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全章复习总结导学案.docx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习目标】1. 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说出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区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
3.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 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采取的措施。
【知识网络】J 研究空气成分的代表人物:拉瓦锡(法)I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I 用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要点梳理】要点一、空气的组成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 “红磷燃烧耗氧法”测定空气屮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使密闭 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红磷和氧气反应的 文字表达式:空气成分的研究关注空气的质壘 J 空气污染指数项目[防治方法我们周围的空气/氮气施%、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性质Y 空气的成分C 物理性质:通常杲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大,不易沼于水 与金属Mgs Fe 等反应 与非金属隣等反应 与石蜡反应化学性质(氧化性)氧 化 反 应药品:氮酸钾、高猛酸钾、过氧化氢实验室制法J1筠仃猛原理:氮酸钾—需'护 J 氯化钾+氧气高猛酸钾JE1L_ 猛酸钾+二氧化猛+氧气二氧化猛 > 水+氧气过氧化氢仪器装苴<收集方法:拄水法、向上扫E 空气法21%(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主要用途是用作保护气、合成氮肥等。
3.稀有气体:氨、氛、氮、氟、氤等气体的总称。
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通常作保护气、制成多种电光源等。
【要点诠释】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如下表:要点二、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知道空气的成分以及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方法;(2)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3)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能正确书写碳、硫、磷、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醇、铁、镁、铜与氧气反应以及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5)能正确判断“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6)能正确判断催化剂、纯净物、混合物。
【复习重难点】识记基础知识并用之解决具体问题。
【复习过程】一、考点梳理考点1: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组成: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的含量最大,约占;其次是,约占;再次,其占空气总体积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虽仅占,但其作用同样重要。
氮气是含氮元素的(填“单质”或“化合物”),使用化学方法可以将其转化为被称为的化肥;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常用他作为。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所选试剂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是固体(或生成物是气体但所生成的气体可以被吸收),使容器内外形成压强差。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放出热量,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液面以上容积的(3)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论:①氧气有助燃性;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③空气中还有五分之四提及的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的气体。
⑸问题与反思:①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含量低于五分之一。
问:这可能是哪几种原因引起的?②分析实验结束后剩余气体具有那些性质?③能否用硫、铁、木炭代替红磷,为什么。
考点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氧气:氧气常用于和;2、氮气:氮气是制造和的重要原料;氮气的化学性质,常用作,灯泡内充氮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袋内充氮可以。
3、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包括、、、、等,都是色,气味,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作;制造多种用途的;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考点3:保护空气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空气的基本成分及其性质,了解了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对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和深入理解方面,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操作技能尚不熟练;对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我计划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定期组织复习课,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确保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初三化学上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和氧气导学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5. 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课前预习】1.水为什么进不到倒扣的杯子中去?2.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3.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课堂探究】【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实验探究】实验目的①认识红磷在氧气中燃烧②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选择能消耗氧气,并且不产生新的气体的燃烧反应-------红磷的燃烧实验装置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总结实验结论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4.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中?5.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6.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7.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8.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9.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10.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11.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1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13.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量白雾”吗?14.若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上述实验可以知道氮气的什么性质?【有效训练】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来完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二单元_我们周围的空气_导学案_人教新课标版课题1空气第2课时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什么样的 性质?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课题 1 空气第 2 课时
4.阅读课本 P29-30,讨论以下问题 (1)稀有气体包括哪几种? 备 注
(2)稀有气体的性质:
(3)稀有气体的用途:
三、保护空气 【阅读与交流】阅读课本 P30 有关保护空气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物质主30 页,共同交流下列问题 1.阅读课本 P28,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阅读课本 P28-29,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氮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和日 常生活经验,讨论以下问题: (1)燃烧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燃烧?
C.只②,③和④
2.据报道,现在许多城市交通主干道的空气严重超标污染,其主要原因是( A. 煤燃烧所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B. 几十万辆汽车,摩托车等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C. 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水,废气造成的 D. 不断地降雨和各种污水的排放造成的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课题 1 空气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了解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了解空气污染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各为多少? 备 注
(2)空气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分别是由哪些污染物造成的?
(3)你认为应当如何防止或控制空气的污染?
