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税港区发展战略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保税港区空间布局及战略意义

我国保税港区空间布局及战略意义

我国保税港区空间布局及战略意义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继设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之后,开放层次最高、运作模式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区域。

发展保税港区,将更好地发挥港口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腹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并进一步实现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尽快崛起。

一、保税港区的建设背景保税港区伴随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的实施而诞生。

随着上海洋山深水港开发建设的深入,以及“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航运枢纽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正式提出,如何汲取我国港口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年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构建一个具有全面保税功能和政策的载体来承接贸易、航运、物流和临港加工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成了一项重要和迫切的议题。

经过深入研究论证,保税港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特定经济区域和海关监管模式应运而生。

保税港区的建立也是区域整合的需要。

虽然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等保税监管场所经过多年的培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仍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区域整合有利于保税监管格局的一体化建设和自身的发展。

二、保税港区的发展历程自从2003年7月深圳港提出建设自由港口之后,上海洋山港在同年11月推出自由港模式,随后天津、宁波等港口也陆续在自由港体制创新方面跃跃欲试,出现了争建国际枢纽港的热潮。

保税港区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作为保税区向自由港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保税区阶段。

保税区是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新的经济性区域。

1990年6月,经中央批准,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1992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保税区和一个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即天津港、大连、张家港、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厦门象屿、广州、青岛、宁波、汕头、深圳盐田港、珠海保税区以及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

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策略探讨

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保税区经济实力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投资促进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的功能区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税区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已经成为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天津港保税区作为我国15家保税区之一,也面临两样的问题。

本文在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对天津港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希望对天津港保税区的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保税区国际物流中心区港联动AbstractAfter development for decades, the economy in our bonded areas has been enhanced a lot. Bonded areas become promotion areas of attracting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function zon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ing, and trial areas of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Under the condition, how to develop the bonder areas is a serious question to be answered. Tianjing bonder area, as one of the 15 national bonder areas of China, is in facing with the same problem.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experts in this area,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and reasons which was faced by Tianjing bonder area.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help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ianjing bonder area【Key Words】: Bonded Area;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enter;Joint-movement between the region and port目录1 天津港保税区基本情况 (4)1.1 保税区概念与特点 (4)1.2 天津港保税区基本情况 (4)2 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1 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现状 (5)2.2 天津港保税区现行管理模式 (5)2.3天津港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3 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策略 (8)3.1 突出主体功能,建设国际物流中心 (8)3.2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落实保税区各项政策 (10)3.3 推动港区联动,实行港区一体化 (11)3.4 健全保税区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策略探讨1 天津港保税区基本情况1.1 保税区概念与特点我国保税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成功创办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模式经验建立起来的。

综合保税区的调研报告

综合保税区的调研报告

综合保税区的调研报告【调研背景】综合保税区是国家为促进贸易便利化、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经济区域。

为了深入了解综合保税区的运营情况和特点,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收集的方式,全面了解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调研目的】1.了解综合保税区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2.探究综合保税区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3.分析综合保税区在贸易便利化中的作用和贡献;4.针对综合保税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参观综合保税区内的企业,了解其运营模式和发展情况;2.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综合保税区的见解和建议;3.资料收集:收集综合保税区的相关统计数据、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进行梳理和整理。

【调研结果】1.综合保税区目前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势头良好;2.综合保税区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较为灵活,提供了便利的贸易环境;3.综合保税区在贸易便利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竞争力;4.综合保税区在海关监管、税收政策和外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调研建议】1.加强政府对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建立健全综合保税区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3.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综合保税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4.加强对综合保税区的监管,防止滥用、偷逃和逃避税收等不合规行为。

【调研结论】综合保税区作为一种特殊经济区域,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深化开放和提升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综合保税区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为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我国建设保税港区的作用及意义

我国建设保税港区的作用及意义

我国建设保税港区的作用及意义发布日期:2011-8-28 阅读次数: 64063 来源:梅山保税港区港口是水陆运输的枢纽,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大连、深圳、上海外高桥、张家港、广州、厦门、宁波、青岛等已建立了一批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

国家对保税区在关税、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实行了特殊政策,保税区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

而保税港区将港口的物流功能和保税区的特殊政策完美结合,实行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港区的“三区合一”,更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保税港将成为沟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其物流功能和优惠政策既可为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条件,也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架起便捷的桥梁,促进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业等的发展。

