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

(1)、审美意识的产生。(2)、美学思想阶段。(3)、美学学科阶段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

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8、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本质探讨的四大观点:(1)认为美是人主观的一种心意状态或感受;(2)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3)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4)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的结果。

(1)从客观事物的属性来定义美。特点:从客观事物本身应该满足某种条件来规定美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美的客观派除了这种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的观点以外,还有一派便是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理念”。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普洛丁。

(2)从主观感受来界定美。特点: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状态,让人愉快的就是美,让人不愉快的就是丑,或者认为美的产生是人自己的情感、心理活动、心理反映的结果。认为美主要是人主观作用的结果的学者还有象谷鲁斯“内模仿”的观点,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观点。

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主观的感受、主观的心理活动,注意到了美的主体性,美能产生快感,但产生快感的并不就是美,同时它又忽视了美的客观对象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性,也是有不足的。(3)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特点:从人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方面来认识美。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9、立普斯: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

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这正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10、中国当代关于美本质论争的几种主要观点。

(1)美是主观的,代表人物是吕荧、高尔泰。(2)美是客观的,代表人物是蔡仪。(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代表人物是朱光潜。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李泽厚。

11、美的几个特点。

(1)感性形象性。(2)非功利性。人面对事物的三种态度: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非功利的态度。

(3)情感的感染性。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4)美是一个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概念。美是一个活的概念,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一定文化意识形

态的特定人们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僵化的永恒不变因而可以一劳永逸的概念。

12、美感活动的过程:主要经过审美感知活动、情感活动、想象活动、理解活动和通感等一系列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觉、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通感这些心理活动,不是先进行了感知活动,然后进行情感、想象活动,而往往是互相交织的,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

13、审美活动的产生:

A、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

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含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

马斯洛需要层次。(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14、美感作为感觉的一般特点:(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

的对美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对象首先要以审美的特征对感官产生刺激。而对那些非审美的特征就不会引起感官的注意。(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气息和触觉等这

样一些变化的形式因素。如果对象本身没有形、声、光、色等感官形式吸引人的感官,美感也难以存在。(3)美感体现了人在

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它是人们根据自己自由意志的需要,自由地选取感觉世界的信息,然后对那些符合自己意向和兴趣的感觉特征做出自己的反应。

14、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美感活动是人的感官、知觉、情感理智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作用中产生的。首先通过感受和直觉,使心灵外接于物,然后通过知觉与表象,在内心对对象进行初步的概括与抽象。然后这些对象转化为信息,触类旁通,激发了记忆和联想。在各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中,人全身心地融会在审美活动的心物交融中,产生了通体舒畅的审美愉悦。

(1)感受和直觉活动。(2)知觉和表象活动。

审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部各部分审美特性的

整体反映。知觉表象活动把感受直觉阶段所获得的对象个别的、分散的印象再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总之,审美感知和表象活动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它把毫无生意的物质世界转化成了充满情感的富有人的个性特色的

审美的世界,一个有了生命律动的鲜活的世界,它把有限的物质形式转化成了无限的自由创造。

(3)想象活动

A .想象的作用。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想象的核心就是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无限的东西用有限的东西来表达出来。

B 想象的类型。接近想象:是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就自然想到乙。相似想象:想象对象与现实对象有相类似的一面。对比想象:是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C想象的特点。审美想象主要是想象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事物的形状,是充满了审美主体的情感,物我交融的。两个特点:它饱含着情感。它需要充分调动形象。

(4)情感活动。在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情感。情感是人进行审美活动,观照外物的动力,是审美活动的发动机。只有审美主体怀着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他才会自觉地调动自己各种感官和心理机能协调有力地工作,融入到客体中,使对象成为一个在自己情感逻辑下建构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

A 情感的丰富性。人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总的说来,人的感情可分为对自己的感情和对外在于自己的客体的感情两大类。

B 情感在审美中的重要性。

C 情感的产生。天赋本能说。感物致知说。主观说。客观说。认为情感、情绪为对象自身的情感性质所激发。联想说。认为人的情感情绪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而唤起的。无意识说。审美情感的产生是一个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审美对象、

