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在实验中,数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可能来自于多种各方面的因素,如仪器的不精确性、环境条件的影响、样本变化的随机性等等。
因此,在实验数据分析中需要对误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误差的类型。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不可避免的系统偏差引起的,它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离真实值的方向始终相同。
而随机误差是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它会导致实验结果的波动性,其方向和大小是不确定的。
对于系统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校正措施来减小或消除它们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校正仪器的零点,减少仪器本身的偏差。
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实验重复,然后取平均值来消除系统偏差的影响。
对于随机误差,我们可以采取统计方法来分析和处理。
最常见的方法是计算测量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平均值可以反映实验结果的中心位置,而标准差可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散布程度。
如果实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我们可以使用正态分布的性质来计算置信区间,从而确定实验结果的误差范围。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如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从实验数据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结论。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筛选和清洗,排除异常值和明显错误的数据。
同时,应该确保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之,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是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数据误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和结论。
因此,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应该重视数据误差的分析和处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讲解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少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
这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一)真实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
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
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值。
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
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
(二)平均值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佳值。
一般我们称这一最佳值为平均值。
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1)算术平均值这种平均值最常用。
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
n x n x x x x ni i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n x n x x x x n i in∑=++==1222221 均(3)加权平均值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比较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n i i n i ii n n n w x w w w w x w x w x w w 11212211式中;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w w w 21、——各测量值的对应权重。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第一节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一、概述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需要对实验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并不是即成事实的消极措施,而是给研究人员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武器,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影响,使我们有可能预先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素,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实验误差分析也提醒我们注意主要误差来源,精心操作,使研究的准确度得以提高;二、实验误差的来源实验误差从总体上讲有实验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等、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和被测量五个来源;1.实验装置误差测量装置是标准器具、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实验装置误差是指由测量装置产生的测量误差;它来源于:1标准器具误差标准器具是指用以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由于加工的限制,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单位是有误差的;例如,标准刻线米尺的0刻线和1 000 mm刻线之间的实际长度与1 000 mm单位是有差异的;又如,标称值为1k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真值并不等于1kg等等;2仪器仪表误差凡是用于被测量和复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设备,称为仪器或仪表.