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内容、政策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背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源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

新常态下,面临着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财政平衡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如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同样,在新常态下,农村问题也日益突显。

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不足、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策内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内容涵盖多个方面:1.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依法有序”的城镇化,主要包括“两城一区”、新城镇化、特色小镇和城市群建设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城镇化质量高、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缩小。

2.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政策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政策重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产业振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3.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农民进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对农业产品的消费力、促进城市和乡村人员之间的交流等措施,以促进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

三、政策实施效果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1. 优化人口结构。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使得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结构逐渐优化,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率,推动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1. 着力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一是着力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以区域为基础,以城区之间经济和人口联系为关键,以城市向周边和区域内扩展为动力,实现城市聚合和区域一体化的区域复合体。

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可以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化率和城市化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推动“四化”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二是推动“四化”协同发展。

所谓“四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的。

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区域优势,全面推进“四化”协同发展。

3. 推进城乡共建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三是推进城乡共建共享。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要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和城镇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 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普惠化和安全化。

智慧城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环保、公共安全等现实问题,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 实施城市更新和改造城市更新和改造是新型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老化,城市空间狭小等问题制约了城市化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通过城市更新和改造,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3.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经济背景与市场前景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经济背景与市场前景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经济背景与市场前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

标志性事件无疑是 2014 年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

这使得全国范围内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人口流动不断得到加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经济背景城镇化的加速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城市化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影响。

城镇化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1、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城市化是房地产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城镇化进程中,不仅仅是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许多二线、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项目也迅速崛起。

这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增长机会,房价飞涨自然成为市场现象。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为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商机。

2、加速重点产业领域转型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些新兴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例如互联网、高技术产业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从而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例如,集成电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迅速崛起,将成为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来源。

3、带动就业增长和劳动力流动城镇化使得人口流动得到加速,也推动了就业的发展。

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异,促使很多农民工来到城市工作,这就引发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

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进行了转移,这也带动了大量技术、管理人员和金融服务人员等人才流动。

二、市场前景1、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我国为例,城镇化进程还有着漫长的路程,这也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未来,不仅仅是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将出现爆炸式增长。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必将带来市场爆炸性增涨。

2、催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城镇化进程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新型城镇化也必将促进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达到了57.4%。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城镇化的新问题,比如城市人口剩余转移、城市公共设施不足等。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速城市人口转移城市人口转移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面临的重点问题。

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有些地区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因此,加速城市人口转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

首先,要完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吸引力。

城市发展必须从规模、功能和品质上不断提高,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其次,应先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要优先考虑建设。

最后,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城市入住门槛,遏制城市拔河现象,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二、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也是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要着重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网覆盖率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和市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次,要加强教育、医疗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是城市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的建设应该引起重视。

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文化水平与身心健康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应不断增加。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城市运营和管理制度,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功能布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反映了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的固有规律,是城市内部权力、职能和责任的相互映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首先,要加强城市服务功能的建设。

服务业是当今城市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和就业机会,提高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解读

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解读

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解读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旨在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和可持续。

本文将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其背景、目标和实施策略。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导致农村贫困和资源荒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

该政策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目标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具体目标包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率;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策略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政府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 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政府将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

同时,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确保农民在城市能够得到合理的待遇和保护。

4. 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等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鼓励土地集约利用。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均衡增长。

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还将推动地区间发展的均衡和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研究随着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已成为众多地方政府及开发商的优先考虑事项。

虽然城市建设发展多年,中国的城市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而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规划,以满足居民对优质生活的需求。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国城市化进展迅速,不仅使得城市规模扩大,还形成了许多新城区和新区。

然而城市化进展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人口集聚结果带来的城市管控难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分层问题等等。

各种各样的问题表明: 中国城市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推出了新型城镇化政策。

这种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重点促进城市发展的定向和区位规划、更新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治理和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优化城市居住生活环境。

这些政策的推出,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实支持,有望帮助中国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建设的现状中国城市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城市规划体制的复杂性,城市建设实际上缺乏综合规划和协调。

这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理念的简单单纯、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等。

同时,当前一些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城市的实际建设项目与规划并不相符合,高档住宅及商业楼宇修建过多,而公共服务设施却缺乏,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不仅不理想,而且日渐恶化。

三、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城区正在建设中。

这些新城区旨在提供最佳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它们的建设使得城市规模得以继续扩大。

此外,新城区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然而,新城区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更谨慎。

