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二模语文模考试卷

上海市崇明县高三语文模考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含试题与答题要求,全部答案一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可以错位。
3.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80 分(一)阅读下文,达成第1-6 题。
( 17 分)电影责备戴锦华①电影研究、电影责备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个学科。
早在半世纪从前,作为电影研究重要分支的电影责备,已开始离开对电影工业的附庸,成为一种独立的写作和表意的实践。
②一个风趣的事实是,只管电影艺术已历经百年,却仍有很多人不相信“看电影” 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相反,人们认定观影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事。
这第一因为电影,尤其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构成的基本特色,是隐蔽起摄像机,隐蔽起电影的叙事行为,使之充足“透明化” :犹如透过一扇窗看见了窗外的景色。
在银幕世界眼前,电影视听语言的编码,难于为观众直观地发现、辨别,于是,人人都能够看懂电影。
更加风趣的是,假如说,人们认定银幕上的故事仿佛现实生活的场景般“自动”地体现,讨论、谈论电影便仿佛谈论社会生活中的风趣事件同样带着主观性和任意性。
但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在讨论电影时却常常使用着相当“专业化”的术语。
这类情况仿佛只属于电影,而绝少出此刻音乐、绘画、雕塑等古老的艺术之上。
③这无疑说明,电影这门年青的、独一一门人类了解其出诞辰的艺术,从一开始便作为大众艺术而出现。
透明性、平常性与娱乐性无疑是初期电影和绝大部分商业电影追求或试图保持的特色。
并且,作为一个以后者,电影确实不停地从其余古老的艺术门类,诸如戏剧、音乐、美术、建筑,特别是小说的叙事艺术中挪用其艺术手段。
所以,人们仿佛也能够无障碍地借助得自其余艺术的知识或知识,对电影作出“威望”的谈论。
④其中,人们对于电影的茶余饭后的“专业化”谈论,常常集中在电电影中的故事、情境、演员的表演能否“真切”的谈论之上,忧如“真切”是一个永久存在、不言自明的参照系统。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积累运用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积累运用专题奉贤区一、积累运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2)成语“任重道远”出自《·泰伯》:“,任重而道远”。
(3)古人诗词中常借用虚拟之景表达情感,如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柳永的《雨霖铃》中与之手法相似的诗句是“,”。
2.学习中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下列名言用以自勉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荀子《劝学》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语·子罕》D.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孟夏纪》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我们在以理性为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应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用武器批判一切之前,是否先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我们在使用工具之前是否应先研究工具?理性是什么?它的内容和界限是什么?这种,就是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
A.对理性的思想,对理性的批判B.对理性的批判,对思想的批判C.对理性的思想,对思想的思想D.对理性的批判,对批判的思想1.(5分)(1)楼船夜雪瓜洲渡(2)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3)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多答“今宵酒醒何处”,不扣分)2.(2分) D3.(3分) C崇明区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远浦帆归》)(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2分)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新-上海市崇明县201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崇明县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龙凤艺术沈从文①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习的,无过于龙凤图案。
但专家学人中说到它时,最难搞清楚的,也无过于龙凤图案。
因为龙的形象既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美术造形设计中,又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仅仅抄几条孤立文献来印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②还记得年前在报刊上曾看过一篇小文章,谈起龙的形象,援引宋人罗愿《尔雅翼》关于龙的形容,以为怪诞不经,非生物所应有。
其实这个材料的称引,即用来解释宋代人在绘画、雕刻、陶瓷、彩绘装饰、锦绣图案中反映的龙形,也就不够具体而全面。
不仅无从给读者一种明确印象,即文章作者本人,也不能得到一个比较符合当时人想象作成的各种不同龙的形象。
③原来龙虽然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但在历史发展中,却不断为艺术家丰富以新的形象。
即以《尔雅翼》作者时代而言,龙的样子就是多种多样的。
有传世陈容的画龙,多作风云变幻中腾攫而起的姿势。
有磁州窑瓶子上墨绘和剔雕的龙,件头虽不大,同样做得还雄猛有力。
,它是宋式,和唐代胡代风格都不大相同。
最有代表性的,是山东曲阜孔子庙大成殿那几支盘云龙石柱,天安门前石华表的云龙,即从它脱胎而出,神情可不一样。
至于敦煌宋代石窟洞顶藻井画龙,也有种种不同造型。
上面说的不过是随手可举的例子。
如就这个时代龙的艺术作全面分析,那就自然更加言之话长了。
④历来龙凤并提,其实凤的问题也极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作艺术装饰主题更加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各个时代不同发展变化中。
⑤凤的形象如孤立的只从《师旷禽经》一类汉人记载去求证,也难免以为怪诞虚无,顾此失彼。
要明白它必需就历史上遗留下各种活泼生动的形象材料,加以比较,才会知道凤凰即或同样是一种想象中的灵禽,在艺术创作中却表现多方,有万千种美丽活泼式样存在。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奉贤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
(8 分)江夜【清】吴锡麒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14.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1 分)A.1B.2C.3D.415.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自然清丽B. 沉郁顿挫C.豪放飘逸D.平淡质朴16.请结合全诗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4 分)14.(1分)B15.(3分)A16.(4分)首联融情于景,通过夜航所见,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1分);颔联随着诗人行船时产生的错觉,表达出自由逍遥的愉悦(1分);颈联以“孤鸟”、“老鱼”等意象传递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孤寂、惆怅之感(1分);尾联从动态的角度表现出江面上的生气与活力,暗寓作者的喜悦(1分)。
崇明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将进酒(唐)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①坟上土。
【注释】①刘伶:魏晋时期名士。
“竹林七贤”之一,嗜酒不羁。
13.本诗与下列高中教材所学诗歌体裁相同的一项是()(1分)A.《登楼》(唐·杜甫)B.《咏史》(晋·左思)C.《从军行》(唐·王昌龄)D.《书愤》(宋·陆游)14.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A.瑰丽奇崛B.含蓄隽永C.激越高亢D.清新雅致15.本诗结尾两句与前部分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请做简要分析。
(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13.B14.A15.答案示例:诗歌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由此,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同时,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
2018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崇明区2018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远浦帆归》)(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2分)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我们特邀请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
