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doc
沧浪亭介绍

御碑亭
•
• 在沧浪亭园内主景山西侧,四角方亭,南北均与曲廊相连;东面缘石 级而下,可达假山石壁之侧的水池,池水清澈,池旁有俞抛篆书石刻 “流玉”。亭内有康熙御书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昙花明处长官 清”。御碑题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 黎困,勉而勤管官吏贤。”由御碑亭东望,土石假山似有“横看成岭 侧成峰”之意,满目苍翠、石亭隐约,深得幽远之趣。
五百名贤祠
一间面阔五间的建筑,正中 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 整个建筑布置得庄重肃穆。 贤祠堂内的三面墙上分别嵌 有125块碑石,总计594幅历 史人物的线刻头像,这些石 刻都是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 刻的。这594位历史人物都是自春秋到清
朝约二千五百年间与苏州历史 关的名士贤达,涉及到政治、军事、科技、
•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 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 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 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 南宋初年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重 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 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 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 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沧浪亭的建造位置也是很绝妙的,苏舜钦有首诗这样说到:“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 间。”沧浪亭的中心是假山,周围有一条条小路环绕着,再外面有走廊环绕,走廊连接 着假山四周的所有建筑。假山的中心是亭,亭中心摆放着一张圆桌,桌的圆心正好是整 个山亭的中心。四周建筑都是以亭子为中心,又因为亭子是唯一不与走廊连接的建筑, 这样更能突出了山亭的中心地位。
园林分析之沧浪亭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布局
庭院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 成为外景,建筑绕山布置。因 葑溪河绕远而过,故未入其园 先借河成境。沧浪亭则外临清 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 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园 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 一半,借助“积水弥漫数十亩" 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 远的空灵的感觉
我眼中的沧浪亭
我眼中的沧浪亭
沧浪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中我最喜欢 的一个,园林中最全园景色简洁古朴, 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 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 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 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 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 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 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 乡诗意。
沧浪亭风格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1公倾,位于 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
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 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 气质古朴,体现出沧浪亭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
北宋诗人苏舜钦取意《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歌》:“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并自号“沧浪翁”, 生活恬淡自适。濯缨濯足,进退自如。 这里就体现了老庄尊崇的天道,即纯粹的自然之道。人应该 从自然山水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把自然的美与主体 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是把自然作为“道”的 “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待)
园林简介
北宋庆历年间(公园1044 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 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 水萦绕,遂以四万钱购得,始 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亭之水 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 亭曰:“沧浪亭”。后园几经 荒废。清康熙35年(公元1696) 重修,该修沧浪亭于土阜之上, 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 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沧浪亭 的布局基础。
沧浪亭造园特色分析

沧浪亭造园特色分析引言沧浪亭是中国苏州园林中的一座著名景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园林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文将对沧浪亭的造园特色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植物景观等方面。
1. 沧浪亭的历史背景沧浪亭建于北宋末年,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
它最早建于公元1044年,历经多次重建、扩建和修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2. 沧浪亭的园林布局沧浪亭占地面积不大,但其布局精致,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园内主要有“船山”、“榭山”和“山在船上”的景观,围绕着一座湖泊布置。
亭内还有小桥、曲径和假山,使整个园林充满了层次感。
3.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沧浪亭的建筑风格以典型江南园林的建筑形式为基础,融合了宋代建筑和明代建筑的特点。
主要建筑包括亭门、亭台、廊道、门墩等,采用了传统的青砖灰瓦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严谨、精细。
4. 沧浪亭的植物景观沧浪亭园内植被丰富多样,以湖泊为中心,周围种植了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
其中,著名的有樱花、杜鹃花、荷花等。
不同季节,园内的植物景色各异,给游客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5. 沧浪亭的特色活动沧浪亭不仅有着独特的园林景观,还有一些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
比如,每年的樱花季,园内会举办樱花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并参与活动。