它们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指示值;例如,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干涉仪、天平,等等;由于仪器仪表在加工、装配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以致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不等于被测量的真值,造成测量误差;例如,天平的两臂不可能加工、调整到绝对相等,称量时,按天平工作原理,天平平衡被认为两边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天平的不等臂,虽然天平达到平衡,但两边的质量并不等,即造成测量误差;3附件误差为测量创造必要条件或使测量方便地进行而采用的各种辅助设备或附件,均属测量附件;如电测量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测点、电源、热源和连接导线等均为测量附件,且均产生测量误差;又如,热工计量用的水槽,作为温度测量附件,提供测量水银温度计所需要的温场,由于水槽内各处温度的不均匀,便引起测量误差,等等;按装置误差具体形成原因,可分为结构性的装置误差、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和变化性的装置误差;结构性的装置误差如:天平的不等臂,线纹尺刻线不均匀,量块工作面的不平行性,光学零件的光学性能缺陷,等等;这些误差大部分是由于制造工艺不完善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如投影仪物镜放大倍数调整不准确,水平仪的零位调整不准确,千分尺的零位调整不准确,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在使用时,未调整到理想状态引起的;变化性的装置误差如:激光波长的长期不稳定性,电阻等元器件的老化,晶体振荡器频率的长期漂移,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和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造成的;2.环境误差环境误差系指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被测量在不同的环境中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测量是有影响的,是测量的误差来源之一;环境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测量附件同被测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测量环境除了偏离标准环境产生测量误差以外,从而引起测量环境微观变化的测量误差;3.方法误差方法误差系指由于测量方法包括计算过程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事实上,不存在不产生测量误差的尽善尽美的测量方法;由测量方法引起的测量误差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于测量人员的知识不足或研究不充分以致操作不合理,或对测量方法、测量程序进行错误的简化等引起的方法误差;第二种情况:分析处理数据时引起的方法误差;例如,轴的周长可以通过测量轴的直径d,然后由公式:L=πd计算得到;但是,在计算中只能取其近似值,因此,计算所得的L也只能是近似值,从而引起周长L的误差;4.人员误差人员误差系指测量人员由于生理机能的限制,固有习惯性偏差以及疏忽等原因造成的测量误差;由于测量人员在长时间的测量中,因疲劳或疏忽大意发生看错、读错、听错、记错等错误造成测量误差,这类误差往往相当大是测量所不容许的;为此,要求测量人员养成严格而谨慎的习惯,在测量中认真操作并集中精力,从制度上规定,对某些准确性较高而又重要的测量,由另一名测量人员进行复核测量;5.测量对象变化误差被测对象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处在不断地变化中;由于测量对象自身的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称为测量对象变化误差;例如,被测温度计的温度,被测线纹尺的长度,被测量块的尺寸等,在测量过程中均处于不停地变化中,由于它们的变化,使测量不准而带来误差;三、误差的分类误差是实验测量值包括间接测量值与真值客观存在的准确值之差别,误差可以分为下面三类:1. 系统误差由某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引起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其误差的数值大小正负保持恒定,或误差随条件按一定规律变化;单纯增加实验次数是无法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因为它在反复测定的情况下常保持同一数值与同一符号,故也称为常差;系统误差有固定的偏向和确定的规律,可按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校正或用公式消除;2.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由一些不易控制的因素引起,如测量值的波动,肉眼观察误差等等;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不同,其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不确定,它不能从实验中消除,但它服从统计规律,其误差与测量次数有关;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出现的正负误差可以相互抵消,故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接近于真值;3.过失误差由实验人员粗心大意,如读数错误,记录错误或操作失误引起;这类误差与正常值相差较大,应在整理数据时加以剔除;四、实验数据的真值与平均值1.真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它通常是未知的;虽然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但对某一物理量经过无限多次的测量,出现的误差有正、有负,而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是相同的;因此,若不存在系统误差,它们的平均值相当接近于这一物理量的真值;故真值等于测量次数无限多时得到的算术平均值;由于实验工作中观测的次数是有限的,由此得出的平均值只能近似于真值,故称这个平均值为最佳值;2.