环境的刺激和这个对象的形式所具有的“召唤结构”是审美情感发生、发展的客观根源。

(5)通感和理解活动。“通感”一般有三种意思:一是指由某一门艺术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相关艺术门类的感受,通常称为“艺术通感”。二是指艺术创作中由于外界事物的启发、诱导,勾起对艺术构思、艺术手法的顿悟。三是指审美中借助当前刺激引起的单一感官感觉、知觉,通过理解、联想、想象等作用,又引起其他感官感觉、知觉兴奋和整体感受的心理现象。

15、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中的心理。(2)、个性中的社会性。(3)、具象中的

抽象。(4)、非功利中的功利。功利性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并满足一定的主观欲望,取得一定的现实利益。克罗齐认为人类的活动总共有四种:直觉活动、概念活动、经济活动和道德活动,而艺术是直觉活动,直觉就是对诸印象加以综合而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的获得就是直觉的表现,因此,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

16、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

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

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

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

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要求人直接投入生命的历程中通过生活而让生活自行显现出自身的意义。(3)、澄清:走向本真的世界。

17、有关审美发生理论的几种观点

(1)、游戏说。(2)、生物本能说。(3)、巫术说。(4)、劳动说。

18、最早明确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人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在《论崇高》一文中认为文学作品应有崇高的风格,并提出崇高风格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1、庄严伟大的思想,2、慷慨激昂的感情,3、运用藻饰的能力,4、高雅的措辞,5、堂皇的结构。朗吉弩斯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哥特式建筑也成为崇高的标志性建筑。比如,科隆大教堂,夏特尔教堂。

19、明确地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并把它和优美对立起来,作为美学上的两个基本范畴的人是英国的美学家柏克。1757年,他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20、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神是崇高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哥特式教堂是崇高的典型代表。到了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的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诗和音乐(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成了崇高的新的感性显现。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用在数量上和力量上的无限巨大,激发了主体的超越精神,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而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这就是崇高感。

崇高的实质:是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对立冲突后而趋于和谐统一的美学形态,它是更侧重于内容的一种审美品格,是人的本质力量经过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这种动态的过程是崇高的主要特点。

崇高是一种间接的愉快,一种由受到阻碍而后产生的愉悦。他是有痛感而转化为快感的,由痛而快,是痛快。甚至越痛越快,不痛不快。也正因为有痛苦这个情感根基,所以最后获得的愉悦才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人的本能莫不是趋利避害,趋向直接的欢乐而逃避痛苦,当人明知道是痛苦、是毁灭却仍然能坦然接受,能欣赏这痛苦,这痛苦便不再卑微而成为伟大的痛苦,成为“人”的痛苦。正是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确立,人类的审美视野才变得更加阔大,审美境界才变得更加高远,审美价值才变得更加丰富,审美情感才变得更加深厚。

21、优美是古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文化形态。古希腊神庙和人体雕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拉斐尔的作品是优美的典型代表。优美的特点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就是文克尔曼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优美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优美的本质:优美是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中所呈现的一种审美品格,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优美是对人的本质的直接肯定,人的本质直接溶入在对象之中,获得一种直接的愉悦。如果崇高是偏向于内容的范畴,则优美更多的是偏重于形式的范畴。主体与客体之间能直接达成统一。优美在外在形式上最重要的

一个特征就是“小”,“力量的小”、“数量的小”,“激发的生命力的小”。优美常常是与崇高相对立的一种审美范畴,优美是直接的快乐,是感官的,是“小”的;而崇高则是“大”的,间接的快乐,是理性的。

22、悲剧:尼采则认为悲剧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所谓酒神精神就是主体的狂放、沉醉,任由自我原始生命力的自由袒露。而日神精神则是对绮丽华美的梦幻的追求,一种对光明的追求。那种酒神的无羁无碍以一种日神绚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悲剧。

悲剧的本质:悲剧的产生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外界的对立与分裂,由于早期人们自身力量比较弱小,感到外在力量的无比强大,难以战胜外界世界,感受到人自身不可避免的痛苦与灾难。同时面对这种灾难做了无尽的战斗,这就是悲剧精神的实质。

悲剧性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神农尝百草。悲剧实际上是人类所感到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一种矛盾和冲突。

人为什么喜欢看悲剧?