此外,沧浪亭还定期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杂技表演、茶艺表演等,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6. 沧浪亭的旅游价值沧浪亭作为苏州园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之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对于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沧浪亭作为中国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植物景观和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通过对沧浪亭的特色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保护和传承沧浪亭的园林特色,同时结合现代化的需求,打造更加完善和独特的旅游景点。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
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 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 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 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5. 建筑特色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目录沧浪亭ຫໍສະໝຸດ 林文学赏析1. 简介 沧浪亭,坐落于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设计和建造融合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展示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2. 历史由来 沧浪亭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当时的苏舜钦被贬谪到吴中。他在那 里发现了一块约六十寻的空地,三面环水,没有民居,树木茂盛,与城市截然不同。于是, 他花费四万钱买下这块地,并在北岸筑亭,取名"沧浪亭",这源于他对"沧浪之水清 3. 园林布局 沧浪亭的布局特点是面水而筑,以山为主。大有"未主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门前"之感。 隔水相望,廊阁隐现,古木参天 4. 园林景观
-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 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 内108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 格独树一帜 6.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实为假山石洞,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 亭等建筑与之映衬 7. 面水轩 我以我眼看沧浪,谢谢观赏 感谢观看
沧浪亭文档

沧浪亭简介沧浪亭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建筑,位于苏州古城区的留园内。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沧浪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
历史沧浪亭建于明代,最初是一座供人休憩的亭子。
后来,在清代康熙年间,沧浪亭进行了扩建,并成为了留园的一部分。
康熙帝曾经多次到苏州游玩,并对沧浪亭赞誉有加。
他还亲自题写了沧浪亭的匾额,将其称为“沧浪亭”。
建筑风格沧浪亭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外观呈方形,每层高度逐渐减小。
亭顶采用重檐木结构,上覆琉璃瓦。
建筑材料都是精选的大理石和名贵的木材,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沧浪亭的内部结构也非常精致。
一进入亭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亭内的水池,水中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亭内宽敞明亮,装饰精美。
四壁上镶嵌着精致的木雕和砖雕,各种图案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园林景观沧浪亭与周围的园林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
亭外是一片空旷的草坪,绿草茵茵,给人一种宽广开阔的感觉。
亭内的水池则是园林的中心,池中种满了莲花和荷花,花朵盛开时,景色十分美丽。
沧浪亭周围的园林还有许多独特的景点,比如曲桥、乌篷船等,各具特色,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沧浪亭与留园的其他景点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旅游景区。
文化意义沧浪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学价值。
其次,沧浪亭是苏州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被誉为“园林之城”,拥有众多精美的园林。
沧浪亭作为其中的一座,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最后,沧浪亭还具有历史传承的意义。
它建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
它见证了苏州的兴衰和变迁,是苏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一、历史背景沧浪亭建于宋代,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的《沧浪亭记》,《沧浪亭记》中对于沧浪亭的描绘十分细致,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沧浪亭以其独特的水景、建筑布局和山石景观而闻名,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其历史因素使得沧浪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这也是沧浪亭时代特色的重要方面。
二、建筑风格沧浪亭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特色。
其建筑布局主要包括水景、建筑、园林、山石等元素,极富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强调“小家韵味”,以小挑担、小亭子、小楼阁、小廊庑来展示其独特的建筑特色。
沧浪亭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其在建筑上的布局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环境的特点,并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注重“山居水榭”的设计理念。
这使得沧浪亭的建筑风格更具有时代特色。
三、文化内涵沧浪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沧浪亭具有时代特色的重要方面。
在文化内涵方面,沧浪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例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其建筑风格、布局构造、园林景观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唐诗宋词、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等。
在沧浪亭中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气息,这一点也展现了沧浪亭深厚的文化历史和时代特色。
沧浪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因素使得沧浪亭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不仅体现在其历史价值上,更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上。
沧浪亭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时代特色也将随着历史的延续而变得更加明显。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浪亭将继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注:文字仅供参考】。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doc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doc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沧浪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
