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华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古代中国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他的五禽戏是一组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方法,被用于强身健体、保健养生。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既有医学养生的内涵,又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五禽戏是华佗在《傅青主易解》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它分别模仿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以练习人体的柔韧性、耐力和协调性,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华佗将这些动物的姿势与气血循环、经络穴位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并注重呼吸和内功的练习。
五禽戏不仅能增强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还能调节情绪和促进身心健康。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来自于华佗的医学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华佗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密切关联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从动物身上汲取启迪,发现动物的运动姿势能够有效地锻炼人的身体,调节人的生理机能。
五禽戏体现了华佗关于健康和长寿的理念,强调身心的统一和和谐。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艺术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
五禽戏的动作优美流畅,姿势协调而灵活,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动物形象的意象和哲学思想。
虎、鹿、熊、猿和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
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将这些文化符号和内涵传达给后代。
此外,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传承的历史意义上。
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时间。
它被广泛传承和演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得这一养生方法得以延续下去,并传递给后代。
综上所述,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于医学养生的内涵,又体现了华佗的医学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它注重身心和谐、呼吸内功的练习,能够促进健康和长寿。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艺术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时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华佗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华佗所创的一套养生功法,五禽戏分别是虎、鹿、熊、鹤、猿五个动物的动作,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华佗五禽戏
被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本文从文化史的视角出发,对华佗五禽戏进行研究及分析。
华佗五禽戏养生功法源自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华佗以医术、药学和养生
技法闻名于世,他通过对五禽的姿势和动作的模仿,认为这些动物具有强壮、灵活、潇洒
的特点,继而创造了华佗五禽戏这一养生功法。
在古代文化中,动物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
物象,人们通过对动物的模仿来获得灵感和力量,这种思想观念也体现在华佗五禽戏中。
华佗五禽戏既是养生技法,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华佗五禽戏在文化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佗五禽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医养生思想的精髓。
华佗五禽戏通过对动物的模仿,融合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
观察和理解,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华佗五禽戏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华佗五禽戏通过世代传承,成为了一种符号化的
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中国民间故事华伦五禽戏的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华伦五禽戏的内容(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华伦五禽戏的起源和历史2.华伦五禽戏的五禽含义3.华伦五禽戏的养生功效4.华伦五禽戏的现代传承与发扬正文(篇1)华伦五禽戏,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模仿五种禽类(虎、鹿、熊、猴、鸟)动作的养生功法。
其创始人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通过观察五种禽类的生活习性,发现它们各自独特的动作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因此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创编了这套五禽戏。
五禽戏中的五禽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
虎戏代表勇猛,模仿虎的跳跃、扑捉等动作,有助于锻炼力量和敏捷;鹿戏代表柔韧,模仿鹿的奔跑、转身等动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熊戏代表沉稳,模仿熊的漫步、攀爬等动作,有助于锻炼身体的平衡感和稳定性;猴戏代表机智,模仿猴的翻滚、攀爬等动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敏捷性和反应速度;鸟戏代表优雅,模仿鸟的展翅、飞翔等动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美感。
