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1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多个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预习)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2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复习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A.-1.1
B.-1.8
C.-3.2
D.-3.9
4.在算式 4-|-3□5|中的□所在位置,填入下列哪种运算符号,计算出来的
值最小( C ) A.+
B.-
C.×
D.÷
5.计算316-256×(-3)-145÷-35的结果是( B )
A.4
B.2
C.-2
D.-4
6.计算: (1)42×-17+(-0.25)÷34; (2)-1-2.5÷-114; (3)[12-4×(3-10)]÷4. 解:(1)-613;(2)1;(3)10.
第一章 有理数
1.4.2 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学习指南 知识管理 归类探究 当堂测评 分层作业
学习指南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简化分数. 2.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情景问题引入★ (1)怎样计算下面的算式? 423×-154+(-0.4)÷-245 这个算式含有哪些运算?你认为运算顺序怎么样? (2)这些算式属于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进行加、减、乘、除 运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
当堂测评
1.[2017·揭西县期末]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B ) A.(-2)+(+1)=-3 B.(-2)-(-1)=-1 C.(-2)×(-1)=-2 D.(-2)÷(-1)=-2
2.[2017·双柏县期末]计算-5-3×4 的结果是( A )
A.-17
B.-7
C.-8
D.-32
3.计算:[2017·武汉]2×3+(-4)= 2 .
4;③23×-94÷(-1)=32;④(-4)÷12×(-2)=16.其中计算正确的个数为( C )
A.4 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课件(共17张PPT)

1 2 3 4 5 (3) ( ) ( ) ( ) 2 3 4 5 6
9 … ( 10 )
2 1 5 (4)(-6) × ×(- ) ×(- 5 ) 4 6
1 4 (5)(-7) ×6×(- 7 ) × 4
(6)(1-2) ×(2-3) …(2005-2006) 解 : 原式 (1) (1)... (1) = -1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1.4.1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课时)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郜家店镇中学
谢林岐
计算:
(1)﹙-2﹚×3 ; (2)﹙-2﹚×﹙-3﹚; (3) 4×﹙-½ ﹚; (4)﹙-4﹚×﹙-½ ﹚.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1.4.1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课时)
2005个(-1)相乘
1.书后练习题 2.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
3.预习下一节
From: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 数是( 偶数 )时,积是正数;负 因数的个数是( 奇数 )时,积是 负数.
计算:
(1)(-3)×
(2)
×(-
)×()×
);
(-5)×6×(-
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 乘,先做哪一步,再做 哪一步?
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 哪一步? 第一步:确定符号(奇负偶正); 第二步:绝对值相乘。
2000
2 7 6 3 (2) ( ) ( ) ( ) 3 5 14 2 8 2 (3) ( ) ( 3.4) 0 7 3
-3/5
0
计算: 2 7 (3 ) (35) 0.0045 ( 3.5 ) 2008 3 2
11 解:原式 ( ) 35 0.0045 (3.5 3.5) 2008 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1.4.1 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

3×5=5×3 (3×5)×2=3×(5×2) 3×(5+2)=3×5+3×2
引入负数后,三种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呢?
一、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合作探究
第一组:
(1) 2×3= 6
3×2= 6
2×3 =3×2
(2) (3×4)×0.25= 3
3×(4×0.25)= 3
(3×4)×0.25 =3×(4×0.25)
(3) 2×(3+4)= 14
2×3+2×4= 14
2×(3+4)= 2×3+2×4
思考:上面每小组运算分别体现了什么运算律?
第二组:
(1)5×(-6) =-30 (-6 )×5= -30 5× (-6) = (-6) ×5
(2)[3×(-4)]×(- 5)=(-12)×(-5) = 60 3×[(-4)×(-5)]= 3×20= 60
2.25 4.-6
课堂小结
1.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
(ab)c = a(bc) 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乘法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 a(b+c) = ab+ac 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_各__运__算__律__在__有__理__数__范__围__内__仍__然__适__用____.
归纳总结
1.乘法交换律:
数的范围已扩充 到有理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ab=ba
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
数相乘,积相等. (ab)c = a(bc)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探究新知 知识点 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探究: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 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在l上的 点O.
O
l
1. 如果一只蜗牛向右爬行2cm记为+2cm,那么向左爬行2cm
应该记为 –2cm . 2.如果3分钟以后记为+3分钟,那么3分钟以前应该记
为 –3分钟 .
探究新知 【思考】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5.原地不动或运动了零次,结果是什么?
1. 2×3×4×(–5)
负
2. 2×3×(–4)×(–5)
正
3. 2×(–3)×(–4)×(–5)
负
4. (–2)×(–3)×(–4)×(–5)
正
5. 7.8×(–8.1)×0×(–19.6)
零
【思考】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 0 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有一个因数为 0 时,积是多少?
探究新知
(
3 5
)
(
5 6
)
(2).
(2)
(
3 5
)
(
5 6
)
(2)
[( 3 5)] (2) 56
1 (2) = −1 . 2
解题后的反思:连续两次使用乘法法则,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我们把乘法法则推广到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
只“一次性地”先定号,再绝对值相乘即可.
