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市雷暴分布特征与雷电防护分析

合集下载

高要近50年雷暴的气候特征

高要近50年雷暴的气候特征

高要近50年雷暴的气候特征
杨平;唐白冰
【期刊名称】《广东气象》
【年(卷),期】2017(039)005
【摘要】利用肇庆市高要区1966-2015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高要区近50年的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高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8.1 d;年雷暴日数差异大,最多为109 d(1975年),最少为53 d(1990年);雷暴1-12月均可能出现,集中出现在3-9月;雷暴日数4季分布不均,且冬夏半年雷暴日数分布差异非常明显.雷暴日数分布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半年>冬半年;50年来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高要的气候倾向率为-0.46d/年.雷暴的初日、终日之间的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大致每10年减少5.7d;雷暴出现历年平均初日为3月2日,平均终日为10月12日;平均初-终日数为224.7 d.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杨平;唐白冰
【作者单位】肇庆市高要区气象局,广东肇庆526100;肇庆市高要区气象局,广东肇庆52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
【相关文献】
1.近50年青海海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J], 赵年武;郭连云;颜亮东
2.近50年贵州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J], 吴安坤;张淑霞;刘波;杨群
3.近50年湖南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J], 周明薇;万协成;唐瑶;聂新宇
4.近50年青海海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J], 赵年武;
5.宜州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策 [J], 廖家旺;韦瑞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00kV输电线路防雷分析及对策

500kV输电线路防雷分析及对策

500kV输电线路防雷分析及对策500kV输电线路是国家电网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连接各个发电厂和用电地区的关键通道。

由于高压输电线路长距离传输电能,遭受雷击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这需要对500kV输电线路进行防雷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对策,以确保输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500kV输电线路的防雷分析需要对雷电环墶和输电线路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

雷电环境是指在特定地区雷电活动频繁的自然环境,常见于日照充足、河流密布、地形开阔的地区。

在这样的环境中,输电线路易受到雷击的危险性增加。

500kV输电线路的特点包括线路长度长、对地距离较大、设备规模大等,这些特点也使得防雷工作相对复杂。

针对500kV输电线路的防雷对策,可以分为线路设计、设备选择、维护管理和监测预警四个方面。

在线路设计上,应考虑输电线路所处地区的雷电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可以采用更高的绝缘设计、增设避雷帽、提高绝缘子的抗污闪能力等措施,以减少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可能性。

还可以考虑在输电线路周围设置避雷针、接地极等设施,以加强对雷电的防护。

在设备选择上,应选择具有良好防雷性能的设备和材料。

针对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可以选择耐雷击能力强、不易发生击穿的绝缘子;对于避雷设施,可以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避雷针、接地极等设备,以提高其对雷电的抵抗能力。

对于维护管理来说,定期巡检、维护输电线路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的设备检测和维护,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防雷性能。

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台账管理系统,对输电线路及相关设备进行全面的记录和管理。

监测预警是防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现代化的雷电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雷电活动的情况,并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对于输电线路来说,可以在设备上安装雷击监测器,通过监测雷电活动和雷击次数来评估线路的防雷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500kV输电线路防雷工作中,以上所述的线路设计、设备选择、维护管理和监测预警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与现代化的防雷技术和设备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高发雷电地区电力系统抗雷能力分析与提升

高发雷电地区电力系统抗雷能力分析与提升

高发雷电地区电力系统抗雷能力分析与提升雷电是一种天气现象,经常发生在高温潮湿的夏季,特别是在某些地区。

雷电对电力系统造成的直接威胁不可小觑,可能导致电力设备的损坏、停电以及对用户造成不便。

因此,分析和提升高发雷电地区电力系统的抗雷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发雷电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高发雷电地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地形起伏大、山川交错、气象条件复杂、雷电相对集中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电力系统在这些地区面临的雷电侵害程度更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护系统设备和用户。

为了提升电力系统的抗雷能力,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雷电监测与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雷电探测仪、建立雷电感应网等手段,及时掌握雷电活动的信息,预警区域内的电力系统和用户,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雷击风险。

其次是加强电力设备的防雷保护。

在高发雷电地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使用防雷性能更好的设备,例如:采用雷电流防御等级更高的避雷器、配备防雷接地措施等。

此外,还应增加设备的冗余设计,避免单点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电力系统的线路设计和敷设。