设立保税港区对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意义非凡。

我国的对外贸易90%由海上远洋运输,港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桥头堡”。

建设保税港区既是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港口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节点,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建设三大保税港区,对于加快上海、天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保税港区相关知识一、保税港区介绍1、什么是保税港区?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保税港区是海关按照我国国情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公司运作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新兴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

是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促进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培育高技术产业等多重角色。

本文将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一、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现状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当前,我国综合保税区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各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保税区网络。

综合保税区不仅在国际贸易、加工制造、logistics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还在吸引外资、培育高技术产业、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1.国际贸易:综合保税区在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便于国内企业与国外买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便利的进出口流程,降低了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对外贸易平台。

2.吸引外资: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吸引外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它们为外资企业提供了便利的投资环境,包括税收优惠政策、通关便利、政府服务等。

通过引进外资,综合保税区加速了国内外资企业的对外合作和交流,推动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3.培育高技术产业:综合保税区的发展也大力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培育。

通过在综合保税区内设立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等,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综合保税区提供的政策和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4.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综合保税区成为了跨境电商的热土。

它们为跨境电商提供了便捷的通关和物流服务,降低了跨境电商业务的运营成本。

综合保税区的发展也促进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物流和支付等方面。

二、综合保税区未来的趋势1.加强国际合作:未来,综合保税区将加强与国际沟通合作,构建更大范围的综合保税区网络。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综合保税区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和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深化改革创新:综合保税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商务环境。

通过优化相关政策和环境,吸引更多外资,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综合保税区的可持续发展。

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目录
01 洋山保税港区的政策 优势与支持措施
03 结论
02 国内外先进地区口岸 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04 参考内容
洋山保税港区位于中国上海市,是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物流枢纽。随 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洋山保税港区口岸物流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次 演示将从口岸物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及存在的问题、洋山保税港区的政策优 势与支持措施、国内外先进地区口岸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策略和措施 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口岸物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及 存在的问题
口岸物流产业链包括货源组织、仓储、运输、报关报检等多个环节。在洋山保 税港区,货源组织主要依赖于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和贸易企业;仓储设施基本能 够满足需求,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运输方面,洋山保税港区已形成水陆联 运网络,但铁路运输仍有待完善。此外,报关报检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繁琐和 延误。
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模式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 区域整体竞争力。
3、推动中国物流产业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和交流, 中国物流产业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更好地融入全球物流体系。
五、总结
本次演示对机场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的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当前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这种协同发展模式具有提高物流 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推动产业升级等优势和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领域 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空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希望本次演示能 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四、机场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协 同发展的优势与意义
机场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的协同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通关流程,可以减少 中间环节和等待时间,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综合保税区的调研报告

综合保税区的调研报告

综合保税区的调研报告综合保税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速推进,综合保税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情况、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改进方向等,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综合保税区的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全面了解综合保税区的实际情况,并获取参与者的真实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1.综合保税区发展概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取得了持续的发展和积极的成效。

大多数受访者对综合保税区的建设速度和规模表示满意。

同时,综合保税区的引进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得到了普遍认可。

2.综合保税区遇到的困境和问题尽管综合保税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

首先是综合保税区与周边经济的融合问题,受访者普遍表示,综合保税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链衔接度有待提高。

其次是综合保税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最后是综合保税区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需要提高综合保税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政策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加强综合保税区与周边经济的融合,促进产业链的衔接,提高综合保税区的产业链完整性和附加值;(2)加大对综合保税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税收、关税、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优惠政策;(3)加强综合保税区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综合保税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加强综合保税区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综合保税区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充分了解了综合保税区的实际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综合保税区将能够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

中国综合保税区现状及发展意见

中国综合保税区现状及发展意见

中国综合保税区现状及发展意见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综合保税区作为特殊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迅速,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和业务日趋多样化。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综合保税区的现状,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综合保税区现状1.综合保税区的数量和分布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综合保税区近200个,分布在沿海、内陆和沿边地区。

这些综合保税区依托于我国各大港口、空港和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

2.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和发展特点综合保税区作为特殊经济区域,具备进出口贸易、仓储物流、加工制造、研发创新等多种功能。

近年来,我国综合保税区积极拓展新型业务,如跨境电商、融资租赁、期货交易等,呈现出产业多元化、业态多样化的特点。

3.综合保税区的主要产业和业务我国综合保税区主要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

各综合保税区根据自身优势和区域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中国综合保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1.政策体系和监管模式的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对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但仍存在政策碎片化、监管模式不适应等问题,影响了综合保税区的运营效率。

