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故事的启示
Sty-分粥的启示

只要每个人在切蛋糕时能做到均分,无论哪块被挑走,他都
不会吃亏;而第 n 个人拿到了每个人手中至少 1/n 的小块, 合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少于蛋糕总价值的 1/n 。虽然这样下来, 蛋糕可能会被分得零零碎碎,但这能保证每个人手中的蛋糕在 他自己看来都是不小于蛋糕总价值的 1/n 的。
推广-N人分蛋糕-削减法
首先,第一个人从蛋糕中切出他所认为的 1/n ,然后把这一 小块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可以选择直接把这块蛋糕递交给 第三个人,也可以选择从中切除一小块(如果在他看来这块蛋 糕比 1/n 大了),再交给第三个人。
以此类推,每个人拿到蛋糕后都有一次“修剪”的机会,然
后移交给下一个人。规定,最后一个对蛋糕大小进行改动的人
最后,Tom也是不会嫉妒 X 的,因为即使 X 拥有了第二轮中的
全部蛋糕,X 手里的蛋糕加起来也只是第一轮开始时 Tom等分 出来的其中一块蛋糕,这是不可能超过 Tom 的。
推广-N人分蛋糕-均衡法
先让其中两个人用“你来分我来选”的方法,把蛋糕分成两 块;然后,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分成三份,让第三个人 从每个人手里各挑出一份来; 然后,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分成四份,让第四个人从 这三个人手中各挑选一份;不断这样继续下去,直到最后一个 人选完自己的蛋糕。
方法-三个人分蛋糕
Harry是满意的:他先挑 Tom也是满意的:
切的顺序 Tom Dick Harry(没切) 取的顺序 Harry Tom Dick
(1)如果Harry选X,则Tom只能从生下的Y、Z中选择较
大的那块(或在他看来Y、Z都一样)
(2)若Harry选Y或者Z,那么Tom可选X(因为是他自己切的) Dick可能对结果不满意: 若他不同意Tom第一次切法,可能觉得W少于2/3,只有X能让
(完整word版)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分粥的故事之启示(2009-06-26 22:45:39)转载标签:y理论分粥的故事效益原则成本效益阿克顿财经文/开心言分粥故事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使人们从中认识到管理活动中监督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和成本限制,进而得到监督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一、分粥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
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
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
可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
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
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分粥。
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
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
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分粥故事产生后即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冠之以“全球流行的故事”,并产生了一些变体,但故事的本质和主要情节大致无二。
分粥故事简练概括,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寓意性,一系列的分粥方法和效果带给人很多的启发,读罢不禁令人掩卷遐思。
有人用它来分析公权滥用的腐败问题,也有人用它来分析社会制度,但它更多的是以管理小故事的身份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分粥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这些分粥的方法吧!二、无监督下的权力滥用前三种方案都是由某一人来独自掌管分粥事宜,这个手握大权的分粥人可以是大家指定的,可以是后来替换的,也可以是由制度规定轮流担当的,甚至是群众选举的“德高望重”的,但是,不管哪一种产生方式,都带来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只要有机会,分粥人就会给自己分配更多。
和尚分粥的故事

和尚分粥的故事在一个古老的寺庙里,住着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虽然生活清贫,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他每天早早起床,念经诵佛,然后去村里化缘,为村民们祈福。
他的一颗善良的心感动了许多人,因此寺庙里的香火也是异常旺盛。
有一天,这位和尚听说村里有一户贫苦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他决定去看看,看能否帮助他们。
当他走进这户人家的时候,只见一位老爷爷瘦弱的坐在床上,旁边还有一个年幼的孙子。
屋里空荡荡的,连一点米饭都没有。
和尚心中一紧,便决定帮助他们。
于是,和尚回到寺庙,拿出了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了一袋米和一些蔬菜,端到了这户人家。
老爷爷和孙子见到和尚送来的食物,非常感激,连连道谢。
和尚笑着说,“这点食物只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够帮助你们度过难关。
”老爷爷和孙子连声道谢,感激不尽。
从那天起,和尚每天都会来到这户人家,为他们送去一些食物和药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他还教孙子一些佛法,希望他能够懂得知足常乐,心存善念。
老爷爷和孙子也对和尚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发誓一定会好好生活,不辜负和尚的帮助。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爷爷的病情渐渐好转,孙子也变得懂事了许多。
他们感激和尚的善良之心,决定要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于是,他们也开始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故事传开后,村里的人们都对和尚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他们纷纷表示要向和尚学习,帮助更多的人。
和尚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非常欣慰。
他知道,自己的善举已经感染了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和尚分粥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能够感染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艰难,只要心存善念,愿意去帮助他人,就一定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一起传递善意,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也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

