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张子军
小镇萨克斯(外二首)

小镇没有教堂,没有寺庙
也就没有内心的不安和喧嚣
那一晚,一个手提萨克斯的男人
在旷野,吹了一曲《故乡谣》
低缓的旋律中
经过小镇的风,明显比昨天苍老
夜宿小镇
比我先到的,是巷子里多嘴的桃花
比桃花先到的,是旷野里脱掉棉袄的春风比春风先到的,是去年的三只麻雀
比麻雀先到的,是一脸痴情的大槐树
此时,在翠花旅馆猥琐的灯光下
夜色像一个苦行僧
小镇萨克斯
(外二首)
星星点灯
诗歌原创·上旬刊
乡愁的记忆不只是山水
更是一份儿时就烙下的印迹
不论走得再远
总有一份亲情在记忆的灵魂中定格
心中挥之不去云朵
萦绕在漂泊的故土里
疼痛的乡愁
(外一首)暮 秋
好像穷人们离冬天更近一些!譬如
这个落叶还乡的季节,向阳路低矮的
理发店、蔬菜铺,阴暗潮湿的小旅馆
一夜之间就倒在马达的轰鸣声中,裸露在外的
是蟑螂、蚁群和将要不知去向的瓦砾和惊恐
一位残存几分姿色的中年女人,在小旅馆的废墟上捡起一只水晶鞋,看了几眼,随后使劲
扔向另一堆废墟上,仿佛内心的记忆里
那个跛足的包工头是自己抱过的一块石头
最终被狂风搬到了遥远的空谷,她觉得
浑身发冷,不远处的墙角,一位拾荒老人
点燃了落叶,却加快了她的颤抖。
小镇故事背景介绍

小镇故事背景介绍
嘿,朋友!今天我要给你讲讲我生活的这个小镇。
这小镇啊,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从镇头走到镇尾,要是脚程快些,个把钟头也就到了。
但就是这么个小镇,却装满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事儿。
就说那次镇里举办的集市吧,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天还没大亮呢,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起来。
张大爷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一筐筐搬到三轮车上,嘴里还念叨着:“今儿个可得卖个好价钱。
”李大妈则在一旁精心摆放着她做的香喷喷的糕点,还不忘跟路过的熟人打招呼:“来尝尝我新做的枣糕,保准甜到心里头。
”
我呢,也跟着爸妈一起去凑凑热闹。
一到集市,那叫一个人山人海。
这边卖糖葫芦的大哥扯着嗓子喊:“糖葫芦,又甜又脆的糖葫芦!”那边卖玩具的阿姨正跟小朋友讨价还价:“哎呀,小朋友,这已经是最低价啦,阿姨不能再便宜喽。
”我被这热闹的场景吸引得挪不开步子,一会儿瞅瞅这,一会儿看看那。
走着走着,我瞧见了王爷爷在那摆摊卖他自己雕刻的小玩意儿。
什么小木马啦,小猴子啦,一个个栩栩如生。
我忍不住问:“王爷爷,您这手艺也太棒啦!”王爷爷笑着说:“哈哈,小娃子,喜欢就拿一个去。
”
在小镇的日子,每天都充满了这样平凡又温馨的小片段。
人们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最朴实的关心和问候。
到了晚上,小镇又恢复了宁静。
星星点点的灯光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透出来,温暖而安宁。
就像这小镇,虽不繁华,却有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这就是我生活的小镇,一个充满故事和温暖的地方。
不管我走到哪儿,心里头都装着它。
馅儿饼小镇读后感

馅儿饼小镇读后感哎呀,说起《馅儿饼小镇》这本书,我的心里头那个暖洋洋的,就像是大冬天里吃上一口刚出炉的馅儿饼,外酥里嫩,满嘴留香,别提多带劲儿了!故事开头,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小镇,那地儿,啧啧,简直就像是从童话书里蹦出来的。
街道两旁,全是各式各样的馅儿饼铺子,红的、绿的、蓝的,五彩斑斓,看得人眼花缭乱。
你说这得多诱人?我光是想想,口水都快流成河了。
主角嘛,是个挺逗的小家伙,名叫小饼。
这小家伙,性格跟馅儿饼似的,外头看着挺简单,里头却藏着不少惊喜。
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穿梭在这些馅儿饼铺子之间,帮大伙儿解决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有时候是找丢失的馅料秘方,有时候是调解邻里间的“馅儿饼大战”,嘿,反正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热闹。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笔下的馅儿饼小镇,不仅仅是个吃吃喝喝的地方,它还藏着许多人生哲理。
比如说,有一家铺子,做的馅儿饼特别讲究,外皮得薄如蝉翼,内馅得鲜美多汁,这背后啊,是店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匠心独运。
