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文字学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文字学0209大作业

西南大学文字学0209大作业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三)虽有合文,但是较甲骨文数量大大减少。其拼合方式,常见为上下拼合式、其次是兼体式、加合书符号式、加重文符号式。
(四)块面笔画逐渐线条化曲折,笔画逐渐平直化。早期汉字源于图画,所以有相当一些文字不是由线条构成,而是包含了成块面的笔画,很难涂写,同时随所向客观物体的外形而出现各种曲折蜿蜒的笔划不便书写,这些文字风格在西周金文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2、 “六书”的内容
《说文解字.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一般学者把指事字分为两大类:“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如《说文解字》“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下,底也。指事。”便是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
《说文解字.序》:“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起源之一为图画,文字创始之初,有图画文字的过渡,也就是:象形是图画文字的遗留与发展,也就是把符号所代语素意义或词语意义所指涉的事物的视觉化形状描画出来的构形方法。视觉化图形,是象形的特征。
三、简述六国古文在形体上的特点。(20分)
四、简述《说文解字》。(20分)
五、简述形声字的形成。(20分)
一、简述甲骨文的字形特点。
答:(一)形体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图像,是原始记事方法——绘画记事法的继承体。图画性强,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的字体甚至颇逼真,尤以与人或动物相关的名词。但从整个文字体系来看,其形体已经过了符号化的改造,在线条化和规范化方面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一、分析汉字的结构;1.人2.女3.首4.目5.自6.马7.牛8.木9.水10.泉11.舟12.日13.月14.弓15.斤16.衣17.眉18.电19.一20.二21.三22.亦23.上24.下25.寸26.刃27.本28.末29.朱30.取31.各32.出33.即34.既35.戒36.析37.伐38.及39.光40.宗41.男42.从43.步44.武45.北46.友47.比48.歪49.棋50.逆51.唯52.政53.在54.江55.河56.院57.打58.训59.购60.问61.闷62.徒63.郎64.围65.胡二、用楷书转写古文字;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26. 27. 28. 29. 30. 31. 32. 33.34. 35. 36. 37. 38. 39. 40. 41.42. 43. 44. 45. 46. 47. 48. 49.50.三、名词解释;1.汉字2.文字3.文字学4.异体字5.古文字6.今文字7.现代汉字8.象形字9.会意字10.通假字11.六国文字12.形声字13.大徐本14.小徐本15.六书说16.三书说17.指事字18.合体字19.独体字20.繁简字四、简答;1.简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2.简述汉字形体发展的规律性;3.简述有关汉字的起源的传说;4.简述从时间角度的古文字分类;5.举例说明假借的类型;6.简述甲骨文的特点;7.简述西周金文的特点;8.简述六国古文在形体上的特点;9.简述大篆的特点;10.简述小篆的特点;11.简述隶书的特点;12.简述章草的特点;13.简述今草的分类;14.简述行书的特点;15.列举五部文字学着作;16.列举五位文字学家;17.简介说文解字;18.说文解字中有哪些字体;19.三体石经有哪些字体;20.花草的“花”和花钱的“花”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五、论述;1.谈谈汉字从古到今字体演变的大致过程;2.谈谈你对汉字前途的认识;3.举例说明形声字产生的途径;4.举例阐述古代文献中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5.谈谈你对汉字起源的认识;6.谈谈你对唐兰先生、陈梦家先生、裘锡圭先生三书说异同的认识;7.谈谈你对汉字与文化关系的认识;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分析汉字的结构;1.象形2.象形3.象形4.象形5.象形6.象形7.象形8.象形9.象形10.象形11.象形12.象形13.象形14.象形15.象形16.象形17.象形18.象形19.指事20.指事21.指事22.指事23.指事24.指事25.指事26.指事27.指事28.指事29.指事30.会意31.会意32.会意33.会意34.会意35.会意36.会意37.会意38.会意39.会意40.会意41.会意42.会意43.会意44.会意45.会意46.会意47.会意48.会意49.形声50.形声51.形声52.形声53.形声54.形声55.形声56.形声57.形声58.形声59.形声60.形声61.形声62.形声63.形声64.形声65.形声二、用楷书转写古文字;1.云2.山3.雨4.木5.水6.象7.羊8.牛9.又10.人11.犬12.口13.耳14.禾15.元16.王17.月肉18.弓19.舟20.目21.自22.我23.手24.井25.斤26.足27.武28.相29.皿30.力31.西32.南33.大34.学35.文36.院37.特38.立39.汉40.语41.言42.中43.华44.共45.国46.天47.安48.门49.长50.城三、名词解释;1.汉字是汉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2.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使最重要的辅助交际系统;3.