平均值油气储运实验中常用的平均值有:1算术平均值设x,x,.,x为各次测量值, n 为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算术平均值是最常用的一种平均值,因为测定值的误差分布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证明算术平均值即为一组等精度测量的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2均方根平均值3几何平均值五、误差的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绝对值称为测量值的误差,即绝对误差;在实际工作中常以最佳值代替真值,测量值与最佳值之差称为残余误差,习惯上也称为绝对误差;设测量值用x 表示,真值用X 表示,则绝对误差D 为D=|X-x|如在实验中对物理量的测量只进行了一次,可根据测量仪器出厂鉴定书注明的误差,或取测量仪器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单次测量的误差;如某压力表精确度为级,即表明该仪表最大误差为相当档次最大量程的%,若最大量程为,该压力表的最大误差为:×%=如实验中最常用的U 形管压差计、转子流量计、秒表、量筒等仪表原则上均取其最小刻度值为最大误差,而取其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绝对误差计算值;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D 与真值的绝对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式中真值X 一般为未知,用平均值代替;3.算术平均误差算术平均误差的定义为:x——测量值,i=1,2,3, .,n ;d——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x 之差的绝对值,d= x x i . ;4.标准误差均方误差对有限测量次数,标准误差表示为:标准误差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表示精确度的方法,它不但与一系列测量值中的每个数据有关,而且对其中较大的误差或较小的误差敏感性很强,能较好地反映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实验愈精确,其标准误差愈小;六、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1、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被测量作多次重复测量时,各次测量值之间彼此接近或分散的程度;它是对随机误差的描述,它反映随机误差对测量的影响程度;随机误差小,测量的精密度就高;如果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随机误差引起,则可以认为精密度为10-4;2、正确度正确度是指被测量的总体平均值与其真值接近或偏离的程度;它是对系统误差的描述,它反映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影响程度;系统误差小,测量的正确度就高;如果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系统误差引起,则可以认为正确度为10-4;3、准确度准确度是指各测量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和其总体平均值对真值的接近程度;它包括了精密度和正确度两方面的含义;它反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测量的综合影响程度;只有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非常小,才能说测量的准确度高;若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共同引起,则可以认为精确度为10-4;七、实验数据的有效数与记数法任何测量结果或计算的量,总是表现为数字,而这些数字就代表了欲测量的近似值;究竟对这些近似值应该取多少位数合适呢应根据测量仪表的精度来确定,一般应记录到仪表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位;例如:某液面计标尺的最小分度为1mm,则读数可以到;如在测定时液位高在刻度524mm 与525mm 的中间,则应记液面高为,其中前三位是直接读出的,是准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的,是欠准的,该数据为4 位有效数;如液位恰在524mm刻度上,该数据应记为,若记为524mm,则失去一位末位欠准数字;总之,有效数中应有而且只能有一位末位欠准数字;由上可见,当液位高度为时,最大误差为±,也就是说误差为末位的一半;在科学与工程中,为了清楚地表达有效数或数据的精度,通常将有效数写出并在第一位数后加小数点,而数值的数量级由10 的整数幂来确定,这种以10 的整数幂来记数的方法称科学记数法;例如:应记为×10-3,88000有效数3 位记为×104;应注意科学记数法中,在10 的整数幂之前的数字应全部为有效数;有效数字进行运算时,运算结果仍为有效数字;总的规则是:可靠数字与可靠数字运算后仍为可靠数字,可疑数字与可疑数字运算后仍为可疑数字,可靠数字与可疑数字运算后为可疑数字,进位数可视为可靠数字;对于已经给出了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在运算时应先计算出运算结果的不确定度,然后根据它决定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加减运算规则:A.如果已知参与加减运算的各有效数字的不确定度,则先算出计算结果的不确定度,并保留1-2位,然后确定计算结果的有效位数;B.如果没给出参与加减运算的各有效数字的不确定度,则先找出可疑位最高的那个有效数字,计算结果的可疑位应与该有效数字的可疑位对齐;乘除运算规则若干个有效数字相乘除时,计算结果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位数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参与运算的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分量的有效位数相同; 乘方、开方运算规则有效数字在乘方或开方时,若乘方或开方的次数不太高,其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原底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对数运算规则有效数字在取对数时,其有效数字的位数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或多取1位;第二节 