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儿,都得有那股子韧劲儿和耐心嘛!还有啊,小饼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和困难。
但他从不轻言放弃,总是笑眯眯地迎难而上,用他那颗善良又聪明的心,一一化解了难题。
这简直就是咱们生活中的小缩影嘛,谁还没个坎儿要过?关键是得有那份勇气和智慧,去跨过它。
读着读着,我就感觉自己也成了馅儿饼小镇的一员,跟着小饼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感受那份纯真和美好。
有时候,我还会忍不住想,要是我真的能生活在那样一个充满爱与梦想的地方,那该多好啊!当然啦,书里头也少不了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桥段。
比如小饼误打误撞,把一家铺子的招牌馅儿饼做成了“惊喜连连”,结果客人们吃得是又惊又喜,连连叫好。
这种幽默感,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
总的来说,《馅儿饼小镇》这本书,就像是一封写给大人的童话信,让我们在忙碌和疲惫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温馨的避风港。
《闷蛋小镇》读后感(通用3篇)

《闷蛋小镇》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闷蛋小镇》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闷蛋小镇》读后感1缕缕墨香,陪我度过了这艳阳夏日。
窗外,微风阵阵,捧起手中读物,其名《闷蛋小镇》,是张友渔给我们带来的杰作。
“闷蛋”是台湾方言,无聊的意思。
但书中故事真的是闷蛋吗?读完,故事却恰恰相反。
作者把一个少年在小镇的经历写得如此不闷蛋,如一列红色车队在路上奔驰,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多有意思啊!而且字里行间无不洋溢出亲情,友情,对家乡的热爱等不闷蛋的正能量。
微风拂过书页,将书本合拢,闭眼回顾,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书中的这一幕:自强号列车不停站小镇,全体镇居民签名抗议。
本来,这列车对于城中的大部分居民来说是没什么大关系的,但是这和小镇的荣辱有关,他们捍卫小镇的尊严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其实,闷蛋小镇中拥有的东西实在不多,但是那里的居民仍不愿放弃它,因为那是他们的家乡。
这样的家乡有什么值得热爱的呢?家乡是人人都有的,但细数现实中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守护,我们又能找到多少?如果让一些人说出自己家乡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苦苦思索后,也只能勉强挤出一点来,但让他们说出自己向往的地方的美好,他们却能讲上若干点。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情况吧。
也许我们该想想这是为什么了,我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家乡中,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书中闷蛋小镇之所以让居民这么热爱,不就是因为居民体会到了家乡的美吗?我们的身边缺少的不是美,是发现美的眼睛。
书中少年阿丁不也是在闷蛋小镇中找到了不闷蛋的事情吗?路边的几只小猫小狗,翩翩飞舞的几只蝴蝶,花花草草及树上的每一片叶子,若用心去看,不也很有意思吗?亲人之间流露出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关心,不也让生活更有意思吗?身边的事,绝不会少了打动心弦的那份快乐。
除去真实存在的动植物,除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有“八成是真的”传说。
个人所承载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个人所承载的意义
作者:刘昆
来源:《高中生·快乐阅读》2011年第04期
一片晨曦,一条小河,一道木桥,一支苏联红军部队千里奔袭,追击敌人来到这里。
两个红军指挥员骑着战马立在桥头,共同展开一张巨大的军事地图,一寸一寸地用心查看。
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
河对岸的森林里,走出来一个扛着长柄斧头的樵夫。
指挥员问他:“你是谁?这是哪儿?”
