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沧浪亭1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沧浪亭》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沧浪亭》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沧浪亭》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水调歌头·沧浪亭》是由苏舜钦所创作的,此词是词人此时之作。

其落魄失意之感难免要时时向他袭击,因而,他既寄情于江湖,以期忘怀仕途之坎坷,但又感到抑郁不平,甚至于愤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沧浪亭》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水调歌头·沧浪亭》宋朝:苏舜钦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水调歌头·沧浪亭》翻译/译文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

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

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

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

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水调歌头·沧浪亭》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2.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其名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

3.淡伫洞庭山:意为湖水环接着洞庭山。

淡伫:安静地伫立; 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

沧浪亭文档

沧浪亭文档

沧浪亭简介沧浪亭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建筑,位于苏州古城区的留园内。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沧浪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

历史沧浪亭建于明代,最初是一座供人休憩的亭子。

后来,在清代康熙年间,沧浪亭进行了扩建,并成为了留园的一部分。

康熙帝曾经多次到苏州游玩,并对沧浪亭赞誉有加。

他还亲自题写了沧浪亭的匾额,将其称为“沧浪亭”。

建筑风格沧浪亭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外观呈方形,每层高度逐渐减小。

亭顶采用重檐木结构,上覆琉璃瓦。

建筑材料都是精选的大理石和名贵的木材,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沧浪亭的内部结构也非常精致。

一进入亭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亭内的水池,水中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亭内宽敞明亮,装饰精美。

四壁上镶嵌着精致的木雕和砖雕,各种图案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园林景观沧浪亭与周围的园林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

亭外是一片空旷的草坪,绿草茵茵,给人一种宽广开阔的感觉。

亭内的水池则是园林的中心,池中种满了莲花和荷花,花朵盛开时,景色十分美丽。

沧浪亭周围的园林还有许多独特的景点,比如曲桥、乌篷船等,各具特色,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沧浪亭与留园的其他景点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旅游景区。

文化意义沧浪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学价值。

其次,沧浪亭是苏州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被誉为“园林之城”,拥有众多精美的园林。

沧浪亭作为其中的一座,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最后,沧浪亭还具有历史传承的意义。

它建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

它见证了苏州的兴衰和变迁,是苏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doc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doc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doc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沧浪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

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

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

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事迹永垂史册.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

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

西北石柱上镌有对联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从闲吟亭循廊南行,有一小巧的建筑,名闻妙香室,室外植梅十数株,室内布置典雅,为主人读书处。

室名取自杜甫灯影照无眠,心清闻妙香。

宁静之夜,在此静心读书,香气沁脾,俗念顿消.看山楼在沧浪亭最南处,楼共三层,,楼下湖石崚峋,底层为印心石屋,四字为清道光皇帝所书。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的历史故事
沧浪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亭台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沧浪亭最初建于南朝刘宋时期,当时它是一座木结构的五楼楼阁,主要作为宴会和观景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浪亭几经修葺,经历了多次改建和扩建,直到明清时期,沧浪亭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集观赏、休闲、社交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建筑。

沧浪亭有很多历史和文化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水袖斜阳”的故事。

传说当年有一位名叫张子容的才女,在沧浪亭与友人欣赏梅花时,不小心掉下了悬崖,幸好被一位名叫陈葆祯的武士所救。

张子容为了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决定在沧浪亭与他结婚。

这对恩侣在沧浪亭度过了幸福的一生,直到老年时双双辞世。

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而得名的“水袖斜阳”即指日落时斜照在沧浪亭上的阳光,如同张子容绣着湿漉漉的水袖。

沧浪亭也是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地,历代文人骚客曾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如明代文学家唐寅的《沧浪亭记》、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麴衣老翁传》等等。

这些作品用文字描绘了沧浪亭的美景与人文风情,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今天,沧浪亭已经成为了苏州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它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也成为了中外游客争相观赏和传颂的对象。

沧浪亭分析

沧浪亭分析

园林简介
北宋庆历年间(公园1044 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 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 水萦绕,遂以四万钱购得,始 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亭之水 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 亭曰:“沧浪亭”。后园几经 荒废。清康熙35年(公元1696) 重修,该修沧浪亭于土阜之上, 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 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沧浪亭 的布局基础。
沧浪亭历史由来
沧浪亭历史由来
“沧浪亭[1]”始为五代时吴 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 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 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 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 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 濯吾足”,题名“沧浪亭”, 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 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 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 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 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 振。
沧浪亭历史由来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 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 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 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 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 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 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 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 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 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 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 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 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园林功能组织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 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 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 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 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 园内、外的山、水,使水 面、池岸、假山、亭榭融 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 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 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 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 野林。
园林功能组织
植物的运用

