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的人生感悟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通用20篇)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
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
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
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
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
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
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
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
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
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
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
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登上山顶,拈须吟哦“兽云吞落日,弓月弹六星”,与酒光对饮,喝到微醺,人生如此,岂不快哉!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
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浮生六记》这本书搁置多年没再看,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前几天在头条上看了“舞马长枪”老师的分享后,勾起了一点儿记忆。
《浮生六记》人称“晚清小红楼梦”,讲的是发生在二百年前的一个爱情故事。
他们称赞沈复和芸娘的伉俪情深,也感叹芸娘的有趣,还称她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我看完后,却觉得有一点悲哀。
初始的沈复和芸娘真的很甜,从小相识,相知,相爱,花前月下,联诗对赋,生活平淡,却有诸多情趣。
芸娘即是才女,也算得上是贤妻,反观沈复也就是一个才子书生了吧?年轻时靠着父亲生活,活得很是潇洒。
无法处理好家庭的关系,被赶出家门,生活潦倒,风雅却不少。
他有多爱自己的妻子,真的没多少。
做他的妻子,芸娘受了很多委屈,有的和他无关,有些却是他带来的。
芸娘为他纳妾,操持家务,跟他过穷苦日子,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女人的命运,也是芸娘甘之如饴的,我不能说什么。
可是一个男人,自己入不了仕途(虽然做过幕僚),也做不了生意,基本没有能力养家糊口。
有家小,还那么天真,就知道玩乐,要让女儿当童养媳,儿子也年幼死去,跟随他流浪的妻子也早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
选择跟一个人一起生活,真的不能只看ta说了什么,而是看ta做了什么,再多的情话,也填不平因为ta而受到的伤害。
你可以心甘情愿为ta吃苦受累,但ta不该就那么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做什么努力和改变。
这本书是清代散文家沈复写给亡妻芸娘的绝美情书。
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诗意佳话。
他们遭遇了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不离不弃、相扶相依。
《浮生六记》读后感2想去听的人生第一场演唱会名字叫“浮生之旅”。
与这部书一样,都用到了“浮生”这个词。
他们在巡回演出的海报上这样写道:“浮生”一词该怎么解释呢,是浮浮沉沉的生命,还是漂浮转而安稳的一生,抑或是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惬意,都是,也都不是。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8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体会8篇《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10篇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10篇《浮生六记》六卷缺失了两卷,剩下的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方便大家学习。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1“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
”——题记芸,这位拥有了许多美好品质的女人,为何最后落到如此下场——“孤灯一盏、举目无亲”。
初看只觉是因血疾,而后想到血疾并非平白无故。
之前有许多引子,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悲剧。
血疾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
而最大的引子并非憨园,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礼数中,一夫可纳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
被强迫结在一起的并非爱情与亲情,而是两个人苦苦纠缠的一生,彼此间何来“信任”可谈。
沈父也想纳妄,因为他与沈母并无家人间的温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认为她在信中乱写。
陈芸呢,她只想当一个好媳妇,不想破坏沈家的表面和谐,把过错归结于自己,最后支撑不住而崩塌。
这是一个家庭吗?互相猜疑、不信任,他们只是被许多的上一代,用一双笼罩世界的黑色大手关起来的毫无关系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着对方。
让他们大打出手的,只是因为姚姬这个可怜的引子。
她将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礼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写满了“表面和谐”与“封建礼教”。
憨园负芸,倒也是个引子。
只是若没有沈家父母赶芸出门,何来“憨园负芸”、“阿双逃矣”。
哪怕芸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会匆匆夺命。
她的后半生在“好媳妇”与“封建礼教”中被撞得崩溃。
姚姬,只是封建礼教的引子。
而陈芸,只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2《浮生六记》的译文者张佳讳在序言中写到“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身璞玉地凑成了一体。
”林语堂也曾经评价过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就是沈复所编写的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中的重要人物。
沈复自小便有亲事的,但由于对方病逝,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让他在一次机遇中结识了芸这个温暖贤良的人。
读《浮生六记》有感(精选6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精选6篇)读《浮生六记》有感精选篇1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
《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
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
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
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平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
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平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浮生六记读书感悟(六篇)

浮生六记读书感悟《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文章写得坦率真实。
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
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
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
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
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
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
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