在高发雷电地区,电力线路易受雷击影响。

应该采用一些抗雷设计措施,例如:采用直流抗雷防护技术、合理布置避雷器等,减少雷击的影响。

同时,优化线路敷设和杆塔结构,提高其抗雷能力。

除了设备和线路的保护,高发雷电地区的电力系统还需要加强对运行管理的重视。

这包括加强对电网的监控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同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雷电灾害的能力。

开展定期的演练和培训,增加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同合作也是提升高发雷电地区电力系统抗雷能力的关键。

气象部门在雷电监测和预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和改造电力系统时,应充分考虑气象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高系统的抗雷能力。

同时,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及时获取和分析雷电活动的数据,为电力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响雷、强风和暴雨。

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烈闪电:雷暴天气中的闪电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它是由大气中形成的电荷分离引发的,表现为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的电流放电。

闪电产生的时候,会发出明亮的光和产生巨大的声音。

一般来说,闪电伴随着雷声,当闪电与地面距离较近时,雷声就显得比较响亮。

2. 巨大雷声:雷声是雷暴天气的另一个明显特征,由于闪电引起的空气瞬间膨胀产生的声波所引发。

雷声的响度与闪电的距离密切相关,当雷电落地很近时,雷声就会很大,甚至给人一种震耳欲聋的感觉。

3. 强风和暴雨:雷暴天气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尤其是在雷暴的核心区域。

暴雨通常伴有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洪水、山洪等灾害,造成交通拥堵、建筑物倒塌等危害。

强风也可能导致树木倒伏、电线断裂等。

4. 不稳定天气条件:雷暴天气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与大气的不稳定条件密切相关。

热带低压槽、冷暖气团的交汇、高地地形等都是雷暴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大气湿度、空气稳定度等也会影响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减少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可以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1. 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发现雷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使公众能够做好准备和防范措施。

2.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暴天气预警发布后,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地,避免接触高处、金属设施等容易成为闪电的引导物。

3. 强化房屋和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加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建设,通过设置避雷针、接地装置等措施,减少雷击的危害,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4. 安全转移: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及时转移安置易水淹、山洪等灾害区域的居民,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雷暴天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应对雷暴天气,减少灾害的发生。

也可以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群众的安全自救能力。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天气现象,其特点是伴随强烈的雷电、狂风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下面将对雷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烈的雷电活动: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频繁的雷电活动,电流巨大,电压高,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2. 狂风暴雨:雷暴天气的降水量大,伴有强风,可以造成山洪、水灾等灾害。

3. 瞬时降温:雷暴天气的前后温度差异较大,瞬时降温可能导致人员寒冷不适、病症加重等情况。

针对雷暴天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防灾减灾措施:
1.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雷暴天气预警系统,通过气象预报、雷达监测等手段及时监测、预警并发布天气信息。

2. 做好防护措施: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远离高大建筑物和金属物体,避免被雷击。

3. 做好电气设备的防护: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应及时关闭电器设备,避免因雷击造成电器故障和火灾等事故。

4. 做好排涝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避免城市内涝现象,减轻暴雨带来的危害。

5.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加强防暑降温宣传,提醒人们在雷暴天气来临时注意及时增添衣物,避免过度受凉。

雷暴天气具有强烈的雷电活动、狂风暴雨和瞬时降温等特点,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此,我们应加强预警体系的建设,做好防护和排涝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

高压输电线路雷害特点及防雷措施

高压输电线路雷害特点及防雷措施
工业技术
高压输电线路雷害特点及防雷措施
江兴月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摘要: 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雷害有不同
特点,本文对高压输电线路的雷害特点以及成因进 行分析,并对现有防雷措施的防雷原理、效果、安 装情况进行介绍,为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工作提供 参考。 关键词: 输电线路;反击;绕击;防雷措施
1 前言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由于其分布广、线路长、跨越地形复 杂,使得线路防雷工作尤为艰巨和重要。据 统计,我国高压输电线路由雷击引起的跳闸 次数占总跳闸次数的40%~70%,分析输电线 路的雷害特点以及成因,采用合理的防雷措 施,减少线路雷害事故,对保证电网的安全 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 义。 2 高压输电线路雷害特点和成因 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线路雷害呈现不 同的特点。110kV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主要以 反击为主,反击雷跳闸率占60%。而超高压 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以绕击为主,我国雷电定 位系统的纪录表明,我国500kV 线路雷击跳 闸的主要原因是绕击跳闸。 110kV输电线路反击雷跳闸率高的原因 有: 1) 绝缘水平相对较低,当雷击中塔顶或 避雷线时,线路绝缘子容易闪络。 2) 40~60kA水平电流概率大,使得出现 反击雷的概率增大。 3) 杆塔高度低,大地屏蔽效果好。 绕击是超高压线路雷击跳闸的主要原 因,这跟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特点有一定 关系。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有如下特点: 1) 杆塔高、尺寸大。杆塔高容易产生迎 面先导;而杆塔的尺寸大,使得杆塔的暴露 面积增大,引雷半径增大。 2) 绝缘水平高,线路绝缘子不容易闪 络,减少了反击雷跳闸率。 3) 线路运行电压高。使线路导线周围空 气易产生离子波,影响下行先导的发生和发 展。 3 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目前规程中常用的线路防雷方法有架设 避雷线;高电阻率地区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绝缘子加强绝缘,增加片数等。常规保护方 法对线路的防雷起到一定效果,但还不能完 全满足防雷的需要。 改进的防雷措施包括:零度或者负保 护角,线路避雷器,防绕击避雷针,并联间 隙,不平衡绝缘,架设耦合地线或三根避 雷线等。下面分别对这些防雷措施的防雷原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指大气中产生雷电现象的一种天气现象。

