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文背景知识】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故土山水人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

作者是怎样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表现的? 你又是怎样认识的呢?2.小说的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寄寓他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那么,《边城》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怎样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

揣摩其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训练突破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训练1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并把握其线索,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

点拨1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整体了解故事梗概,行文的线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女儿陪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一、教学目标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2.体会沈从文笔下湘西地区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深入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通过对《边城》的赏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边城》中的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掌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体会沈从文笔下湘西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人情风俗,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边城》的电影片段或展示湘西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城》的世界,感受小说中描写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

2.背景介绍: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边城》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要素,重点探讨翠翠、傩送、天保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4.深入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边城》的主题、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学习。

5.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心理、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6.作业布置:课后布置相关作业,例如阅读《边城》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探究《边城》中的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等,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小说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

2.互动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学习。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心理、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背景设定。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分析。

(3)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所表现的真挚的感情和人性的美好。

(2)认识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风情。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边城》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3)小说主题思想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3)对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小说的背景设定和故事梗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解读小说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练习巩固:(2)课堂练习:针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2. 参考资料:有关《边城》的研究论文、评论和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小说情节、人物关系等信息。

4. 网络资源:有关沈从文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访谈。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手法。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

2. 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3. 小说的情节概述和分析。

4. 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小说的背景与主题2.1 小说背景1.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

2. 《边城》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3. 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2.2 小说主题1. 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共生。

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3. 命运与自由的选择和挣扎。

第三章: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3.1 主要人物形象1. 翠翠:纯真、善良、坚韧。

2. 傩送:热情、豪爽、正义。

3. 爷爷:慈爱、宽容、智慧。

3.2 人物性格特点1. 翠翠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2. 傩送的性格特点及其与翠翠的关系。

3. 爷爷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翠翠和傩送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结构与叙事手法4.1 情节结构1. 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 小说的重要事件和情节转折。

3. 小说的情节安排和叙事节奏。

4.2 叙事手法1. 客观叙述与主观描写相结合。

2. 视角的转换和多角度叙事。

3. 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5.1 阅读理解1. 小说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理解。

2. 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分析。

3. 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2 文学鉴赏1. 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风格特点。

2. 小说中的形象描写和氛围营造。

3.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六章:课堂活动与讨论6.1 课堂活动1. 分角色朗读小说中的重要段落。

2. 小组讨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3. 创作小说情节的思维导图。

6.2 讨论问题1.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展现了人性的一面?2.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人物的命运?3. 小说中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思想如何冲突和融合?第七章:写作练习与创作7.1 写作练习1. 写一篇关于《边城》中你最喜欢的人物的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5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一.教学导入: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背景和主题,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背景。

2. 阅读《边城》第一至第四章,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3. 分析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如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刻画等。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2. 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

2.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五至第八章,深入了解翠翠、傩送、大老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2. 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纠葛。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事件,理解其对主题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九至第十二章,关注情节的发展和重要事件。

2. 分析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影响,探讨作品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性考验。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困境。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十三至第十六章,关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

2. 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主题元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教学练习与拓展5.1 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边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鉴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1. 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和作文题,帮助学生巩固对《边城》的理解。

2. 推荐与《边城》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鼓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烘托作用。

3. 学习小说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家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阅读并理解《边城》第一至第四章内容。

2. 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爷爷、傩送等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3. 环境描写:关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4. 语言特色:学习小说中的方言、土语,体会沈从文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2)如何把握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句子,体会语言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边城》第一至第四章,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4. 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5. 语言特色:学习小说中的方言、土语,体会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边城》第一至第四章的主要情节。

2. 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具体情节说明。

3.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 找出小说中的方言、土语,并解释其含义。

七、拓展阅读1.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如《湘行散记》。

2. 比较阅读其他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如《湘女多情》。

《边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的: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及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建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美。

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把握翠翠的形象。

3、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中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节一、导入:二、作家作品简介:1、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

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无限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边城》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朗;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课文背景知识】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故土山水人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

作者是怎样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表现的? 你又是怎样认识的呢?2.小说的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寄寓他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那么,《边城》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怎样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

揣摩其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训练突破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训练1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并把握其线索,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