2.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足部分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影响了综合保税区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企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

3.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综合保税区产业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综合保税区相对滞后。

四、发展意见与建议1.完善政策体系和监管模式政府应加强对综合保税区政策体系的统筹规划,实现政策体系化、系统化。

同时,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2.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综合保税区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配套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保税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我国保税港区综合了保税区在政策方面的特殊优势与港口所具有的物流功能,实现了港区同保税区以及出口加工区相结合的"三区合一",也较好地体现了其在区位和政策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保税港区凭借其完善的物流中转和配送功能以及特殊的优惠政策,不但为国外企业和客商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渠道,大力推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进出口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我国设置保税港区,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但由于历史、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国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高层次的统一立法、功能和政策因素制约、保税区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完善以及土地资源缺乏等。

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本文从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保税区现存问题,提出了加快立法建设,拓展功能、完善政策、推进保税区转型升级,改进保税区管理部门的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与适当增加用地相结合等对策。

【关键词】:保税区发展存在问题对策探讨一、加强保税港区发展的意义发展保税港区,有利于形成国际物流集散平台。

当前国际物流正呈现出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迎合多样化、少量化的生产方式,高频度、小批量的专业化共同配送需求成为国际物流的发展主流。

同时,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并购或联盟的形式,向物流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综合化服务,并最终形成一张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

为了适应国际物流的这种发展趋势,客观上需要多个集合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

而依托航运中心枢纽港,实行自由港国际惯例政策的保税港区正是全球物流网络中的枢纽集结点,也是国际物流的集散平台。

保税港区作为促进口岸物流发展的一个有效政策工具,旨在营造经济、便利的航运物流和国际物流环境,降低货物跨境流动时的成本,对吸引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提高枢纽港口功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形成,还将逐步推动国际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

发展保税港区,有利于推动物流水平朝高端化、增值化、国际化发展。

保税港区是国际物流的集散平台,作为与国际惯例最为接轨的区域,保税物流所面对的是国际化的集散市场,与一般的物流相比,更需要遵循国际管理规则,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对物流运作管理的水平要求也更高。

二、我国保税港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开始建立保税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在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海关法中,对保税制度的管理作了原则的规定.我国的保税制度主要包括涉及进出口货物的储存和运输以及工业生产方面的制度,如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区和加工贸易制度.后来根据我国的经济特点,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保税仓库制度。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足。

1尚缺乏完善的立法体系作支撑我国保税区发展是采用先试先行的模式尚未对保税港区的管理迚行立法。

同时由于大部分保税区从1990年开始建立在建立之初就遇到中央政府紧缩银根使很多问题而未决。

另外我国目前只有一些申请了保税港区的地方政府和海关总署制定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属地方法规和国家部门规章缺乏一部完善的法律未能对保税区的定性、定位、管理体制、运作模式等予以规范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

立法已成为保税港区健康发展的关键。

2各地申报保税区戒保税港区存在盲目性各地政府戒企业丌管适丌适合自身情况纷纷申报致使保税区戒保税港区每阶段都呈现批量批复的现象。

目前我国保税港区已有14家对一些地方政府增强招商引资的名片效应和带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大部分地方保税功能区的运营状况及最优配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3监管成本高我国海关监管制度严格保税港区海关政策不丐界上通行的自由港政策惯例有差距。

保税港区采用封闭型管理由围栏封锁以示区别为防止走私海关还对区内通向国内市场的大门、通道和围栏实行严密的监管。

建设与门的口岸设施实行全范围视屏监控须具备现代化信息平台等条件直接导致监管高成本.•三、中国保税港区发展的前景2008年以后,几个封关运作的保税港区运作业务类型将日渐丰富,业务规模也将快速成长。

保税港区这一特殊监管区的政策机制对航运中心建设、对国际物流发展的作用,将逐步从前一个阶段的理论期待,走入实践展示的阶段。

从洋山保税港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区港一体”的区位优势和“三合一”的政策优势,对于国际分拨、国际采购、国际配送等业务的吸引力非常大,目前,一些跨国企业设立的亚太全球物流中心、中国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等重点项目都已经或正在筹备运作之中。

可以预期,保税港区未来将成为以分拨中心、采购中心、配送中心、集拼中心、中转中心为主体的国际物流枢纽集散平台,对区域物流的龙头带动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