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强对流,高强度的降水和强烈的电流,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雷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雷暴天气的特征:1. 低压和高温:雷暴天气通常在夏季出现,当大气中的水汽在高温的作用下形成层状云,使得气压下降。

这种低压和高温的气候条件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充足的水汽:雷暴天气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

当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发生对流,从而引发雷暴天气。

3. 不稳定的大气: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即大气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大气易于产生对流,从而形成雷暴天气。

4. 强对流和降水:雷暴天气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对流和降水,伴随着激烈的雷电活动和狂风暴雨。

雷击产生的强电流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大雨容易引发山洪和水灾。

减灾措施:1. 加强雷暴天气监测预警: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护措施。

公众也应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雷暴天气的情况,做好防范准备。

2. 避免室外活动:在雷暴天气过程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特别是在雷雨季节。

如果必须外出,应选择安全的室内避雷设施,避免暴雨和雷电直接对人身造成伤害。

3. 避免接触金属物品:雷暴天气时,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物品,特别是铁质和铝质物品。

雷电喜欢打击高大的金属物体,接触金属有可能引发雷击事故。

4. 加强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对于住宅和大型建筑物,应加强防雷设施的建设。

这包括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等,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还应做好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防止暴雨引发的洪水。

5. 教育公众防雷常识:各级政府和学校等应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育公众远离高大的树木、避免站在露天空地,避免使用高空物体等,以降低雷击风险。

雷暴天气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包括低压和高温、充足的水汽、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以及强对流和降水。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主要由暴雨、闪电和雷鸣组成。

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电活动和大气的不稳定性,对人类生活和物质财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深入了解雷暴天气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对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强降水。

在雷暴天气过程中,强烈的对流活动引发了强降水,往往造成短时间内的大面积降雨。

这种降水模式容易引发山洪、城市内涝和河流泛滥等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应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及时清理排水沟渠,确保畅通;加强河道的治理和河堤的加固,减轻洪水灾害的风险。

雷暴天气的另一个特征是强电活动。

闪电是雷暴过程中产生的放电现象,具有极高的能量。

雷电击中建筑物、树木和其他物体可能引发火灾和倒塌,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雷暴天气还会引发电力设施的故障,造成停电。

为了防范雷电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将雷电引导到地下;加强对高风险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加强电力设施的维护和加固,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

雷暴天气还伴随着强烈的气象条件变化。

气温、大气湿度和气压的急剧变化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如中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加重等。

在雷暴天气来临时,人们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在开放场地或高山地区。

在高温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注意保持体液的摄入,避免脱水;对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加强监护,及时就医。

了解雷暴天气的特征对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河道治理和河堤的加固、安装避雷设施、维护电力设施、注意中暑防护等措施都是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

只有充分认识到雷暴天气的威胁,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要市雷暴分布特征与雷电防护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要市近42年来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高要市雷暴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高要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6.7天,属广东雷暴多发区之一,雷暴主要出现在每年4-9月份,5-8月各月平均雷暴日数达10天以上。

根据雷暴气候分布特征,结合高要市社会发展现状做好雷灾防御工作,并为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雷暴;分布特征;雷灾防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和通信、计算机等抗干扰能力弱的现代化信息设备不断增多,使雷击电磁脉冲造成的危害不断增加,雷电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日益突出[1-4]。

高要市地处低纬,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水汽丰富,温暖多雨,热力对流引起的雷暴出现频繁,雷电灾害影响时间长。