(1)恶意说。(2)同情说。(3)寄托说。(4)净化说。(5)混合情绪说。(6)表现技巧说。

23、何为真正的悲剧?

悲剧的关键不是结局,而是人在面对悲剧的处境时是否去抗争,是否去努力,是否去作为。“不作为”就不是悲剧,悲剧就是人的作为。敌对力量越强大,我的力量越弱小,而我以越弱小的力量去对抗越强大的敌人,悲剧性就越强。努力行为的多少就是悲剧性大小的标志。

真正的悲剧就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个是悲剧性的处境,即人所面临的远远超过自己的外在强力;另一个就是人面临这种强力的时候蹈死不顾的抗争态度,没有这种处境不是悲剧,有这种处境而没有人的抗争行为同样不是悲剧。悲剧是可歌可泣的,可歌的是人在强力之下的行为,可泣的是人所面临的外在强力。只有可泣不是悲剧,只有可歌同样不是悲剧。因此,真正的悲剧就是人在悲剧性处境下的坚强行为。

中国的悲剧是“乐感”背后的更深层的“悲感”基础上形成的悲剧。神话故事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等,他们的那种悲剧精神是明显的,也是感人的,令人震撼的,他们不仅有悲剧的处境,而且也是在做无尽的抗争,他们的抗争是不会成功的,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种抗争。《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窦娥冤》、《赵氏孤儿》都是悲剧。项羽。悲剧不在于英雄最后失败了,而在于英雄失败了还是一个英雄,这是悲剧的关键。

中国的悲剧精神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就在于中国文化深层是一种“悲感文化”,而表面的形式却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的悲剧就是在这种表层“乐感”背后的“悲感”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人没有真正有过另外一个世界,相信过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只有一个现世的世界。

中国文化骨子里是一种“沉重”的文化,是一种“悲感”的文化。“乐”的背后是“悲”,是一种悲感上的乐感文化。正是这种“悲感”基础上的“乐感”文化底蕴使中国的悲剧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外在样式:骨

子里的悲剧,表面的喜剧。中国悲剧精神的显现:中国文化是外优美内崇高的文化。中国悲剧精神的另一显现:“死生亦大矣”

24、喜剧:历史上关于喜剧产生原因著名的几种理论

(1)霍布斯“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2)康德的“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3)柏格森“生命的机械化说”。

(4)谢林“对立因素倒置说”。

喜剧的基本特点:(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2)笑的感情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喜剧性对象必须让人轻松愉快。(3)喜剧性的笑是圈层性的,一些人觉得好笑,而另一些人一点也不觉得好笑,这种特定圈层的共鸣是喜剧笑的特点。(4)喜剧的实质是事物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一种透明的错位。

25、荒诞: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品格,它的实质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对于人的生存内在荒谬性的一种审美感受。

荒诞的主要内涵:荒诞表现的是人生存的一种内在荒谬性,主要是人在面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时所感到的人与社会、自然、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和荒谬,人的目的与手段的悖谬。人拼命寻找幸福的生活,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毁灭幸福,永远在劫难逃,这就是荒诞。贝克特:“荒诞派”大师。荒诞的意义就是意义丧失的感觉。

26、丑:丑是与美相比较而存在的,它是美的反方面。丑是感性经验引起的一种不安甚至痛苦的感情,把自己的非理性的、非道德的意志

力直接表现出来,表现在非自然地、变形的、扭曲的或者抽象的形式中,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在这种混乱的、扭曲的、恐怖的、非理性的表现中获得陶醉和愉悦。

丑的价值:

(1)从审美意义来看,现实的丑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变成美。(2)从认识意义上来说,揭露丑更能使人全面地认识世界。

27、中和:“中和”的基本内涵。:“中”,在中国古代所表示的,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表示的是两个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中”与“和”最为基本的意思,表现为它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也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精神的荟萃。

中和,一方面集中反映了古代先人的最根本的哲学思维:一方面是对自然或事物呈现为对立、变化、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天地之和的渴求,又催发了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滋生。