樵夫反问“你们是谁?来这做什么?”
“我们是苏联红军,在追击敌人。
”
“哦,我是波兰公民涅里克。
”樵夫答道,半转过身,手向后一挥,“先生们,请进入波兰。
”
一个情景出现了:漫山遍野的苏联红军全体立正,向樵夫敬礼。
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二战期间几乎被法西斯灭绝,眼前这个衣衫破旧、困苦不堪的人无疑是战争铁蹄下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可是,他镇定依然。
在上万荷枪实弹的战士面前,这个普通的老百姓张开臂膀说,先生们,请进入波兰。
一个砍柴的农民,他竟敢毫不脸红地把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他竟敢毫不脸红地把自己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1他挥手说这句话时,波兰已被德国吞并,版图意义上的波兰并不存在。
小城记忆名人故事简介

小城记忆名人故事简介在咱这小城里啊,有好多名人故事呢,每一个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在小城的历史天空中闪闪发光。
就说那老张吧,老张啊,他可不是一般人。
这人打小就特别聪明,鬼精鬼精的。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可他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每天上学都要走好几里地的山路,那鞋子破得都能看见脚趾头了,可他从来没喊过苦。
就这么一路苦读啊,最后竟然考上了大城市的大学。
那时候在咱这小城里,这可算是大新闻了。
大家都觉得老张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老张在大学里也没闲着,他对知识就像饿狼扑食一样,什么都想学。
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就跑去图书馆,一泡就是一整天。
后来啊,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特别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呢,老张没有忘记自己的小城老家。
他经常回来,给小城的孩子们讲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他总是说:“咱小地方的人啊,可不能小瞧了自己,只要努力,啥都能成。
”还有那个李奶奶,她可是个热心肠。
在咱这小城里,谁家要是有个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准是李奶奶。
她做的一手好菜,以前逢年过节,那些孤寡老人家里啊,都会收到李奶奶做的好吃的。
李奶奶年轻的时候啊,是厂里的技术骨干。
那时候工厂里来了一批新机器,谁都不会摆弄,李奶奶就自个儿拿着说明书,一点点研究,最后把那机器弄得服服帖帖的。
她的这种钻研精神啊,一直影响着小城里的人。
咱这小城虽然不大,但是这些名人就像宝贝一样。
他们的故事口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小城人。
这些故事里有梦想,有坚持,还有满满的爱和人情味。
每次听起这些故事,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好像自己也充满了力量,想要像他们一样,在这小城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呢。
再说说那个画家小王吧,小王从小就喜欢画画。
他家里人一开始还不太理解,觉得画画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
可是小王不管那些,他就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啊画。
他看到啥就画啥,小猫小狗,还有街边的老房子。
后来啊,他去了专门的美术学校学习。
回来之后,他把小城的美景都画了出来,那些画就像有魔力一样,让很多外面的人都知道了咱这个小城。
淮剧小镇的故事情节

