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小古文100篇
小古文100篇精编及译文-配图-注释-注音

小古文100篇精编及译文-配图-注释-注音小古文一百篇(1-10)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r ǔ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l í茅m áo 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zh ū,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sh èn 捷ji é。
3、芦花水滨b īn 多芦l ú荻d í。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ɡěn ɡ直立。
荷叶形圆。
茎j īn ɡ横泥中,其名曰藕ǒu。
藕有节,中有孔,断du àn 之有丝。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y ì。
其瓣b àn 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zh ě、或红。
种类繁f án 多。
性耐寒,严霜既j ì降,百花零落,惟w éi 菊独盛。
注释: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②其:它的.③或:有的.④惟:只有.⑤赭zhě:红褐色译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种类繁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组天的魔m ó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w ù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s àn,明月初出。
译文:今天天空阴沉,清晨的雾渐渐变浓。
细密的雨如丝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
微风吹散了云,明亮皎洁的月亮开始显露出来。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m í漫m àn 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w èi 暮m ù归林。
(完整版)小古文100篇+注音+注释(上册——第二组)

第d ì 二èr 组z ǔ 天ti ān 的de 魔m ó 术sh ù6、雨y ǔ今j īn 日r ì 天ti ān 阴y īn ,晓xi ǎo 雾w ù 渐ji àn 浓n ón ɡ,细x ì 雨y ǔ 如r ú 丝s ī。
天ti ān 晚w ǎn 雨y ǔ止zh ǐ,风f ēn ɡ 吹chu ī 云y ún 散s àn ,明m ín ɡ 月yu è 初ch ū 出ch ū。
译文:今天天空阴沉,清晨的雾渐渐变浓。
细密的雨如丝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
微风吹散了云,明亮皎洁的月亮开始显露出来。
7、雪xu ě冬d ōn ɡ 日r ì 严y án 寒h án ,木m ù 叶y è 尽j ìn 脱tu ō,阴y īn 云y ún 四s ì布b ù, 弥m í 漫m àn 天ti ān 空k ōn ɡ,飞f ēi 鸦y ā 千qi ān 百b ǎi 成ch én ɡ 群q ún ,未w èi 暮m ù 归ɡu ī 林l ín 。
夜y è 半b àn ,北b ěi 风f ēn ɡ 起q ǐ,大d à 雪xu ě 飞f ēi 。
清q īn ɡ 晨ch én ,登d ēn ɡ 楼l óu 远yu ǎn 望w àn ɡ,山sh ān 林l ín 屋w ū宇y ǔ,一y ì 白b ái 无w ú 际j ì,顿d ùn 为w éi 银y ín 世sh ì 界ji è,真zh ēn 奇q í 观ɡu ān 也y ě。
小古文100篇与注释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文言文小短文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经典小古文100篇

经典小古文100篇经典小古文100篇1.《关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离骚》:登彼北山,采其蕙芷;于以采之,挹涉东海。
3.《庐山谣》:庐山谷中道路长,崔嵬势若飞龙狂;左侧立峰绝壁小,右方回河大海浪。
4.《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0.《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赤壁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桃花源记》:初至轩辕,问曰:“里有仙人无?”答曰:“有。
”“如何得至?”答曰:“枫叶泛舟,日暮而至。
左右山高,中有一口渊。
渊口紫气蒸腾,往往飞下白鹿,止善人取之,可以与众同乐。
”14.《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5.《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6.《滕王阁序》:臣心既灵,又闲。
故作此篇,兼怀左迁至蓝田县久客故人。
清旦,有客从外来,道问山盟旧事,殆辞。
17.《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神曲》:在理论中,我们不能分辨物态的存在方式,因为这些存在方式(如像心态和左右)都是基于我们早已信仰、已接受的智觉规范的。
19.《左传》:天监鸣动,灵士惊骇,惟伯奇曰:“此复为赵且乐邪?”臧文仲曰:“知之至乎哉!”20.《右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小古文100篇(图文并茂版)

