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合集下载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1)殷墟甲骨卜辞带有新闻的成分。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种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情报信和“悬书”。

(3)甲骨卜辞、情报信、“悬书”虽然传递了一定的信息,但均与新闻传播相距甚远。

(4)先秦时的新闻传播几乎完全依赖口头形式。

(5)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开始于汉代。

其典型方式是颁发诏书。

但汉代还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6)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性。

只有当报纸这一传播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的新闻传播才能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传播。

(7)关于原始形态报纸产生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较大争议。

①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商周之际,我国即有报纸的萌芽。

如王安石曾经把《春秋》称为“断烂朝报”,意为残缺的政府公报。

②有人认为采诗官采集《诗经》是古代的采访活动,《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变迁,带有新闻成分。

③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

理由是:汉代各郡、国在京都设“邸”,而“邸”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诸侯或藩镇通报消息、传递文书。

因后来出现的原始报纸,大多由“邸”这样的机构颁布,据此认为,汉代已有邸报。

(8)以上观点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很难视为科学论断。

据目前材料,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二、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1)唐代出现报纸,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唐代中期各藩镇在京都设邸,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亦称邸官、邸使或邸吏。

邸是地方上在京城设立的办事处,其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

由于地方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

(2)“进奏院状报”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比较详细的材料要数唐人孙可之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读开元杂报》为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新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新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怎样评价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答:(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界状况如下: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就一封恐吓信事件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这是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14日《人民日报》发毛泽东撰写、署名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点名《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在一个短时期内基本政治方向变成了资产阶级报纸的方向,同时转载了姚文元的《录以备考》,由此点燃了新闻界反右派斗争的火焰。

《人民日报》于7月1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把全国的反右派斗争推向了高潮。

《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时事手册》、《新观察》以及其他一些报刊,纷纷作了公开的检讨。

反右派斗争作为这场集中的、激烈的政治运动,经过两三个月就基本结束了。

但是,对于右派观点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58年上半年。

新闻界有一批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文汇报》21名,包括徐铸成、浦熙修。

(2)对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评价如下:反右派斗争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界,影响巨大,教训深刻。

“左”倾思想的抬头和急剧膨胀使“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片面地得到发展,为日后新闻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下的错误埋下了隐患。

①新闻宣传致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

在1957年5月宣传报道整风时,全国新闻媒介一派活跃气氛。

其中有极少数人和极少数新闻作品,趁机否定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此进行批判是必要的,但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不少人被错划、错批。

“左”倾思想从此呈现上升势头,1956年开展的新闻工作改革却从此停止,不再提及了。

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被当作“群众斗争的形式”,成了新闻报道的热点。

③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使新闻理论上的“左”倾色彩,日趋浓重。

然而,1956年、1957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与规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2012-02-08 19:11:12)
标签:杂谈分类: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新史总结(1-3章)
第一章古代
露布 3
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
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
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
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
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整理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整理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整理复习题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一、单项选择题1.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增到()A.150家B.200家 C.500家D.800家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A.徐彬彬B.邵飘萍C.黄远生D.张季鸾3. 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是( )A. 刘少少B. 徐彬彬C. 胡政之D. 张季鸾4.“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条款第一次载入的中国国家根本大法是( )2A.《大清报律》B.《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C.南京临时政府的《暂行报律》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1918年创办《京报》,写作《实际应用新闻学》的著名报人是()。

