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合集下载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10-9 22:34:52 中国地产网60年甲子风云,岁月变幻。

重庆历史上大致经历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

透过几经扩容的规划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1980年开始编制、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是重庆市首个法定规划。

此次规划的重点仍然放在渝中等主城区范围,核心面积102平方公里,范围为9区12县城镇区。

这一规划体制,一直持续至重庆直辖。

“1983版总规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明确城市的性质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体现了当时专家的远见;确立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分为14个组团,一个中心,四个副中心。

”张远介绍。

不过,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1983版总规因此仅仅局限于南山和歌乐山之间的300平方公里。

“直辖新总规”的硬伤1998年版总规是重庆直辖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

但1998年版总规编制其实始于1993年,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上首次引入“都市圈”概念。

“都市圈”范围东起迎龙、南彭,西至缙云山、白市驿,北起北碚、两路、鱼嘴,南至西彭、一品,面积约为2500平方公里,突破了铜锣山、中梁山两山屏障,扩城速度明显加快。

但由于对城市空间发展时序和速度缺乏引导,1998版总规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变化准备不足,在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改善力度不够,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03年重庆准备再次修编城市总规时,主城人口规模已超过500万,集中居于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旧城区,城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4000人。

由于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加剧了城市环境压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一座城市的成功往往来自规划的成功。

60年甲子风云,岁月变幻。

重庆历史上大致经历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

从“以半岛为中心、沿江两岸60平方公里”,到现在主城区的5473平方公里;从局限于南山和歌乐山之间,到突破两山阻隔的蔓延……透过几经扩容的规划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新石器时期,农业逐渐发展,到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低下,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墩上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由于多水潮湿,还发现高出地面的桩上建筑。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仰韶龙山文化说明公元前22世纪的夏代以前仍为原始社会,如财产公有及禅让制度等。

廓,有屋顶并一边有墙。

夏代就有“筑成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龙山文化,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半穴居的住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在这些穴居住室之间,还长间有一些制陶制骨冶铜等场地。

城池包括宫室,庙宇,住宅,坟墓,土穴,窖和地牢,方圆皆离宫别馆,绵延100余公里。

房屋结构,茅茨土阶○2殷墟(安阳小屯)一小屯村为中心,发现大量的》土房屋台基,这是当时公式建筑群的遗址。

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长达5公里。

王宫的外围有密集的居住遗址,可能为小奴隶主或自由民的住宅。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有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

可知当时已注意朝向及日照。

发现有半穴居,还有穴及竖穴。

发现一长20米,宽10米,深2.8-3米的窖,为圈牛的牢,还有深7-8米的窖,有上下脚窝,可能是关罪犯或奴隶的牢。

重庆市历年城市规划介绍

重庆市历年城市规划介绍

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
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
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
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
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
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三大城镇群
三大城镇群具体划分
• 第三个层次是市域,即8.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以 产业布局为依据,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旅游开发为动力 ,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 、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结 构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 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 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
83版城市规划——多中心、组团式(14组团、一中心四副中心)
四、98版城市规划
• 本次总规于1993年开始编制,1998年获国务院批准。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
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
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
,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
城市概况
城市性质
重庆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 贸易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 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和中心。
一、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1946年)
规划提出了疏 散市区人口, 降低人口密度, 发展卫星城镇 的设想,并规 划了12个卫星 市,18个卫星 镇,和12个预 设卫星市镇。
总结:创新与特色
• 本次规划从全国、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发展的角度研 究重庆的地位、作用和性质;从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目标中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依据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资源配置和协调 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 施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抗战时期的中国战时住宅与城市规划

抗战时期的中国战时住宅与城市规划

抗战时期的中国战时住宅与城市规划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迎来了艰苦的抗战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战时住宅和城市规划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战时期中国的战时住宅与城市规划,旨在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特点与背后的逻辑。

一、战时住宅的需求与特点战时住宅是指用于满足战时人民居住需求的建筑物。

在抗战时期,战争带来的冲突和破坏导致大量的居民失去了家园。

同时,从战时需求出发,住宅也需要兼顾军事需求和居民生活需求。

因此,战时住宅在功能和设计上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战时住宅需要具备抗日军事需求。

由于日军的频繁轰炸和破坏,人民需要能够提供基本防护的住宅。

这导致了疏散的普遍实施,人们纷纷涌向避难所和地下室。

此外,战时住宅还需要与其他军事设施相连,以便于军队的协同作战。

其次,战时住宅在材料和建造方式上具有限制。

由于战时物资短缺,建造战时住宅所需的材料常常紧缺。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人们开始采用简易材料如石块、竹子和沙袋来搭建临时住所。

这种灵活的建造方式既可以满足住宅需求,又能够节约珍贵的资源。

最后,战时住宅需要考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尽管在战争阴影下,人们依然需要居住、工作和生活。

