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最新版本
2024年版肠内营养护理规范

2024年版肠内营养护理规范一、前言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素,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和符合生理特点等优点,是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
为了规范肠内营养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制定本规范。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1. 胃肠道功能正常,但无法正常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昏迷、重症肌无力、消化道肿瘤等。
2. 胃肠道功能不良,但可以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如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
3. 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如创伤、感染、手术后等。
禁忌症1. 胃肠道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如胃肠道穿孔、梗阻等。
2. 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患者。
3. 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全身状况危重的患者。
4. 对肠内营养制剂成分过敏的患者。
三、肠内营养的护理流程1. 营养评估1. 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疾病诊断等。
2.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体质指数(BMI)、蛋白质代谢指标等。
3. 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包括食欲、呕吐、腹泻等。
2. 营养配方制定1. 根据患者的营养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肠内营养配方。
2. 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如整蛋白型、短肽型、氨基酸型等。
3. 调整营养配方,以满足患者特殊的营养需求,如高蛋白、高脂肪等。
3. 营养输注1. 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如口服、鼻饲、经皮内镜胃造瘘(PEG)等。
2. 输注速度从慢到快,逐渐增加,以避免胃肠道不耐受。
3. 监测患者的耐受情况,如胃肠道症状、血糖水平等。
4. 营养监测与评估1.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如体重、BMI、蛋白质代谢指标等。
2. 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呕吐、腹泻等。
3.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营养需求,调整肠内营养配方和输注速度。
四、肠内营养的并发症护理1. 胃肠道并发症1. 恶心、呕吐:观察患者的呕吐物性质,必要时减慢输注速度或暂停输注。
2. 腹泻:观察患者的粪便性质,调整营养制剂的温度和浓度,必要时暂停输注。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
1.评估病情了解胃肠道功能、有无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以及休克等肠内营养禁忌症。
病情允许取半卧位。
2.检查确认喂养管在位通畅,输注前充分摇匀营养液,正确连接管道。
3.合理输注一般能量密度从2.09kg/ml渐增至
4.8kj/ml或更高;输注速度以20ml/h加速并维持在100—120ml/h,以输液泵控制滴数为佳;输注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步达到全量;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37—40℃)。
4.营养液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较低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注皮条、袋或瓶。
5.保持喂养管通畅,妥善固定,每4小时检查一次喂养管的深度;输注营养液前、后和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管饲药物需研碎、溶解后注入。
6.及时评估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前或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抽吸评估胃内残留量,如>100ml—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
7.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突然呛咳、呼吸急促等误吸症状,观察有无腹痛等症状的出现,同时观察患者排便形态及体温的变化。
8.评估疗效动态观察血糖、血常规、血生化及尿素氮的变化,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9.出院指导对携带喂养管出院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居家喂养管和自我护理指导,定期复诊。
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常规及记录表

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营养状况、合作程度。
2、评估管饲通路情况、输注方式,有无误吸风险。
二、护理措施1、核对患者,准备营养液,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
2、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取半卧位。
3、输注前、后用约30毫升温水冲洗喂养管。
5、输注速度均匀。
6、输注完毕包裹、固定喂养管。
7、观察并记录输注量以及输注中、输注后的反应。
8、病情允许输注后30分钟保持半卧位,避免搬动患者或可能引起误吸的操作。
三、健康指导要点1、携带喂养管出院的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妥善固定喂养管,输注营养液或特殊用药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喂养管。
2、告知患者喂养管应定期更换。
四、注意事项1、营养液现配现用,粉剂应搅拌均匀,配制后的营养液放置在冰箱冷藏,24小时内用完。
2、长期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定期(或按照说明书)更换喂养管,对胃肠造口、空肠造口者,保持造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3、特殊用药前后用约30毫升温水冲洗喂养管,药片或药丸经研碎、溶解后注入喂养管。
4、避免空气入胃,引起胀气。
5、注意放置恰当的管路标识。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式、手术名称、返回病区时间,伤口出血情况、各种管路情况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
重症医学科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重症医学科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1. 给予肠内营养前应保证鼻饲管的位置正确。
2.肠内营养液要随用随配,1次配量不能超过500ml。
3.领取的营养液要注意保存条件。
4.冷藏的营养液在鼻饲前要加热,注意营养液的温度合适。
5.鼻饲时,床头应抬高30°左右,防止误吸。
6.给予肠内营养液时要尽量保证匀速注入。
7.在注入营养液之前要回抽胃内容物检查胃潴留情况,回抽量大于100ml停止注入或请示主管医师。
8.每次鼻饲营养液后要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15~20ml
冲洗鼻饲管。
9.胃肠营养袋每24h更换,疑有污染随时更换。
最新肠内营养护理准则