实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数据处理是指从获得数据开始到得出最后结论的整个加工过程,包括数据记录、整理、计算、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数据处理是实验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介绍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列表法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或研究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借助于列表法把实验数据列成表格;其优点是,使大量数据表达清晰醒目,条理化,易于检查数据和发现问题,避免差错,同时有助于反映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设计一个简明醒目、合理美观的数据表格,是每一个同学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列表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所设计的表格要能充分反映上述优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栏目均应注明所记录的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单位;2.栏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和计算顺序,力求简明、齐全、有条理;3.表中的原始测量数据应正确反映有效数字,数据不应随便涂改,确实要修改数据时,应将原来数据画条杠以备随时查验;4.对于函数关系的数据表格,应按自变量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以便于判断和处理; 二、图解法图线能够直观地表示实验数据间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因此图解法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图解法处理数据,首先要画出合乎规范的图线,其要点如下:1.选择图纸 作图纸有直角坐标纸即毫米方格纸、对数坐标纸和极坐标纸等,根据作图需要选择;在物理实验中比较常用的是毫米方格纸,其规格多为cm 2517⨯;2.曲线改直 由于直线最易描绘,且直线方程的两个参数斜率和截距也较易算得;所以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情形,在用图解法时应尽可能通过变量代换将非线性的函数曲线转变为线性函数的直线;下面为几种常用的变换方法;1c xy =c 为常数;令xz 1=,则cz y =,即y 与z 为线性关系; 2y c x =c 为常数;令2x z =,则z cy 21=,即y 与z 为线性关系;3b ax y =a 和b 为常数;等式两边取对数得,x b a y lg lg lg +=;于是,y lg 与x lg 为线性关系,b 为斜率,a lg 为截距;4bx ae y =a 和b 为常数;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bx a y +=ln ln ;于是,y ln 与x 为线性关系,b 为斜率,a ln 为截距;3.确定坐标比例与标度 合理选择坐标比例是作图法的关键所在;作图时通常以自变量作横坐标x 轴,因变量作纵坐标y 轴;坐标轴确定后,用粗实线在坐标纸上描出坐标轴,并注明坐标轴所代表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坐标比例是指坐标轴上单位长度通常为cm 1所代表的物理量大小;坐标比例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点:1原则上做到数据中的可靠数字在图上应是可靠的,即坐标轴上的最小分度m m 1对应于实验数据的最后一位准确数字;坐标比例选得过大会损害数据的准确度;2坐标比例的选取应以便于读数为原则,常用的比例为“1∶1”、“1∶2”、“1∶5”包括“1∶”、“1∶10”…,即每厘米代表“1、2、5”倍率单位的物理量;切勿采用复杂的比例关系,如“1∶3”、“1∶7”、“1∶9”等;这样不但不易绘图,而且读数困难;坐标比例确定后,应对坐标轴进行标度,即在坐标轴上均匀地一般每隔cm 2标出所代表物理量的整齐数值,标记所用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标度不一定从零开始,一般用小于实验数据最小值的某一数作为坐标轴的起始点,用大于实验数据最大值的某一数作为终点,这样图纸可以被充分利用;4.数据点的标出 实验数据点在图纸上用“+”符号标出,符号的交叉点正是数据点的位置;若在同一张图上作几条实验曲线,各条曲线的实验数据点应该用不同符号如×、⊙等标出,以示区别;5.曲线的描绘 由实验数据点描绘出平滑的实验曲线,连线要用透明直尺或三角板、曲线板等拟合;根据随机误差理论,实验数据应均匀分布在曲线两侧,与曲线的距离尽可能小;个别偏离曲线较远的点,应检查标点是否错误,若无误表明该点可能是错误数据,在连线时不予考虑;对于仪器仪表的校准曲线和定标曲线,连接时应将相邻的两点连成直线,整个曲线呈折线形状;6.注解与说明 在图纸上要写明图线的名称、坐标比例及必要的说明主要指实验条件,并在恰当地方注明作者姓名、日期等;7.直线图解法求待定常数 直线图解法首先是求出斜率和截距,进而得出完整的线性方程;其步骤如下:1选点;在直线上紧靠实验数据两个端点内侧取两点),(11y x A 、22,(y x B ,并用不同于实验数据的符号标明,在符号旁边注明其坐标值注意有效数字;若选取的两点距离较近,计算斜率时会减少有效数字的位数;这两点既不能在实验数据范围以外取点,因为它已无实验根据,也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测量数据点计算斜率;2求斜率;设直线方程为bx a y +=,则斜率为1212x x y y b --=1-5-13求截距;截距的计算公式为11bx y a -= 1-5-2三、逐差法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自变量为等差级数变化的情况下,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既能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又具有减小误差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测量得到的偶数组数据分成前后两组,将对应项分别相减,然后再求平均值;例如,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x 与所受的载荷拉力F 满足线性关系kx F =实验时等差地改变载荷,测得一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求每增加1Kg 砝码弹簧的平均伸长量x ∆;若不加思考进行逐项相减,很自然会采用下列公式计算[])(71)()()(7118782312x x x x x x x x x -=-++-+-=∆ 结果发现除1x 和8x 外,其它中间测量值都未用上,它与一次增加7个砝码的单次测量等价;若用多项间隔逐差,即将上述数据分成前后两组,前一组),,,(4321x x x x ,后一组),,,(8765x x x x ,然后对应项相减求平均,即[])()()()(44148372615x x x x x x x x x -+-+-+-⨯=∆ 