淮剧小镇的故事情节(最新版3篇)目录(篇1)1.淮剧小镇的故事背景2.淮剧小镇的主要角色3.淮剧小镇的故事情节4.淮剧小镇的故事主题正文(篇1)【淮剧小镇的故事背景】淮剧小镇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热爱淮剧,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淮剧是一种源于江苏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世代相传,把淮剧的精髓融入了日常生活。
【淮剧小镇的主要角色】淮剧小镇的故事主要围绕着几户人家展开,包括热爱淮剧的张家、李家、王家等。
这些家庭的成员都是淮剧的忠实粉丝,他们在生活中充满了对淮剧的热爱和执着。
【淮剧小镇的故事情节】故事从张家开始,张家的老爷子是一位淮剧表演艺术家,他的儿子和儿媳也都从事淮剧表演。
然而,张家的孙子张晓军却对淮剧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流行音乐和现代文化。
这引起了张家的冲突,老爷子对张晓军的选择感到失望,但张晓军的母亲却支持他的选择。
与此同时,李家的女儿李晓娟也是一位淮剧演员,她热爱淮剧,但却因为婚姻问题而苦恼。
她的丈夫不喜欢她表演淮剧,这让李晓娟感到矛盾。
王家的故事则是关于一位热爱淮剧的年轻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淮剧。
【淮剧小镇的故事主题】淮剧小镇的故事主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在故事中,张家的故事反映了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排斥,李家的故事则反映了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而王家的故事则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共存。
目录(篇2)1.淮剧小镇的故事情节概述2.淮剧小镇的主要角色3.淮剧小镇的故事线4.淮剧小镇的故事主题正文(篇2)【淮剧小镇的故事情节概述】淮剧小镇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背景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淮剧小镇上的故事。
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热爱淮剧的居民,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梦想,传承和发扬淮剧文化。
故事情节以小镇上的人们为载体,展现了一幅生动、真实的乡村生活画卷。
【淮剧小镇的主要角色】淮剧小镇的主要角色包括:小镇的灵魂人物——淮剧团长;热爱淮剧的年轻人——小丽、小杰;以及小镇上的其他居民,如:热心肠的大妈、固执的老艺人等。
红色小镇里的新故事

红色小镇里的新故事《红色小镇里的新故事》在那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小镇上,有着太多让人感慨的故事。
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关于老张家和他家那辆自行车的事儿。
老张,是小镇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居民,他家那辆自行车,可有些年头了,锈迹斑斑的车身见证了岁月的痕迹。
这辆自行车啊,在老张年轻的时候可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说,老张当年就是骑着它去追求他媳妇的呢!那时候,他每天都哼着小曲,满心欢喜地蹬着车子往他媳妇家跑。
这车子还送过老张的孩子去上学,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老张都稳稳地骑着车,后面坐着小小的娃。
车把上还挂着给孩子带的午饭,摇摇晃晃的。