对美学的影响:(1)保持天地本然状态的境界思想。“大乐与天地同和。”(2)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集中表现出对审美对象、审美心态、审美主客体关系所应有的审美尺度、审美理想的价值确认。中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实现的和谐、顺遂的人生境界的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历史上,中和的核心内涵具有统摄其他审美范畴的总体意义。“情志”、“文质”、“格调”、“虚静”、“比兴”、“意境”、“含蓄”、“巧直”、“意采”等都与“中和”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中和的思想基础。阴阳、五行观念;天人和一的思想。

中和的审美特征:(1)适度原则。情感适度、人格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化合与和谐原则。(3)天人合一:天人和一是中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28、神妙:神妙的内涵: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神”一般是与“形”相对的审美形态。“形”指外在的形貌、体态,“神”指内在的精神、心灵。(1)神明、神灵,多用以说明文艺创作中灵感勃发,宛若有超自然的力量相助。(2)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

“神妙”的神美特征:

(1)形而上的超越性。

(2)神妙的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

(3)神妙具有内在的自由性。

第一,神妙展现出主体人生一种特殊的超越性的人生境界。

第二,神妙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内在精神品格。“神妙”具有独特的品格:超越外在形式的无限的精神性。

第三,神妙需要主体的直接体悟。

29、气韵:气韵的内涵。

“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

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气韵的审美特征:(1)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精神的审美境界状态。(2)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生命精神。(3)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呈现出浑然天成、完整浑一的结构特点。

30、意境

1、意境的生成和内涵层次

意境主要是指艺术创作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相交融而产生的具有

丰富内涵和无限超越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形象。

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人是唐朝的王昌龄。他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意境的几个显著特点:(1)形象性。(2)情感性。(3)超越性。

如何营构意境:(1)直观感性形象的渲染。(2)生命情思的传达。(3)对超越人生境界的启示。

意境的实质:意境就是提供给人的可以再想象、再创造的空间的大小,就是审美意象运载量伸缩“张力”的大小,如果“言外”、“画外”还有无穷的意蕴,自然意境就很大。因此,意境的核心就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寄托”无限的情思。

31、所谓虚化,实际上也就是艺术水平的高底,不再是以其是否形似作为判断标准,以它的实在层面为依据,而是更加注重于“虚”的层

面,它所具有的空灵性质,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玄远特性。顾恺之:《洛神赋图》。飘若惊鸿,婉若游龙。

32、自然美:“自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后,“自然的人化”所产生的美,自然已经打上了人的烙印,自然已经被人的力量所改造。社会美: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直插云宵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奔驰的汽车、苏州的园林、北京的长城等等,都是人的对象化的生产创造出的社会现实中的美,有的优美、有的崇高、有的悲壮,现实中的美也呈现出各种形态。

艺术美: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体现,它是对物质世界、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能动反映,比现实中美更加集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美的集中体现,正如毛泽东所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梵高:《农鞋》。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这种开启,即解蔽,亦即存在者之真理,是在作品中发生的。

33、中国文论传统与中国美学精神。

(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2)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34、西方美学精神的两大源头: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总之,希腊精神是一种智慧,而希伯来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活力;希腊精神缔造了西方的科学和理性世界,而希伯来精神则缔造了西方的道德和信仰世界。这二者的交互推进,塑造了整个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双希精神”对于我们把握西方文化的命脉和发展逻辑是一个简洁而深刻的启示。

35、西方文论传统与美学精神。

西方文论从其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和后现代主义阶段。

(1)文艺与世界:模仿——再现论的传统。

(2)文艺与作家:激情——天才论的传统。

强调作家的主观创造才能、个人天才、激情与灵感,强调作家用自己灵魂的“探照灯”来照亮整个世界,进行创作,这是西方文论的又一个传统。

(3)文艺与读者:教化——愉悦的传统.