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
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
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事迹永垂史册.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
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
西北石柱上镌有对联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从闲吟亭循廊南行,有一小巧的建筑,名闻妙香室,室外植梅十数株,室内布置典雅,为主人读书处。
室名取自杜甫灯影照无眠,心清闻妙香。
宁静之夜,在此静心读书,香气沁脾,俗念顿消.看山楼在沧浪亭最南处,楼共三层,,楼下湖石崚峋,底层为印心石屋,四字为清道光皇帝所书。
沧浪亭资料

游览路线
画出游览路线沧浪胜迹坊石梁桥大门面水轩复廊观鱼处妙室闻香沧浪亭明道堂瑶华境界看山楼印心石屋翠玲珑仰止亭五百名贤祠清香馆御碑亭流玉潭藕香水榭
平面图展示一个景观一个动画一张观赏处的图片游览路线表示
沧浪胜迹坊
沧浪胜迹坊石碑坊原立于沧浪亭门前,三门四柱、檐角飞翘,显得古朴、庄严。是苏州唯一树有石牌坊的古典园林,现移至人民路口。
大门正面图平面图标示出来画作展示
面水轩
面水轩位处园北岸,此轩面北临流,貌似旱船,轩为四面厅,面积107.15平方米。
此处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取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
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像之说。
沧浪亭
此亭筑于山之岭,正四方形,面积31.36平方米,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
宋庆历间,文人苏舜钦始创,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而名。
今天我们看到的亭子,乃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宋荦抚所筑。
沧浪亭,方形平面,梁柱皆为石构,灰瓦歇山卷顶棚,四檐角高高翘起,显得古朴沧桑。
图片平面图展示剖立面
水系分析
沧浪亭之水不属于任一种,却是合二为一。葑溪河绕园而过,虽不是园中之物,但沧浪亭的景之美一半源于此。水是园林的围墙。园内沿河一条复廊,廊间墙壁上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漏窗,从园内透过漏窗往外看,可以看到园外河流,可谓“景外有景”。
廊墙分隔内外,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了一起,营造了山、水互相借景的效果,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
图片平面图展示
看山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
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
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
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事迹永垂史册.
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
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
西北石柱上镌有对联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
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从闲吟亭循廊南行,有一小巧的建筑,名闻妙香室,室外植梅十数株,室内布置典雅,为主人读书处。
室名取自杜甫灯影照无眠,心清闻妙香。
宁静之夜,在此静心读书,香气沁脾,俗念顿消.
看山楼在沧浪亭最南处,楼共三层,,楼下湖石崚峋,底层为印心石屋,四字为清道光皇帝所书。
楼四周植有各类名竹二十多种。
沿竹林小道西行,便见一座以竹命名的小轩翠玲珑,取自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珑。
室内布置简洁明了,家具均以竹节纹饰。
室内对联一副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苏州沧浪亭简介
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
沧浪亭造园艺术不同寻常,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
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参天,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
南面的明道堂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五百名贤祠中嵌有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五百多个人物平雕石像。
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1公倾。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洄,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
后园几经荒废。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移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
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外景为一体,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之一半后向南流去。
水流澄澈,鱼戏莲叶之间,夏日莲花盛开,一水皆香。
水上有曲桥斜渡,桥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
沧浪亭的面积约16亩,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
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
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沧浪亭花窗样式颇多,据说全园有108式,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
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构作精巧,是苏州园林花窗的典型。
园中有景点明道堂、见山楼、清香馆。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
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沧浪亭记》。
自号沧浪翁。
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人称韩园。
元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庵建韩蕲王祠。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复构沧浪亭于山上,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道光年间,增建五百名贤祠,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
隆然高耸。
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
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
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
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
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传说到过沧浪亭的人都知道,在沧浪亭,流传着这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