孩子就在后座叽叽喳喳地讲述着学校里的趣事,老张听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高楼起来了,马路变宽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老张的那辆自行车虽然已经很旧了,但老张一直舍不得扔。
有一天,镇上举行了一个红色主题的展览活动,老张突发奇想,把那辆自行车精心打扮了一番,上面绑满了小红旗,还贴上了一些关于红色历史的图片。
然后他就骑着这辆特别的自行车去参加活动。
一路上,那自行车叮铃铃地响着,可吸引人了。
好多人都对这辆独特的自行车投来了好奇的目光,还有人拍照呢!老张别提多得意了,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如今的红色小镇,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依然保留着那些珍贵的红色记忆。
而老张和他的自行车,就像是小镇发展的一个小缩影,见证了过去的艰辛,也享受着如今的美好。
这辆自行车的故事还在继续,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新的精彩在这个红色小镇上演呢!这就是我在红色小镇里看到的新故事,普普通通却又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镇故事遵义五中2014届张子军这不过是一个细柳盈风的江南小镇,有穿着旗袍梳着发髻的女人,还有咬着油条听着戏曲的老男人。
汽车扬起了尘土,远处还有发动机的轰鸣声,小镇淹没在时代潮流中,被人们乐此不疲地改造着,以至于屋顶的瓦也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有节奏地颤抖。
唯有那些端着一碗豆浆的老男人,始终坐在藤椅上静默着。
王豆豆出生在这座小镇,据他爸说,王豆豆出生那天,他正在自家的豆腐坊里磨豆子,突然豆豆妈就开始叫唤起来了,那声音是越吼越高,到最后直接成嚎叫了。
起初他还以为是身旁的那头驴尥蹶子,几鞭子下去却发现驴只哼哼了几声,远没有那叫唤声来得猛烈,片刻后豆豆爸的思想又瞬间飞到了猪圈,他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猪圈里的猪屁股上被狠狠地踹上了一脚,正疼的叫唤。
可又过了一小会儿,豆豆爸竟发觉那惨烈的嚎叫声中竟带了丝婴儿的啼哭。
他顿时乐了,心想还真是奇了,猪也能叫唤得这么有特色。
半晌过后,嚎叫声渐渐微弱了下来,只剩下有一丝没一丝的呻吟以及越来越响亮的婴儿啼哭,豆豆爸这才发觉不对劲,赶忙把磨卸掉,连滚带爬的冲进里屋。
刚进门,豆豆爸就惊呆了,心脏狠狠地抽搐了一下,他看到老婆的裙下露出了个小脑袋,夹杂着血丝和粘液。
豆豆爸说他已记不清当时的想法了,只知道他当时用他那一双沾满豆渣子的手狠命的揉了一下头发,喃喃的说道:‚老子磨了一辈子的豆子了,这次最划算,居然给老子磨了个儿子出来。
‛豆豆很疑惑,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妈生的是个儿子?‛豆豆爸白了他一眼,说:‚不知道!‛王豆豆从一出生开始就一直生活在这座小镇,一次也没有出去过。
王豆豆记得在自己八岁时,父亲曾经跨着一辆破摩托车准备去县城办事。
那天王豆豆早早的起了床,死活不去上学,非要和父亲一起去县城,然后豆豆爸火了,一脚就把王豆豆踹进门里,骂道:‚给老子上学去!‛说完骑着那辆破摩托呼啸而去。
于是王豆豆很委屈地抹着眼泪上学去了,而上课时却老是恍恍惚惚,结果被老师罚到操场上晒太阳。
其实那年代镇上的那所学校根本没有操场,老师们拿篱笆随便一圈,这块地就是操场,离校不到一百米便有一个村子,所以‚操场‛边上老是有几只鸡在徘徊。
王豆豆被罚站一节课,实在是闲得无聊,索性边捡起几块石头,对着那几只鸡扔了过去,虽然没扔着,但是那几只鸡扑腾得特厉害,羽毛都挣掉了几根。
王豆豆正砸得起兴,忽然听见一声稚嫩焦急的呼喊:‚嘿!别扔我家的鸡!‛王豆豆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气鼓鼓地瞪着王豆豆。
‚你干嘛砸我家的鸡?‛女孩叉着腰问道。
‚这个……我不是故意的,站在这太无聊了,砸鸡挺好玩的。
‛王豆豆挠了挠头,狡黠的笑道。
女孩闻言也不追究了,好奇的问道:‚那你为什么站在这儿呢?‛‚这个嘛……呃,我是被老师叫出来罚站的。
‛王豆豆不好意思的说道。
‚哦,那一定是你上课不听话,所以才挨罚的。
‛女孩笑了,一语道破王豆豆的尴尬。
