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生物《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八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2)掌握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假说,能对其进行简要阐述;
(3)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圈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3.教师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一篇关于生命起源的科普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生命起源为中心,辐射出化学进化过程、生命起源假说、生物圈关系等主要知识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以图形、箭头等符号表示知识间的联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关键信息。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3.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生命起源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地球早期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化学进化过程:通过PPT展示,讲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原始生命的诞生条件。
2.生命起源假说:介绍原始汤假说、热液喷口假说等,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假说的基本观点。
2023年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2023年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1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3.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敬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一.自主学习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你了解多少?2、米勒设计的试验装置各有什么作用?3、你自己先描述一下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合作探究4.阅读教材p47--49资料分析1.2.3.完成下列问题。
(1)各小组探讨完成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分?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③依据米勒等科学家的试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样的推想?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须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想?5.阅读教材p49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洁( )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 凝聚成雨水流入江河原始单细胞生物( )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三、系统总结四.生活链接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五.反馈检测7.科学家推想,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a.10亿年b.15亿年c.20亿年d.30亿年8.原始大气层里不含()a.氧气b.氢气c.甲烷d.硫化氢9.在试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a.斯巴兰让尼b.巴斯德c.米勒d.孟德尔10.原始的生命起源于()a.原始的大气层b.原始的河流c.原始的海洋d.原始的高山11.关于科学推想,正确的叙述是()a.科学推想须要确凿的证据b.科学推想须要严密的逻辑c.科学推想须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d.以上三项都须要12.依据地质学的探讨表明,地球大约是在年前形成的。
那时,地球的温度,地面上经常发生,天空中常有。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2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探讨进展。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讲义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讲义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那么,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这是一个让无数科学家为之痴迷和探索的谜题。
要探讨生命的起源,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早期的环境条件。
大约46 亿年前,地球在一片混沌中形成。
起初,地球的表面是炽热的岩浆海洋,温度极高,环境极为恶劣。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固态的地壳。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不断进行,释放出了各种气体,形成了原始的大气。
原始大气的成分与我们现在的大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包含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
同时,地球上还存在着大量的水,这些水可能来自于彗星的撞击,也可能是地球内部通过火山活动释放出来的。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呢?目前,关于生命起源有多种假说,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认为,在地球早期的海洋中,存在着丰富的无机小分子,如甲烷、氨气、氢气、水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无机小分子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形成了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
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被称为“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的阶段。
接下来,这些有机小分子在海洋中不断地相互作用、聚合,形成了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二步,即“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的阶段。
然后,这些有机大分子逐渐形成了多分子体系。
多分子体系具有一定的界膜,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在多分子体系中,各种有机大分子协同作用,逐渐具备了自我复制和新陈代谢的能力,这被认为是生命诞生的关键一步。
但是,要让这些化学反应顺利进行,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例如,能源的供应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地球早期,可能存在着多种能源形式,如紫外线、闪电、火山活动等。
这些能源为化学反应提供了动力。
此外,海洋也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宜的环境。
海洋中的水可以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使得化学反应能够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除了化学起源说,还有一些其他的假说,如“宇宙胚种说”。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的内容。
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以说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本节的内容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伸缩性,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资料向学生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生命起源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索的一个问题。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
所以,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了材料的收集,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科学的认识生命的起源。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有关假说。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难点:“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范文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应聘初中生物教师的0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教学过程、教学体会这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生物遗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推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二)说学情对于生命起源说,学生一般只熟悉“神创论”的相关内容,对于其他假说,由于原始地球和原始生命等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又缺乏一定的化学基础,所以不容易掌握。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关于本节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因此本节课我会采取合理教学方法予以引导。
(三)三维目标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推测过程中,能运用证据和严密的逻辑作出科学的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的争论,形成重视证据,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想品质和批判意识。
认同珍惜生命,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我设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的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描述“化学起源说”中的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活动评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我将采用师评、互评等多种形成性评价手段,通过适当的演示、说明,设置适当的提问,请学生在悬念中积极思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与其他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同时在思考过程中,及时给予引导提示,然后请同学回答,对于回答得正确的同学,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于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也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节课。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通过前面三册书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几大生物类别,如:植物、动物以及特殊的动物人类的相关知识有了相当程度地了解,但是关于这些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即地球上生物是如何起源的这个本源性问题,学生并不清楚。
在这节课中,我将就这个问题和学生展开探讨。
因此,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
该节内容所在的第三章整体都在讲述生物是怎么来的以及之后是如何进化的,而这之后,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也近于尾声。
可以这样说,第三章学习之后,学生的整个关于地球生物的知识体系才算初步建立起来,而作为第三章的开篇——本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本节重点:①: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②: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本节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②: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和敢于怀疑的精神。