苏州园林-沧浪亭

苏州园林-沧浪亭

苏州园林-沧浪亭
•相关推荐
苏州园林-沧浪亭
沧浪亭在苏州现存古典园林中历史最悠久,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苏州现在历史最久的园林,景色自然,建筑朴实简雅,为典型的城市山林。

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购得唐末五代孙承右之池馆,傍水建亭,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

元明时改为佛寺,明嘉靖间僧人文瑛复建。

清康熙间宋荦移亭于土阜之上,园林占地1.1公顷,布局开畅自然,巧于因借,通过复廊,将园外萦回之葑溪纳入园景,是苏州园林中唯一未入园先得景之佳构,入园为横亘东西的'土丘,土石相间,古木森郁,极富山林野趣。

在河边建筑一亭,苏子美借《沧浪之歌》中超脱世俗名利的清高意境,取名曰沧浪亭,苏舜钦“时榜小舟,幅巾以往”在此清幽宁静的山水氛围中他感到“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因此留下千古名篇《沧浪亭记》。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诗人苏舜卿(字子美,自号沧浪翁)用4万元买下吴越日寸广陵王钱元的花园,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诗,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苏舜卿借其句作“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沧浪亭

沧浪亭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百年后渐废。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三面借水,旁无民居,崇阜茂木,不类城市,遂以四万钱得之。

在北碕筑亭,因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歌,故命名“沧浪亭”。

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沧浪亭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文化深厚,第三是造园最佳。

它完全符合明代计成的《园冶》中造园的八字原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沧浪亭跟其他的苏州园林像网师园、拙政园、留园等不同,园的四周都有高高的围墙,称之为“封闭园”。

唯有沧浪亭,它采取“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向北,不用封闭的垂直围墙,而是一条平卧地面叫葑溪的河。

河不是沧浪亭的,但沧浪亭傍河造园,河就成为沧浪亭的园界。

入口是座石桥,过河即园内,出桥是园外。

所以,在园外看沧浪亭,园内景色历历在目。

这是巧于因借的一个手法,叫作近借水。

更妙的是,原来沧浪亭的南边,完全是田园风光,苏州人把它称作“南园”。

南园的外围,是“女墙”,也就是城墙――雉堞。

而西南角上,一塔高耸,即瑞光塔。

城墙外面,向西南方向看去,太湖边上的群山,迤逦连绵,一片青翠。

连上方山的浮屠、寺院,悉收眼底,就是一幅群山图。

恰如沧浪亭亭柱的下联——“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对其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又会有这样的特色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欢迎阅读!沧浪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

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

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

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事迹永垂史册.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

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

西北石柱上镌有对联“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功能组织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 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 ,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 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 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 通园内、外的山、水,使 水面、池岸、假山、亭榭 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 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 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 ,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 真山野林。
园林功能组织
植物的运用
植物的运用
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夜体现了 不同的手法:孤植、对植、丛植 、群植等。沧浪亭 的东南部运用了孤植手法使得天 空(背景)和院内空间形成图底 关系,在入口大门 的位置运用对植的手法形成呼应 ,不仅是对入口空间的强化,也 是对此标志意义的 恰当表达与呼应。在真山林上运 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的山林野趣 ,不致使山林又虚 假之感

观鱼处内有苏舜钦写的《沧 浪亭记》,你可以在这里稍 微休息一下,重温这部经典 的作品。在这里观鱼赏景, 你既能感受人生的自由与逍 遥;也能体味人生的安逸与 快乐!




