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2)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1)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1)

马克思多重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二形态说、三形态说、四形态说、五形态说、六形态说,这些观点都能从马克思的许多文本中找到依据,先简单的回顾一下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这几种划分。

(1)二形态说:1、以阶级为角度把社会分为有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和无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

2、以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开化的状态的不同为视角,把社会划分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必然王国性自由王国不断转化。

(2)三形态说:1、以生产力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自动化社会这三种不同的经济时代。

2、以交换形式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社会化的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是其最高形态)和社会化的产品经济社会。

3、以所有制形式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原生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次生社会和以高级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

4、根据阶级状况进一步把人类社会划分为无阶级的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5、以人的解放程度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以人的依赖的为基础的最初社会、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6、以市民、家庭与国家政治和私有财产与国家制度、法的关系为基础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时期、中世纪的专制时期、人获得政治解放的现时代和真正民主制度时期。

(三)四形态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表述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五)五形态说:依据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斯大林在这一基础上把社会形态表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后来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以上的划分说明了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多维性。

基本社会形态的划分及概念

基本社会形态的划分及概念

基本社会形态的划分及概念1、社会制度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2、封建社会是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3、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资本归个人私有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赚取生产要素创造的利润。

以资本家拥有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决定性的形式。

②资本占有生产资料。

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以对象化、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科学理性成为人类思想基石,导致人类文化史上的世俗化的来临。

伴随科学理性而起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予以祛魅,解构凡圣等二元结构,形而上学与宗教神秘思想被边缘化[1]。

④与现代化社会形态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近代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现代社会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4、社会主义主要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解放生产力。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两大图式及其关系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两大图式及其关系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两大图式及其关系作者:曹明倩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08期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两大图式,即“社会发展三形态”与“社会发展五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早期理论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五形态论”,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看待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将此理论与当代社会的转型、以人为本等社会问题进行关联性研究,掀起了“社会发展三形态”的研究热潮。

实际上,学术界对“社会发展五形态”也时有质疑之声,如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就认为“五种社会形态”是后人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季正矩主任也认为“五形态说”在马克思那里找不到确凿的文本依据作为支撑,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实现。

以赵家祥、奚兆永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

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认为,“五大社会形态”理论与客观现实相契合,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性著作中也都存在着“五大社会形态”的观点。

南京大学奚兆永教授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切合人类社会历史演进,是一个具有完整框架的理论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面对这些学术争论,要理清社会发展“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关系,探讨“五形态”是否符合人类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的问题,就要从马克思的历史语境与经典著作中探讨这两个社会发展的图式及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发展三形态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

”[1]107马克思按照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三个依次演进的社会形态。

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论”的划分标准为人的发展状态,即个体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形式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控制程度和自由度,而实际上对于社会历史形态的划分必须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体状态,而历史发展则是指人类社会由一个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过程。

本文将概述社会形态的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形态的定义与特征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体状态和特征。

它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服从。

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经济基础发展的结果,也是上层建筑调整与适应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形态有其各自的特征。

奴隶社会以奴隶制为经济基础,唯一的生产力是奴隶,最典型的代表是古希腊罗马。

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为主要经济关系,最典型的代表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则以私人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最典型的代表是现代工业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则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最典型的代表是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同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发展是不断推进的。

社会形态的变化不是突变,而是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完成的。

社会形态的变迁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通过阶级斗争等推动力量来实现。

其次,社会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形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新的社会形态往往包含并超越了旧的社会形态的一些特点。

社会发展是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

第三,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这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有关。

例如,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最后,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一旦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旧的社会形态就会逐渐消亡。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各种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都对此有所论述。

但在我国理论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仅就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与理论界的同仁共同商讨研究。

一、两种划分社会形态方法各自的内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的方法。

社会形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多数情况下是指生产关系总和或生产关系体系、社会经济结构;但有时也包括生产力,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社会生产方式;有时还包括上层建筑,指一定的经济基础及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统一;而在讲社会形态的发展时,又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实际上是把社会形态看作全部要素的总和。

