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两小儿辩日》一、引入导学1.1 导入背景知识《两小儿辩日》是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经典短篇小说。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背景。
1.2 目标导学•了解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了解狭义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二、课文解读2.1 内容概述《两小儿辩日》讲述了明代时期两个小孩的争论故事。
故事中,大儿子和小儿子为了争夺一个竹筒而争执不休,但最终找来了父母评判。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家庭关系、争论的方式和解决争议的方法。
2.2 文章结构分析《两小儿辩日》的文章结构非常简单明了,主要分为引子、争论和转折三个部分。
•引子部分:通过对两个小孩的背景的描述,引起读者的兴趣;•争论部分:两个小孩为了竹筒的使用权而进行激烈的争论;•转折部分:父母以及乡邻的介入,解决了两个小孩之间的争执,也给了他们一个宝贵的教育机会。
2.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查字典:遇到生僻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获取准确的意思;•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通常省略主语和宾语,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注意标点:文言文的标点规则不同于现代汉语,需要注意掌握。
三、纵向拓展3.1 文学常识《两小儿辩日》属于明代狭义小说,它有如下特点:•描写生活:以描述当时社会真实的生活为主要特征;•短小精悍:篇幅短小,情节简洁明了;•叙事真实:通过对人物对话和行动的描写,展示明确的事件发展过程。
3.2 阅读策略•注重细节:注意文中对人物、环境、描写的细节信息,帮助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分析其心理活动;•比较对话:对话是故事的主要展开方式,通过对对话的分析,理解人物的观点和态度。
四、横向拓展4.1 联系现实生活故事中两个小孩的争吵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解决争论并保持友好的关系。
《两小儿辩日》 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3、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勇于探索的精神。
4、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理解文意。
(2)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及论证思路。
2、难点(1)体会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从文中得到启示,培养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讨论法:小组讨论两小儿的观点及理由,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归纳法: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和争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看看古代的两个小孩是如何围绕太阳展开辩论的。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自主理解文意。
2、小组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3、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四)理解内容1、两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3、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为什么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因为两小儿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孔子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五)深入探究1、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到他们怎样的精神?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不能决也,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承认自己的无知。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16篇)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16篇)《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链接:《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
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
《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盘盂孰汝2、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日中:决:及其:为:则:探汤:乎:二、合作探究1、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2、理由呢?3、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4、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能实话实说,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5、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三、拓展:1、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2、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四、展示《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设备。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
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
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知乎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寓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着的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列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两小儿辩日-《列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出自《列子》一书。
本文将通过学生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围绕两个小孩展开辩论,一方代表阳明,主张“太阳是白的”,另一方代表阴阳家,主张“太阳是黑的”。
两小儿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辩论。
三、故事内容1. 阳明派的小孩认为太阳是白的,因为太阳会照亮世界,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2. 阴阳派的小孩认为太阳是黑的,因为太阳在晚上下山了,黑夜降临了,所以太阳是黑的。
3. 两小儿在争论中,家长出来解释,告诉他们太阳其实是黄的,因为太阳在升起和落下的时候都呈现出金黄色。
四、故事意义1.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和思考,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辩论和思辨的传统。
2. 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要用心去观察世界,不要一味地相信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3. 故事中的两小儿通过辩论,最终得到正确答案,也提醒我们要善于沟通和交流,不要因为意见不同就产生矛盾。
五、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
2.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思辨传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世界,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述故事背景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测故事的结局。
2. 学习:逐段解读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各个角色的观点和态度。
3. 辩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一方代表阳明派,一方代表阴阳派,辩论太阳是什么颜色。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辩论过程中的争论点和结论,让他们思考正确答案的原因。
5. 拓展:通过讨论其他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七、课堂实施1.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组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太阳的颜色是什么,每组派代表进行辩论。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前置知识在学习本文之前,需要了解以下知识:•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和典故•反讽和讽刺的概念阅读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的目标如下:•了解《两小儿辩日》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中出现的成语和典故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小说中的反讽和讽刺手法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意义正文1. 《两小儿辩日》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两小儿辩日》是中国明代作家贾仲明创作的小说,讲述两个少年童谣和万庆,就到底是日出东南、日出东北谁先的问题进行辩论的故事。
他们的辩论非常激烈,但最终没有分出胜负。
故事通过两个孩子天真无邪的辩论,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弊端,暗喻吏治腐败、科举制度不公等问题,展示了普通百姓对社会风气不满的态度。
2. 小说中出现的成语和典故在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成语和典故,其中最常见的是“黔驴技穷”的典故。
当时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他们买得起的牲口只有黔驴这种低价劣质的牲畜,因此“黔驴”在当时成为了“贫穷、粗鄙”的代名词。
而“技穷”则是指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无能为力的状态。
因此“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做事没辙,无法解决问题。
此外,在小说中还出现了很多典故和成语,例如“束之高阁”、“一叶之障”等,这些成语和典故在当时都是家喻户晓的常用语,通过阅读本篇小说,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反讽和讽刺的手法和批判意义小说中的反讽和讽刺手法十分巧妙。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小孩子的童谣看似天真无邪、无伤大雅,但却是一个有深意的讽刺。
童谣中的“日出东南、日出东北谁先”,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上的科举制度不公,南方的秀才难以通过科举考试,而北方的士子更容易得到生计。
童谣中的“黄粱一梦”则是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一考定终身”,并暗示着科举出身的官员对政治事务的无能和官场的浮躁。
因此,《两小儿辩日》不仅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童话故事,还暗藏着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传承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围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1、会写“辩”字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是又高兴又激动。
你们呢?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呀?那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知道吗?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伯牙绝弦》《书戴嵩画牛》)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先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顺,最后把文章内容读懂)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引导:同学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完成的请放下,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次比赛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翻译全文
总结词
理解文章内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过翻译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理解文章主旨
总结词
领悟思想内涵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以及两小儿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和思维 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详细描述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即支持或反对辩日),并要求学 生在课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加深
对辩日问题的理解。
角色扮演:模拟辩日场景
总结词
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辩日的场 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有助 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两小儿辩日》导 学案
汇报人: 2024-01-03
• 课文导入 • 课文阅读与理解 • 深入探究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后作业与拓展
目录
Part
01
课文导入
故事导入
总结词
通过讲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 铺垫。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与太阳有关的故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引导学生 思考太阳在故事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自然地引入《两小儿辩日》的主题。
孔子在辩日中的角色与态度
孔子的角色
孔子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旁观者 的角色,他并没有直接参与两小 儿的辩论,而是选择观察和倾听 。
孔子的态度
孔子对于两小儿的辩论持开放和 尊重的态度,他并没有轻易给出 自己的观点,而是鼓励他们继续 探讨。
从辩日看古代儿童的特点
好奇心强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 间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预习单
一、熟读课文,日积月累
1.根据注释和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2.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
辩斗:故:以:去:日中:
车盖:及:盂:为:
沧沧凉凉:探汤:决:孰:汝:
3.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可以适当加上动作。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二、我的视角
1.读了课文,针对文章题目和内容,我最想研究的问题是:
2.我查找相关科学资料,能帮助孔子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汤问》是_列子_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_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来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共学单
延学单
1.自己策划一个话题,学习“两个小儿”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邀请老师、同学或家长参与辩论。
2.延伸阅读
学弈(1)
弈秋(2),通国(3)之(4)善弈者也。
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
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
为(18)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注释:
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