‚你不知道,上学一点也不好玩.....‛‚真的吗?‛‚当然是真的!‛两个小孩就这么聊了一节课的时间,等到下课后,老师出来一看,发现王豆豆正跟一个女孩聊得正欢,头上硕果仅存的那几根头发都被气得翘了起来,放学时激动的跟豆豆爸讲述了王豆豆在学校的不良品行,于是王豆豆回家又挨了饱饱的一顿揍。
虽然挨了一顿揍,但王豆豆并不后悔,因为他认识了那个扎着马尾的叫做吴小忆的女孩。
从此以后,王豆豆每天放学后便在吴小忆家的鸡棚外等她,因为吴小忆的学校在村子里,所以每天他都要等到夕阳西下,才能看到那个清丽瘦小的身影。
王豆豆很有耐心,每次等吴小忆时,他总是会看她家的那棵槐树,盯着一枝槐花仔细地数,同时他也想起了自己家的那棵槐树,王豆豆总觉得自家的树没有吴小忆家的好看,事实上在多年后,每当这个时节,王豆豆孤身在外时,总会想起自己家的那棵老槐树,想起母亲做的槐花油饼,而直到现在,那颗老槐树依旧坚强的活着。
这样的美好时光一直维持到初中。
王豆豆和吴小忆考进了同一个初中,但王豆豆被分配在了一个全校最差的班级,吴小忆则进了尖子班。
班级的差别并没能阻断两个人的友情,王豆豆还是会每天都跑到尖子班的门口等着吴小忆。
在那个年代,尖子班的学生总会有着一种特强的优越感,对于王豆豆这种垫底的学生,尤其瞧不起。
有一次,王豆豆一如既往的站在尖子班门口等着吴小忆,巧的是,那天吴小忆正好去老师的办公室了,王豆豆见吴小忆久等不来,正打算走人时,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哟,这不是王豆豆吗,怎么老是跑到我们班门口晃悠啊,这差班的学生就是不上进,要不然怎么会垫底呢?‛王豆豆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小对头——陈继。
陈继的爸爸陈单是豆豆爸的工友,两人平时在工作上谁也不服谁,没事老较劲,但每次比拼总是势均力敌。
唯一令陈单得意的就是自己的儿子,陈继从小学习就好,上了初中更是进了尖子班,这下陈单在无形中就压了豆豆爸一头,令豆豆爸懊恼不已,为此王豆豆没少挨骂,所以自然而然的,王豆豆与陈继的关系便不太好。
这次陈继又来挑衅自己,王豆豆哪肯干休,两人话不到三句就打了起来。
王豆豆毕竟混迹江湖多年,打架斗殴这种事是家常便饭,没两下就把陈继放倒在地。
王豆豆那硬梆的大脚踩在陈继的胸膛上。
当他准备再次对陈继进行身心攻击时,两个老师却赶到了现场,人群立即作鸟兽散,只剩下孤零零的王豆豆和他脚下的陈继。
结果可想而知,因陈继是一个优秀的尖子生,学校毫不怀疑地相信了陈继的说辞,认为王豆豆同学品行恶劣,不思上进,经学校有关部门反复调查取证,开会讨论,决定开除王豆豆同学,以示惩戒。
王豆豆回到家嗫嚅着给父亲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被开除的处分,听得豆豆爸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王豆豆闭了眼,准备迎接暴风雨的来袭,没想到这次父亲却没有挥动他的老拳,反而破口大骂道:‚狗日的学校欺人太甚!陈继那小兔崽子就是欠揍,揍他两下有什么了不得的,还开除我儿子!儿子,咱不读了,读这些破玩意有什么用,还不如跟我学磨豆子做豆腐,省得在学校受那种鸟气!‛王豆豆闻言顿时激动得稀里哗啦,半晌过后,父子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用一种同样的腔调说道:‚学习,学个屁!‛从这以后,王豆豆便辍了学,留在家里给父亲学做豆腐,出师以后,便担着一箩筐豆腐,走街串巷的叫卖。
那几年江南一带天气格外潮湿,青石板铺成的小巷总像是被水冲刷过一样,永远都是那么的潮润,墙上也爬满了青苔,楼上的洗衣粉香味混合了潮湿的空气,那味道格外好闻,王豆豆每天穿梭在这些小巷中,不知不觉身上也都沾染到了些许那种芬芳的味道。
经过几年的买豆腐生涯,王豆豆的个头长高不少,皮肤也泛着古铜色的光,岁月磨平了昔日的棱角,王豆豆时常会温和的笑。
而吴小忆也并没有忘记这个和自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后,吴小忆便会来到一间茶馆,因为王豆豆每天卖完豆腐后都会来到这个茶馆坐一下。
这是源于王豆豆的一个特殊的癖好--昆曲。
提及昆曲,那莺啼鸟啭的调很少有人能够听懂,一曲牡丹亭,唱得人心肝俱碎。
而王豆豆这粗人竟怪糟糟的喜欢上了它,并且及其厌恶那些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曲。