四、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拓展阅读】课本 P31“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我国目前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3.进一步了解生活中氧气等气体的用途,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正确建构社会观、物质观及绿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任务】1.通过探究气体的成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的性质、用途与制取,诊断与发展学生对氧气的性质、检验、用途与制取,从化学角度研究物质方法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2.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检验未知气体、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诊断和发展学生建构知识模型、气体制备的操作技能、实验探究的能力(探究水平)3.通过对空气质量日报的分析,生活中常见增氧剂的探究等,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在生产中实际问题应用中学科价值的认知水平(价值水平)【学习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鱼在旅途教师活动1师问1:鱼儿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常会在水中加入一种神秘的白色颗粒,那么如何检验白色颗粒与水反应产生的小气泡是什么呢?师问2:不仅是鱼儿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氧气,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氧气的参与,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氧气制备的思路和方法,同学们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形象具体的归纳出来吗?学生活动1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分享)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维导图,并分享成果。
其他小组聆听、补充、评价。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知化学在生活中的学科价值。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树立知识体系,初步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通过巩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书写,进一步加深对气体制取的理解,为后续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打牢基础。
环节二:思维提升教师活动2师问1:鱼类在运输过程中,还可以向袋内直接充入氧气,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反映出氧气的哪些性质?师问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师问3:化学中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及方法。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 教案3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学案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空气成分、空气污染有关知识,巩固氧气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加深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分类观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巩固复习,初步形成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初步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的观念,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分类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路线图】: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但是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空气污染的现象屡见不鲜。
请看一则新闻以及空气质量报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回答下列问题:(1)酥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慢慢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3)植物在空气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4)空气还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5)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6)空气属于,其中的氮气属于(填写“纯净物”或“混合物”);。
(7)大气主要污染物有用所学知识完成横线内容: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A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红热 产生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 ③硫在空气中燃烧 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产生的气体都有刺激性气味④硫在氧气中燃烧C ⑤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铁丝红热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通过A,B,C 三组对比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规律是:。
学生活动三:氧气的制法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工厂后知道了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跟老师实验室简便快捷的方法不同。
小组成员跃跃欲试想自制氧气。
同学从家里拿来了洗脸盆并盛了半盆自来水,用罐头瓶(带玻璃片)装满水倒放入脸盆中准备收集气体,从化工试剂商店买来了高锰酸钾作原料。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导学案 (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目标】1.能回忆并说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能根据知识网络结构图,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补充、复习和巩固。
【复习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复习难点】空气的成分和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1.导语:本节课对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
2.明确复习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空气1.知识结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现象结论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污染防治 2.基本概念: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知识模块二 氧气 1.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气和固态氧气都是淡蓝色的化学性质⎩⎪⎨⎪⎧⎭⎪⎬⎪⎫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化合反应氧化反应2.基本概念: 化合反应:(多变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知识模块三 制取氧气1.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2)反应原理:①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②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氧化钾+氧气 ③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验证方法(鉴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4)验满方向: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复燃则已集满(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排水法)。
