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简析对于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的进一步认识

简析对于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的进一步认识

简析对于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的进一步认识【摘要】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其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

本文从民间文学的内涵界定以及民间文学的价值,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简析民间文学内涵价值认识民间文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由劳动人民自主创造的具有文学意义的作品,并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形成当地的语言文化特色。

它既表达了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习俗习惯,又能体现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这些作品中往往还包含广大人民对社会现状、人生观念的态度,对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审美情趣的体现,对宗教、科学文化的记载等,对后世研究民间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民间文学是在民众中产生、流传的。

关于“民众”,中外学者的观点各异。

以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民众”就是“社会群体”,由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群体;爱德华·泰勒从进化论的角度将人类文明史划分为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三个阶段,他认为民众只是保存了古代文化“遗留物”的人群,是古人、野蛮人或半开化人;20 世纪后半期,国际民间文学界对民众提出了新的观点,美国的阿兰·邓迪斯指出,民俗学中的“民众”可以是任何两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点的群体,且这一群体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是与“官方”相对的,指民众之间,主要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民间文学是与人类社会基本同步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作为学术名词,民间文学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使用的一种表述。

关于民间文学的概念、范畴、内涵等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其中钟敬文先生的说法最具权威性。

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其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世代百姓口耳相传,绵延不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相比,特性鲜明。

民间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 首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之先 河,为文学上这两种创作方法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 • 为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创作源泉 • 为人类文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 为人类文学语言宝库增色添彩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1、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 • • • 1知识传授功能 2道德塑造功能 3 礼俗伴生功能 4娱乐休闲功能
2、 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
3、 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 1 协调劳动、振奋情绪 2总结经验,传播知识
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
• 历史研究价值 • 自然科学研究价值 • 文化学研究价值

3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3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认识价值1、民间文学与民众历史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民间文学中窥见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

高尔基: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

拉法格是马克思的学生,也是他的女婿,后来成为19世纪法国工人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说:民间文学是人们的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已和朋友,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的备忘录。

所以说,民间文学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在早期的各种神话、史诗,形象地传递着史前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

这种都以其特有的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与执着,表现出了无可替代的文化史价值。

阶级社会出现以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以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就成了口头文学频繁表现的重要题材。

在这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对抗的天然性与农民阶级反叛的合理性都表现得十分充分,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现现着现实社会的苦难与不平,而且还以其特有的敏锐与深刻,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它是用艺术方式口撰而成的民众生活史,它给后世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活的生活文化史资料,从而使民间作品的价值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愈被人们当作反思的对象去加以认识、加以研究。

2、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民间创作,本身就是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

民俗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它以一种思绪形式出现时,它是一种民俗心理、民俗观念;当它以某种行为方式出现时,就构成某种信仰活动或民俗仪式;而当它表现在人们口头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了口头创作。

如牛郎织女的传说,它不仅是传说,又是一种信仰的遗留,也是一种民俗活动的实录。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民间作品,既是习俗内容,也是习俗形式。

是一种风俗画。

3、民间文学与民众伦理民间作品对人伦关系的反映也是很广泛、很深刻的。

其中,家、家庭、亲族关系是民间作品中经常涉及的内容,这对于认识我国家族结构的民族性特点及民众伦理观念,有独特的价值。

民间文学的价值

民间文学的价值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旅游正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民间文学不仅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本身也蕴涵有丰富的价值。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旅游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赋予民间文学新的意义,使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云南陆良爨文化为例,探讨民间文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价值。

第一部分前言介绍爨文化;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民间文学在陆良旅游业开发中的价值;最后总结陆良民间文学的发展前景。

二、陆良民间文学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价值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以诗歌、传说、神话、戏剧、谚语、谜语等组成。

民间文学是一部口传的社会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人们可以民间文学中窥见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

民间文学曾经不是系统理论分析过的一门学科,它只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用来反映现实、表达意愿、抒发情感的口头语言,它具有朴素真实夸张离奇等特征,在陆良,民间文学就是老辈人说的“谱白话”、“款嘴”(聊天、讲故事的意思),那这样一些土得掉渣、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在经历了新时期的变革之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体现的价值也更加深刻,下面将详细举例说明民间文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起到怎样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爨文化作为陆良地区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比如说具有陆良特色的火把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在陆良主要分布于龙海山区,关于他们的来历有一个洪水神话: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天君决意发洪水淹没道德败坏的人们。