因此,战时住宅还需要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厨房、厕所和供暖。

二、抗战时期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应对抗战时期的城市规划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战争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损毁和混乱,例如道路、桥梁和电力供应等。

这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重建基础设施的同时考虑城市的整体布局。

其次,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市面临着空间和资源的压力。

大量灾民以及从前线撤退的军队需要在城市中找到一个安全的住处。

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合理规划土地、住宅和公共设施,以满足这些人口的需求。

另外,抗战时期的城市规划还需要考虑军事防御的需求。

由于与日军的长期抗争,城市需要布置防空洞、防空堡垒、隐蔽掩体等设施,以保卫城市不受敌军的侵袭。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进行城市规划。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摘要:重庆是年青的直辖市,也是抗战时期的陪都。

二战期间作为盟军远东反法西斯司令部所在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抗战文化遗迹和陪都文化遗迹。

其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分析了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开发现状,提出了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重庆抗战文化;陪都文化;旅游开发重庆简称渝,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陪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而蜚声海内外,这种带有历史烙印的知名度,令许多城市望尘莫及。

八年抗日战争,给重庆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抗战陪都文化遗迹,既有实物的,也有文献记载及民间流传的。

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富有价值和代表性,是重庆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重庆的抗战陪都旅游文化开发,以前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教育,成功开发出了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题的景区和线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呼声日增,也有一些大的动作,比如修建黄山抗战遗迹博物馆和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等。

然而,由于在认识上还不到位,对这项工作还是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旅游开发仅限于遗迹的保护和开发。

由于保护和开发不得力,致使不少抗战陪都遗迹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毁损、破坏严重。

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端正认识、创新思维、科学规划、系统管理。

否则,重庆丰富的抗战陪都文化遗产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

一、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1.重庆是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还是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

因此,重庆抗战陪都旅游文化的开发,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彰显中国融入世界主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地位,还有利于两岸达成共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抗战陪都文化是重庆人民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好好加以保护和弘扬,警醒后世。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2007-08-14 14:41:54)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标签:学习公社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陪都十年计划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

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

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

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重庆市历年城市规划介绍

重庆市历年城市规划介绍

总结:创新与特色
• 本次规划从全国、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发展的角度研 究重庆的地位、作用和性质;从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目标中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依据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资源配置和协调 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 施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主城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 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 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 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 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 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 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 区。
பைடு நூலகம்
一个中心、六个副中心、十六个组团
一圈了两翼
• 2007年在5月27日结束的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 上,“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正式敲定。着力打 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 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 南地区“两翼”。“一圈两翼”成为重庆规划新 的格局。
• 第三个层次是市域,即8.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以 产业布局为依据,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旅游开发为动力 ,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 、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结 构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 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 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
Then End
Thank you ! ! !
五、2007年以来
• 重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主城,即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约600平方 公里的地区。分为三个片区、十二个组团,继续保持“多 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 体分隔,是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

传承与创新_抗战陪都文化建筑风格探索与实践_重庆市委礼堂改造设计项目

传承与创新_抗战陪都文化建筑风格探索与实践_重庆市委礼堂改造设计项目

2013.N0.建筑是城市个性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人文资源,在传统文化历史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将城市建设的经济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并凸显城市独特风格,已经成为内陆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对重庆这个新兴直辖市而言,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道路,打造富有自身城市特色的人文空间是设计者的重要责任。

1挖掘人文历史传统,打造重庆本土风格重庆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90年开埠以后。

随着重庆海关的设立,欧洲国家开始入侵西南腹地的经济文化,西方工程设计技术,新型材料应用等随之传入西南内陆。

重庆城市发展“得风气之先”,优秀近现代建筑冠于全川。

抗战时期陪都地位的确立,更促进了城市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后来的红岩风格、西南局风格建筑都成为了重庆本土独有的风格,并且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建筑群落。

对这几种特色建筑风格加以发掘与再利用,凸显西南城市的历史风貌,对于重塑城市空间人文气场不无裨益。

陪都时期成就了近现代重庆建筑的精华。

这些作品打破了照搬西方设计图纸,且必须由外国设计者监造的格局。

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后,反法西斯指挥中心在重庆设立。

大批海归建筑专家、学者也纷纷迁往重庆开设事务所,入渝高校大量培养建筑技术人员。

此后,重庆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将西方理念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着眼实用。

对当时陪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

国难关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城市建设必须尽可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同时也必需满足基本的审美要求。

为此,设计者在建筑选址、材料取舍、规划设计上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势就形,成功筑造了一大批优秀建筑。

这些建筑既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建国后的学校、科研、政府办公楼的设计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沿袭和发展。