这样全部测量数据都用上,保持了多次测量的优点,减少了随机误差,计算结果比前面的要准确些;逐差法计算简便,特别是在检查具有线性关系的数据时,可随时“逐差验证”,及时发现数据规律或错误数据; 四、最小二乘法由一组实验数据拟合出一条最佳直线,常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设物理量y 和x 之间的满足线性关系,则函数形式为bx a y +=最小二乘法就是要用实验数据来确定方程中的待定常数a 和b ,即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我们讨论最简单的情况,即每个测量值都是等精度的,且假定x 和y 值中只有y 有明显的测量随机误差;如果x 和y 均有误差,只要把误差相对较小的变量作为x 即可;由实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为),2,1;,(n i y x i i =,其中i x x =时对应的i y y =;由于测量总是有误差的,我们将这些误差归结为i y 的测量偏差,并记为1ε,2ε,…,n ε,见图1-5-2;这样,将实验数据),(i i y x 代入方程bx a y +=后,得到⎪⎪⎭⎪⎪⎬⎫=+-=+-=+-n n n bx a y bx a y bx a y εεε)()()(222111我们要利用上述的方程组来确定a 和b ,那么a 和b 要满足什么要求呢 显然,比较合理的a 和b 是使1ε,2ε,…,n ε数值上都比较小;但是,每次测量的误差不会相同,反映在1ε,2ε,…,n ε大小不一,而且符号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能要求总的偏差最小,即min 21→∑=i ni ε 令 2121)(i in i i ni bx a yS --==∑∑==ε使S 为最小的条件是0=∂∂a S ,0=∂∂bS ,022>∂∂a S ,022>∂∂b S由一阶微商为零得y⎪⎪⎭⎪⎪⎬⎫=--∑-=∂∂=--∑-=∂∂==0)(20)(211i i i n i i i n i x bx a y b Sbx a y aS 解得 212112111)(i ni i ni ini i ni i i n i i n i x n x y x y x x a ======∑-⎪⎭⎫ ⎝⎛∑∑∑-∑∑=1-5-32121111)(ini i ni i i ni i ni i ni x n x y x n y x b =====∑-⎪⎭⎫ ⎝⎛∑∑-∑∑=1-5-4令111x n x n i =∑=,i n i y n y 11=∑=,21121⎪⎭⎫⎝⎛∑==x n x n i ,2121i n i x n x =∑=,)(111i n i y x n xy =∑=,则x b y a -= 1-5-5 22xx xyy x b --⋅=1-5-6如果实验是在已知y 和x 满足线性关系下进行的,那么用上述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又称一元线性回归可解得斜率a 和截距b ,从而得出回归方程bx a y +=;如果实验是要通过对x 、y 的测量来寻找经验公式,则还应判断由上述一元线性拟合所确定的线性回归方程是否恰当;这可用下列相关系数r 来判别))((2222y y x x yx xy r --⋅-= 1-5-7其中21121⎪⎭⎫ ⎝⎛∑==y n y n i ,2121i n i y n y =∑=;可以证明,||r 值总是在0和1之间;||r 值越接近1,说明实验数据点密集地分布在所拟合的直线的近旁,用线性函数进行回归是合适的;1||=r 表示变量x 、y 完全线性相关,拟合直线通过全部实验数据点;||r 值越小线性越差,一般9.0||≥r 时可认为两个物理量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线性关系,此时用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才有实际意义;。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处理与实验误差分析应用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处理与实验误差分析应用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探索未知、发现规律。
然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是科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科学实验中数据处理和实验误差分析的应用。
一、数据处理的重要性科学实验中产生的数据是实验结果的直接体现,而数据处理则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取有用的信息,发现规律,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在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平均值计算可以得到实验结果的中心趋势,标准差分析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离散程度,相关性分析可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解释和推断。
二、实验误差分析的意义实验误差是指实验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测量仪器的误差,实验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
实验误差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大小,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提供改进实验设计的建议。
实验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或测量仪器的固有偏差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的不确定性或测量仪器的随机波动造成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在实验误差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误差传递、误差传播、误差分解等。
误差传递可以分析误差在实验过程中的传递规律,误差传播可以计算实验结果的误差范围,误差分解可以确定各个误差来源的贡献程度。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实验误差的本质,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三、数据处理与实验误差分析的实际应用数据处理和实验误差分析在各个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物理学为例,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测量时,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他们可以得到实验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并利用这些统计量来验证理论模型或发现新的物理规律。
