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教学设想: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 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 验着写一首小诗。 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
读者在幽默、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的语言里 启发人们的深思。 二、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 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着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 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 岁。 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 指名学生全班朗读诗歌,其余学生点评 3. 学生全班交流喜欢的段落,并大声感情朗读 四、整体把握; 1.全班朗读,思考这是一首什幺样的诗歌。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 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 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一、 导入 教师表情朗读《蝈蝈与蛐蛐》原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课文悟读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可是欧-亨利不愧是 一个编织故事的能手,那套发梳和白金表链就是他编织故事的金丝和银丝, 围绕它们,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正是这些悬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审 美情趣,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情节”。 小说的结局是读者始料不及的,谁也不曾想到,他俩精心选择的礼物都变 成了毫无用处的东西。出入意外的突兀,异峰突起的神奇,叫人目瞪口呆, 引入深思警醒,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虽然主人公的好意都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 局。德拉和杰姆之间体贴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彼此间最珍贵的礼 物,难怪欧-亨利把小说命名为麦琪的礼物”这是神圣的、充满爱的、 放射着人性美光彩的、寓意深远的礼物。小说总的情调是凄婉的、辛酸的, 但又不乏淡淡的喜悦和希望,这又是欧-亨利小说的典型风格一含泪的笑 ”。 另外,这篇小说还具有欧-亨利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诙 谐、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的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
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3、观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乐趣重点难点:如何观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伙儿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托付两名爱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大夫执照,还连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舍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专门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确实是他的“天然同意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能够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能够“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阻碍专门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阻碍。
惋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把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气严冬——蛐蛐的歌儿5.明白得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制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确实是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看起来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明白得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如何样联系起来的。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课文简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一、整体感知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二、自主探究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三、比较品析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第二课时夜教学预设:一、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二、研读赏析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四、比较品析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叶赛宁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3

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
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
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
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
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
异同。
教学进程:
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
பைடு நூலகம்会和揣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
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
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幺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
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
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本课教学要点:学习诗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展示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四、自学指导: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五、合作展示:1、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情感目标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课型
多媒体课件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一、交流预习
1、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2.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教师感情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二、品读释疑
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
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归纳总结
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四、拓展延伸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全班交流。
五、巩固反馈
1、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题目,巩固所学。
2、预习《夜》,作者,字词,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附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自读《夜》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
1、复习提问导入。
2、师友小组展示预习成果。
二、品读释疑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4、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三、归纳总结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五、巩固反馈
1、完成配套练习6、7题,巩固所学。
2、总结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字词、作者、每课的重点内容)。
附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
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