奥玛和俄童姐弟俩良心好,天君派天神去凡间解救他们。

洪水涨来时,天神变为一条大鱼托起他俩,逃脱了灾难。

后在天神的旨意下婚配成亲,传下了人种。

据说兄妹成婚后,生下一块肉瘤,砍成六块撒向四方,撒在坝区的为白彝,撒在深山的为黑彝。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是指由民间个体或群体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如传说、故事、诗歌、歌谣等,它们来自于社会生活和经验,通常是口头创作,并传承于家族、社区和民间组织之中。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几个价值:
1. 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民间文学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我们可以了解和传承古代的文化、历史、道德和价值观念等。

2. 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叙事美学:民间文学往往以生动的故事和
传说的形式展现人类的历史、生活和社会文化,这些故事和传说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3. 民间诗歌的抒情美学:民间文学中的诗歌往往充满人文关怀
和情感表达,通过诗歌的语言和韵律,可以呈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
感状态,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

4. 社会批判和文化传承:民间文学中也包含一些对社会现实的
批判和揭示,可以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

5.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民间文学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间文学的交流和理解,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
化交流。

民间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作用,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浅析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发布时间:2021-12-21T02:51:03.229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0期作者:梁定发[导读] 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勤劳民众口头撰写,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梁定发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103摘要: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勤劳民众口头撰写,并在民间广泛传播,以表现勤劳民众生活和思想趣味的口头传播语言文字艺术[1]。

它的重要艺术体裁包含了散文体的神话故事、传奇民间故事、民俗寓言和段子等,韵文体的民俗歌曲、小说诗、史诗和谚语,与韵散体紧密结合的民俗说唱、民俗戏剧等。

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围绕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了解社会事物为主题,以展示劳动人民的政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法、审美趣味,及其对社会各类客观事物的评论为重要题材,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重点刻画对象,具有表现社会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关键词:民间文学;功能;价值一、民间文学的相关特征(一)口头性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的口头撰写、口头传播的基本特征。

虽然在个别时期也有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家,有文本收集笔录本,有电子本,但文本并非传播民间文学所必需的传播载体,是辅助性的传播载体。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书写、借助书面文本传播。

在个别时期,作家文学也采取了口头传递形式,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递形式对作家文学来说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到目前为止,人类内部的社会交流中仍然以口头语言形式为最普遍的工具。

(二)集体性集体性也确保了民间文学作品在群众之间的最高限度的自由流传。

例如,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都经过了众多人的再创造,已经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汉族民间文学的杰作。

他们的思想和艺术作品,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的某些特征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传承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创新,不断变化的。

同样,民间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家族承袭特点,可以世世代代流传。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毕业论文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毕业论文

精心整理201109考试批次《民间文学》大作业学生姓名李杰学习中心山东省金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5]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例如西北山歌和纳西古乐的传承;民间文学中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

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

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

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

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因素,而有所变异。

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

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

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

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

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

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得像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

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

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

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

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

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

”[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

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

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

”[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

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

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

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

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

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

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

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
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

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

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

”[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

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

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

”[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

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

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

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

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

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

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凿粉饰,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线秀》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你离开我们了,好比池塘里没有鱼,好比草地上没有露水”,“一颗星星照不亮地上的路,一粒种子不会使田野变绿”。

《线秀》中的这些语言,完全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乡音口语,非常具有亲切感,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语”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富有表现力,令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领略乡间那独一无二的美。

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

民间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朴素、简洁和三言两语”却具有“塑造形象的雄壮的力量”。

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不是像文人创作那样刻意
挑拣一些艳丽、夸张,而在于它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引类譬喻”、“借物发端”。

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天地万物,自然山川,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无一不被民间文学取用。

那些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现成的语言表达,就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常常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沟通。

在《线秀》里,线秀向线玲求爱时唱道:“亮晶晶的宝石啊,开口回答吧,不讲满一箩箩,也要讲豌豆粒那么大,我就好把它包好带回家。

”这是一个憨厚的小伙子对心爱姑娘的诚挚追求,短短几句话就把小伙子焦急、迫切的心情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在作家文学里头是很难找到的。

普希金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多听听民间的口语吧……在其中你们会学到许多在我们的杂志里决找不到的东西。


总之,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是丰富的,在整体上呈现出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