最新肠内营养护理准则1. 引言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素,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性高、费用低、符合生理特点等优点,是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
为了确保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提高护理质量,制定本护理准则。
2. 目的本准则旨在为护理人员提供关于肠内营养的全面指导,包括肠内营养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以确保患者安全、提高营养支持效果。
3.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3.1 适应症- 严重营养不良患者- 无法正常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患者- 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 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3.2 禁忌症- 严重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 严重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严重感染的患者- 对肠内营养制剂过敏的患者4. 肠内营养的操作方法4.1 营养管路的建立- 经鼻胃管:适用于短期(<2周)营养支持的患者。
- 经鼻空肠管:适用于长期(≥2周)营养支持的患者。
- 胃造瘘:适用于无法通过胃肠道进食的患者。
- 空肠造瘘: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但无法通过胃肠道进食的患者。
4.2 营养液的选择与配制- 选择适合患者需要的肠内营养制剂,如整蛋白型、短肽型、氨基酸型等。
- 按照制剂说明书进行配制,确保营养液的浓度、温度、速度等符合患者需求。
4.3 营养液的输注- 采用肠内营养泵进行均匀输注,避免突然大量输入导致的胃肠道不耐受。
- 初始输注速度为20-50ml/h,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100-150ml/h。
- 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等。
5.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5.1 营养管路的护理- 保持管路通畅,避免折叠、扭曲、堵塞等。
- 定期检查管路位置,确保营养液顺利进入肠道。
- 观察患者有无管路相关并发症,如误吸、肺部感染等。
5.2 营养液的护理- 确保营养液的温度、浓度、速度等符合患者需求。
- 观察患者对营养液的耐受情况,如胃肠道反应等。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1.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常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液皮条、袋或瓶。
配方制剂,如能全力等开启后24小时内输完。
2.使用前要先摇匀,并仔细检查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3.避免喂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
4.保持营养液适宜的温度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
5.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
6.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输注速度以40-50ml/h起,逐日加速并维持至100-120ml/h。
鼻饲者100-120ml/次,2小时1次。
7.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1)腹泻病人宜选择低脂制剂,根据医嘱加用收敛药物。
2)便秘病人选择含纤维制剂,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增加病人活动。
3)监测血糖,注意尿量变化。
4)观察和预防感染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急性腹膜炎、肠道感染等。
8.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喂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鼻胃管妥善固定,以免移位至误吸。
2)取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障碍、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滴注者可取舒适卧位。
3)及时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每隔4小时)抽吸并评估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每次大于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以防误吸。
4)加强观察:输注过程中若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误吸的可能,应鼓励病人咳嗽以排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护理措施】1.给予肠内营养之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内营养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理解和配合。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制肠内营养液。
(1)一般患者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的流质饮食。
腹泻患者宜选择低脂制剂加收敛药物。
便秘患者宜选择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按要求配制营养液。
选定制剂后,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有效期。
配制液应现配现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4小时。
3.规范实施肠内营养操作。
(1)选择合适的体位。
对于年老体弱、卧床、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者取半坐卧位,以防反流和误吸。
对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
(2)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
使用前充分摇匀,正确连接管道。
(3)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开始。
一般浓度从8%~12%,速度以20~40ml/h开始,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4)对于经鼻饲或胃造瘘管给予营养液者,注意每4小时抽吸胃液并估计胃内残余量,如残余量大于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5)在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
如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呛咳、咳出物类似营养液时,考虑有喂养管移位致误吸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注,鼓励并刺激患者咳嗽,并及时报告医生。
4.保持喂养管通畅。
(1)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扭曲、打折、和受压。
(2)每天更换输液管。
(3)药丸经碾碎、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管,以免药丸在营养液中不能溶解而粘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4)输注营养液前后及特殊用药前后,均应用20~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持续输注时,每4小时冲洗喂养管1次。
5.注意评估疗效和预防并发症。
注意监测血糖、尿量变化,观察有无发热、咳嗽等。
遵医嘱定期查血常规、血生化、尿素氮等。
【健康指导】1.告知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最新版肠内营养护理指南

最新版肠内营养护理指南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的肠内营养护理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应用肠内营养。
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和指导原则。
肠内营养的定义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肠道进食或使用肠内营养管道提供营养支持的方法。
它适用于无法通过口饮食充分获得营养的患者,如肠道功能障碍、吸收不良等。
指南原则
1. 患者评估:在开始肠内营养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因、肠道功能、营养需求等方面的调查。
2. 营养计划制定: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肠内营养计划,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入量。
3. 营养管道选择: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道,包括胃管、空肠管或结肠管,根据患者的消化功能和营养需求来决定。
4. 营养管道插管:插管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感染风险。
5. 肠内营养配方:选择适合患者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标准配
方和特殊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肠道功能来选择。
6. 营养监测:在肠内营养期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
道功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注意事项
1. 肠内营养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建议患者自行实施。
2. 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胀、腹泻等,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3. 肠内营养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注意,应避免不必要的
药物使用。
结论
肠内营养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适用于无法口服或经静
脉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
遵循最新的肠内营养护理指南,能够
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营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营养养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防止脱出。
(2)取合适的体位:根据营养管位置及病情,置病人于合适的体位。
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3)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营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以排出吸人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二、维持病人正常的排便形态
约5%-30%的肠内营养治疗病人可发生腹泻。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以避免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肠痉挛、腹胀和腹泻。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输注速度以2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100-120ml/h。
以营养泵控制滴速为佳。
(3)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滴注温度:营养液的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黏膜,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
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但需防止烫伤病人。
(4)用药护理: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剂、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须经稀释后再经营养管注人。
对严重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先输注人体清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5)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若营养液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注管道、袋或瓶。
三、定时冲洗营养管,保持通畅。
为避免营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
药丸经研碎、溶解后直接注入营养管,避免因加入营养液后与之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合作
(2)饮食摄人不足和营养不良对机体可能造成危害。
(3)经口饮食和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功能。
(4)术后病人恢复经口饮食是一逐步递增的过程;在康复过程中,应保持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摄人。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