(一)做好规划区、拓展区规划。

总体规划要在做好土地储备的同时,做好业务功能板块、配套产业和服务功能区域的规划设计,以区外土地开发收益解决区内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保税港区管委会享有区域开发建设权和对所投资项目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利用土地出让等方式获取投入资金保证港区建设所需大量资金,促进保税港区建设,以保税港区核心区的功能牵引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保税港区→产业发展→新城发展→区域发展的模式,最终达到整体发展的建设新模式。

水港、空港及铁路规划区域及拓展区域应统筹规划,水港与空港保税港区可同步建设,实现空水联动,避免因空港启动滞后带来的与成都空港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吸纳国际自由贸易区先进的规划理念,通过国际招标(香港、新加坡等),完善保税港区规划区、综合配套服务区、预留发展区的战略体系规划设计。

(二)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

1、推行“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

通过我国已设保税港区的运作经验,“政企合一”是推进保税港区建设与发展的有效保障。

重庆保税港区应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政企合一”模式运作。

市政府充分授权于管委会,设置及入驻功能齐全的相关机构,实行“区内事情区内办”,权力高度集中,避免扯皮、推诿、“踢皮球”和“两张皮”现象。

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统一、精简、高效、综合、协调、服务”的方针,以及一流的办事效率、优惠的保税政策、灵活的运作模式、便捷的通关手续、高效的监管方式,加快规划建设、提高通关效率、服务入区企业。

通过集中集聚、放大功能,吸引和带动西南、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重庆成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加快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2、实行“区港一体化”运行机制。

港口作业是重要的口岸功能,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保税港区的对外形象和运营效率。

重庆作为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有别于沿海保税港区,能否成功运作主要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港口的有效运作;二是区港一体化的规范运作;三是配套政策的实质性到位形成的良好招商引资环境。

按照海关总署集中成片、封闭管理的要求,水港功能区作为重庆地区90%以上货物进出的主要口岸是重点监管区域,由港口和后方仓储物流区共同组成的口岸作业区必须整合成同一功能区、同一个围网、同一道卡口,实现联网监管。

将寸滩港划入保税港区,符合海关总署对保税港区的监管要求以及国家十部委联合验收标准。

(三)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金融创新。

鼓励保税港区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开发适合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

对重点及优质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大力促进与探索区内金融创新业务。

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务综合经营、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

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发行保税港区债券。

围绕打造西部铝业之都,建立有色金属定点期货交割仓库。

保税港区所辖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我市“三区”的所有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内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给予加速折旧的优惠;对于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给予配套启动资金支持;通过免税政策返还保税港区管委会,管委会以基金和补偿的方式投入到入区企业和拓展区内相关企业;发展租赁业和担保业;围绕航运中心,建立航运交易所。

着重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融资便利、政府服务等方面构成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搭建重庆保税港区的政策引导平台。

凡在保税港区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金融、中介服务、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加工等企业,根据不同情况,以企业已缴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和营业税用于支持企业的发展,同时给予相关税收减免优惠;保税区开发管理公司下设担保公司,为区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允许入区企业在区内开设离岸帐户,区内企业的收付汇免予核销。

(四)创新监管模式,推行“服务型监管”的新模式。

货物分流、功能分区。

对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监管及一般进出口贸易货物,采取卡口分道、货物分流、程序分列、区域分设的监管模式进出保税港区。

在水港、空港分别规划口岸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综合服务等4个功能区。

分片围网、联网监管。

严格按照海关总署164号令的要求,为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确保有效监管,各功能区拟独立物理围网,并通过信息数据平台实现全封闭联网监管。

严密监管、高效运作。

重庆报关货物,采用“提前申报、货到验放”模式。

外地转关货物,采用“属地报关、口岸验放”模式。

区内企业之间货物流转,采用“以备代报”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通过海关、国检对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的创新,进一步提高重庆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在设立完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制定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研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吸纳招商引资优秀人才。

在境内外成立招商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保税港区“政策洼地”功能,吸引世界500强、国内知名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和物流企业到保税港区设立分支机构及投资,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功能拓展将成为保税港区未来发展的热点。

国务院批复的保税港区是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拓展相关功能。

但是各地保税港区区位优势不同,各地保税港区在发展基本功能的同时,也选择了不同的特色功能作为发展的重点。

如洋山保税港区具有发展国际分拨、国际集拼的比较优势。

东疆保税港区依托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在离岸金融方面寻求突破。

海南洋浦保税港区则主要依托周边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能源、原材料的交易中心。

明确的功能定位是保税港区发展的前提,而依托不同定位的功能拓展将越来越成为各地保税港区发展的跨越式突破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