华伦五禽戏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还是中国民间故事的瑰宝。
在华伦五禽戏的传承过程中,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五禽戏的文化内涵,还使得五禽戏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许多人习练的养生功法。
现代社会,华伦五禽戏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人通过习练五禽戏,达到了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华伦五禽戏,我国有关部门还专门设立了五禽戏的培训课程和比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和传播五禽戏的行列。
总之,华伦五禽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养生功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家的智慧,还承载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内涵。
目录(篇2)1.华伦五禽戏的起源与历史2.华伦五禽戏的五禽含义3.华伦五禽戏的功用与价值4.华伦五禽戏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正文(篇2)华伦五禽戏,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民间健身术。
其创始人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外科圣手”。
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发现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创造了五禽戏,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五禽戏的历史典故

《五禽戏的历史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五禽戏的有趣历史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华佗的神医。
华佗爷爷可厉害了,他总是想办法帮助人们保持健康,不生病。
有一天,华佗爷爷看到好多动物,有老虎、鹿、熊、猿猴还有鸟。
他就想啊,这些动物跑啊跳啊,身体都特别棒。
那我们能不能学学它们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呢?于是,华佗爷爷就开始仔细观察这些动物。
老虎威风凛凛,它的动作有力又凶猛;鹿呢,跑起来轻快又灵活;熊看起来笨笨的,但是很有力量;猿猴在树上跳来跳去,特别敏捷;鸟飞起来的时候,姿势优美又轻松。
华佗爷爷把这些动物的动作都记在心里,然后创造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这就是五禽戏啦。
人们练了五禽戏以后,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生病也少了。
小朋友们,你们说华佗爷爷是不是很聪明呀?《五禽戏的历史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五禽戏的故事。
华佗爷爷生活的那个时候,很多人生病了都很难治好。
华佗爷爷心里可着急啦,他一直在想怎么能让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有一次,华佗爷爷看到一只老虎在森林里追捕猎物,那动作又快又猛。
他就想,如果人们能像老虎那样有力气,是不是就不容易生病了?后来,他又看到一只小鹿在草原上欢快地奔跑,姿势特别优美。
他又想,要是人们能像小鹿一样灵活,也会很棒。
就这样,华佗爷爷观察了好多好多动物,把它们的优点都集合起来,创造了五禽戏。
一开始,只有很少的人练五禽戏。
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练了之后身体真的变好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五禽戏。
小朋友们,这就是五禽戏的由来,是不是很有趣呢?《五禽戏的历史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再给你们讲讲五禽戏的历史。
华佗爷爷是个特别善良的人,他看到很多人因为生病难受,心里特别不好受。
有一天,华佗爷爷出门采药,在路上看到一只熊在玩耍。
那只熊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趴下,动作特别有趣。
华佗爷爷突然想到,也许可以让人们学学熊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回到家后,华佗爷爷又想起了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的样子,还有鸟儿飞翔的姿态。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华佗五禽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运用文化史的视阈,对华佗五禽戏进行研究,探寻其源流、内涵和传承,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一、华佗五禽戏的源流华佗五禽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家华佗所创,被誉为“华佗养生之宝”。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医学家,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有记载“五禽戏”,即老鹰、熊、猿、虎、鹿。
华佗将这五种动物的动作,融入到一套养生功法中,以此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在文化史的视阈下,华佗五禽戏的源流实际上承载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沉淀与传承。
古人通过观察动物的动作,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养生功法,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关注。
华佗五禽戏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方式,更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佗五禽戏的内涵丰富多彩,不仅包括肢体动作,还融入了中国传统医学与哲学的智慧。
在五禽戏中,每种动物的动作都与特定的经络、脏腑相对应,既能舒筋活血,又能调和气血,具有明显的养生保健效果。
华佗五禽戏还融入了古代气功、音乐、舞蹈等元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陶冶情操,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些内涵使得华佗五禽戏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更是一种体现传统医学与文化智慧的瑰宝。
华佗五禽戏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承。