A.刘少少B.徐彬彬C.胡政之D.邵飘萍6.1919年12月,由()撰写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A.邵飘萍B.蔡元培C.徐宝璜D.李大钊7.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是()A.张季鸾B.邵飘萍C.黄远生D.刘少少8.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职业记者是()A.林白水B.徐彬彬C.胡政之D.刘少少9.《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A.黄远生B.邵飘萍C.胡政之D.张季鸾10..袁世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是()A.《国权报》B.《亚细亚日报》 C.《金刚报》D.《神州日报》11.黄远生记者生涯开始的标志是1912年他创办和主编了()A.《庸言》杂志B.《国民公报》 C.《东方杂志》D.《少年中国》周刊12.1916年8月,邵飘萍在北京创办的通讯社是()A.东京通讯社B.国闻通讯社 C.北京通讯社 D.新闻编译社13.袁世凯篡权后,在武汉被黎元洪下令斩首示众的新闻工作者是()A.凌大同B.朱山C.黄世仲D.丁宝臣14.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遇刺被害的名记者是()A.黄远生B.邵飘萍C.张季鸾D.胡政之15.从1916年起,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的是()A.刘少少B.徐彬彬C.胡政之D.张季鸾16.从1916年起,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的是()A.刘少少B.徐彬彬C.胡政之D.张季鸾17.1926年因所刊时评被奉系军阀枪杀的《新社会报》的创办人是()A.黄远生B.邵飘萍C.林白水D.敖瘦蝉18.最先在报上揭露袁世凯向六国银行团大借款合同并因此入狱的新闻工作者是()A.邵飘萍B.胡政之C.张季鸾D.林白水19.民国初期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是()A.范长江B.黄远生C.邵飘萍D.刘少少20.黄远生揭露官场腐败的著名通讯是()A.《外交部之厨子》B.《游民政治》C.《最近之北京》D.《乔装打扮之内阁》21.1912年黄远生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文章是()A.《奈何桥上之大借款》B.《乔装打扮之内阁》C.《春云初展之政局》D.《游民政治》22.1913年刺杀宋教仁案发生后,第二天就刊文揭露袁世凯的报纸是( )A.《民立报》B.《中华民报》C.《长沙日报》D.《讨袁报》23.1913年一天发表8篇声讨袁世凯社论的报纸是( )A.《民国新闻》B.《民权报》C.《中华民报》D.《民立报》24.黄远生死后,他的友人将其通讯、政论汇编整理出版了( )A.《弢园文录外编》B.《实际应用新闻学》C.《远生遗著》D.《国闻汇编》25.首先向国内报道袁世凯与日本密商“二十一条密约”内容的通讯社是()A.北京通讯社B.大中华通讯社C.东京通讯社D.新闻编译社26.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刊出“袁世凯一命呜呼”报道的上海报纸是()A.《申报》B.《时报》C.《民国日报》D.《新闻报》27.民国初年,与《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一起被称为“横三民报”的是()A.《民立报》B.《国民日报》C.《社会日报》D.《民权报》28.民国初年,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的著名记者是()A.黄远生B.邵飘萍C.徐宝璜D.胡政之29.民国初期,著名通讯《外交部之厨子》的作者是( )A.黄远生B.邵飘萍C.徐宝璜D.陈独秀30.1912年,袁世凯的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创刊于( )A.北京B.上海C.天津D.南京31.在中国,第一次载有言论出版自由条款的是()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暂行报律》D.《中华民国约法》32.把新闻采写经验归纳为“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是()A.黄远生B.邵飘萍C.刘少少D.于右任33.1915年,在日本创建东京通信社的创办人是( )A、胡政之B、邵飘萍C、张季鸾D、陈独秀34.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从100多家猛增至()A.200家B.300家C.400家D.500家35.民国初年,共和党——进步党系统在北京出版的重要报纸是()A.《时事新报》B.《大共和日报》C.《国民公报》D.《庸言》36.袁世凯执政期间出台的《出版法》颁布于()A.1913年4月B.1914年4月C.1914年12月D.1915年12月37.孙中山于1912年3月下令废除的是( )A.《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B.《报章应守规则》C.《暂行报律》D.《上海报界俱进会章程》38.宣扬“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的是( )A.《民生报》C.《群报》D.《民权报》39.武昌起义后,湖北、浙江、江西等地军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规定A.士绅有言论、刊行自由B.臣民有言论、刊行自由C.人民有言论、刊行自由D.土豪劣绅不得有言论、刊行自由40.民国初年,同盟会一国民党系报刊与共和党一进步党系报刊彼此攻击,辱骂对方为“贼党”、“贼报”,双方报人甚至互相A.殴打B.起诉C.暗杀D.抢劫41.1910年代,经常为上海《民权报》副刊写作的人有徐枕亚、王钝根、范烟桥、周瘦鹃等,他们的作品题材和风格相近,被称为A.新月派B.鸳鸯蝴蝶派C.现代派D.怪兽派42.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A.“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B.“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C.“不得妄议国体、诽谤革命”D.“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43.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的报纸是( )A.《民哀日报》B.《帝国日报》C.《大同报》D.《亚细亚日报》二、多项选择题1.1926年北洋军阀杀害的著名新闻记者有( )A.黄远生B.邵飘萍C.李大钊D.林白水E.朱惺公2.民国初期涌现的著名记者有()A.黄远生B.邵飘萍C.张季鸾D.刘少少E.徐彬彬3.中华民国初年,以撰写新闻报道而著名的新闻界人物有( )A、康有为B、梁启超C、黄远生D、邵飘萍E、胡政之4.袁世凯执政期间,对报业横加干涉,制定的相关法律和规定有( )A. 《报律》B. 《戒严法》C. 《治安警察法》D. 《报纸条例》E. 《出版法》5.著名记者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有独到见解,提出记者要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