(4)文艺作品自身:和谐——整一的美学传统。

36、西方现代美学形态与美学精神

(1)在文艺作品里的表现形态:反英雄、个人感受、平面零散、非理性,非视觉形象性。

(2)审美感受:个人的感性直观,感受的结果是让人“不舒服”。

叔本华、萨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迦达默尔……(3)总体审美形态: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的。

总体上看来,西方现代美学呈现出一种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性的特点。

37、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理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观点。

(1)模仿说。模仿说是一种出现比较早、影响比较大的艺术起源说。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艺术看作一种模仿,在古典世界里是一个最传统的理论,它看到了文艺和客观外在物质世界的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游戏说。明确提出游戏说的人是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后来经过德国诗人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等人补充发挥而成。游戏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类的游戏活动,是人类精力过剩的产物,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

(3)心灵表现说

心灵表现说认为艺术是对人的主观心灵情感的表现。

(4)巫术仪式说

巫术仪式说又被称为“魔法说”或者“宗教说”,是19世纪以后在西方很有影响得一种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文学艺术活动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仪式活动。

(5)符号说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符号。

(6)形式说

形式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形式。

38、艺术本质的意识形态性

A、艺术是意识形态,是人的精神产品,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世界对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反映,社会生活决定文艺的内容,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B、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又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机械的、僵化的,它包含着作家的主体能动性的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改造上面,因此艺术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C、由于艺术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它不象政治、法律那样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马上也要发生改变,而是当经济基础改变后,艺术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跟着发生改变,而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慢慢发生改变。当然,经济基础改变后,上层建筑终究是要改变的。

D、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是决定艺术的最终原因,但并不能直接把社会生活和艺术对等起来,有时候影响艺术更直接、更重大的原因往往不是经济基础而是上层建筑里的各个成分。

E 、政治、法律、宗教、哲学对艺术都有巨大影响。

F、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不平衡的关系。

G、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马克思把文艺作为人类认识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他认为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方式,即实践的、理论的、宗教的和艺术的。实践的就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劳动总结出世界的一般规律,以此认识世界。理论的方式就是人类靠自己的理性对世界做纯粹抽象的逻辑思考与认识。宗教的认识方式是人类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对世界做的一种虚幻的认识和解释。艺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主要是情感性的、整体性的和审美性的一种认识方式。

39、艺术创作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艺术感受阶段或者叫材料积累阶段,其次是艺术构思阶段,最后是艺术物化阶段。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

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答案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的标准。 1.0 分 A、 具体个人 B、 具体民族 C、 具体群体 D、 人类群体 我的答案:D 2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1.0 分 A、 列维纳斯 B、 海德格尔 C、 胡塞尔 D、 萨特 我的答案:C 3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是()。1.0 分 A、 胡适 B、 冯友兰 C、 牟宗三 D、 成中英 我的答案:B 4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 分 A、 美 B、 理 C、 法 D、 情 我的答案:D 5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0 分 A、

自然的面貌 B、 人对自然的改造程度 C、 人对自然的心理状态 D、 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的答案:D 6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 分 A、 《红豆曲》 B、 《枉凝眉》 C、 《怅诗》 D、 《葬花词》 我的答案:C 7青少年的美育需要注意()。1.0 分 A、 要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成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B、 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C、 要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8王夫之从哪里引入“现量”的概念?()1.0 分 A、 道家学说 B、 逻辑学 C、 唯识论 D、 因明学 我的答案:D 9“乐”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这是()的观点。1.0 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A 10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 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C、 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C 11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1.0 分 A、 托尔斯泰 B、 屠格涅夫 C、 普希金 D、 契诃夫 我的答案:C 12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 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我的答案:C 13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1.0 分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 C、 中世纪 D、 君主专制时代 我的答案:D

美学心得01

美学心得01 美学心得(1-100)罗国正(2010年10月整理、修改) 很多朋友想了解我的美学思想,是产生这文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我读美学书时在书边写下当时的思考和平时对美 学问题的一些看法的记录,以及我和一些朋友关于美的谈话、我所写的文章里关于美的问题的一些理解。现将其中一部分整理、摘录出来,并作了一些修改。我在这里不作分类了,就按其自然发生的次序,将其逐一编出来。内容也不算少,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每集用几千字在互联网上登出,也要连续登很多集。应该说,越后登出的越深奥些,因为,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学习中深化,心得也在自然深化些。我相信,读者在这里面一定能找到有益的东西。 1、美的本质在生命里或本能地、或自觉地走向自由的过程中,是由审美对象引起审美主体的感觉内的快感;是生命向着自由方向发展中的感情愉快的现象。 2、生命的进化,生命内在结构的变化,储存在生命大脑里的信息变化,观念的变化,也使生命的美的感觉、美的观念