探究新知
知识点 3 倒数
【想一想】计算并观察结果有何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其应用(第2课时)课件

A.加法交换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结合律
D.乘法分配律
4.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C ) A.-6×(-5)×(-3)×(-2)=180 B.(-36)×16-19-13=-6+4+12=10 C.(-15)×(-4)×+15×-12=6 D.-3×(+5)-3×(-1)-(-3)×2=-3×(5-1-2)=-6
33
解:1+12×1+14×1+16×…×1+210×1-13×1-15×1-17×…×1-211 =32×54×76×…×2210×23×45×67×…×2201=32×23×54×45×76×67×…×2210×2201 =1×1×1×…×1=1.
课堂小结
1.乘法交换律:
数的范围已扩充 到有理数.
D.b>0,c>0
10.计算:(-4)×-115×(-0.25)×23=__-__45___.
11.计算:(1-2)×(2-3)×(3-4)×…×(2019-2020)=_-__1___.
12.若 a+b+c>0,且 abc<0,则 a、b、c 中负数有__1__个.
30
13.用简便方法计算: (1)(-9)×31289+(-8)×-31289; 解:原式=31289×(-9+8)=-31289. (2)(-12.5)×-67×(-4); 解:原式=-(12.5×4)×67=-50×67=-4267.
27
= 71 (9) 2 (9)
27
=
639
(
2) 3
= -639 2
3
21
典例精练
4.下面是小强和小刚两位同学在求 711156×(-8)的值时,各自的解题过程,请 你阅读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名师推荐】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1.4.1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多个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备课素材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归纳导入复习导入类比导入活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的水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问题1:来看一下两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多媒体出示图片),题目中已知什么?求什么?图1-4-1问题2:如果用正数表示水位上升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那么4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怎样表示?乙水库水位的变化量又如何表示呢?你能找到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吗?[说明与建议] 说明:得出水位的变化量很简单,关键是通过类比小学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类比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利用旧理论得到新知识,这也是数学中常用的转化的学习方式.建议:学生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自然利用小学学过的算术的计算法,甲水位上升12 cm,乙水位下降12 cm;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回想起相反意义的量,会想到用正数表示水位上升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就可借助负数的乘法运算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问题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吗?问题2:小学已经学过正数与正数的乘法、正数与零的乘法,那么引入负数之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几种情况?[说明与建议] 说明:问题1通过复习,使学生回顾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为推导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打下基础.问题2,将有理数按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进行分类,体现分类的合理性,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有利于学生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建议: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的角度去考虑,点拨学生的展示情况,最后得出结论.(1)计算:(-5)+(-5)+(-5)+(-5)+(-5);(2)猜想(-5)×5的结果是多少?(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4)猜想:有理数的乘法及以后学习的除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说明与建议] 说明:回顾学过的相关知识,以便形成知识迁移,出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算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出新课.建议:(1)(2)(3)题由学生口答完成,对于题(4)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一名学生回答.教材母题——教材第30页例1 计算:(1)(-3)×9;(2)8×(-1);(3)⎝ ⎛⎭⎪⎫-12×(-2). 【模型建立】两个有理数相乘,要先确定符号(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确定绝对值,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变式变形】1.[苏州中考] (-3)×3的结果是(A )A .-9B .0C .9D .-62.[荆门中考] 若( )×(-2)=1,则括号内填一个实数应该是(D )A .12B .2C .-2D .-1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 .同号两数相乘,符号不变 B .积一定大于每一个因数C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正,那么这两个因数都是正数D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负,那么这两个因数异号4.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为负数,和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有理数(C ) A .都是负数 B .都是正数C .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大D .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大 5.若|a|=3,|b|=5,且a ,b 异号,则ab =__-15__. 6.15.9×(-2015)×2016×(-2017)×0的积为__0__.7.(-1)×(-1)×(-2)×(-2)×(-3)的积的符号是__负号__. 8.如图1-4-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 )图1-4-2A .a +b >0B .a +b <0C .ab >0D .|b|<|a|[命题角度1] 倒数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小数化为分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即得其倒数.求倒数时不改变符号.例 [黄石中考] -13的倒数是(A )A .-3B .3C .-13 D .13[命题角度2] 两个有理数相乘计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一般思路:1.若有零因数,则积为零;2.若有小数或带分数的因数,一般先化为分数或假分数;3.计算时,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求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例 计算:(1)(-3)×7;(2)(-8)×(-2);(3)35×(-113);(4)(-278)×0.解:(1)(-3)×7=-(3×7)=-21.(2)(-8)×(-2)=+(8×2)=16. (3)35×(-113)=-(35×43)=-45. (4)(-278)×0=0.