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皇帝谕旨诏令等。

小报的信息灵通。

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读者范围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第一章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开元杂报,可能是中国最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特征是: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没有分栏,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版面,没定型,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唐代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

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根据历史记载可以推断,朝廷发布时,京师官员和各地驻京进奏官都会作抄录,随后转递传阅,因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作用;而“状”却有实物可供研究,内容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作用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的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①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

→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逐级抄传,仍为邸报的传递方式。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抄传的办法。

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②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

明代和清代的邸报,都是由通政使司和担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第二章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①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各类商品,还有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②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①作用:②影响: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合,并使一批中国人爱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4、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鸦片战争之后,外报非常活跃,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中国的社会舆论影响很大。

对西方国家报刊的情况有所了角,又看到了外报在中国的利弊,深感外国人操纵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危害极大。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

第三章1、康有为是怎样倡导办报的?康有为写了第四封上皇帝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表明了他的政治要求。

这封信中有“设报达聪”的建议,他写道“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州县乡镇亦会续开,日月进呈,并备数十副本发各衙门公览。

虽乡校或非宵旰寡暇,而民隐咸达,官慝皆知。

”“令署派人每日译其政艺,以备一览,并多印副本,随邸报同发,俾百僚咸通悉敌情,皇上可周知四海。

”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

木刻雕版印刷。

→《中外纪闻》《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湘学新报》《湘报》在长沙谭嗣同唐才常《国闻报》于1897年在天津创刊,严复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①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②特征: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

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③意义: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面貌。

4、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报馆有益于国事”“支塞求通”(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报刊性质多样,报馆的“两大天职”(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四)关于舆论的论述5、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第四章1、《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背景: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以积蓄力量为以后斗争做准备。

意义:《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所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联络工作,都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的特点之一。

革命内容:1、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①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1900年11月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②略迟于《开智录》出版的《译书汇编》,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专以编绎欧美法政名著为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③《国民报》的革命倾向较为明显;④《湖北学生界》是1903年1月由湖北学生会在东京创办的,半月刊,以“输入东西之常说,唤起国民之精神”为宗旨,大力报道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反帝反爱国热情;⑤《浙江潮》是1903年2月在东京由浙江籍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的;⑥《江苏》是1903年4月江苏留日同乡会在东京创办的,月刊。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起因: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行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

经过: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当天就出动警探去苏报馆和爱国学社捕人,章士钊等人闻风走避,章太炎从容被捕,邹容自动投案。

结果: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影响:使原来不知道革命,不知道《苏报》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清王朝炮制的这场新的“文字狱”,如抽刀断水,事与愿违。

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内容:主要针对四个问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

意义:①政党报刊论战。

1905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同盟会和改良派组织保皇会都已发展成了代表各自利益并以参政或执政为主要目标的政党,《民报》和《新民丛报》也就成了各自的机关报,成为政党报刊,表现出革命党和保皇党各自的党性。

②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的宣传。

③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④这次论占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⑤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声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⑦论点还培养了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

⑧政论文特别是基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①《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

只办了80天。

②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只办了92天。

③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吁日报》。

只存在了48天。

④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规定是:印刷物中有“令人阅之有怨恨或、或加暴行于皇帝、皇族或政府,或煽动愚民违背典章国制者“,即构成“讪谤”罪,科以10年以下监禁或5000元以下罚款。

这项法律还赋予地方官吏对指控印刷物、逮捕报人和查封报馆的权力。

1908年1月,清廷正式颁布了《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呈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禁止发行;禁止刊登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以上规定才,由海关没收销毁。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第一,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第二,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第三,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第四,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第五,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第六,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第五章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表现: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间,全国的报纸由100家猛增至500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万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