这样,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社会形态概念共有四种含义。

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有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即对经典作家的论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认为只有自己采用的某一种看法符合经典作家的本意,排斥经典作家的其他看法。

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认为在科学史上,任何概念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一个由内涵不够确切到更加确切、外延不够确定到更加确定的过程,即有一个由多义到一义的过程。

社会形态这个概念也不例外。

我们不应该囿于经典作家的论述踏步不前,更不应该责备他们没有把这个概念规定得尽善尽美,而应该把这个概念推向前进。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把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使用的社会形态概念定义为: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自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社会有机体。

第三节内容二:经济社会形态

第三节内容二:经济社会形态

1、五种经济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

2、经济社会形态: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看,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指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社会要素组成的社会系统,是社会的组成要素按照相互之间特有的规律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活的社会有机体。

3、三种经济社会形态: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4、两种划分的关系: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和三种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方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前者从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划分,后者从人在生产劳动中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划分,两种方法相互补充,本质是一致的。

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应当将两种方法对立,也不可以用其中一种取代另外一种,而应该把两种方法用到它们最适用的领域在两种方法的相互补充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

5、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的意义: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个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第四章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第一节社会形态的划分?第二节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第三节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第一节社会形态的划分1社会形态的概念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发展变化着的活的社会有机体
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批判“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 前者否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 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后 者则是夸大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否认了人主 观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领域中存在着 普遍的因果性、必然性,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社 会运动呈现出规律性的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就是指社会主体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 社会发展施加影响和约束,从而加速或延缓社会发 展的具体进程,使社会发展具体道路具有特殊性。
2,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一,五种社会形态 根据生产关系不同性质,人类历史相应划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四种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 结构为标准划分: 石器时代 -渔猎社会 铜器和铁器时代 -农业社会 蒸汽和电气时代 -工业社会 电子和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
第三,三种社会形态 根据社会主体发展情况: 人的依赖性-自然经济社会 物的依赖性-市场经济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 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照马克思留世的相关文献,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其着重阐述并不断完善的经典划分类型,主要有三种社会形态类型的划分理论:一是以所有制关系为视角的五中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二是以人的发展状态为视角的三大形态划分理论,三是以生产力为视角的四种社会形态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把社会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形态、“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态、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态、现代“纯粹私有制”形态,“无产阶级的占有制”形态,这是所有制形态演进的顺序。

在《雇佣与资本》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依次更替的思想。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表述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晚年的马克思通过对原始氏族社会的深入研究,丰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私有制产生的原因、过程,说明了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揭开了原始社会之谜,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形态。

至此,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中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最终形成。

这五种形态理论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

同时,马克思认为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的相似的,他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说明人类社会形态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过程都具有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过程。

(2)人的发展形态划分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视角,从宏观层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进行划分。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为主线,大致把人类历史区分为:前政治解放阶段、政治解放阶段、人的解放阶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为:人的本质未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社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共同体”来指称社会形态,从人的发展向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三个历史阶段。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7—1858 年手稿) 》中,马克思以人发展状况为依据,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阶段:人的依赖的最初社会形态、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把原始社会、古典社会、封建社会归结为人的依赖的最初的社会形态,这一社会形态对应的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

表现为片面的自给的生产能力、原始丰富而缺乏自主的活动、狭隘的地域性的社会联系、自然的需要、萌发状态的自由个性。

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的社会中,人获得了较大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这种独立性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独立,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
础的独立性,这种社会形态对应资产阶级社会。

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对应的典型形式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形态的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

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达,个人可以在社会活动诸领域之间自由流动,并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使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生产力社会形态划分
马克思阐明了生产力特别是生产资料对经济社会形态的决定作用,而生产工具作为生产资料的代表不仅是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而且也是时代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发展水平的标志。

按照生产工具将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

另外,从生产和分配方式来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生产工具又决定生产和分配方式,所以依据生产力划分的社会形态可以概括为以石器为标志的游牧社会、以铜器和铁器为标志的农业社会、以机器为标志的工业社会。

马克思未能预料到的是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智能工具为标志的信息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