在观鱼处南面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一半 亭,叫“闲吟亭”。它位 于中央主山的东侧,亭中 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刻石, 记述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 )江南沿海遭受飓风暴雨的 悲惨情景。因此,从乾隆 帝御笔内容来看,亭名“ 闲吟”似乎与之不相协调 ,但此处的楹联却勾画出 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千 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 半亭风”。
这是瑶华境界和明道堂之间 的院落,瑶华境界在南,明 道堂在北,东西两侧有长廊 把它们连接起来。庭院内古 数掩映,给人以庄严肃穆之 感。




看山楼”,飞檐翘角,结构精巧,外形美观。登楼 可俯视南院、农田林舍,远则可眺望城外,西南方 七子、灵岩、天平诸山峰。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瑶华境界的西 侧,是个小院落,在院落里 有个石洞就叫做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是清朝道光皇 帝的御笔。“印心”是佛语, 即“心心相印”的意思。建 在石屋上面的楼,叫做看山 楼,这是由清朝道光年间江 苏巡抚陶澍所建。 在以前,苏州城内房子低矮, 从这里就可以直接远眺苏州 城外的灵岩山、天平山等。 沧浪亭在园林设计上不仅采 用了借水景,而且还借山景, 这在苏州古典园林设计中是 为数不多的。





“瑶华境界”座落在“明道 堂”南,庭院相隔,轩三间, 素雅质朴,“瑶华”,传说 中的仙花,色白似玉,香味 浓郁,见之则长寿。轩南窗 外丛竹掩映,轩北院内植玉 兰、柏树,原为园主会客之 所。
瑶华境界南面的小小院落,院落 内修竹挺拔,景色秀美。尤其在 皓月当空的夜晚,万籁俱寂,皎 洁的月光透过婆娑的竹叶在粉墙 上投下点点斑驳,一幅生动的墨 竹图就会呈现在眼前。
沿河复廊

进入沧浪亭后紧靠沿河有一条复廊,也就是围墙两侧各 有一条走廊,复廊的北廊紧靠园外的葑溪,而南廊临近 园内的中央主山和沧浪亭,廊间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 各异的精美漏窗,不论你是在北廊或者是在南廊临通过 这些漏窗,你既可以看到园外的风光又可以看到园内的 景色。
复 廊
漏 窗

复廊上的108漏窗是 沧浪亭的点睛之作。 沧浪亭复廊上的漏窗,窗 窗不同,它 疏可走马,却不脱 脱空空,称得上大 手笔。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布局
庭院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 ,成为外景,建筑绕山布置。 因葑溪河绕远而过,故未入其 园先借河成境。沧浪亭则外临 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 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 园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 于一半,借助“积水弥漫数十 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 深远的空灵的感觉
水 轩

面水轩的得名取自于唐朝 杜甫的诗句“层轩皆面水 ,老树饱经霜”而来的。 轩四面均设落地长窗,视 野开阔,园内园外均在视 野之内,是品茶赏景之佳 处。
面水轩内部




沿复廊向东走就可以 可到达“观鱼处”, 它的原名叫“濠上观 ”,俗称“钓鱼台” 。取意于庄、惠濠梁 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 的典故,旨在表现园 主归隐江湖,超然于 世的清高墙界。
Thank you!~.~




假山上的这座结构古雅的 方形石亭,这就是真正的 沧浪亭。据园主苏舜钦《 沧浪亭记》中记载:“构 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 无穷极。”从他的文章中 我们可以知道,沧浪亭最 初是建在水边的。康熙年 间,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 因为仰慕苏舜钦,特地来 这里想寻访苏氏的沧浪亭 遗迹,但没有找到。于是 ,他怀着景仰先贤的动机 ,在这假山上重建了这座 沧浪亭。




一个位于西部的依廊小半 亭,其名取自《诗经》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柱子上有一对联日:“不可 无日未有君,明年今日在 何处”。




假山西部的一个小亭, 亭中嵌有康熙帝所书碑 刻。碑刻为一诗一联, 诗曰“曾记临吴十二年, 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 常念穷黎困,勉尔勤箴 官吏贤。”;联曰: “膏雨足时农户喜,县 花明处长官清。”
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词”是沧浪亭主建 筑与主要人文景观之一,位 于园西北,东面与“明道堂” 一廊相隔。祠面阔五间,座 北朝南,中间三间东西北三 面墙上嵌有从春秋至清代 2500余年间苏州地区的乡贤 名宦594人的碑刻画像,正 中悬挂“作之师”三字匾额。 这些乡贤名宦的高尚品格和 所作的贡献将作人师表。
沧浪亭主要景点介绍

沧浪亭的主要景点有
沧浪胜迹坊、石梁桥、沧浪亭门厅、沿 河复廊、面水轩、观鱼处、闲吟亭、妙室闻香、 沧浪亭、清香馆、明道堂、瑶华境界、看山楼、 印心石屋、翠玲珑、五百名贤祠、仰止亭、御碑 亭等