也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也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很多讲制度的人或专家,都喜欢用分粥的故事来说制度的力量。
我也是个制度建设者、倡导者和半个研究者,随个流,也说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
一、分粥故事(一)故事来源综合网络和书籍上的信息,分粥故事大致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外国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一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述的。
从两人的生卒年代看,应该是阿克顿讲述在先,后为罗尔斯引用,有文献也是这么说的。
但阿克顿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讲的或在哪本书哪个章节讲的,无从查证;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也没有查到这个故事。
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管理故事或所谓的“名言”都找不到其出处,与严谨的论文期刊相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百度百科对罗尔斯介绍如下:约翰·罗尔斯(1921年2月21日-2002年11月24日),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写过《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1951年发表《用于伦理学的一种决定程式的纲要》。
此后他专注于社会正义问题,并潜心构筑一种理性性质的正义理论,陆续发表了《作为公正的正义》(1958)、《宪法的自由和正义的观念》(1963)、《正义感》(1963)、《非暴力反抗的辩护》(1966)、《分配的正义》(1967)、《分配的正义:一些补充》(1968)等文。
在此期间,罗尔斯着手撰写《正义论》一书,前后三易其稿,终成20世纪下半叶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于1971年正式出版发行,旋即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
由于第一版的《正义论》封面为绿色,当时一些哈佛的学子以“绿魔”来形容这本书的影响力。
据后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71年,全球共有约5000余部论著专门对其研究讨论。
除此以外,罗尔斯的著作还包括《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1998)、《道德哲学讲演录》(2000)、《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2001)等。
分粥故事管理学启示

分粥故事管理学启示
从《分粥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管理学上的启示。
下面从个人能力、团队合作和
管理思维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人能力
在故事中,李三给了两个孩子不同的任务,小明要去打井,小华要去做饭。
孩子们都
很努力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最终李三由于认为小明的打井难度大,因此给了他更多的粥。
这告诉我们,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如果能发挥出来,就能更好地
完成任务。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感恩和赞赏,短板不一定是错,给予一些鼓励和肯定会更好。
二、团队合作
故事中,李三和两个孩子形成了一支小团队,合作共赢。
小明打井,小华做饭。
两个
任务相辅相成,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个人的努力都不能够让结果最优化。
因此,在团
队中,要学会相互信任,相互协作,达成共同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三、管理思维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三将粥分配得非常公平,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小明打井的难
度和付出。
这就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的实际情况
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取得最优化的结果。
管理者还需要学会给予鼓励和支持,
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团队的凝聚力。
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

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
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
每个人都会选择最佳的行动,以获取最大的回报,而且每个人也都知道,对方也在设法争取最好的收益。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希望读者喜欢。
哲理故事:分粥的哲学
从前,在一个地方住着7个人。
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都免不了自私自利,如果有机会占别人便宜或者有机会让自己得到更多东西,他们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么做。
这7个人每天会分吃一大锅粥,但是这锅粥并不是“敞开的大锅饭”,而是刚刚够7个人吃。
但是他们没有称量工具来保证平分这锅粥。
他们就想了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
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个人每次都会给自己分的多,其他人都吃不饱。
而且不管指定哪个人,结果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
方法二:大家轮流分粥,每人一天。
这样做,虽然看似很公平,但实际上每个人只有一天能吃饱,其他六天都会饿得肚子咕咕叫。
大家觉得这也不是个好方法。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
开始这个品德还算上乘的人分起粥来还算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多分给向自己溜须拍马的人。
方法四:设立一个分粥小组和一个监督小组,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
结果公平基本上是做到了,但是由于监督小组常提出种种方案,分粥小组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好了,也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简单的规则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一样多。
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意识到,如果碗里的粥有多有少,自己肯定只能
享用分量最少的那碗粥。
最新和尚分粥的启示