37. 道与德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小古文一百篇
38. 君子与小人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儿骄而不 泰。”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小古文一百篇
16. 读书需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 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 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 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 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小古文一百篇
17.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 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 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 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小古文一百篇
18. 称 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 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 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 则象重 可知矣。”
小古文一百篇
19. 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 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小古文一百篇
33. 怀素写字
•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 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 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 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 之再三,盘板皆穿。
小古文一百篇
34. 王冕好学
•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 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 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 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 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小古文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完整版)小古文100篇带翻译

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译文:我们在草地上一起放风筝,你走在前面,我跟在后边!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译文:在乡下的农村,都是用茅草搭盖的房屋和用竹子围城的篱笆。
这个村子建在小河边,小河边栽有几棵杨柳树,中间也穿插了桃树和李子树.在树木简有一对燕子,身形矫捷,忽高忽低的飞来飞去……3、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水的旁边生长着许多芦荻,秋天的时候开花,一片白色,秋风吹来,花像雪一样飞舞着。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译文:在菊花盛开的时候,清香四处散发。
它的花瓣,有的像细丝,有的像鸟雀的爪子.它的颜色,有黄、有白、有褐、有红,种类繁多。
菊花的特性,能经受寒冷,寒霜降落以后,许多花凋谢了,只有菊花在盛开。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译文:今天的天气阴了下来,大雾渐渐的变浓了,雨如丝线般细.晚上,雨不下了,风儿吹走了乌云,月亮又绽放了光芒。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放风筝已背过()已背熟()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吾后行。
2、乡村已背过()已背熟()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已背过()已背熟()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已背过()已背熟()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已背过()已背熟()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6、雨已背过()已背熟()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已背过()已背熟()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已背过()已背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已背过()已背熟()一日一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10、猫捕鱼已背过()已背熟()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已背过()已背熟()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已背过()已背熟()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
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3、五官争功已背过()已背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14、读书已背过()已背熟()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15、读书有三到已背过()已背熟()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16、读书须有疑已背过()已背熟()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7、铁杵磨针已背过()已背熟()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8、称象已背过()已背熟()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 则象重可知矣。
”19、道边李苦已背过()已背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0、破瓮救友已背过()已背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1、孔融让梨已背过()已背熟()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22、守株待兔已背过()已背熟()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3、揠苗助长已背过()已背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4、狐假虎威已背过()已背熟()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5、南辕北辙已背过()已背熟()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26、盘古开天地已背过()已背熟()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27、夸父逐日已背过()已背熟()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8、共工触山已背过()已背熟()昔者共工与颛(zhuān)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覆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9、刑天舞干戚已背过()已背熟()刑天与帝争神。
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30、舜耕历山已背过()已背熟()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31、欧阳苦读已背过()已背熟()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ǚ)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32、推敲已背过()已背熟()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zhuó)“推”字,又欲着“敲”,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é),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yǐn)前,岛俱对所得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于并辔(pèi)而归。
流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33、怀素写字已背过()已背熟()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ān)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34、王冕好学已背过()已背熟()冕(miǎn)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5、宋濂(lián)嗜(shì)学已背过()已背熟()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6、学习已背过()已背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由!诲(huì)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7、道与德已背过()已背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8、君子与小人已背过()已背熟()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39、意志和品质已背过()已背熟()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0、孝已背过()已背熟()孟懿(yì)子问孝。
子曰:“无违。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1、叶公好龙已背过()已背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záo)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yì)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42、郑人买履已背过()已背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dù)!”。
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dù),无自信也。
”43、买椟(dú)还珠已背过()已背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jí)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yù)珠也。
44、自相矛盾已背过()已背熟()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yú)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5、滥竽充数已背过()已背熟()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chǔ)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46、山川之美已背过()已背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47、春日寻芳已背过()已背熟()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园。
小姊(zǐ)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之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48、苏堤杂花已背过()已背熟()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sù)雾未散,杂花生树,飞英蘸(zhàn)波,纷披掩映,如列锦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