在变化,这里既有一代代的生命的渐变与突变,也有生命个体本身从幼至老;从无知到有知,从健康到病老等变化。这过程的美的感觉,美的观念,可以用二十七维时空美学来解释。 3、将艺术作为修炼自己的性情、感受为先,还是以表现出来与大家共享为先,或只取其中一种,或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人们可以据此来判断艺术家当时的状态。 4、用符号来解释美、解释人类的活动,使我感到这种解释太单薄、太浮面、不够质感,没有根,没有气场感和渗人肺腑的穿透力。美感不单具有符号、信息的力量,还有物质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还有气场感。 5、有了信念和主心骨的人,他们在接收信息、知识时,会本能地和自觉地筛选信息、知识。所以这些人讲话、写文章纯度高。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提炼,纯度更高。再往高走,则进入哲学或美学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称为思维的思维。继续提炼,那纯度就更高了,便会全面进入到哲人的语境。这是人提高思维境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没有信念、没有脊梁的人,其思维常带有很多垃圾。 6、审美沟通及其要素,这里值得研究,概念和程序、本能和自觉等?! 7、人类要根据美的感受、美学原理来设计现有的生活,和设计实现更大自由后的美好生活。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感动的芽

感动的芽 ——论美学中的感官功能我为什么要选《美学原理》?一个学期的美学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也会时不时的问自己这个问题。美学,在我来的学校,并没有出现在通识课里。也就是说作为一般的工科生,我们只有通过书本,网络来接触美学。最初知道美学,应该算是高中的课外读物,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即《谈美》)。对于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也行是因为年龄,心智不够吧,更多的钟情于小说缠绵的情节,而忽略了这本老师推荐我们的课外读物。所以,之前的我一直以为美学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紧紧将美学中的“美”字看成一个形容词,漂亮,beautiful。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很无趣,不愿意出去旅行,只愿意窝在家里。所以,当我来到义守大学,看到《美学原理》这门课程后,毫不犹豫的就选了他。我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我发现生活中,身边的美;另一方面,了解一些审美方法,以此运用的生活中,而不是一再凭着自己的喜好、直觉妄下定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第一点我做到了。虽然,我并不能时时发现身边的美,时时体会身边的美,但是偶尔看到一件物品的感动,常常让我在之后想起当时的反应而会心一笑。也许我还是不能很好的了解一些方法,但是,同时我有了另外的疑问,就是作为一个并不从事美学研究的我,真的有必要去完全掌握审美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发现生活之美吗?“美”是我可以说的听出,描绘的了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学这个词,最初由日本人翻译,不过我更喜欢它直接的翻译“直觉学”或“感觉学”。是的,我看到了凉亭上紫色的常春藤花,所以我感受到了它的勃勃生机。骄阳下,女生门都是撑着伞,几个男生懒洋洋的爬着并不高的楼梯。“好晒!”“热死啦!”更多的连话语都不愿意说的人们。旁边的凉亭上,一团盛开的常春藤从顶上倾斜下来。紫色,并不像红色给人的燥热,但也可以表现的生机勃勃。它并不像有些娇弱的花蔫蔫的呆在太阳下,也不像路上的我,耷拉在脑袋,托着身子前行。好像很享受太阳给它的沐浴,也很乐意为亭下的人们提供一片阴凉。是的,我还听到了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的无知。用耳朵听海浪的拍击声,较眼睛看的,更加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用眼睛看,每次海浪都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浪花也不一样。用耳朵听,不知道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也来不及品味这一波的海浪,就这样“啪……啪……啪……”。其实每次的声音也应该是不同的,只是它太短促,周围的海浪声也是此起彼伏,让我无法认真的分析这是哪一种。索性就这么听着,这千百万年来不变的拍打。人的一生最多不过100年,有的人勾心斗角,争名逐利,搞的自己满身疲惫,最后还不是什么都带不走的离开。大海,只是单单的这样拍打,拍打。不禁让我想到,海啸难道是大海对我们的嘲笑与惩罚?是的,我嗅到了青草的味道,所以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也有人说我闻到的是泥土的气味,也罢,总之,清晨的校园风里有潮湿的气味,像滋润这土地。草儿好像想透过这种芳香,表达对阳光雨露的渴望。有时,嗅觉是和味觉,视觉联系到一起的。但是我们总是最先用到嗅觉,闻到它的气味,走进了,看到它,等看清楚了,才吃下去,品味它。是的,我品尝到了夜市的美食,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夜市,在大陆几近消失的孤岛,在这里再次看见了它的繁荣。因为好奇曾要了一杯蜂蜜苦瓜茶。第一口有蜂蜜的甘甜,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美学原理的心得