在生物学领域,科学家经常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以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修正方法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修正方法引言: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准确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实验数据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
误差可能来自仪器的精度、实验操作的不完全精确、环境因素等。
因此,对实验数据的误差进行分析和修正是确保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基础。
一、误差来源分析1. 仪器误差:每个仪器都会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精密仪器相对精确,但也无法避免误差的产生。
2. 人为误差: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观察力的差异以及操作不精确等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3. 随机误差: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重复进行相同实验可能得到不同结果,这是随机误差的表现。
4. 环境误差:实验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二、误差分析方法1. 精确度分析:通过重复实验,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来评估数据的精确度。
标准偏差越小,数据越接近真实值。
2. 绝对误差分析:求得实验测量结果与已知真实值之间的差值,以此来评估实验误差。
3. 相对误差分析:将绝对误差以某种相对的方式表示,例如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与已知真值的比值。
4. 随机误差分析:通过测量多次来计算数据的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等,以揭示随机误差的大小和变化规律。
三、误差修正方法1. 仪器校正:对于存在系统误差的仪器,可以通过一系列标准样品的测量来进行校正,以消除仪器本身的误差。
2. 数据处理修正:可以采用如拟合曲线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拟合和修正,以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
3. 数据剔除:当出现明显异常值时,可以考虑将其剔除,以避免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
4. 系统误差修正:通过对误差来源的分析,找出导致系统误差的原因并加以修正,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结论:误差分析和修正是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进行全面的误差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修正方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误差分析和修正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并且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依据。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第一节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
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
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
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
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
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
但是实际上实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
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nx n x x x x ni in ∑==+⋅⋅⋅++=121(2-1)(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
即n nx x x x ⋅⋅⋅⋅=21几(2-2)(3)均方根平均值 nxnxx x x ni in∑==+⋅⋅⋅++=1222221均(2-3)(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21212121lnln ln x x x x x x x x x -=--=对(2-4)应指出,变量的对数平均值总小于算术平均值。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1.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对于实验操作步骤,通过预习应心中有数。
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发现异常现象应仔细查明原因,或请教指导教师帮助分析处理。
2.数据处理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表示法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法:列表法、作图法和数学方程式法。
(1)列表法将实验数据列成表格,排列整齐,使人一目了然。
这是数据处理中最简单的方法,列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表格要有名称。
b.每行(或列)的开头一栏都要列出物理量的名称和单位,并把二者表示为相除的形式。
因为物理量的符号本身是带有单位的,除以它的单位,即等于表中的纯数字。
c.数字要排列整齐,小数点要对齐,公共的乘方因子应写在开头一栏与物理量符号相乘的形式,并为异号。
d.表格中表达的数据顺序为:由左到右,由自变量到因变量,可以将原始数据和处理结果列在同一表中,但应以一-组数据为例,在表格下面列出算式,写出计算过程。
表示例:液休饱和蒸气压测定数据表(2)作图法作图法可更形象地表达出数据的特点,如极大值、极小值、拐点等,并可进一步用图解求积分、微分、外推、内插值。