和尚分粥的启示和尚分粥的启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和尚分粥的故事:一个寺庙中有和尚若干,每餐都要分食一锅粥,又没有标准的度量工具。
于是,他们试图建立一种制度,公平合理地解决斋饭分配均衡的问题。
刚开始,由方丈确定一名僧人专门负责分粥事宜。
大家很快发现,这名僧人碗里的粥总比别人的又多又稠。
换了一名僧人,结果还是同样。
于是,方丈决定改为所有的僧人轮流主持分粥,每个人负责一天。
这种“轮流执政”的方法看似公平,但却导致了很多僧人一旦掌权,就要狠狠地“捞一把”的恶习。
专人负责制和轮流执政制均不可取,方丈就让大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都信得过的老僧来主持分粥。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人,起初还能公平分配,过了一段时间,也逐渐为自己和自己亲近的人多分一些。
在道德和修行都靠不住的情况下,方丈决定大家共同讨论分粥的体制改革问题,于是,选举成立了“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
执行了一段时间,公平是基本做到了,可是在具体分粥的时候,“监督委员会”常常对“分粥委员会”的工作提出这样那样的挑剔,“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具争,如此争论不休,待达成一致再分粥的时候,粥早已凉了。
最后,他们决定实行每个僧人轮流值日分粥,并且明确规定:负责分粥的人必须最后一个领粥。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所有人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的多,比任何量器都准确。
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
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
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在利益面前道德和修养有时是苍白的,而管理与制衡的争论往往导致的是机遇和效率的丧失,其实,制度并不能改变人的本性,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够引导人做有利于社会、集体、他人的事。
由此可见,好的制度,能造就好人,不好的制度能使好人也变成坏人。
由和尚分粥的故事想到的集团公司举办的人力资源培训班结束了。
可是老师讲的几个和尚分粥的故事却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和尚们分粥大致经过了以下一些过程:一、指定一个和尚负责分粥事宜。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
七人分粥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管理寓言,其中蕴含了一些管理道理。
以下是一些与管理相关的道理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来:
1.公平与平等:管理者应该注重公平和平等的原则,确保资源的
合理分配。
在故事中,每个人都被分配了相同的粥份,这展示了公平和平等的管理原则。
2.激励与奖励:管理者应该激励员工,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在故事中,那些主动帮助他人的人得到了额外的奖励,这表明激励和奖励对于员工的积极表现和合作精神是重要的。
3.团队合作:故事中的七人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成功分粥,这强调
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4.问题解决与决策:故事中的情景需要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以解决分配粥的问题。
管理者需要具备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5.倾听与沟通:管理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需求,并与他们进
行有效的沟通。
在故事中,管理者通过倾听和询问的方式了解了员工的意愿,从而做出了更好的决策。
6.适度的权力与控制:管理者需要行使适度的权力和控制,以确
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员工的秩序。
在故事中,管理者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了适度的控制,以维持秩序和公平。
这些管理道理可以从七人分粥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帮助管理者更
好地理解和应用在实际的管理情境中。
它们强调了公平、团队合作、激励、问题解决和有效沟通等重要的管理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
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
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
分粥
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
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
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
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
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
分粥的5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
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
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权利。
分粥者必须尽平均分配的责任,而没有为自己或他人多分或少分的特权。
唯有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
毫无疑问,第五种分粥制度优于有效率而无公平的第一、三种制度,也胜于有公平而无效率的第四种制度,更强于既无公平也无效率的第二种制度。
它既方便快捷地实现分粥目的,又有效地解决吃饭问题,还增强了内部团结。
科研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人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
这对管理者来说,比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
以严格、正规著称的军队管理,就是以整套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实现管理目的的。
这些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是古今中外军队管理经验的结晶。
每一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应该自觉执行,落到实处,并与时俱进,针对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完善,以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