陪都建筑所具有的典型的中西结合或中西混合的风格,在目前现存的许多旧建筑中,仍可以切身感受到。

这些建筑糅合中西,并加以发挥,呈现出多种品貌:政府办公楼多采用砖石材料,庄重典雅,简洁质朴,稳妥牢固;官邸别墅依山就势,砖木结构居多,突出实用和审美;民居建筑简而易行,竹木材料大量使用,滨江、山地吊脚楼相得益彰……各阶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组合成了重庆的独特城市风貌,成为重庆自己的时代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从现状 矛盾和解决方法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保护原则与 发展模式。
杜莉莉等人[9-12]对重庆的建筑、地理开发、城市形态、近代历史进行了研究, 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战时重庆的城市问题突显,其中关于环境卫生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排污能 力差,污水横流,难以行路。1938 年,市政府工务局以罗竟忠的设计方案对重 庆下水道进行新修或修复,如:对学田湾、国府路、林森路等路段进行修建和维 护,在不同的地方设进水口、检查井、排水沟渠等。1945 年,市政府卫生工程 委员会对市区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逐一汇总如旧排水沟 104 条,总长 40km;进
1.2 研究框架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本论文的背景和学者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主要 框架内容以及术语说明。 第二章,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面的主要建设规划内容。从城市马路建设、 铁路建设、公路建设航空建设,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旧城改造方面的主要建设规划内容。从市内交通、城外道路、公交 线路方面进行阐述,以及相关的发展。 第四章,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法规调控、新增城市分区、 城市管理方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第五章,城市建筑方面的主要建设规划内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对当时的 建筑特色进行解释。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可以深入的研究方向。
XX 大 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学 院: 学 系: 专 业: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计 软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地理