(丁)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A.(甲) B.(乙) C.(丙)D.(丁)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面“壁”自视潘飞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
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
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
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2018年上海市崇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

2018年上海市崇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39分)(一)默写(15分) 1、蜂蝶纷纷过墙去, 。
(《雨晴》)2、 ,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元夕》) (《为学》3、学之,4、;……,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
(《醉翁亭记》)5、野芳发而幽香,(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6-7题(4分)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两首词描写的季节分别是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和 。
(2分))(2分)A.“四块玉”和天净沙都是词牌名B.都表达了主人公对情人的相思之情C.都采用寓情于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D.都在词的末句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曹刿论战(删选)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8、按要求完成下列二题(4分)(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2分)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2)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9、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B.公将鼓之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2分)10、在选段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为。
(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宰相气量正至和间,仁宗不豫,一日少间,思见宰执。
执政闻召亟往。
吕文靖为相,使者相望于① ②路,促其行,公按辔益缓。
至禁中,诸执政已见上,上体未平,待公久,稍倦,不乐曰:"病中思见卿,何缓也?"文靖曰:"陛下不豫,久不视朝,外议颇异。
臣待罪宰相,正昼自通衢驰马入内③未便。
"帝闻其言,咨叹久之,诸公始有愧色。
上海崇明区2018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

崇明区2018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远浦帆归》)(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2分)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我们特邀请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
(丁)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A.(甲) B.(乙) C.(丙)D.(丁)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面“壁”自视潘飞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
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
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
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高三语文共7页第1页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有一墙之隔。
上海市崇明区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期中(二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答案(word版)

崇明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1)吴宫花草埋幽径(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3)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评分说明:答对一空给一分。
2.(5分)(1)C (2)B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3.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4.B5.D6.示例一:首先,对其假设前提“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的荒谬进行批驳,指出其错误的实质在于忽视了信仰旨在反映“现实”,因此信仰可能陷入混乱乃至不负责任。
并引用威廉·克利福德的话论证观点,进一步论证忽视证据的信仰是应该阻止的。
整个批驳过程层次有推进,论证严谨。
示例二:首先,提出其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但对这一假定的错误之处未作阐明。
同时,虽然指出其忽略信仰反映“现实”,但是,对信仰反映“现实”的重要性未做分析以及对这一忽略为何能够导致信仰混乱或者不负责任未作分析。
因此,整个批驳过程略显严谨不足。
评分说明:明确判断1分,分析内容3分。
7.首先否定“有相信的权利”的观点,之后从“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明知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是有意的、不道德的”“信仰是有限度的,要与责任伴随”三个角度批驳对方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没有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权利。
评分说明:否定“有相信的权利”的观点,1分;从“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明知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是有意的、不道德的”“信仰是有限度的,要与责任伴随”三个角度批驳对方观点,2分;得出结论:我们没有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权利,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8.首先以我们的惊呼侧面突出凉峙夜空的美,接着以比喻、拟人手法,形象细腻地刻画了满天星斗闪耀、新月如眉、星月交辉的美好景象,赋予星月人格,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并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赋星斗以动感,更好地传达出夜色空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崇明区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_______·远浦帆归》)(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_____,______”。
二、语言表达2. 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选择题3. 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我们特邀请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
(丁)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A.(甲)B.(乙)C.(丙)D.(丁)四、现代文阅读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面“壁”自视潘飞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
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
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
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有一墙之隔。
故而,“壁”以及壁上之画实现了人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
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③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从时间性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竟可以同在于一个画面里,这便脱离了架上绘画片断性、瞬间性的局限;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
