殊性,国际社会一般将其称作“世界遗产”即世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发展、科学、文化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来讲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由于自然力的长期分化,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不利影响。

这些珍贵的人文和自然财产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面临毁坏的威胁,有少数甚至已经被彻底毁坏。

因此,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遗产的报告确定了两个主要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地造成的影响,这两个策略是:减弱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遗产地进行监测并使其适应气候变化。

尽管极端的气候状况给文化遗产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给文化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大部分来自气候的逐渐变化。

除了做好常规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还应该在推进“5C”战略的实施水平,促进世界遗产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它们包括4个方面:一、基于遗产价值的保护。

价值是遗产的根本,没有了价值一切利用都是空谈。

在合理利用世界遗产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尤其重视对世界遗产价值的保护。

世界遗产因其具有超越国界的重要性和价值,即“突出普遍价值”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发展宣言》(2001年)论述了遗产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的层面,也是获得更多知识、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满足的途径。

”因此,考核遗产地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的政绩时不应只看遗产地挣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要看遗产地对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的贡献;要看对青少年的启迪、教育作用;要看遗产地作为精神家园,满足了在社会关系和人文环境迅速变迁的现今社会中,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对旧日时光的缅怀以及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福建客家土楼1001113309 林良平摘要大自然和人类在我们古老而美丽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我们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

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

目前为止,《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11项,其中我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40项,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2项,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45项)和西班牙(42项)。

而我们熟知的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福建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客家土楼、保护与开发。

前言:对于世界遗产,其实在没接触到世界遗产概论这门课程之前,我并没有太深刻的了解,主要是把旅游景点和世界遗产给混淆在一起了,以前主要是简单的把世界遗产定义成:知名度很高的旅游景点,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已经被世界上的人熟知了解的,最后被接纳成为世界遗产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对于世界遗产,首先要有一个观念上的理性认识。

世界遗产并不等同于旅游景点,两者存在着相交点,但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旅游景点有可能成为世界遗产,有一部分世界遗产就是由旅游景点转化而来,比如庐山国家公园,是国家重点的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又有一部分世界遗产跟旅游景点是没什么联系的,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国的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些只是一种文化的形式。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节课论文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节课论文

摘要: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II)(III)(IV)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本文简单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历史、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着重介绍了对石窟的保护和管理。

一、云冈石窟简介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二、云冈石窟特征窟内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举世独尊,无可对比的气概。

侏懦身形矮小,躯干健壮,雕刻在龛基、座础、梁下、柱顶等处,用力举重物,神情仍甚欢喜,表示为大佛服重役是快乐的事。

如今由于各种原因,为游客开放的只有前面二十个窟。

在这几十个石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

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 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下面着重介绍第一、二、三、五、六,以及第十七窟。

第一、二窟: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

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中国的世界遗产》结课论文

《中国的世界遗产》结课论文

《中国的世界遗产》结课论文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 09机设4班姓名:***学号:**********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

世界遗产所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壮丽山河、卓越建筑所带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更多的是她们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积淀所蕴育的巨大内涵,同样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撞击。

可以说,这些世界遗产,是伟大的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大自然的神奇塑造,是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她们理应受到人类的呵护。

但是在中国,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甚至没能得到最起码的保护。

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和办法,对她们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将这些宝贵的遗产更好地留给我们的后代子孙。

关键词: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措施与对策《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目的是对具有特殊世界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识别和保护。

中国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现有175个缔约国,已有730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即将进入21世纪的整个旅游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

因为保护好最富有文化内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等诸多景观,不仅关系到遗产自身区域旅游发展的面貌和状况,而且还关乎着遗产地所在国能否肩负起保护好这些遗产的责任与义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所在国的政府是否有能力保护这些遗产的等一系列问题。

一、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现状中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两国,名列世界第三位。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论文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期末论文——十三陵摘要:大自然和人类在我们古老而美丽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我们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

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这个公约的通过旨在确保我们这些珍贵的遗产能够永久传承。

目前为止,《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11项,其中我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40项,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2项,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45项)和西班牙(42项)。

而我们熟知的明皇宫十三陵于2003年7月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它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考古挖掘价值。

自己在今年的清明节前也去十三陵进行了参观,亲自感受了皇家陵寝的恢弘与庄重,深深的被它展示出来的魅力所震撼,自己也借着机会对十三陵的管理、保护以及关于它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和了解,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自然遗产的未来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十三陵前言: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大自然的硕果,它们书写者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大自然无比神奇的造化,它们为我们认识世界开启了一扇窗户。

透过这扇窗户,我们了解了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认识了人类的聪慧和发展,自历史中我们感受生命的震撼思索人生的意义;在成长中我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领略了异域风情的独特风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台山自然文化遗产摘要: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