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新城区建设的环境保护也应引起重视,不仅是建立环境友好型新城区,还要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介绍新型城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1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正式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突出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明确了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必须有公平、安全、便利、舒适、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新型城镇化要求推进农村与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影响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城市现代化和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将会促进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

此外,新型城镇化可以化解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和资源瓶颈,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口分布均衡。

三、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拉动消费市场,促进内需新型城镇化将增加城市中产阶级人群的消费支出,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同时也将带动农村转移人口的消费。

增加消费市场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推动城镇化建设,增加产业布局多元化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加快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吸引力,从而促进城市产业布局多元化和结构优化升级。

3.促进结构调整和中高端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使人口和物流更加便捷,推动了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高端化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文化和娱乐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4.优化资源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土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同时也将带动能源和交通、医疗等领域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和问题新型城镇化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和房地产问题、社会保障等都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土地面积、控制房价上涨、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环保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五、结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宁越敏 杨传开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Ning Yuemin Yang Chuankai(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Abstract As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and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 topic and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ur strategic focus of new 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摘要: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传统城镇化道路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化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回顾了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然后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最后就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若干思路。

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城镇化发展新动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融合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以国民为对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推进体制创新,关注小城镇发展,提升小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融合;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作者简介:宁越敏、杨传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社会、空间转型的重要动因。

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的第二位,人均GDP达到35181元,约合5500美元,而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3%,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空间现象,反映了农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型(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2009),其中人口转型是核心,经济转型是基础,空间转型是载体,社会转型是根本。

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是在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形成的。

时至今日,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条件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化的转型成为必然,而新型城镇化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

总体而言,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逐步从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为导向向包容性、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转变,速度将让位于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新时期城镇化的重点。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然后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最后就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若干思路。

1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及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主要体现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上(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2009)。

这种政策一度限制了大城市的发展,明显违背了大城市超前发展规律(胡兆量,1986),也导致中国城镇化历经了复杂曲折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步入正常的轨道,城镇化研究也蓬勃兴起。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大城市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甚至写入1989年颁布的首部《城市规划法》中,城市发展方针仍然没有摆脱规模调控的思路。

1990年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企业、个人形成城镇化的三重行为主体,城镇化因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宁越敏,1998)。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央做出推进城镇化的重大决策,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

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该文件还指出:“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对特色城镇化作出了更为详细的阐述。

总体而言,中央文件对城镇化战略的叙述不断深化,但早期城镇化战略的论述明显带有城市规模调控的痕迹,后期才逐渐淡化城市规模调控。

在人口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的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

对此,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城市病的预防和治理。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强调“四化”的同步发展。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六大任务之一,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与以往强调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相比,新型城镇化不再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城镇化过程相融合,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成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目标,城镇化的内涵更丰富了。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有明显变化,从城市规模控制政策转变为综合性的城镇化战略。

就城镇化战略而言,重点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转变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绿色低碳已成为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并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2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战略重点转向新型城镇化表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发展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既包括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城镇化产生的新的要求,也与迫切需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环境、生态等问题有关。

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需要城镇化作为重要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78-2011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9%;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居到2011年的第2位,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9%上升至2011年10.5%。

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促使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流动,这是中国近30年快速城镇化的主要原因。

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1年的51.3%,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个百分点,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进城。

换言之,中国城镇化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是GDP年均递增近10%的结果。

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外资与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由此产生的带动效应,使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人口向沿海城镇转移,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008年,美国由房地产次贷问题引发金融危机,并进而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持续疲软,消费不振,对产品进口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国家利用更加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中国出口产品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面对外部需求下降和市场替代,中国传统的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马晓河,2012)。

二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长期以来国内制造业产能盲目扩张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更趋严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正处于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过渡至7-8%的中速增长阶段(陈彦斌、姚一旻,2012)。

2012年,中国GDP的增长率是1991年以来的第二个最低点,仅为7.8%,预计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仍将低于8%。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政府再次提出城镇化战略,这是基于以下考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内需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受投资过剩、出口疲软的影响,拉动内需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而城镇化被认为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既能够扩大投资又能够促进消费(李克强,2012)。

按照诺瑟姆曲线所揭示的城镇化发展规律,中国城镇化水平在超过50%之后仍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虽然根据修正的诺瑟姆曲线(陈彦光,周一星,2005),在城镇化水平超过50%之后,城镇化速度与前期相比将开始减速,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使城镇化仍可在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