(5)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2.基本概念: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反思]
(1)若要证明 Fe2O3 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
;
(2)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
3.科学兴趣小组学习了二氧化锰(MnO2)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后,进行如下实验。 (一)选择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二)称取 0.1 克的二氧化锰粉末加入容器中。 (三)量取 50 毫升溶质质量分数约 1%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容器中,记录一定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四)改变二氧化锰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时间/ 秒
0.1 克 MnO2
生成氧气的体积/毫升
0.2 克 MnO2
0.3 克 MnO2
0.4 克 MnO2
40
49
61
75
86
放出热量
空气 铁
氧气
燃烧
磷 空气 镁 空气
燃烧 燃烧
放出热量
【题型突破】
实验探究题
1.结合如图给出的实验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 KClO3 和 MnO2 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要完成实验,组装装置时必须选用如图所给仪器中
的 E、F、G、K、N、P、O 和
。
(2)反应中固体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三、纯净物与混合物
1.定义纯净物:只由物来自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
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成分
主要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主要用途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
制硝酸和化肥、保护气、冷冻剂、超导材料 保护气、霓虹灯、激光技术
反应结束生成的氧气总质量是
g;请写出图中 P 点对应固体的成分
;
※(3)若要回收二氧化锰,需将反应后的剩余物进行
操作。
2.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 MnO2、CuO 外,Fe2O3 也可以作 KClO3 分解的催化剂。
6 / 10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试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3.实验步骤 、、、、、、。
4.氧气的收集和验满方法
收集:①
法。原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 。
4 / 10
验满:将
,若
,则
。
收集:②
法。原因:氧气 与水反应且
溶于水。
验满:当
时,说明氧气已集满。
注意事项:刚开始加热时产生的气泡是装置内的
,应该等气泡
冒出时再收集。
5.催化剂
(1)改变
,化学反应前后自身的
年级:9
课时:2 小时
课题: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一、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组成
空气成分
氮气
体积分数
学员姓名:
授课老师:左老师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口诀:氮七八,氧二一, 零点九四是稀气, 还有两个点零三, 二氧化碳和杂气。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测定
1.实验原理 文字表达式:
教学 内容
2.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装置;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①硫:空气:安静燃烧,发出
,放出热量,生成
。
纯氧:燃烧发出
,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瓶底事先加入
,吸收部分二氧化硫。
②木炭:空气: 纯氧:剧烈燃烧, 文字表达式:
,放出热量,生成
。
,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铁丝:空气:红热,不能燃烧。
纯氧:
。
文字表达式:
实验 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 度(℃)
① KClO3
580
② KClO3、MnO2(质量比 1:1)
350
③ KClO3、CuO(质量比 l:1)
370
④ KClO3、Fe2O3(质量比 1:1)
390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用实验 作对照实验,证明猜想合理;
(2)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五、空气污染和防治
污染物:
、有害气体(
、
、
)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 / 10
(1) 色 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
;
(3)
溶于水;
(4)熔沸点均很 ,液氧呈
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活泼, 发生化学反应。
不能燃烧,但能
,可燃物需要氧气的存在才能发生燃烧反应。
(1)物质的燃烧:燃烧时,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的反应越
4.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
体是氧气。
,若
,则证明该集气瓶中的气
二、氧化反应
物质与 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燃烧反应是剧烈的氧化反应。除燃烧外,还有缓慢氧化反应,缓慢氧化一般反应平稳,速率较慢,现 象不明显,如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释放能量的反应。
三、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2.实验装置
注意事项:铁丝表面需光洁,若生锈需要
;铁丝的一端系一根火柴,目的
是
;火柴
时再伸入瓶中,避免消耗过多氧气;铁丝盘成螺旋状目的
是
,利于持续燃烧;集气瓶底预先
,防止
。
④红磷:空气: 文字表达式:
,放出热量,生成
。
⑤镁:空气:
,放出热量,生成
。
文字表达式:
3 / 10
3.化合反应 (1)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一。 (2)多变一。
(3)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 ,将水面上方的空气
分为五等分,在瓶壁上做好刻度,关闭弹簧夹;
(4)点燃燃烧匙内的
后,立即伸入集气瓶内,
并塞紧塞子;
(5)待红磷熄灭,冷却至室温后,打卡弹簧夹,观察现象。
3.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
,放出热量,生成
;
(2)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约占标明的刻度的
和
都
。
(2)注意事项:①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
③催化剂不能改变除了化学反应速率以外的任何事。
6.分解反应 (1)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一。 (2)一变多。
【方法总结】
燃烧反应现象答题 4 步骤:
①
②
③
④
完成以下表格
5 / 10
现象
物质 环境
①
②
③
④
空气 碳
氧气
空气
燃烧
硫
氧气 燃烧
。
4.实验分析
(1)选用红磷是因为
;
(2)红磷消耗完瓶中的氧气后会自然熄灭,说明空气中的其它气体成分(主要为氮气)
1 / 10
;
(3)打开弹簧夹后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倒吸现象就停止了,说明氮气
。
5.实验结论 (1)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2)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误差分析: (1)红磷量不足:装置内的氧气未耗尽,结果偏 ; (2)装置气密性差:装置外的空气进入瓶中,结果偏 ; (3)未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剩余气体 体积偏大,结果偏 ; (4)弹簧夹未夹紧:燃烧时气体受热膨胀排出,结果偏 ; (5)装瓶塞速度太慢:燃烧时气体受热膨胀排出,结果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