二说教法下面我来讲讲教学过程的安排。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生物的起源过程,关于这个问题学生不可能亲自去探究,但是学生可以做到探寻前人的脚步来逐步地了解这个问题。
因此,对于该节课程,我的主要思路是,通过一步一步提问,层层引导学生顺着前辈科学家的思路去思考、去讨论、去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储备以及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所以不可能每层问题都能思考到位和回答准确,所以我将在每个问题后给与他们及时的提示和准确答案。
这样,虽然很遗憾地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学生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下,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我的能力目标2也就实现啦。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如生命的起源动画、化石图片等,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认知。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生命是如何从无生命物质中产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是如何起作用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创设小组讨论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生命的起源过程和自然选择的作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和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5.知识与价值观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进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生命的起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
3.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八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将使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如:
1. PPT课件:通过精美的图片和动画,生动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抽象概念。
2.视频资料:播放关于生命起源的科普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命的神秘和伟大。
3.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原始地球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生命起源过程的探索。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简性和风格的醒目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课题、主要知识点、实例分析和总结等。内容上,我将突出生命的起源概念、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观点和生命起源的可能过程等核心知识点。风格上,我将使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以及图示和流程图等辅助工具,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事先进行精心设计,并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进程适时调整。
3.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和探究经验,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不够熟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命起源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地球上的生命?”等,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解释生命起源的可能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命起源的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
一、教材与课程资源
(一)教学容
1、地位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本节是在学生完成了“生物的生殖、发育及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延续之后,自然过渡到了关于“生物进化”的学习。
而对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生命的起源”自然是其研究的开端。
所以,本节容既是前两章的延续,又是本章学习容的起点,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技能层面上,都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但是,这一节的容如生命是从原始海洋中产生的概念、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等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处理不好则艰涩乏味,不但知识容的理解会不到位,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测能力的目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重难点:①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化学进化的过程。
②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重难点: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通过制作“斯帕兰扎尼肉汤实验”的《翻转课堂》,完成该实验的教学容。
2、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料,完成课前的小组活动(探讨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并找到自己小组成员最支持的一个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教学。
3、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通过“斯帕兰扎尼肉汤实验”的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探讨肉汤腐败与不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客观事实的能力,完成技能训练部分的教学。
二、容标准和教学目标
(一)容标准
本节课涉及到的容标准是“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对这一容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描述”属于了解性的知识层次水平。
2、结合“容标准”及相关的课程资源,本节课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二维目标上加以拓展,以期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②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实事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三、学生分析
(一)学习基础。
1、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本节课的容之前,学生都会通过书籍、报纸、电视和网络等途径掌握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经验能够为本节课的学习降低难度,但是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不利于形成对“生命起源”的激烈探讨。
2、学生的技能态度。
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容,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已经基本具备了这些能力,但是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稍有欠缺,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
3、学生的特点风格。
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4岁左右,他们可塑性大,乐于尝试、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所需要的特质,我们需要学生们之间的思想碰撞,需要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新知识“生长点”。
(1)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的容资料推理总结出生命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
(2)通过对“原始地球的环境”的讨论生成“原始地球没有生命存在”的新知。
(3)通过对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推测,生成新知。
(4)通过“各抒己见”交流每个小组持有的生命起源的观点,使学生关注和了解不同的生命起源的观点。
(三)学生学习障碍分析。
(1)对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理解。
(2)对化学起源说的理解。
(2)对生命起源过程的推理。
这些障碍可以通过学生资料收集分析、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播指导等方式得到排除。
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
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现、应用过程中,在问题的分析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优化本节容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原始地球的条件等,通过《翻转课堂》的录制,帮助学生完成斯帕兰扎尼肉汤实验的学习。
五、教学程序。
(一)教学思路。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顺次安排了课前准备、引入、小组合作探究、头脑风暴、各抒己见、翻转课堂、新知巩固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到时间控制和点播释疑的角色。
整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知识重难点的处理。
对于“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处理,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激烈探讨攻克重点,教师点播攻克难点;对于“化学进化的过程和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这一重难点容采用了课前小组活动,课小组代表汇报的方式进行处理,由于学生做了充分的课前资料收集分析,已经将这部分知识自主学习完毕,仅需教师进行指导即可。
(2)能力重难点的处理。
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以及学生亲手实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生成这项能力,即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三)时间分配。
本节课的最佳时间(20——25分钟)用于探究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原始地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及讨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几个主要观点。
(四)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2、引入
3、小组合作探究: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4、头脑风暴: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吗?
5、各抒己见: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主要观点
6、翻转课堂: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肉汤实验
7、新知巩固:思维导图的制作
六、教学效果的预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活动设计,以期通过本节课的大量学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并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和斯帕兰扎尼实验的基本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