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6 观察云 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6《观测云》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6《观测云》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6《观测云》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测云》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六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观测云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云的观测和记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云的特点,教会他们如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2.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云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云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云的观测记录表。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云的观测记录表,引导学生了解观测云的方法和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云的观测,要求他们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描述不当之处。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观测结果,讨论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规律。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云会变化?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测云的方法和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继续观测云,并用语言描述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8.板书(5分钟)教师用黑板和粉笔板书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关键词,方便学生记忆和回顾。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时长:45分钟教学情境分析:在进行《观测云》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采用了图片和视频资料作为导入。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观测云》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观测云》教案
2.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
(1)层云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层云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
(2)积云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观察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古的多少进行区分。
观察记录:(1)天空中无云或云量很少,云的份数不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一,能看见太阳,这样的天气为晴天。(2)天空中的云量较多,云的份数小于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太阳时常可见,这样的天气为多云。(3)天空中的云最很多,云的份数大于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很难看见太阳,这样的天气为阴天。
(3)卷云
纤细、羽毛状的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又叫钩卷云,也是卷云的一种。(出示图片)
3.到室外观察云
根据掌握云的三种基本形状,判断你观察到的云属于哪一种,并填写在天气日历中。(观看视频资料)
观察云量。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云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还预示着未来的天气变化。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判断云的形状。
学生室外观测云并画出观测到云的形状,并判断属于哪 一种形态。
画出云的简图。
让学生交流云量与天气的关系,把云量分别与晴”“多
云”“阴”建立起对应关系。
知道云的形成成因。
学习云的三种基本形态,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观察云》教案-最新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观察云》教案-最新
6.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天空,让学生试着判断它的云量。
7.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用简图记录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断它是哪一类云。
8.室外观测云量,在活动记录册中记录云量。
三、研讨:实验发现
1.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今天观察到的云进行分类。
2. 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哪种天气?
第6课时《观察云》
第( 三)单元 第6课 第1课时
课题
6.观察云
作课时间
作课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53-54页
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课时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具
学具
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板书
设计
6.观察云
云的分类云量
积云层云卷云晴天多云阴天
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设计
下列图形表示阴天的是()。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聚焦:揭示课题
1.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
2.提问: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云是怎么形成的?
3.提问:怎么观测云呢?揭示课题:观察云
二、探索:(云的分类和云量)
1.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6 观察云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6 观察云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6 观察云教案教学设计6.观察云【教材简析】《观察云》一课需要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

观察云的活动是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对云进行分类的活动,是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

判断当天天空中出现了哪几种云,并提醒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天气日历”上记录观察到的云的类型。

【学情分析】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

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从第1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的同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

他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观察云》教学教案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观察云》教学教案

《观察云》教学教案【教材简析】《观察云》一课需要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

观察云的活动是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对云进行分类的活动,是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

判断当天天空中出现了哪几种云,并提醒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天气日历”上记录观察到的云的类型。

【学情分析】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

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从第1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的同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

他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学准备】教师: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观察云》|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观察云》|教科版
此外,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积极参与,相互协作,展示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云与天气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云的特征来预测天气。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观察云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云的形状、高度、颜色等特征,并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描述。
3.云与天气的关系:探讨云与天气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预测方法,如通过观察云的形状、高度和变化来预测天气。
二、核心素养目标
《观察云》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云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描述、记录和解释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云的基本概念。云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根据形状和高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云不仅是天气变化的信号,还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了解云在预测天气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云的分类和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片比较和实际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2.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云相关的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预测天气变化,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案《3.6观察云》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案《3.6观察云》

课程名称:观察云一、教学前期分析
二、教学设计
如何根据云覆盖圆盘的面积判断今天的云量?学生思考并回答使学生模糊的感知天空中的少云、多云、阴云密布的三种状态,并能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三、研讨在全班展示记录的云图,你能给这些云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并汇报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提高比较与分类的能力。

四、拓展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
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
小组讨论并回答
了解云是大气变化的标志,意识到天气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3.6观察云》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3.6观察云》教学设计

1.课前学习是否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以及了解程度。

2.观察实验的参与度,实验记录是否准确,以及是否全面。

3.学生是否主动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

4.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是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5.学生是否真正形成动手实践能力,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应用实验观察法、提问法、问答法、测验法。

自评、他评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大屏幕播放一段大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引出本课题。

2.书写板书:6.观察云【设计意图】1.通过视频讲解,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观。

2.短片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兴趣。

【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室外观察云(1)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发实验记录单,先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天上云实物形状,画在实验记录单(2)教师回到教室展示图片云的三种主要形态,让学生拿出自己小组画的形态与图片对比,判断刚刚自己小组观察的云属于哪种形态2.认识云的形态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三种云的形态,进行分类,引出积云、层云、卷云等概念。

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表述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应该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2.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个别小组所观察的云的形态,让学生们各自说说哪组画的好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再让学生说出这个云属于哪种晕的形态。

【设计意图】1.室外观察云的真实情况,可以多感官感受云的形态颜色,增加了真实感,让知识更贴近生活。

2.让学生比较各小组画的云,借此告诉学生科学观察一定要客观,不能加入主观想象。

【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教师提出问题:今天的云朵的数量是多还是少呢?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云量呢?教师通过投影介绍三种云量不同的天气,晴、多云、阴天。

并让学生上台进行摆云片掌握云量的划分天气。

2.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6 观察云教案教学设计
6.观察云
【教材简析】
《观察云》一课需要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

观察云的活动是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对云进行分类的活动,是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

判断当天天空中出现了哪几种云,并提醒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天气日历”上记录观察到的云的类型。

【学情分析】
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

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从第1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的同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

他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
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学准备】
教师: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小组: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学生课前对云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记录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 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
2. 提问: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云是怎么形成的?(预设: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


3. 提问:怎么观测云呢?揭示课题:观察云(板书)
二、探索:(云的分类和云量,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课前观察云的记录纸]
1. 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

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

(建议:如果学生作品过多不便分类,教师也可事先对作品进行挑选。


2.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3. 教师通过投影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表述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应该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4. 将学生画的云进行分类。

5. 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 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 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 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以上要通过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6.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天空,让学生试着判断它的云量。

7. 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

用简图记录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断它是哪一类云。

(建议可以指定一块天空的区域进行记录,方便学生后续的讨论)
8. 室外观测云量,在活动记录册中记录云量。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 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今天观察到的云进行分类。

2. 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哪种天气?
3. 提问: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
【板书设计】
6.观察云
云的分类云量
积云层云卷云晴天多云阴天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处需要记录:一是画一画观察到的云,判断这是什么云。

二是观测今天的云量并记录。

第一个记录可以指定一块天空的区域进行记录,方便学生后续的讨论。

【作业设计】
1.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
2.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是()。

A.晴天 B.阴天 C.多云
3.下列图形表示阴天的是()。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冰融化了教案教学设计
4、冰融化了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冰融化了»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学习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学习难点】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学习准备】
烧杯,温度计,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冰块。

【学习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

板书:冰融化了
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说一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分组观察体验: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

3、请大家一起看书P11,观察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取一个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2)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4、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5、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二、加快冰的融化
1、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

3、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

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

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

6、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冰在融化过程中状态发生了变化?
三、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
熔化
2、比较水、水蒸气、冰的相同和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

(学生在活动上册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淇淋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
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