每逢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人们都会开展五禽戏表演,以求得健康长寿和吉祥平安。
五禽戏也成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被许多人所喜爱和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佗五禽戏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许多文化机构和学术团体积极开展五禽戏的研究与传承工作,推动五禽戏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促进了五禽戏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现代健身运动也吸取了五禽戏的元素,将其融入到现代健身理念中,使五禽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五禽戏的渊源和特点

五禽戏的渊源和特点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为了得到高寿,有一些人开始不断的观察、研究,终于从一些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编成了久负盛名的五禽戏。
以五种动物的形、神为蓝本,动作设计不拘一格,动作强度恰当,安全性好,是大家保健养生非常好的选择。
相传它是由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所著,但那个时候练习者并不多,只限于行医的人群,华佗的徒弟吴普练习五禽戏,超过了90岁高龄,药王孙思邈练习完五禽戏,活过了百岁,那么真实的五禽戏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渊源吧!五禽戏,是按照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和神态编制的气功套路。
这五种动物分别是虎、鹿、熊、猿、鸟。
他们在猎食和运动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身身体的柔韧度,敏捷性和灵活性。
武术中常提到的“猫串狗伞,兔滚鹰翻”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五禽戏与华佗的大名紧紧相连,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它与远古时代缓解人们关节疼痛的一种舞有很大的关联。
资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上了关节疼痛的毛病,为解决这个问题“乃制为舞,以利导之”,这里的“舞”实际上是一种最早意义上关于养生健身的气功方法,当时处于诗、乐、舞不分,各种观点学说混杂的阶段,“舞”还承载着其超越本身更多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人类模仿身旁飞禽走兽的动作、形态而来,关于这些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依据。
《庄子》中有“吹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句子。
其中,“熊经鸟伸”的意思是要模仿熊经过时的姿势,要像鸟一样伸展自己的身体。
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书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嫉,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这是史书上第一次明确写出五禽戏到底为哪五种动物和五禽戏的创造者为华佗。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五禽戏的具体动作。
后人认定陶弘景的五禽戏与华佗的五禽戏动作上比较接近。
五禽戏健身操系源于东汉名医华佗

五禽戏健身操系源于东汉名医华佗"五禽戏"改编而成。
它融体育、音乐、为一体,将意念、形象、神态与力量统一起来,有治疗风湿病、肩周炎、骨质增生等老年慢性病的作用,收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养神强身,祛病延年之功效。
具有较强的群众性与适应性,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
已有一定的普及程度。
五禽戏健身操全套包括:虎操、鹿操、猿操、熊操、鹤操。
此操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意念集中、形态逼真、神态饱满、动作到位,早晚皆可做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代健身文献《导引图》中除“鹞背”、“壑狼”、“龙登”、“鸟伸”外,还有“沐猴灌”一式。
传说东汉一代名医华陀曾创立虎、鹿、熊、猿、鸟“五禽戏”健身法。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在所著《淮南子》的“精神训”中,提出“熊经”、“鸟伸”、“凫浴”、“猿”、“鸱视”、“虎顾”六种行气强身之术,后人称之为“六禽戏”。
据说到了明代,由仿生学原理而创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术。
“猴拳”的突出特点是紧中慢,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灵活多变,出奇制胜,充分显示出腾、挪、闪、跃、猛的特点和韵律美。
“猴拳”在武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武术一绝。
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立,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功法。
模仿动物的功法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如《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
华佗的功绩在于将以前的功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组合成套路,通过口授身传进行传播,让大家强身健体。
五禽戏开始并没有文字流传,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五禽戏的内容主要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
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
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
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
华佗五禽戏:华一的非遗传承梦

华佗五禽戏:华一的非遗传承梦打开今日头条,查看视频精彩内容导语:提起东汉名医华佗,人们想到的是他为关公“刮骨疗毒”的传说。
其实除了医术,华佗流传至今的还有他创编的“华佗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医疗养生功法。
2011年,有着将近2000年历史的华佗五禽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一成为这个项目的第59代传承人。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新闻广播记者郑晨一起去了解华佗五禽戏的传承故事。
