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3课时《练习课》教案
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正比例、反比例关系)(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三章“代数式”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第3课时,内容包括正比例、反比例关系.2.内容解析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列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或成反比例关系.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成正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的量,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代数式表示,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个量成怎样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打下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准确判断出实际问题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进一步理解成正比例、成反比例关系.(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熟练找出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出实际问题中不变量是哪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其中一个量变化,会引起另一个量怎样的变化.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成正比例、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之间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同时两个量满足对应的ykx或xy=k的关系式.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成正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的量,学生对于成正比例的量相对容易理解,但对于成反比例的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充分展示分析数量关系,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学习体验.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出实际问题中成反比例的量.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问题1:某品牌苹果采摘机器人平均每秒可以完成5 m2范围内苹果的识别. (1)该机器人t s能识别多大范围内的苹果?t s能识别的范围(单位:m2)是5×t=5t.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机器人能识别的范围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等于5).因此,机器人能识别的范围与所用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成正比例关系.归纳:一般地,对于工程问题,当工作效率保持不变,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成正比例关系.追问:如果工作量保持不变,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引出本课内容.(二)新知探究问题2:北京是全球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冬季奥运会前,某赛场计划造雪260000 m3.解答下列问题:(1)根据每天造雪量,计算所需的造雪天数,填写下表.(2)每天造雪量和造雪天数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以下思维过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 造雪总量造雪天数每天造雪量,造雪天数随着每天造雪量的变大而变小,而且造雪天数与每天造雪量的乘积一定,总是260 000.例如,5 000×52=5 200×50=6 500×40=260 000.新知讲解: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k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成反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三)针对训练1. 如果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那么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解:因为路程=平均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所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是否成反比例关系.2.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一批水果质量一定,按每箱质量相等的规定分装,装箱数与每箱的质量; (2)长方体的体积一定,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3)购买荧光笔和中性笔的总费用一定,荧光笔的费用与中性笔的费用. 解:(1)成反比例关系; (2)成反比例关系; (3)不成反比例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成反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典例分析例1:如图,四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的底面积分别为10 cm²,20 cm²,30 cm²,60 cm². 分别往这四个容器中注入300 cm3的水.(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2)分别用x (单位:cm 2)和y (单位:cm )表示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用式子表示y 与x 的关系,y 与x 成什么比例关系?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尝试列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目中数量关系:题中涉及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及高三个量,它们之间具有关系: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高底面积.解:(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为30030cm 10=(),30015cm 20=(),30010cm 30=(),3005cm 60=(). (2)xy =300. y 与x 成反比例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是很常见的.例如,在购买某种物品时,总价一定,购物的数量与商品的单价成反比例关系.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成反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当堂巩固某运输公司计划运输一批货物,每天运输的吨数与运输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1)这批货物共有多少吨?(2)运输的天数是怎样随着每天运输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的?(3)用t表示运输的天数,用a表示每天运输的吨数,用式子表示t与a的关系,t与a成什么比例关系?解:(1)因为每天运输的吨数与运输的天数乘积一定为500,所以这批货物共有500吨;(2)根据表格可得:运输的天数随着每天运输的吨数的减少而增加;(3)因为at=500,所以500ta =,因为乘积一定,所以t与a成反比例关系.【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成反比例的量及成反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六)课堂小结1.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正比例关系可以用ykx=来表示.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k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进一步巩固、梳理本节课所学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成反比例的量及反比例关系等知识,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七)布置作业P76:习题3.1:第4题,第5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代数式表示,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个量成怎样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打下基础.因小学已经学习过成正比例的量、成发比例的量,而成正比例的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好理解,因此本节课对于成反比例的量及反比例关系的学习贯穿于绝大部分的始终,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应让学生多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可以多做习题加以巩固.。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正比例和反比例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正比例和反比例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六年级下册数学第4章第1节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第3课时练习课。
2. 详细内容:通过练习题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文具、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回顾: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3. 练习讲解:分析并讲解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给予评价和鼓励。
6.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
2. 反比例: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
3. 判断方法:看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或乘积是否一定。
七、作业设计(1)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2)一块手表的表盘直径与分针的长度;(3)一个小球从高空自由落体的速度与时间。
2. 答案:(1)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2)成反比例,因为表盘直径×分针长度=手表的面积(一定);(3)不成比例,因为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比值或乘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01页到第103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
同学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举例说明。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自己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便同学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1)成正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不成比例。
2. 应用题: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30人,问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答案:男生与女生的人数不成正比例,因为男生的数量是25人,女生的数量是30人,男生的数量不是女生数量的正整数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发现更多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正比例与反比例︳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正比例与反比例︳西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正比例与反比例 |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学会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支相同的笔,一支笔的笔芯是5mm,另一支笔的笔芯是10mm。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支笔的笔芯长度和笔芯的墨水量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2. 概念讲解:我会在PPT上展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正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保持不变,而反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并引导学生一起解答。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那么它行驶2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通过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独立解答,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他行驶3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5. 板书设计:我会用板书列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在板书上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特点。
6. 作业设计答案:成正比例。
因为速度和路程的比值保持不变。
答案:成反比例。
因为总价和数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
3.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自主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特点。
4.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第一章:正比例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1.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的概念。
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演示正比例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释正比例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第二章:反比例概念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2 教学内容:介绍反比例的概念。
解释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演示反比例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反比例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释反比例的概念。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3.1 教学目标: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能够解释判断的依据和过程。
3.2 教学内容:讲解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3.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判断方法。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判断的过程。
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释。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4.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实际问题的例子。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解题的过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练习课(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匹配版】——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2.食品加工厂准备把一批新酿的醋装瓶运往商店。
所装瓶数与每瓶容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成反比例,因为每瓶容量与所装瓶数的乘积
是这批醋的体积(一定)。
3.一个手机组装车间要完成一批任务,每天组 装手机的数量与需要的天数如下表。
每天组装的数量/部 500 600 800 1000 1200
24
20
15
12
10
每天组装的数量/部 500 600 800 1000 1200
需要的天数/天
24
20
15
12
10
(1)pt=500×24=600×20=12000
(2)p与t成反比例关系
(3)500×24÷8=1500(部)
4.某两个城市间火车的平均行驶速度与驶完全 程所需时间如下表。
(1)这两个城市间铁路全长多少千米? (2)如果用v表示火车的平均速度,t表示驶 完全程所需时间。t与v成什么比例关系?你能 写出这个关系式吗? (3)如果火车的平均速度为325千米/时,驶 完全程需要多长时间?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1. 变化方向相同,一种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 量扩大或缩小,另一 量扩大(缩小),另一种
不同点 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量反而缩小(扩大)。
2.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 比值(商)是一定的。乘积是一定的。
随堂练习
需要的天数/天
24
20
15
12
10
(1)每天组装的数量用p表示,需要的天 数用t表示。你能用式子表示出p、t和组装 的手机总数之间的关系吗?
(2)p与t成什么比例关系? (3)如果这批组装任务需要8天完成,每 天要组装多少部手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 比例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能判断正、反比例并应用正、反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 5 10 25 50 100 时间 1 2 5 10 20 表2
速度 100 50 20 10
时间 1 2 5 1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
路程=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训练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个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这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还能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四、作业布置
练习九第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