作图应注意如下几点:a.图要有图名。
例如“InP-1/T图I",“V—t图”等。
b.要用市售的正规直角坐标纸。
c.在直角坐标中,一般以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坐标在轴旁须注明变量的名称和单位。
d.适当选择坐标比例,以表达出全部有效数字为准,即最小的毫米格内表示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
如果作直线,应正确选择比例,使直线呈45。
倾斜为好。
e.坐标原点不一定选在零,应使所作直线与曲线匀称地分布于图面中。
在两条坐标轴上每隔ICm或2cm均匀地标上所代表的数值,而图中所描各点的具体坐标值不必标出。
f.描点时,应用细铅笔将所描的点准确而清晰地标在其位置上,可用O,Δ,口,X等符号表示,同一图中表示不同曲线时,要用不同的符号描点,以示区别。
g.作曲线时,应尽量多地通过所描的点,但不要强行通过每一个点。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数据误差分析是首要的步骤,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引起的测量结果的离散性。
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
通过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可以评估随机误差的大小。
2.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测量方法或实验条件所引起的,使得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偏离。
系统误差可能是由于仪器刻度的不准确、环境温度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通过合理校准仪器、控制环境条件等方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在数据误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合理处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1.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是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之一、通过使用统计学中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处理。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预测未知数据。
3.误差传递与不确定度评定:在实验中,不同参数之间的误差如何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误差如何传递到最终结果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可以定量评估各个参数的不确定度,并估计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
4.数据可视化和图表展示:通过绘制合适的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的分布规律、趋势以及变化情况。
例如,折线图、散点图、柱状图等可以有效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准确评估和处理数据误差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提供基础。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从实验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 Δu = f (x + Δx, y + Δy,z + Δz)
由泰勒公式,并略去误差的高次项,得
115
地球物理实验
u + Δu = f (x, y,z) + ∂f Δx + ∂f Δy + ∂f Δz
∂x ∂y ∂z
或
Δu = ∂f Δx + ∂f Δy + ∂f Δz
∂x ∂y ∂z
该式即为误差传递公式。 例如我们通过直接测量圆柱形试件的直径D及高H来计算试件的体积V。
前面提到测量值=真值+误差,这里误差包含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则测量值=真值+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当系统误差修正后,误差主要即是偶然误差。在多次测量中,偶然误
差是一随机的变量,那么测量值也就是一随机变量,我们则可用算术平均值和标准误差来
描述它。
算术平均值 X :
X
=
1 n
n
∑
i =1
xi
式中xi为第i次测量的测量值,n为测量次数,当n→∞时, X →xt(真值),但是当n增加到 一定程度时, X 的精度的提高就不显着了,所以一般测量中n只要大于10就可以了。
明误差在 ± 1.96s 以外的值都要舍去,这里
1.96s=1.96×1.12=2.19
我们以算术平均值代表真值,表中第4个测量值的偏差 di 为2.4,在 ± 2.19 以外,应当舍
去,再计算其余9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误差,有
m = ∑ mi = 416.0 = 46.2
n
9
∑ s =
d
2 i
偶然误差是一种不规则的随机的误差,无法予测它的大小,其误差没有固定的大小和 偏向。
系统误差有固定的偏向及规律性,可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校正、消除。而偶然误差, 只有当测量的次数足够多时,其服从统计规律,其大小等可由概率决定。
2. 基本概念: ● 真值:客观存在的某一物理量的真实值,由于条件的限制,可以说真值是无法测得的, 我们只能得到真值的近似值。 ● 测量(实验)值:用实验方法测量得到的某一物理量的数值。 ● 理论值:用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某个物理量的值。 ● 误差:测量值与真值的差,误差=测量值—真值。 ● 准确度:反映实验的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其由系统误差决定。 ● 精密度:多次测量数据的重复程度,其由偶然误差决定,但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 我们要求既要有高的准确度又要有高的精密度,即是要有高的精确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测量精度。
该方法是肖维纳早在1876年就提出了,它设在n个测量值中任意一数据与平均值有一
误差(d),当等于或大于此偏差的所有偏差出现的概率均小于1/2n时,该数据则应予舍
弃。他列出一数据舍弃标准表(表1—1),表中n是测量的次数,c是合理的误差限与根据
测量数据算得的标准误差S的比值,如果某一数据的测量偏差d与标准误差S的比值大于表
y0 =
h= π
1 2π S