【音响:扇子】现在您听到的是华佗五禽戏中一段舞动扇子的声音。
在双秀公园里,坐落着华佗五禽戏的传习基地,一排红顶白墙的房子,室内棚顶用白色棉纱如几股白浪装饰着,素然淡雅。
华一正在为学员们表演“五禽扇”。
【同期:大家好,我叫华一,是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我来自安徽亳州。
】华一,今年28岁,师从传统华佗五禽戏第58代掌门人周金钟。
她说,自己5岁学习舞蹈,7岁学习武术,13岁开始练习华佗五禽戏。
在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华一为五禽戏加入了剑法和扇子等元素,引申为“五禽剑”和“五禽扇”,这让五禽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同期:因为小时候,我是学少林派功夫的嘛,剑术主要是少林派的少林剑法,扇子在武林当时也是一种密门武器,所以这个主要是专业度比较高一些,最关键的是要有五禽戏的基础,然后再去做一些延展,我觉得会更好玩儿。
习练的目的主要是找回自己的兴趣所在,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会好,整个人也更有精气神儿。
】一身红黑相间的功夫装,配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笑容,言谈举止间华一带给人一种年轻时尚而又侠气十足的感觉。
【同期:我练了一套少林拳,来去感动了师傅。
少林规定拳,来去很用心地打了一套拳,当然也会有一些不足,师傅也会指出来。
】华一出生于华佗故里安徽亳州,冥冥之中似乎和华佗、和五禽戏有着天然的渊源。
7岁时,为了强身健体,华一被父母送到亳州少年宫学习武术,13岁时,父母带着华一向华佗五禽戏第58代掌门人周金钟拜师学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在人类文明史上,养生可谓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人们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寻找如何养生的途径,企望以此达到完美人生应至的生存状态。
五禽戏即是华佗养生探索实践的结晶,不仅为历代民众的身心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后世的健身养生功法,特别是健身气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见五禽戏在中国养生健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以历史资料为线索,参照相关文献及现代健身理论,对华佗五禽戏蕴涵的文化机理加以揭示。
一、以动物为模型是受天道自然观的影响天道自然观是汉魏之际的社会主流思潮, 是冲出了“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后,所产生的科学的自然观。
所谓天道自然,就是指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这个本性乃是它们各自的“自然”;而按照自然本性去行事就是合乎“天道”,即“法则自然”。
按照天道自然观,运动导引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即健康长寿,因为人在不断地偏离自己的自然本性。
要想恢复它就得法于道。
“物类相致”,人所应有的自然本性,在与人相类的物那里也应该有。
自然界中具备健康长寿之特性、与人的生命特征相类的,自然就是那些可以呼吸的动物了。
因此,通过效仿那些动物的行为特征,自然就可以帮助人恢复自己的本性。
据此推测,华佗以动物为模型创编五禽戏,就是从动物的活动特征中获得了启示。
当然,这种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的方法并非起源于华佗,在其前的《淮南子》中就有模仿六种动物活动特征的导引方法。
而早在《庄子·刻意》中也已提到“熊经鸟伸”;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中,也有题为“鹞背”“龙登”“熊经”等的导引图谱,种种事实说明仿生养生的现象已普遍存在。
华佗同样选择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祛病的方法,正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刚从“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中走出,天道自然观重新获得生机的历史锲机有关。
二、中医理论是创编五禽戏的思想源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意思是说人应当多用力和动作,但不能达到极限或过度,这样就可以保持肌体的健康了。
这是针对“静”而提出的“动”以养生的思想。
动静关系正是阴阳关系的体现,而体现人体阴阳关系的中介是“气血”。
汉代时期,阴阳观念成为了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认识论前提。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本质。
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通过筋脉舒和与气血通畅的状况表现出来的。
若气血失畅,脏腑经络之气闭阻不通,日久则百病丛生。
要使气血通畅、筋脉舒和就应该运动。
如《吕氏春秋·尽数》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是在强调“动”的作用。
这里的“动”是对过度“静”的修正,是用“动”来平衡“静”。
动静平衡,也正是阴阳平衡的思想体现。
既然动静之间有个平衡,那么“动”就应有个“度”,或者说有个外在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出汗。
当然,出汗也有标准,如果汗出不透或出汗之后受风、受湿邪也会发病。
因此,华佗提出运动的标准是“沾濡汗出”,且出汗之后要“因上著粉”。
粉,不仅有令人舒爽的感觉,还有收敛、杀菌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风、湿的侵犯。
出汗是“动”的结果,是衡量“动”的效果的标准。
出汗的作用就是通畅经络,使脏腑与肌肤之间能够通达,进而宣泄体内的“虚邪贼风”。
如果人体已经感受了风邪怎么办?采用运动导引达到出汗以把“风邪”逼出体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因而华佗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
”用的就是汗法。
生活在现世、正气不足的人们,如果能经常通过运动做到出汗,就能避免邪气侵入过深而造成顽疾。
这一点在《中藏经》中有所应证,书中提到:“导引则可以逐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入邪侵关节,固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入淫随肌肉久留不消”。
可见华佗创编五禽戏有其明显的防病健身意图。
由上可见,华佗作为一位医生,却运用导引运动的形式祛病健身,自然是与医学中的阴阳、气血理论分不开的。
三、五行观念是确定五禽及其动作的直接依据“五行的规律和阴阳的对立,决定着世界上事物的一切联系、运动、转化等。
”由于阴阳家的推动,五行这样一种世界观迅速得到了发展,并在汉代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认知模式。