吴小忆在王豆豆的感染下,也喜欢上了昆曲,每天放学后就带着一本张爱玲的书,来到茶馆,和王豆豆一起欣赏昆曲,然后向他倾诉学习中的烦恼,最后读上一段张爱玲的文字。
对于这些文字,王豆豆已记不清楚,唯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王豆豆从来都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生活,相反他很满足,在他看来,每天卖完豆腐再来茶馆听上几句昆曲,伴随着吴小忆和张爱玲的文字,生活是如此的完美。
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射进茶馆,射在那些坐着藤椅闭目养神的老男人的身上,把他们的脸映得金黄一片,原本的暮气似乎也活跃了几分。
每到这时,王豆豆也该回家了,他挑起装豆腐的竹箩筐,告别了吴小忆,顺着夕阳慢慢地消失在了吴小忆的视线。
而吴小忆总是伫立在茶馆门前,沉思良久,不知为什么,她居然有些羡慕王豆豆。
由于王豆豆每天卖豆腐的钱再加上豆豆妈缝缝补补赚的外快,一家人足以维持生计,于是豆豆爸便闲了下来,他身体不是很好,所以每日的娱乐便是到镇上的桥头与那些老男人斗斗地主,心情好的时候还会买上一叠花生米和一瓶二锅头,回到家美滋滋的就着花生米下酒。
王豆豆卖完豆腐回家后,便觉得百无聊赖,晚上的时光对他来说非常难熬,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着每日父母小小的争吵,到最后则由他来打圆场。
记得有一次,豆豆爸不知道为什么突发感慨道:‚唉,人老了,精力不足了,想当初年轻的时候,上山打草,下河捕鱼,折腾一天都不觉得累。
年轻的时候喜欢我的小姑娘可多了,不是吹牛,编成一个加强排都够了。
‛豆豆妈闻言轻啐了一口,说道:‚呸!你就吹吧你。
就你那摸样,猪见了也得吓跑了,人送外号‘鬼见愁’,还一个加强排,拒绝你的姑娘怕是有了一个加强排了吧。
‛‚怎么可能?当初是谁死乞白赖的要嫁给我?我勉为其难的接受了你,你还挑肥拣瘦的,要不是我,恐怕现在你还剩着吧。
‛豆豆爸老脸一红,急忙反驳道。
‚老东西,你还要不要脸?合着你娶了我你还吃亏了?老娘要是不嫁你,你这辈子就是光棍一条了。
豆豆,你来评评理,你说,老娘配不配得上你爸?‛豆豆妈越说越激动,最后按照惯例,还是把王豆豆扯了进来。
王豆豆没有回答,只是在一旁傻傻的笑,然后豆豆爸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
平静的生活总是不能持续太久,上苍就像是一个爱玩恶作剧的小孩,总是会捡起一块石头,调皮地打破你的生活。
三年后,豆豆爸因饮酒过量,突发脑溢血过世了。
在王豆豆的记忆里,父亲出殡那天的情形特别模糊,好像是被人生生的抠掉了一块,反正那天的人和事王豆豆都不记得了,然而父亲的坟茔以及周围的山林却深深的印在了王豆豆的脑海里,以至于在多年后,王豆豆看到了山林和坟茔才会想起父亲,并且父亲的面容格外清晰,而离开了那个地方,记忆又立刻模糊了起来。
在王豆豆看来,那一天被糅合成了一个点,既是他人生的终点,又是他人生的起点。
豆豆爸死后不久,豆豆妈便带着王豆豆改嫁到了外省,王豆豆成为了社会的最底层,每日每夜都在为生计而奔波。
十几年后,凭着一手做豆腐的技艺以及多年混迹社会的经验,王豆豆成了一个大老板。
一日,王豆豆驱车回到了老家,也就是那个小镇,这是他十几年来第一次回到小镇,十几年的岁月,小镇早已物是人非。
以前的青砖玄瓦消失了半数,汽车扬起的尘土竟在空中久久未曾散去。
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那间茶馆还在,茶馆里依旧放着昆曲,还是那样一堆咬着油条坐着藤椅的老男人,在夕阳下闭目养神。
王豆豆看到这一幕,泪水不禁滚滚而下,这一刻,他感觉到了无比的幸福,亦裹挟着深沉的悲怆。
点评:小说缕叙王豆豆从出身到求学、失学及创业的经历。
没有奇遇,没有悬念,土得掉渣,淡得像水。
但它却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激起我们的共鸣——因为写得太真实了!宛如平常一首歌,轻轻从耳畔掠过,不经意中把我们带回过往。
梅圣俞说过‚欲造平淡难‛,作为初写小说的中学生往往喜欢堆砌辞藻,无病呻吟,而这篇小说的叙事却是如此的从容淡定,不能不让人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