二、内容美
民间文学所描写的内容主要是民众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是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寄托。

民间文学具有强烈的生活属性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反映了人类日益完善成熟的过程,记录着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描述了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

说来民间文学是—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评议符号,是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的记载。

民间文学作为“承载和认识文化传统的文本”,它肩负着传播历史记忆的责任,因此,它必须以独特的审美方式,用优秀的作品,反映人类文明的精华。

民间文学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和娱乐功能,特别是具有历史记忆的功能,它是承载和认识文化传统的文本。

民间文学在各种民俗传承中最富有活力的,是其表现了人民的生活,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貌, 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材料, 在许多时候, 民间文学与民俗环境相辅相承, 水乳交融, 诸如七夕之夜, 妇女们在月色朦朦下“乞巧”的种种俗行, 就最为真挚地表达了她们的感情和愿望。

民间四大爱情传说都用曲折奇妙的情节讲述着各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其中这些故事中都有一对深受民众喜爱的情侣,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都聪明美丽、情深似海,而且敢作敢为。

综观四大传说,无不充满着浓烈的悲剧气氛,体现出深沉的悲剧美。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四大传说主人公对幸福的追求均以失败告终,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最终遭致毁灭。

织女私自下凡与牛郎结成夫妻而被王母捉回,牛郎追至长天却被银河隔绝,二人隔河相望,终年分离;梁祝同窗三年,情意甚笃,然未能聚合,梁死祝吊,纵身人坟;白蛇废弃千年修炼的正果,历尽艰辛,追随、扶持许仙,终被压于雷锋塔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夫死骨埋,仰天恸地,哭倒长城。

这四大传说描写的都是爱情故事,然而其中最动人心弦的却常常不是爱情的描写,而是爱情的毁灭,这四则传说历经千年广泛流传,流泻出我们民族巨大的悲剧情愫。

这些悲剧无不使人深感同情,同时又使人们从悲剧的不幸中激发斗志,受到鼓舞。

“悲剧的亮色在于主人公的精神不灭,他们的毁灭正是为了实现美好理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3]四大传说的悲剧意义在于表现出人民反抗现实,寄美好理想于未来的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

他们往往以自身的毁灭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的爱情。

在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中,向黑暗和压迫作了彻底的否定。

他们敢于以自身的毁灭,不倦地探索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并以自身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正义感,鼓舞人们在否定不幸生活的同时去追求另一种幸福生活。

这正是悲剧美的力
量所在,正是悲剧显示出来的撼人心魂的艺术感染力所在。

[4]
三、形式美
俄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民歌中有许多新鲜和淳朴的地方,而这足够我们的美感来欣赏。

”[5]不仅是民歌,其他民间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许多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文学形式。

民间文学形式是是指各族人民过去和现在所创作传承和享用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 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笑话、寓言、歌谣、谚语、谜语、史诗、叙事诗、快书、相声、小戏等等。

民间文学新鲜淳朴,不仅在于它们各种各样的外在结构形式上,更在于它们的修辞方式、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

《诗经》的主要形式是四言诗,早在《诗经》之前的民间歌谣中已有四言诗的雏形。

在屈原写作楚辞之前的一百多年, 这种形式的民歌即已流传。

词起源于民歌, 原是可以唱的歌曲, 曲起源于北方古代民族的民歌。

古典小说的产生也同神话、传说、民间说书有密切联系。

戏曲则是歌舞、对话、表演、故事等相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它产生的过程有相当长的演变经历, 最初只是歌舞表演与故事传说的结合, 这两种文艺形式都来自民间。

各种修辞方式,使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俗而不厌。

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歇后语,也叫俏皮话。

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样式;它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却又不乏诙谐幽默。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各种表现手法的熟练使用,使民间文学的魅力臻于极致。

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间长诗这些有散文、有韵文的篇幅较长的民间文学形式中,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比如远古的神话、传说,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民间文学是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时时散发着它那淡而长久的清香。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故事性强的文学形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因为在古代,民众的娱乐方式单一,作为娱乐方式的民间文学,要被大众接受,必须通俗易懂、长于叙事。

民间文学通过自己博大的家族,丰富的内容,通俗而深刻的思想,富于变化的艺术手法,奇诡的想象力,自由奔放的性格,给我们展示了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56.
[2]毕桪.《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
[3]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81,179.
[4]张元.《论我国古代四大传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2):42.
[5]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