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

二、:《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

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

《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三、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

“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球远近)的辩论。

四、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2、朗读指导(注意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强调:知=智读音zhì3、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1)日中:(2)决:(7)其(3)及:(4)车盖:(8)为(5)则:(6)探汤:(9)乎4、通译课文三、合作探究1、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2、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两小儿辩日》一、引入导学1.1 导入背景知识《两小儿辩日》是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经典短篇小说。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背景。

1.2 目标导学•了解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了解狭义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二、课文解读2.1 内容概述《两小儿辩日》讲述了明代时期两个小孩的争论故事。

故事中,大儿子和小儿子为了争夺一个竹筒而争执不休,但最终找来了父母评判。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家庭关系、争论的方式和解决争议的方法。

2.2 文章结构分析《两小儿辩日》的文章结构非常简单明了,主要分为引子、争论和转折三个部分。

•引子部分:通过对两个小孩的背景的描述,引起读者的兴趣;•争论部分:两个小孩为了竹筒的使用权而进行激烈的争论;•转折部分:父母以及乡邻的介入,解决了两个小孩之间的争执,也给了他们一个宝贵的教育机会。

2.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查字典:遇到生僻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获取准确的意思;•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通常省略主语和宾语,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注意标点:文言文的标点规则不同于现代汉语,需要注意掌握。

三、纵向拓展3.1 文学常识《两小儿辩日》属于明代狭义小说,它有如下特点:•描写生活:以描述当时社会真实的生活为主要特征;•短小精悍:篇幅短小,情节简洁明了;•叙事真实:通过对人物对话和行动的描写,展示明确的事件发展过程。

3.2 阅读策略•注重细节:注意文中对人物、环境、描写的细节信息,帮助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分析其心理活动;•比较对话:对话是故事的主要展开方式,通过对对话的分析,理解人物的观点和态度。

四、横向拓展4.1 联系现实生活故事中两个小孩的争吵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解决争论并保持友好的关系。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教案:《两小儿辩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论语·八佾》篇,内容讲述了两个小孩辩论日出日落的现象,借此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天文、自然的态度和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两个小孩辩论日出的方向和时间的差异;2. 孔子对于辩论的评述和解释;3. 学生对于辩论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古代儒家对于天文、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态度;3. 学生能够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难点:对于古代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对于辩论形式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原文和翻译;2. 辩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日出日落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于天文、自然的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对于日出日落的现象有哪些认识和解释。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 学生跟读课文,巩固记忆。

三、辩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句子;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辩论的形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进行辩论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课堂练习纸,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2.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个别指导;3.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后续学习的建议。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1. 两个小孩辩论日出的方向和时间的差异;2. 孔子对于辩论的评述和解释;3. 学生对于辩论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6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6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6篇《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16篇)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16篇)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16篇)《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链接:《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

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

《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盘盂孰汝2、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日中:决:及其:为:则:探汤:乎:二、合作探究1、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2、理由呢?3、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4、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能实话实说,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5、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三、拓展:1、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2、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四、展示《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设备。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

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

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知乎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寓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着的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字、词;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掌握课文的大意;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一、情景预设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孔子对他了解多少?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q ū fù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有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说的一些话也广为后人传送。

那么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小儿辩日》。

2、出示题目:《两小儿辩日》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3、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篇文言文的朗读。

(听完后,好,现在大家把课文读一遍。

)二、探索发现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根据课后注释,翻译课文。

2、两小儿讨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时,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是什么?3、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了什么呢?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天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A、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

谁能根据课后注释翻译课文,每人只能翻译一句话。

大家一定要把握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谁当第一个?同学们真的是太厉害了。

(解决第一小题)B、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小题:一个孩子“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围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1、会写“辩”字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是又高兴又激动。

你们呢?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呀?那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知道吗?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伯牙绝弦》《书戴嵩画牛》)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先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顺,最后把文章内容读懂)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引导:同学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完成的请放下,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次比赛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言文,通过两个小孩对太阳远近的辩论,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对真理的追求。故事中,两个小孩分别依据太阳的大小和感觉的冷热来判断太阳的远近,体现了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而孔子作为大学问家,面对两个小孩的辩论,却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这说明了知识的无穷和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两个小孩的辩论也启发我们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勇于探求真理。这些道理和启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