可以说,华佗之所以能超越以往的养生家而创立完整、系统的导引健身方法,是与当时“五行世界认知模式”分不开的。
(一)以五为数是受到五行理论的启示在华佗以前,没有固定的数。
譬如,《庄子·刻意》仅提到“熊经”“鸟伸”二数,《淮南子·精神训》中提到“熊经”“鸟伸”“凫浴”“猨(猿)躣”“鸱视”“虎顾”六数。
根据《庄子·刻意》“二数”产生的时代推论,“二数”应是阴阳思维的产物。
即熊在地为阴,鸟在天为阳;“熊经”在腹前为阴,“鸟伸”在背后为阳;熊代表走兽,鸟代表飞禽。
依此类推,“六数”“八数”“五数”也应是与古人多样的认知图式相一致的。
然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解释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解释模式,最终在医学中被固定和继承了下来,而在其它领域则已逐渐消失。
其原因是阴阳五行学说较为正确地说明了那些生理病理现象”。
而“六气”“八卦”却没有在医学领域里继承下来,因为它们不比阴阳五行学说在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时更具合理性。
由此可见,华佗以五为数编创五禽戏应是受到五行理论的启示,并且是对五行理论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根据五种动物形态特征与人五脏的对应关系选择五禽如前所述,华佗意识到运动可以通达内外,通过对形体的“动摇”,就可以使脏腑内的“谷气得消”,使“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所以,他在选择五禽的时候,当是从分析动物的形态与动作特征入手,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特殊意义的动物,及其特征性的动作作为模拟的对象,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比类取象”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在做取舍的时候还关系到古人的“顺”和“逆”的辩证思维。
顺,是指顺应自然之道;逆,是指逆转人自身的人化趋势,而归于自然。
具体到人的健身运动来说,顺应当是顺应人体的生理规律,而人的生理规律应当与动物的一致,我们或称之为本能;逆应当是增强人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运用,却对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却可以从动物身上习得。
因此,华佗在选取虎、鹿、熊、猿、鸟等五禽的时候,应当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受到当时已经存在的一些仿生运动方法的启示。
最直接的应当是《淮南子》中所提到的六禽。
我们把华佗的五禽“虎、鹿、熊、猿、鸟”与《淮南子》的六禽“熊、鸟、凫、猨(猿)、鸱、虎”相比较,发现华佗的五禽少了“凫”、“鸱”两种动物,而这两种动物又同属于“禽类”,猜想可能因此就把它们相并为一,以鸟代表一类。
不过又加了“鹿”。
这样,每种动物就各代表一类。
这样的取舍,是看到了不同类动物所具有的特殊的健身价值。
二是与当时追求长生和生命主体性的文化观念有关。
如选择鹿,可能与鹿象征长寿、吉祥的观念有关;鸟,其最初原形应当是“鹤”,可能与飞天、羽化升仙、神仙长寿等长生不死观念有关;虎,可能与其为百兽之王,象征神威与王权统治有关;猿,可能与其具有灵性、神性(自由性)、人性而酷似人类有关;熊,可能与其凶猛且直立如人有关。
至此,可以说,华佗看到了五禽的生理规律与人的一致性,人只要按照五禽的习性去做就应当健康长寿。
这是“顺”的思维。
三是以人的生理条件为基础、以通畅经络、气血、筋脉,进而增进五脏六腑的功能为目的确定动作。
据此,有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内线”,即以按摩五脏六腑为原则寻找相应动物特征;另一条是“外线”,即以通畅经络气血为原则寻找相应动物特征,而达此目的的关键就是脊柱的运动,因为脊柱前有任脉、后有督脉,二脉连通全身经络。
古人早已意识到脊柱运动的重要性,故华佗说“引挽腰体”,就是脊柱做前俯后仰地运动。
然而,人体是个统一体,两条线索不可能截然分开,对脏腑锻炼的同时,自然也锻炼了脊柱,这是个整体过程。
亦如华佗所说“动诸关节”,就是指对身体各部位的全面锻炼。
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脊柱里行走着复杂的神经中枢,其上与脑干相连,其下与周围神经相连。
运动脊柱就对整个神经系统产生了刺激作用,其结果可导致神经的营养作用加强,同时也可促进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联系,从而对身体产生全面的促进作用。
可见,华佗正是看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主动运动脏腑和脊柱,但脏腑和脊柱的运动对健康长寿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才采取模仿五禽的动作进行锻炼。
这是“逆”的思维。
(三)“戏”的命名使五禽动作以完整套式固定下来“戏”,与原始的“舞”有关。
在原始社会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以模仿动物动作为内容的各种“舞”,《尚书》里把它叫做“百兽舞”。
到汉代,“百戏”盛行,“百兽舞”又融入到了“百戏”中。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对汉代宫廷百戏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许多由人扮演动物的假形戏,如熊戏、虎戏、猿猴戏、大象戏、大雀戏、大龟戏、大蟾蜍戏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演出。
因而,戏在汉代泛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
以“戏”命名五禽动作,除了是把五禽戏归类为杂耍之外,还有就是把五禽戏当作了一种完整的表演形式,在演练时讲究情境性。
这一点从“百戏”的表演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百戏”表演时,每一种假形戏都有一套相应的服饰道具,表演时所演动物一边舞蹈,一边前进,喷吐彩焰的火树在前面引路,旁边还有一些小演员怪模怪样、戏乐逗弄动物。
就华佗的五禽戏而言,其内容是由五组主题各异的动作构成,每组动作又由几个动作组合构成。
每组动作都可以单独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如华佗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而五组动作全部练习,则可以达到全面健身的效果,如华佗的学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可见,五禽戏不同于以往的“熊颈”“鸟伸”“鸱视”等单个动作,是一种既有复杂动作组合,又有完整理论基础的套路形式。
以“戏“的形式练习动作,将练习者置于游戏与表演的情境中,把形体与内脏、身与心、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这种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进行的运动,对于人的健身作用远远超过了单个动作的简单重复。
因此,华佗以“戏”命名五禽动作,是五行理论整体观的体现,超越了宫廷“百戏”的娱乐意味,转向了健身养生领域,并使五禽动作以完整套式固定下来,为后世的健身养生开辟了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