“沧浪胜迹”石 碑坊原立于沧浪 亭门前,三门四 柱,檐角飞翘, 显得古朴、庄严 。是苏州唯一树 有石牌坊的古典 园林,现移至人 民路口。





翠竹丛中的“翠玲珑”,由 三间贯通相连的建筑组成。 取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 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意 而名。前后遍植翠竹,有20 余种。室内家具雕有竹节图 案,与景相符。此处以竹造 景,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 咏诗作画之地。 在春夏两季翠玲珑这里的竹 子郁郁葱葱,如果你此刻置 身竹林之中,就好像进入了 一片宁人心志的清凉世界。

沧浪亭石柱上有一付俞樾 先生所书的石刻对联:清 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 皆有情。这付对联是用欧 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 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 万钱’的上句和苏舜钦《 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 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的下句组合而成的。





清香馆是沧浪亭西南部的一座 画廊形式五间建筑,取李商隐 的“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 鱼锁桂丛”诗句而命名。 馆名据说是南宋 绍兴 初韩世忠时所题,现 存者清江苏巡抚张之万书, 额下有对联一副“月中有客曾 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 室内陈设的树根家具,制作精 细;坑床栏板、独坐靠背和扶 手,均酷似飞禽走兽,造型别 致,形象生动。院中种有桂树 数株,已有一百多年树龄,秋 天时节丹桂飘香,为 品 赏桂花佳处。
园林形体特征
园林形体特征
有人认为建筑、山石、水 、花木为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 ,这足以说明山石在园林中所 占的重要地位。园林中的山石 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 此,故又称之为"假山",他不仅 师法于自然,而且又凝结造园 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 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与场所
园林与场所
沧浪亭 在江苏吴县城内郡学之南, 钱氏广陵王元璙别圃,宋苏舜钦 得之,筑亭曰沧浪,因作沧浪亭 记,积水弥数十亩,旁有小山, 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舜钦死 ,屡易主,绍兴时曾归韩世忠家 ,俗名韩王园,由元迤明,废为 僧居,旧有飞虹桥、濯缨亭、清 香馆、翠玲珑、瑶华境界诸胜, 明归有光、清宋荦皆有记,至今 为吴中胜境。 在湖北阳新县放 生池上,莲花弥望,夹堤皆垂柳 ,群山环列,有浮屠突兀在云烟 紫翠间,记称江山之胜,颇似武 林西湖。
沧浪亭历史由来
沧浪亭历史由来
“沧浪亭[1]”始为五代时吴 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 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 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 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 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 濯吾足”,题名“沧浪亭”, 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 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 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 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 振。


从漏窗里看风景,漏窗 与风景,风景与漏窗。 漏窗的花纹宜疏不宜密, 密了气紧,也就不舒展。 当然也不能漏得像漏斗, 一览无余。漏是让被阻 隔的风景能够漏进来, 是渗透。 漏窗的花纹宜疏不宜密。 密了气紧,隔窗的风景 就漏不进来。疏了也不 行,就像漏斗,一览无 余,失去了探景的隐秘 乐趣。





明道堂同时也是沧浪亭园内的主厅 ,原名寒光堂,是清末同治年间重 建后取苏舜钦所写《沧浪亭记》中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出鬼没 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改名为“明 道堂”的,明道堂面阔三间,屋宇 宏敞,庄严肃穆,明、清两代为文 人讲学之处。
明道堂位于沧浪亭中部, 是沧浪亭园内最大的建筑物 ,原为文人讲学之处。室内 有清代红木家具,典雅华贵 。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 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 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 ,非常珍贵。
石梁桥


石梁桥位于沧浪亭大门前,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 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 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 。 桥下这片水面,它一方面构 成了沧浪亭的园外景观,同 时,它也让园主人苏舜钦等 一批在官场失意的古代文人 心醉于“沧浪之水”的意境 ,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
沧浪亭门(碑记厅)

检票处这里是沧浪亭的入口 正门,同时也是沧浪亭的门 厅。在东、西两侧墙上分别 嵌有旧时园主苏舜钦的《沧 浪亭记》,清代巡抚宋荦、 梁章钜和张树声的《重修沧 浪亭记》以及清代僧人济航 的《沧浪亭图》等石刻,所 以我们也把这里称为碑记厅 。透过这些石刻的文字,后 人便可以了解沧浪亭的旧貌 和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