[命题角度3] 多个有理数相乘几个不是0的因数相乘,首先看负因数的个数判断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例 计算:(1)(-10)×(-13)×(-0.1)×6.(2)-3×56×145×(-0.25).解:(1)原式=-(10×13×110×6)=-2.(2)原式=3×56×95×14=98.P30练习 1.计算:(1)6×(-9); (2)(-4)×6; (3)(-6)×(-1); (4)(-6)×0; (5)23×⎝ ⎛⎭⎪⎫-94; (6)⎝ ⎛⎭⎪⎫-13×14. [答案] (1)-54;(2)-24;(3)6;(4)0;(5)-32;(6)-112.2.商店降价销售某种商品,每件降5元,售出60件后,与按原价销售同样数量的商品相比,销售额有什么变化?[答案] 少了300元. 3.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1,-1,13,-13,5,-5,23,-23.[答案] 1,-1,3,-3,15,-15,32,-32.[当堂检测]1. 计算2×(-1)的结果是( ) A .-12B .-2C .1D .2 2. 有理数:- 153的倒数是( ) A .153 B .85C .-35D .- 853. 已知四个数:2,-3,-4,5,任取其中两个数相乘,所得积的最大值是( ) A .20 B .12 C .10 D .-64. 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表示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 ①ab <0;②a+b <0;③a-b <0;④a <|b|;⑤-a >-b . 其中正确的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5. 计算:(1)(-5)•(- 6);(2) (-53)•132; (3)(+85)•(- 2152).参考答案:1. B 2. D 3. B 4. B5. (1)30 (2)- 1 (3)- 34。
达县十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大于-3且小于4的所有整数的积为()A.-12B.12C.0D.-1442.3.125×(-23)-3.125×77=3.125×(-23-77)=3.125×(-100)=-312.5,这个运算运用了()A.加法结合律B.乘法结合律C.分配律D.分配律的逆用3.下列运算过程有错误的个数是()①×2=3-4×2;②-4×(-7)×(-125)=-(4×125×7);③9×15=×15=150-;④[3×(-25)]×(-2)=3×[(-25)×(-2)]=3×50.A.1B.2C.3D.44.绝对值不大于2 018的所有整数的积是.5.在-6,-5,-1,3,4,7中任取三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小是,最大是.6.计算(-8)×(-2)+(-1)×(-8)-(-3)×(-8)的结果为.7.计算(1-2)×(2-3)×(3-4)×…×(2 016-2 017)×(2 017-2 018)的结果是.8.计算:(1)×0.25××9;(2)(-11)×+(-11)×+(-11)×.9.已知|a+1|+|b+2|+|c+3|=0,求(a-1)×(b-2)×(c-3)的值.10.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李老师和同学们做了这样的游戏,将2 018这个数说给第一名同学,第一名同学把它减去它的的结果告诉第二名同学,第二名同学再把听到的结果减去它的的结果告诉第三名同学,第三名同学再把听到的结果减去它的的结果告诉第四名同学,……照这样的方法直到全班40人全部传完,最后一名同学把听到的结果告诉李老师,你知道最后的结果吗?创新应用★11.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后,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计算:19×(-9).下面是两名同学的解法:小方:原式=-×9=-=-179;小杨:原式=×(-9)=-19×9-×9=-179.(1)两名同学的解法中,谁的解法较好?(2)请你写出另一种更好的解法.参考答案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C大于-3且小于4的所有整数中有一个为0,故乘积为0.2.D3.A①错误,3也应乘2;②③④正确.4.0符合条件的整数中有一个为0,所以它们的积为0.5.-1682106.0原式=(-8)×[(-2)+(-1)-(-3)]=(-8)×[(-2)+(-1)+(+3)]=(-8)×0=0.7.-1原式==-1.8.解(1)原式=×9×=1.(2)原式=(-11)×=-11×2=-22.9.解因为|a+1|+|b+2|+|c+3|=0,所以a+1=0,b+2=0,c+3=0,所以a=-1,b=-2,c=-3.所以原式=(-1-1)×(-2-2)×(-3-3)=(-2)×(-4)×(-6)=-48.10.解2 018××…×=2 018××…×=2 018××…×=2 018×=50.45.创新应用11.解(1)小杨的解法较好.(2)19×(-9)=×(-9)=20×(-9)-×(-9)=-180+=-179.10。
2021年秋精品教案:1.4.1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多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的确定难点:正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问题展示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异号,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2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3两个有理数可以相乘,那么三个或多个有理数可以相乘吗若可以,如何计算导入二: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学会了两个数相乘的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方法探究新知1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2×3×4×-5,2×3×-4×-5,2×-3×-4×-5,-2×-3×-4×-5师生活动通过观察以上题目,归纳总结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课件展示下列问题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先分组讨论交流,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2总结: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用课件展示下列内容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新知应用例1 你能一下子就看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如果能,理由是什么××0×答案:0师生小结: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例2 教材第31页例3计算:1-3×56× (−95) ×(−14) ;2-5×6× (−45) ×14请你思考,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师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解答教材例题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当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答案教师: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学生: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如果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则积的符号是负的,如果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则积的符号是正的;积的绝对值就是各因数绝对值的积课堂练习见导学案“当堂达标”参考答案41-4 2-1 36135解:原式=−2 0142 015×−2 0132 014×…×−9991 000=9992 015课堂小结1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 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 时,积是负数2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本节教学的“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设置了4组练习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分组讨论得出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这一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又做到了难点的有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