点拨1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整体了解故事梗概,行文的线索。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女儿陪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课文节选自《边城》第13章至15章,涉及的人物不多,故事简单平凡,采用自然分节的形式,把所选三章自然分开。

所选三章虽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以怀春少女翠翠对爱情的期盼为主线,着重表现了祖孙两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

阅读时要注意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容训练2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2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性格特征;一是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就翠翠这一特定的人物形象而言,要注意欣赏作者对青春少女翠翠曲折心理的描写,了解翠翠惘然、茫然、朦胧、暖昧、不可言说的思绪;体会作者对翠翠“介于有心无心、有意无意之间,并非热恋中人因而虽忧而不深,有忧虑却未失天真快乐”的恰到好处的表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翠翠的梦有何深刻含义? 祖父又为什么“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喝着沅水,听着情歌长大的多情的翠翠,在听完爷爷讲的父母亲的故事之后,肯定会想到自己的将来。

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听又软又缠绵的情歌,也愿意为这歌声飞到悬崖半腰。

在她身上,有着跟母亲一样的浪漫思想和倔强性格。

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祖父尚未弄清楚歌声究竟是不是大老的;另外还可能是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

②“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她可能生谁的气呢?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事还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感到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她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

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嫁给傩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的千金做平等竞争。

③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第一问是试探,也是翠翠与生俱来的“善”的流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想离开,但她又不能像妈妈一样狠心地抛下祖父不管,毕竟祖父年事已高。

也正是因为这“善”,更加上自己对二老的爱情感到渺茫,所以她决定不走。

甚至于可能为了成全二老与王团总女儿的“美满婚姻”,她决意永远陪着爷爷。

但想到爷爷百年之后的孤独,她心存恐惧。

④“虎耳草”在文中有什么意义?纵观全文,虎耳草这一细节伴随歌声出现,伴随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了翠翠的爱情从朦朦胧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

虎耳草俗称金钱荷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形的东西美丽,如意(如同心结)。

所以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⑤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翠翠是作家沈从文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

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据说是一个绒线铺里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

作家说这一人物“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孩子脱胎出来”。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

”(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

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幻想着能像在爱情上态度强硬的母亲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

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

她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的女孩子。

她正当婚姻之年,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憧憬着自己的爱情;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

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之歌,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听;她会把自己未来对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训练3结合外祖父的语言和行为,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点拨3对外祖父性格的把握,除了注意环境之外,主要需结合相关情节通过他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

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

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

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

结合课文注释,联系有关情节,我们不难想到: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

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分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绝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

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地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他身上闪光的人性。

3.体会、感受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和富于特色的心理描写训练4联系课文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说说它们的作用。

点拨4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颇具特色。

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还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

游记散文式的写景方式,使得本文随情节推进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景物不同,渲染了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

作者用“桃花色”来写她眼中所见的天空的薄云,让她去聆听生意人回归的杂乱的声音,尤其是让她谛听在中国文学中被当作“闲愁种子”的杜鹃的叫声,这不仅烘托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纷繁杂乱的情绪(思念有数面之缘的傩送),表现了怀春少女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且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联想又增添了小说优美、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

对翠翠迷迷糊糊梦境的描写则颇具寓意:象征原始人性美的白塔与象征爱情的虎耳草交织出现,暗示了翠翠内心对亲情的真挚依恋与对爱情的朦胧追求。

而且夜草莺的啼叫声,不仅渲染了翠翠对追求幸福爱情的母亲的神往,也暗示了当夜傩送会“走马路”,也预示了他会像这只草莺一样,“不久之间”便会“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

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美景和人物的心境密切联系。

训练5小说是怎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点拨5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等间接地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烘托。

《边城》中细腻生动的人物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使主题更鲜明突出。

在分析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首先,是利用幻觉等方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

如翠翠关于自己出逃爷爷追杀的臆想,是自己成熟的生命中感觉到缺少什么的一种骚动,是对爱情来临的企盼。

她无端的哭和赌气,是她对自己的感情感到迷乱而无人理解的发泄。

她的梦,则是现实中她对傩送爱情的真切表达。

总之,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体会到异样的感情,又不能明晰地认识它,因而迷乱、孤寂的情态,都被作者细腻入微、逼真传神地写出来。

其次,是利用梦境来表现翠翠在清醒时不明朗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