y0 是误差分布曲线的最高点,它与S成反比,与h成正比。因此h越大S越小时曲线中部越
高,两边下降越快;反之曲线变得越平。h反映测量的精密度大小,S决定误差曲线幅度大
小,并表示曲线的转折点。
y=p(x)
h
h1> h2
S1< S2
h x
−S2 −S1 0 S1 S2 图一 高斯误差分布曲线
=
5.53 = 0.831
n −1
8
114
地球物理实验
这时剩下9个数据测量次数n也变为9,由表1—1查得测量次数n=9时, c = xi s = 1.92 ,
也即合理误差限 xi = 1.92s = 1.92 × 0.831 = 1.596 ,这时偏差最大的数是第10个数,它 的偏差为45.1-46.2(这里不是46.5了)=-1.1,其落在 ± 1.596 之内,因而这9个数据都应保 留。这时所测数据应取值 m = m = 46.2 。
规定概率为50%时的误差叫或然误差:
γ = 0.6745S
在有限测量次数时,或然误差计算公式为:
( ) ∑n X i − X 2
γ = 0.6745 i=1 n −1
实验结果的精度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用相对误差表示,并常用相对百分误差表示。 ③ 可疑数据的舍弃:
在实验的多次测量中,我们常也会遇到个别测量值与多数值相差较大的情况,这个别 数据即是可疑数据,不加分析的舍取,都是错误的,必须经过认真的分析,来决定这些数 据的舍取。有的是测量元件的质量问题或测试安装问题造成的异常,可以舍去,有的则应 根据统计学的偶然误差理论来取舍处理这些可疑数据。 ⑴ 肖维纳(W.Chauvenet)方法:
由该式可见对体积误差的影响,直径的测量引起的相对误差远高于高度测量引起的相对误
差。
前面的误差传递公式是一般公式,对于系统误差及偶然误差都是适用的,那么对于标
准误差传递公式的形式如何呢?同样我们设有关系 y = f ( X 1, X 2 ,⋅ ⋅ ⋅⋅, X r ) ,其自变量
地球物理实验
实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一、误差分析:
1. 误差分类: 我们在进行力、应力、应变、位移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各方
面的误差,就其性质来讲,大体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随机误差)两大类,还有一 种过失误差是由于人为造成的,我们不予讨论。
系统误差是一规则的恒定的误差,是由确定的系统产生的固定不变的因素引起的误 差。该误差的偏向及大小总是相同的,如用偏重的砝码称重,所称得的物体的重量总是偏 轻;应变片灵敏系数偏大,那么所测得的应变值则总是偏小。
间接测量中常有两种问题,一种是已知直接测量值的误差,求间接测量值的误差,即 已知自变量的误差求函数的误差。另一种是给定间接测量值的误差,求各直接测量允许的 最大误差,即已知函数的误差求自变量的误差。
设一间接测量物理量u,它与x、y、z 的关系为u=f(x,y,z),若x、y、z 的测量误差分 别为△x、△y、△z ,它们引起的u的误差为△u ,则有
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确定一组测量值中的最佳值,它能使各测量值误差的平方和为最
小,而最佳值正好是算术平均值。
标准误差S :
( ) n
∑
Xi − X
2
S = i=1
n−1
我们用δi = Xi − X 表示第i次测量与算术平均值间的偏差,则有
S = ∑δi2
n−1
当 n→ ∞, X → xt 时,则标准误差为
110
地球物理实验
4. 系统误差的修正: 对于系统误差常常用对称法和校准法尽可能的消除或减小它。 对称法:利用对称性在实验系统的对称位置同时进行测量,数据平均以消除系统误
差。 校准法:使用更准确的仪器校准实验仪器,以减小系统误差;分析利用修正公式修正
实验测量数据,以消除系统误差。
5. 偶然误差:
① 算术平均和标准误差:
⑵ 格拉布斯(F.E.Grubbs)方法:
设某测值X是正态分布,其算术平均值为 X ,标准误差为S,其从小到大排列为X1, X2…Xn-1,Xn,该数列中最大值Xn和最小值X1为可疑值,则有
X1是可疑值有
T
=
X
− X1 S
Xn是可疑值有
T
=
Xn − S
X
∑ ∑( ) 其中
X
=
1 n
n i =1
Xi
,S2
首先设D及H的测量误差分别为△D和△H,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V = 1 πD2H ,由传递 4
公式,我们则可得到体积V的误差
ΔV = ∂V ΔD + ∂V ΔH = πDH ΔD + πD2 ΔH
∂D
∂H
2
4
= 2V ΔD + V ΔH DH
两边同除以V 则有相对误差
ΔV = 2 ΔD + ΔH
V
DH
中对应的c值时,则这一数据应予以舍弃。
先求出各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和单次测量的标准误差,计算时可疑数据应包括在
内;再计算出可疑的较大偏差与标准误差之比;根据表中n与c来决定数据的取舍。
113
地球物理实验
表1—1
n cn cn cn cn cn c
5 1.65 10 1.96 15 2.13 20 2.24 40 2.50 100 2.81 6 1.73 11 2.00 16 2.16 22 2.28 50 2.58 200 3.02 7 1.79 12 2.03 17 2.18 24 2.31 60 2.64 500 3.29 8 1.86 13 2.07 18 2.20 26 2.35 80 2.74 9 1.92 14 2.10 19 2.22 30 2.39 例: 有某实验10次测量据据如下:
3. 有效数字: 测量时的读数一般读到仪器刻度的最小刻度中的分数,不能略去,但末位数是欠准确
的。最后一位数字为 0 时,也不可略去,因为其是有效数字,否则降低了数值的准确度。 运算时,各数所保留的小数位数应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为准;乘除法时所得的积或商
得准确度不应高于准确度最低的因子.当大于或等于四个的数据计算平均值时,有效位数增 加一位.
112
地球物理实验
从误差分布曲线,我们可看出偶然误差的特性:⑴ 小误差比大误差出现的概率高,很 大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都很小。⑵ 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⑶ 标准误差S愈小时,曲线中部愈高,两边下降的愈快,说明测量值集中,测量的精度高;反 之,曲线变得愈平,说明测量值分散,精度低。
经计算表明,一般误差在 −S 和 +S 之间的概率为 68% ,在 –2S 与 +2S 之间的 概率为 95% ,在 –3S 和 +3S 之间的概率为 99.7% ,这已可认为代表了多次测量的 全体,所以我们把3S叫作极限误差。若将某多次测量的物理量记为 X ±3S ,就可认为, 对该物理量的任一次测量,都不会超出该范围。如某一批应变片的灵敏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K =2.465 ,经计算得出其标准误差 S=0.007 ,则这一批应变片的灵敏系数实际取值范围 可写为 K= K ±3S=2.465±0.021 ,这里 0.021/2.465=0.887% ,其又可写为 K=2.465± 0.887% 。 ③ 或然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