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边城》(第2课时)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2)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2)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1、请学生朗读;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
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
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
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怎么理解?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项原则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
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
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
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高一语文必修二《边城》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边城》教案一、教材情况概述《边城》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小说,作者是沈从文。
小说通过一个女孩的命运故事,反映了农村人民的生活、人性和爱情。
小说语言清新明快,叙事流畅,充满了诗情画意,文化内涵丰富。
它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是青少年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
二、教学目标1.阅读指导(1)了解半坡镇的地理位置和背景;(2)了解作者沈从文,并学习文学常识;(3)学习小说的基本写作技巧,如描写人物形象、营造情感氛围等;(4)学习小说中重要的文学语言技巧,如比喻、象征、借景等。
2.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懂得作品的意义、价值和文化内涵;(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兴趣;(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人性、生命等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认识。
3.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进对祖国优美风光的热爱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增进对生命的敬畏之心;(3)提高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增进对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和背景;(2)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文学语言技巧,如比喻、描写等。
2.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分析;(2)学生阅读感受的引导和分析。
四、教学策略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多媒体素材、讲解、提问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碰撞思想,从而达到知识的共享和互动。
3.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知识输入(1)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半坡镇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2)作者简介介绍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和成就,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文学风格。
湖南省边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3边城(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3)问:阅读文本时,你们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
学生回答后,明确:
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课本19面)。
边城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
2、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3、探究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欣赏小说所体现的湘西边城特有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2、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探究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教法、学法
泛读、精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边城优美和谐的环境,有青山绿水白塔的自然风景之美,更有原始淳朴和乐的风土民情之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边城》是沈从⽂的代表作,⼊选20世纪中⽂⼩说100强,排名第⼆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编整理了⾼中语⽂《边城》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边城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及其作品的特点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要表现的古⽼湘西的⼈⽣形式3、理解《边城》题⽬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的⼆、过程与⽅法:1、美读课⽂,咀嚼品味⼩说诗⼀般的意蕴提⾼学⽣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法结合,完成⽂本中⼈物内⼼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中⾄真、⾄善、⾄美的⼈性树⽴爱世界爱⼈类的情操。
2、了解古⽼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化⽣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说的环境、⼼理描写、培养把握⼈物形象的能⼒。
2、理清⼩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物的性格、语⾔和⼼理,把握⼩说中⾄真、⾄美、⾄善⼈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说内容。
2、补充相关⼩说情节,让学⽣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法】要本着以学⽣获得知识和能⼒为主,重视学⽣的思考重视学⽣的感悟.“教学有法,但⽆定法”,慎重地选择⾏之有效的教学⽅法,结合该课的教学⽬标、教材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我准备⽤两课时,采⽤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教学 ,让学⽣能更深的领悟⽂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动脑筋,⾃⼰进⾏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然段3、找出⼩说主要⼈物的⾔⾏,品味⼩说中的淳朴的⼈性4、勾画出⼩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说的⼈物、情节,⽤⾃⼰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教学:《边城》这部⼩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不一样的翠翠,不一样的人生——《边城》(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不一样的翠翠,不一样的人生——《边城》(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发布时间:2021-05-14T14:58:37.98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作者:王磊[导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小说《边城》,王磊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中学 23128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小说《边城》,因为沈从文先生清新优美的文字,向来深得学生的喜爱。
学生们往往为小说中那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叹惋,对小说中展现的“健康而优美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向往。
但学生的鉴赏往往是比较浅层次的,要在课堂中贯彻我校“寻本语文”课程“还原语文本色、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学科理念,实现“增进对祖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美感体验,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的学科课程目标,还需要教师加以深入地引导。
基于以上原因,在第一课时完成了对小说情节梳理及人物整体感知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精心编排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三点:一是体会《边城》中的悲剧美,并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二是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分析造成翠翠性格的深层原因,尤其是其中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三是结合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了解苗、汉等民族特有的部分文化特点,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探究,更好地感知小说背后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一开始,《边城》相关图片的导入和对故事梗概的复述环节,又重新唤起了学生们对小说《边城》“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的审美感受,激发了他们对文中人物悲剧命运深深的同情。
眼看着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了起来,我顺势要求他们从情节本身的角度去分析造成《边城》悲剧的原因。
很快,学生们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别从不同人物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我做出总结之后,他们很快发现,好像每一个人都是无辜的,都有他(她)不得不做出选择的理由。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教学重难点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内容,了解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难点)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一、作者文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都写了哪些人物?都写了什么“爱”?二、男女之爱:翠翠——傩送傩送性格:善良、乐于助人、纯真、外向、朦胧的好感,通过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
语言描写:“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神态描写: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
边城教案两课时

边城教案两课时这是边城教案两课时,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边城》教案。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三、问题思考(速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自由发言)1、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前两篇有何不同?描绘了怎样的湘西风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第二课时)
益阳市一中贾运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即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鉴赏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学情分析
《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
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
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
2、教学设计: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
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
“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
部小说的核心。
此设计体现鉴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课文到整个小说,能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并在鉴赏探究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出发来阅读小说,合乎作者原意,“边城之美”的紧扣文本,欣赏讲究层层深入解读;“边城之痛”的挖掘让学生对整部小说的创作有更深的领悟。
最后“美”与“痛”合二为一句话,一个字“爱”,回到小说创作的本源。
在进行广度与深度探究的同时,核心明确,整堂课首尾圆合。
但此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而言有一定难度,一是小说本身有阅读难度,问题设置也有难度,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
这段文字是描写茶峒白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似的美丽湘西世界。
(二)“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句话来欣赏《边城》。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小组合作、比赛,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活动要求:
1、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小说当中的某个人物(翠翠、爷爷、傩送、天保······)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2、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对你说·····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
纯朴厚道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老师总结:······
文艺评论家·刘西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
《边城》就是这样一曲“美的赞歌”
(三)“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
(原生态)
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2、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又时为爱而奋不顾身,又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
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四)结束语
《边城》是一曲优美健康纯洁的“美的赞歌”,又是一出弥漫着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的悲剧”。
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边城》带给我们的对真、善、美与爱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五)课后探究
阅读《边城》整部小说,探讨《边城》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写一篇读书报告。
(或自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