因此研究雷暴天气的一般规律,针对存在问题,找出防护对策,做到积极、主动、系统地防雷,才能达到防御雷电灾害减少损失的目的。

1 资料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高要市气象站1971-2012年共42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高要市的雷暴分布特征。

以北京时间当日20:00至次日20:00出现的雷暴记为1个雷暴日,1日之内出现多次雷暴也统计为1个雷暴日,只有闪电没有雷暴不计其中。

2 雷暴的气候特征
2.1 雷暴日数的年变化
高要市1971-2012年共有3224个雷暴日,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6.7天。

按照国内有关标准,我国一般按年平均雷暴日数将雷暴活动区分为少雷区(小于15天)、中雷区(15-40天)、多雷区(41-90天)和强雷区(大于90天)的划分,高要市属于广东多雷暴区之一。

年雷暴日数最多达109天(1975年),最少为53天(1990年),两者相差达56天,可见雷暴发生的频率是分布不均。

2.2 雷暴日数的月变化
3.2 雷暴的防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要市城市区域不断扩大,高层建筑逐渐增多,电力、广电、化工、计算机、通信等行业设备增长迅速,受雷灾影响大。

为了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要采取积极方式去防雷,根据雷电流的参数,按照《建筑物防雷规范》(gb50057-94)及有关规范要求,结合高要市长年有雷暴的气候特征,采取各种防雷措施,有效地防御直击雷、侧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人等各种形式的雷击,并不断提高群众的防雷意识,加强雷电防护工作,做到科学防雷。

3.2.1直击雷的防护
直击雷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在建(构)筑物上安装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地装置、引下线、接闪器,以满足接闪、分流、接地等要求。

引下线、接闪器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要求,圆钢直径应不小于8mm,扁钢载面积不应小于48mm2,采用自然接
闪器厚度不小于4mm。

防雷接地装置一般可利用钢筋混凝土基础的钢筋或做人工接地体,接地电阻应达到要求,一般为1ω、4ω和10ω以内。

引下线:按防雷分类不同间隔12、18、25m 做引下线,独立避雷针或广告牌等必须有2条以上引下线。

引下线应满足最短的原则,尽量减少弯曲,如确需要则不能作直角处理。

接闪器是利用其高度与被保护物的实际位置(滚球法保护范围内)把雷电引向自身,通过引下线、接地装置引向大地,而使被保护物免受雷击。

同时必须保证被保护物与防雷装置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不应小于3m。

3.2.2 侧击雷的防护
侧击雷的防护主要是在建(构)筑物一定高度四周作均压环,并把所有门窗与均压环连接。

均压环与引下线焊接,根据《广东省新建建筑物防雷设施质量管理手册》中规定,金属门、窗与均压环之间的过渡电阻必须小于0.3ω。

3.2.3 感应雷的防护
感应雷的防护应该采用屏蔽、接地、等电位等措施,为防止电磁感应而产生的高电压,应将建筑物的金属设备、金属管道、结构钢筋等予以接地,建筑物顶层的钢筋网应尽量焊接成小网格(如5×5m),连成通路并予以接地。

非金属屋顶作5×5m以下金属网格并予以接地,四周也采用同样办法。

每幢建筑物接地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

当相邻近的物体之间有电力、通信电缆连通时,应将其接地
装置互相连接。

精密的电子设备必须放在顶四层以下的位置并与引下线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穿过防雷区界面的所有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均应做等电位连接。

3.2.4 雷电波侵人的防护
目前防雷电波侵人的最有效方法是在电力、通信线路等的进出线端按防雷级别、性质的不同加装spd。

现代集成程度很高的用电设备是通过微电位和小电流进行工作的,其元件的耐冲击能量很低,雷电流的电压经常超过各种用电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值,因此应从一次投资与效益之比出发,考虑spd 的选择问题。

4 结束语
高要市的年平均雷暴日达76.7天,为广东省多雷暴区之一,每年由雷电造成的损失大,防雷工作任重道远。

认真分析总结雷暴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做好雷电防护工作,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小峰,雷电灾害与监测预报,气象,2004年第30卷第12期.
[2] 易燕明、杨兆礼、万齐林,雷电灾害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科学,2005年27卷第1期.
[3] 毛慧琴、宋丽莉、刘爱君,广东省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广东气象,2005年第2期.
[4] 关屹瀛、陈爽、蒋博韬,等,黑龙江省雷暴频数空间分布与
雷电防护基本原则,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2002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