同时,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最终超以象外,化入海德格尔所言的恬然澄明之境。
如果追溯传统,不难发现,壁画依然延续了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追求的仍是主客体的契合和突破具体时空的局限,营构表现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感性空间。
④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他们依照内心的感受、反思,在理解“粉本”和“义理”的基础上欣然运笔,重新加以演绎。
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画工总是以生物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因此,手中画笔俨然就是他们的唇舌、口齿,尽言其内心的通阔与敞亮。
⑤壁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图式亦不过是以情为桥,将作画者对于生命精神的感知,丝丝入扣地输送给后世的人们;他们仿佛把热气腾腾的情感植入一面面冰冷的墙土中,令其有了血肉、呼吸、脉动以及蓬勃的生气,以至于哪怕千年之后,赏画者的心也能穿透厚厚的墙壁以及历史烟云,与作画者对话、交织与共鸣。
壁画要呈现的,“不仅是画,而应是一切”,画里的时空的绵延或顿挫,无不意蕴着画工的心智和情感,这导致画中的内容由具体的物象,发展到所思所想,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抽象。
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世界——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
由于抽象、晦涩的经典义理被形象化,加之洞窟的朦胧光线和摇曳灯光也参与到这场“造境”的运动中,信众于半虚半实的幻觉里,感受佛法的庄严、神圣和温馨。
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有删改)【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壁画建构的时空错综复杂难以捉摸。
B.壁画要求作画者内心结构有空间性。
C.壁画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D.壁画创作体现了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小题4】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直接说明了壁画以“符号”构建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
B.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
C.表明宗教壁画借助“符号”、色相造境来教化芸芸众生。
D.与当下形成对比进而凸显艺术脱离宗教后获更广空间。
【小题6】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要探究。
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芦苇泉①他终于直起腰。
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
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
他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
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
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
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
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
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
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
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
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
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
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
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
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②他今年五十四岁。
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
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
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
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
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
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
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
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
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
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
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
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
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
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
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
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
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
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
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
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
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
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
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
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
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
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
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
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
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
他看到了那辆邮车。
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
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
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
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
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
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
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
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
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
他想,女儿真幸福。
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
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
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
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
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
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
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有删节)【小题1】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3】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将进酒(唐)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