东汉永平11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

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

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正在西班牙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中国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造访五台山,因此对它的破坏也是也来越严重。

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挥霍,而应加大保护力度,保持其原真性和自然性。

关键词:世界遗产五台山宗教景观自然景观一、五台山简介: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

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

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繁峙县砂河镇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在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

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五台山方圆约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

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等荣誉。

二、宗教景观: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

传说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

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

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

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

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

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广济寺、岩山寺(繁峙县)、洪福寺(定襄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塔院寺、菩萨顶、圆照寺、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延庆寺、公主寺(繁峙县)、三圣寺(繁峙县)、惠济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县);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三、自然景观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

”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

”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

”四、世界遗产特点概述1、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以秦兵马俑为例,在艺术上,每一个陶俑的特点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生动传神,个性鲜明。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它反映了秦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譬如有统一的指挥,先进的兵器,宏大的规模,完整的编制。

另外,在政治上,它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统治者的高度中央集权。

同时,这些陶俑还表现出我国古代高超的塑俑工艺,从而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再以布达拉宫为例,布达拉宫内有大量的壁画,佛像,唐卡,陶瓷玉器,金银器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艺术品,至今仍有很多人在研究,这是藏传佛教高度兴盛的表现。

另外,布达拉宫内珍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研究这些资料会发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来没有间断过。

2、真实性和完整性世界遗产,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都特别重视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泰姬陵为例。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已故的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2007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但是,印度环境保护和文物界人士通过调查发现,当地旅游部门因长期不注意环境保护和陵墓的维护保养,泰姬陵的许多部位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

大理石台阶已磨损并出现裂痕,精美的雕刻和宝石镶嵌也遭损坏。

另外,由于周围工厂排放大量有毒气体导致酸雨过多,原本洁白的泰姬陵出现片片黄斑。

更有甚者,2007年北方邦政府为获得最大旅游效益,曾决定斥资18亿美元来改善泰姬陵周边旅游硬件环境,包括在陵园附近区域兴建“遗产走廊”。

根据计划,该工程最终将填埋泰姬陵和阿格拉古堡两大世界遗产之间的河道,在河道之上兴建一条包括超级市场、饭店和旅游设施在内的步行街。

消息一经传开,立刻遭到印度舆论和考古界的强烈反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获悉后也明确表示:“若此两处景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或产生负面的视觉效果,泰姬陵将会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印度最高法院终于对北方邦政府正式发出警告,表示如果无文物保护部门的正式认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在面向泰姬陵的亚穆纳河对岸举办庆祝活动,以避免对泰姬陵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

1995年,印度政府宣布了10条保护泰姬陵的计划,其中有一条是在泰姬陵周围地区行驶的车辆要使用低铅汽油。

并且在景区内看不到任何现代社会的物品,甚至是垃圾桶和电线。

总体而言,印度政府的保护政策还是收到一定成效的。

比如,在1996年,希腊音乐家雅尼经在此举办音乐会,专家们认为音乐会的声音震颤和光照破坏了泰姬陵的建筑。

此后,在泰姬陵举办大型活动一般很难获得批准。

偶尔举行的音乐会的声音和光照究竟能对大理石结构的建筑造成多大的“破坏”,尽管还要认真考证,印度政府还是通过政策法规和监督手段,避免因利益驱动而使陵墓管理者产生“杀鸡取卵”的冲动。

由于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努力,泰姬陵的污染问题逐渐得到缓解,但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又要将它作为袭击的目标。

印度安全部门一度曾用黑布蒙住了泰姬陵,以应对可能的“空中打击”。

此后不断有关于泰姬陵受威胁的消息传出,印度政府启动了保护泰姬陵的应急计划,甚至调动了特种部队。

人们希望沙贾汗和泰姬的爱情故事能通过这座伟大的建筑艺术精粹永远讲述下去。

正是人们的不懈努力,保持住了泰姬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泰姬陵免于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但令人遗憾的是,同样名列世界八大奇迹之中的埃及金字塔,却渐渐地被不断扩张的城市和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所吞噬,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不禁使人扼腕叹息。

一条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的柏油马路从金字塔旁穿过,不断扩大的开罗城与金字塔仅一路之隔,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了严重破坏。

3、民族性和地域性世界文化遗产要有民族和地域上的代表性,例如圣彼得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西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

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

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

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

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

两千年前的简单墓地,四百年后修建了一座长方形会堂,后来毁于战乱,一千年后尼古拉五世颁发重建命令,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住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

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脸肃穆的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

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由巴勒斯坦逐步传播到罗马时,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极大恐慌,为了巩固政权,尼禄皇帝从公元64年开始镇压基督教的传教士,耶稣的大圣徒彼得作为教会的创始人,自然不能幸免,他被尼禄皇帝钉死于十字架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