对美学原理的心得 过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像美学这样的学科,所以我对美的特点只停留在我自己的认识中,在我看来,美就是一种让人愉悦,让人产生怜悯的,或是表现出善良的东西。但是自从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美学原理》的课程后,我对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什么是美?美具有什么特点?美具有感官世界的强形式,即是好看美丽的东西,例如花。美也具有伦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弱形式,例如善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是善良的,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那么他就是美的。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称之为美的东西不仅有内容,还必须具有外在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人长得极丑,但是总是在助人,我们只能说他善,而不能说是美!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50年BAUMGARTEN的《美学》。根据当时LEIBNITZ及WOLFF等人的观点,人们对理性思维非常注重,因而非常轻视感性认识。BAUMGAPTEN认为感性认识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理性认识达到完善是概念,命题相互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认识达到的完善是形象的明晰,生动,丰满并与主题一致。所以创建了这样一门学科《美学》。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去欣赏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我觉得这点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这些美,当我们懂得去欣赏这些美时,我们就会产生美感,而美感是一种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东西,能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与希望,这样人也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很多自然景物,在这里自然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而所谓的改造其实是改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把自然从异己的与人类生活对立的关系,改变成为一种为我的,可亲的关系。这是改造自然的首要任务,也是自然事物能成为美的对象的可靠基础。其实也容易理解的,如果在你家门前是一片杂草,把你家门都给挡住了,出入不方便,你就会生气,厌烦,当你知道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来改变这种厌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把它利用起来,改造起来,让它成为我们的庭前花园,这时美丽的花花草草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对它就只有爱怜,喜欢,愉悦。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走在路上看到经过人加工的美丽的树,草地,或田地等,有时我就会想在它们没经改造时是怎样的,有多么的能和人类形成一种可亲的关系呢,然后我就会更加喜欢现在这种经过改造后的形象,带着愉悦欣赏着它。或者这样说吧,在学了《美学原理》,学了自然美这一章后,让我更加留意身边那些为了与人类建立一种可亲的关系而改造的景物了。自然美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我觉得这种自然能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例如黄山,就像是大自然对它进行了“鬼斧神工”,当你仰望着它的时候,你就会佩服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是教一个人如何欣赏美,教会人明白什么是美,明白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的感觉! 我是一名理科生,对于艺术,美学,没有多少接触,也没有多大的天赋吧!但是人要想活得浪漫一点,开心一点,我觉得还是需要一点艺术,美学接触的!例如我们编程,想要结果运行出来美观一点,给人舒服一点,我们就要对代码进行添加,删除,这就是我们创造美的过程!我觉得上这堂课最大的乐趣就是能欣赏不同情感的轻音乐,分析它的情感!我觉得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能让我们身心放松,而且那也是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听稍微悲伤一点的英语,所以如果老师放的那些音乐是符合我的口味我就会去搜索,只是可惜的是,有些音乐在放的时候没有显示音乐的名字,我希望老师在放的时候能写下音乐的名字!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们学校很美丽,那节课听老师分析了我们学校的美后,我就更加为我能在如此美丽的学校读书而感到稍稍的自豪,所以那天我朋友来我们学校玩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小小的导游自豪地为他讲述了我们学校建筑的特点,例如艺术楼,飞机楼等!其实上这堂课最能吸引我的是老师联系事实给我们分析了什么叫美,什么叫丑,例如礼仪小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最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