201x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摘要
重庆抗战时期的城市发展建设有许多特色,现代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城市规划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城市向前发展需要考虑的重点,本文结 合战时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旧城改造、城市规划与 建设管理、城市建筑等四个方面对重庆陪都时期的规划与建设进行发掘,以及其 分别对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作用进行说明。以史为鉴,为重庆今后的城市规划与 建设,建立具有地域意识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的历史依据,以 此更好地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都市计划法》:1939 年,国民政府立法院颁布《都市计划法》,规定城市 功能分区的划分,按住宅、商业、工业、行政、文化等特点规划设计;规划道路 系统与水陆交通;规划公用事业及上下水道;规划土地分区与使用;规划市区内 中小学及体育、卫生、防空、消防等公用地设置地点及环境生态保护等。[3]
《重庆市建设方案》:1939 年 12 月,成立“大重庆市建设期成会”,负责大 重庆的调查与计划工作。1940 年,制定《重庆市建设方案》。方案提出提出关于 城市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的幵发等发展计划,如确定市区建设计划、修建螺旋形 马路干线、修建地下隨道及过江铁桥、改善及增建交通工具等,开始战时城市建 设。[2]
3 旧城改造
1930-1940 年代,重庆城市的辖区面积增长了 3 倍多。[3]城市的迅速膨胀与 原有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对此,市政当局觉得以发展 城市道路、交通来带动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并对 1930 年代的城市规划作了较 大的调整。
3.1 市内交通
重庆道路狭窄,城市空间狭小,容易引起火灾。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 人口膨胀,临时住宅密集于城内,又缺乏公园、广场等疏散地,加重火灾的危险。 遭遇日机的轰炸,极易引起城市火灾的蔓延。这一时期的旧城改造,主要体现在 “御灾救火”的层面。其中,御灾主要表现在防御火灾的蔓延,通过开辟火巷改 善市内建筑密集的状况;救火主要表现在积极应对空袭造成的火灾,通过新建市 内马路沟通上下半城的联系,利于疏散和救火措施的实行。
1940 年代以前,老城内只有 2 条马路连接上下半城,一是由过街楼至南纪 门,一是两路口经南区马路至菜园坝,交通非常不方便。为沟通上下半城,市政 府组织修建南纪门至较场口的一段马路,工程造价约 20 万元。1941 年 4 月,该 路正式通车使用。
在贯穿市中区干道和南区干道的基础上,继续延长中区干道到朝天门,同时 通过打铜街和新修的凯旋路、中兴路等把中、南干道连为一体,形成经纬交织的 交通路网,联系上下半城,形成整体的市区格局。
3.4 城市给水和排水
1937 年 10 月,成立重庆市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为市区供水。设水管 总长 35000 公尺,设售水站 10 处。到 1945 年,售水站共有 29 处,专用户 3000 户,日售水量约 13000 吨。期间,陆续建成沙坪坝渝西自来水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李家沱给水公司、北碚水厂等。
与之同时,有很多学者对重庆的抗战时期的城市发展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张涛[2]回顾抗战时期以前重庆与长春城市发展史,包括重庆 1891 年开埠、 1921 年设商埠督办、1927 年重庆建市等时期城市建设管理与城市建设史;以及 长春宽城子老城、俄国宽城子铁路附属地、“满铁”铁路附属地、商埠地等区域 城市建设管理与城市建设史。谢璇[3]从重庆约开埠到自开埠、从军政到民政、从 商埠督办到新市制等多条线索,论述了重庆战前、战时、战后的近代城市演变过 程,揭示了重庆近代城市规划始于“以新市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的规划模式; 从“开埠时的外来冲击到设市后的局部规划、战时的应急规划和陪都的总体规划” 的规划发展过程;从“城市规划行政到防空城市规划、欧美规划理念导入、乡村 近代化建设、城市规划职业”的城市规划特点。李珊珊[5]以重庆市中央公园的空 间为研究对象,利用亨利列菲伏尔空间认识三维度的理论模型,从物质空间维度、 社会空间维度和观念空间维度三重维度对中央公园的空间演变进行梳理。郭小兰 [6]以重庆陪都时期的建设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分 析,将制度、技术、人才、教育以及历史文物保护这五个方面作为主要框架体系, 来论述重庆陪都时期建设发展的进程。郭建[7]从范型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人在中国 的城市规划活动进行研究,着重考察和探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源与流,以期 更清晰的把握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演变的历史脉络,总结近代城市规划实践的经验 教训,探求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演变发展的规律。黄玺[8]主要运用了目前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研究理论了,在广泛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
关键词:重庆 战时 陪都时期 城市规划建设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学者对于城市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邹涵[1]采用文献调研、
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回顾国际政治、经济流变背景下的 香港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实践的内容、规划管理机构的发展演变, 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1 城市马路建设
作为山城,重庆的地势起伏较大,城市道路多为截截路、梯连坎、坎接巷, 错综复杂。针对 1930 年代的城市路况,国民政府提出“切实筹划,彻底改善” 的原则,实行“道路网计划”的方法[2],以增大交通流量为主要目的。以发展市
2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铁路的建设为交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3 公路建设
1939 年,四川公路局将将重庆北碚、歌乐山、青木关等地的公务班车逐渐 发展成固定营业路线。1941 年 8 月,成立重庆市公共汽车管理处,统一管理、 调度市区和近郊的公营公共汽车。1939 年 10 月,成立商营客运汽车公司,到 1942 年,全市营运客车达到 60 万余辆。公路的发展,使得物资的迁移,大部分依靠 公路,居民的生活交通也更加依赖公路,促进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2.4 航空建设
重庆的民用航空始于 1931 年,开辟汉口至重庆的航线。1933 年 6 月,开辟 重庆至成都的航线。1935 年 4 月,中航公司开通重庆至昆明航线。随着多条航 线的开辟,重庆原有的珊瑚坝机场不能适应航空业的发展。且因该机场地势低,
3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每年涨水季节被淹没。1936 年 3 月,中航公司决定修建九龙坡机场。经过专业 人士的勘察,7 月动工。自此,重庆有广阳坝、珊瑚坝、九龙坡 3 个机场。机场 的修建,航线的开通,促进城市的发展。
4
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水口 350 个,排水口 16 个,污水分别排入长江和嘉陵江。这些调研资料,为 1946 年重庆下水道的建设与整治提供了基础。
4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4.1 法规调控
限于本文篇幅以及资料搜集内容的不足,以下罗列一些重庆战时陪都时期相 关建设规划的法规以及一些机关结构的具体做法。
郊道路、完善市区道路为重点,成立三个工程技术部门如:道路工程规划、测量 和验收,并设置三个测量队具体负责相对应的内容。对新建或改建的道路,采取 拓宽取直、合并成新马路的方法:对原有道路釆取调整与修改的方法。所需费用, 以国家补贴和使用单位相结合。
1938 年初,修筑市区的三大马路,即由临江门经定远门达劝工局段;由段 牌坊经玉带街、雷公阻、三圣殿达磁器街段;由临江门沿嘉陵江而上达大溪沟段。 8 月,市府又令工务科会同马路工程处翻修城区都邮街、关庙街、较场口、大、 小梁子等支马路。至此,重庆城区干、支线系统基本形成。
3.2 城外道路
以西郊(即两路口以西至沙坪、山洞、杨家坪一带)地区的开拓发展为重点, 相继修筑佛图关→新桥、佛图关→九龙坡、小龙坎→杨公桥、山洞→白市释等公 路,同时修建通往广阳坝、珊瑚坝、九龙坡、白市释 4 个机场的城郊道路。这样 一来,城市外部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并促进卫星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3.3 公交线路
2.2 铁路建设
成渝铁路:1936 年 3 月,成立“川黔铁路特许股份有限公司”,先修筑成渝 线及内江至自流井支线。1937 年春开工,计划 2 年半时间修完。后因抗战,仅 完成渝永(川)段部分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