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
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
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
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
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
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
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
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
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
读浮生六记心得与感悟10篇

读浮生六记心得与感悟10篇《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应有六记,但遗留下来的只有四记,有写游记的,有写闲情记的(如何插花、养花,弄盆景等),有写闺房乐记,有写坎坷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读浮生六记心得10篇,方便大家学习。
读浮生六记心得1读《浮生六记》,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
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沈复,字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
本书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
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
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
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方才了解,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五年后的我,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以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
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
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
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
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
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读后感8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8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遇到一本好书很难,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世间公认的好书有很多,但当自己去阅读时却发现有些好书晦涩难懂有些好书枯燥无味,好多时候是硬着头皮读也读不下去。
《浮生六记》是近半年来发现的又一本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炎炎夏日,作者温婉细腻、宁静淡然的文笔,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丝丝真情像山间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心田,让人爱不释手。
“六记”顾名思义,分为六个篇章,作者从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闲情雅趣、四方游历见闻一直写到人生坎坷、养生悟道。
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第一章“闺房记乐”,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与妻子陈芸之间从两小无猜到洞房花烛再到婚后生活的点滴真情,一篇篇读来,让人感受到无数岁月沉淀后的温柔静谧,也让自己想起曾经拥有过的种种美好,不禁反问己身,这些美好我们也都曾有过,为何一日日过去怨怼多于相爱之情呢?作者沈复,清乾隆年间人,一生不仕不第,后因家庭变故穷困潦倒,他留下的这本书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在当时的社会里并不起眼。
在那个时代里,谁会去关心在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细腻丰富、美好纯粹。
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谁会去关心一个普通人尤其是穷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诚如路遥先生所言:“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温婉娴淑、知书达理,不仅与作者举案齐眉,更是作者的红颜知己,两人品读诗词歌赋、修剪木兰花竹、结伴游历山水、对月虔诚许诺,愿下一世你为男来我为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们身上是那样真切动人,这样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会心向往之吧。
也难怪芸娘是林语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这样的女性,有谁会不喜欢呢?可惜美好的感情总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难,如此美好的芸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见容,夫妻二人被迫离开家门。
沈复四处当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十四岁的女儿被早早当了童养媳,十二岁的儿子被送出去当学徒,芸娘也在颠沛流离中重病离世,仅执手相看泪眼留下“来世”二字……读到此处,潸然泪下,人世艰辛,仅靠善良美好是无法活下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浮生六记的人生感悟
一直觉得像《浮生六记》这样的书,非得于寒冷的冬日夜晚躺在被窝里读不可,窗外鹅毛大雪、北风呼啸,泡一杯暖胃红茶,就着一盏昏黄古老的落地灯,方能读出其中温暖绵长来。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如题,全书分为六记,分别为闺房乐记、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快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原作进前四记,后两记一般认为是伪作。
但凡中国古代文学,囿于宗法礼教,很少涉及男女关系,于夫妻之情更难见到。
因此今人很难有机会看到古人之米盐琐屑,闺房燕昵,唯独沈三白这本《浮生六记》,不仅详细记之,还将《闺房记乐》放于首篇。
“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第及焉”,沈三白给自己找了个很好的理由,歌颂男女之情的《关雎》被放在了《诗经》篇首,所以他也大大方方仿而效之。
"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往往年岁越长,越会有生命无常,转瞬即逝之惑,越喜欢回忆往事,就像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喜欢写传。
“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负彼苍之厚”,人到中年,才有这份闲情雅致,若非如此,我们也不得认识其妻芸娘,这个到林语堂口中“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并非美人,用沈复自己的话说:“其形肖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然而真正可爱的女人不一定十分漂亮,但必定有情有趣。
我们生活中时长见到一种女子,于烟熏火燎中自带一股风情雅韵,能够于厨房中捣鼓出一桌别出心裁的饭菜,也能够于月上蕉窗之时与之邀月畅饮,煮书论茶,芸娘便是这样一类女子。
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趣味来,易于从山川湖海中看出辽阔伤感来,这才是真正可爱的女子,决计和傻白甜扯不上关系的。
读罢此书,只觉心中情意绵绵,同样类型的书还有饶平如先生的《平如美棠》,
年过九旬的饶老先生,回忆起与妻子的种种过往,依旧能够如数家珍,读来仿若亲眼所见,有情有味,令人羡艳至极。
昨日刚刚过完纸婚纪念日,老公回家买了一束花和一瓶酒,花是九朵粉色玫瑰加一朵白色玉兰,酒是超市常见的青梅酒,插好花,开了酒,做了一顿简单的炒饭,就算是过完了结婚后的第一个纪念日,平淡却踏实。
婚后再读《浮生六记》、《平如美棠》这类书,从婚姻生活的旁观者变为亲历者,会有更多感慨,山盟海誓固然轰轰烈烈,然而对于平凡夫妻而言,酒温饭熟,琴瑟相御,足可乐终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