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4.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也称为或体、重文、俗字;5.古文字是指自汉字产生以来到小篆等一系列字体,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小篆等;6.今文字指秦隶以后的字体,包括隶书,草书、行书、楷书;7.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主要是指现代白话文用字;8.象形字指依照字义描摹事物的形象而创造的字,如日、月;9.会意字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组合而成的合体字;10.通假字是指在文字使用中,不写本字,而借用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表示,这个同音字或音近字就叫做通假字;11.六国文字指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文字,即说文解字所说的古文;12.形声字指用一个表意符号和一个表音符号组合创造的字;如江、河;13.大徐本指北宋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14.小徐本指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中记录的说文解字;15.六书说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定义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6.三书说是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里谈到的三书说,将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了唐兰三书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的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17.指事字指通过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加上标识符号创造的字;18.合体字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字,分形声字和会意字两类;19.独体字指由一个构字部件构成的字,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两类;20.繁简字指同一个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笔画多少不同,可以通用的字;四、简答;1.文字和语言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文字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2.字形表意性消弱而示音性加强;由日益繁化变为逐渐简化;不断变异又不断规范;3.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略加评述;4.原始文字,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战国文字;5.1无本字的假借;例:语气词“耳”假借耳朵的“耳”字,没有本字;疑问代词“奚”假借本来当一种奴隶讲的“奚”字,没有本字;2本字后造的假借;例:师——狮,为了表示狮子的狮加注犬旁;仓庚——鸧鹒,为了表示仓庚鸟,加注鸟旁3本有本字的假借;例:艹——草,借“草”为“艹”;册——策,借“策”为“册”;6.象形性强,但已经符号化;结构上六书皆备;字形不固定,异构多;合文多;笔画瘦硬夺方折;行款自由;7.合体字明显增加;字形较甲骨文稳定;合文数量减少;笔画逐渐线条化、平直化;行款基本固定;8.形声字多;假借现象多;省变,讹变多,难以尽用六书分析;偏旁不固定;仍有合文;文字美术化;9.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笔画线条化;形体定型化;合体字多;10.形体定型;字体符号化;字形简化;笔画圆润无方折;形声字多;11.全面符号化;彻底笔画化;变体字多;笔画多波折;方块化;12.保存了隶书的笔势;许多笔画勾连不断;字形较隶书简单;13.笔画勾连,上下字牵连;没有波势;艺术化,实用性淡化;14.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实用性强;15.说文解字、玉篇、类篇、汉简、隶释任意五部16.许慎、徐铉、杨树达、陈梦家、裘锡圭任意五位;17.作者东汉大学者许慎;首创部首编排法;以形说义;我国第一部字典;我国文字学诞生的标志;18.小篆;古文六国文字;籀文大篆;19.古文六国文字;小篆;隶书;20.花草的“花”中“艹”是义符,“化”是音符;花钱的“花”是假借字;五、论述;1.古文字阶段从商代到秦代公元前1300—前206年,古文字阶段主要有四类,即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商代文字主要有两类:甲骨文和金文,商代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甲骨文字形还很不固定,象形程度仍然很高;西周春秋文字,这一阶段使劲稳鼎盛阶段,西周金文形体演变出现字体整齐化,西周后期,字形线条化、平直化;六国文字主要在战国时代,在这一时期,俗体流行,各国文字异形,目前已失传;秦系文字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文字及小篆,秦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而秦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隶书是战国晚期在秦文字的俗体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古隶;进入隶楷阶段后,在昭宣之际产生了八分,八分在东汉中期逐渐演变为新隶体,东汉晚期早期行书形成,直至汉魏之际出现钟王楷书,到唐初时形成成熟的楷书;此外,钟王楷书在南北朝时演变为魏碑体,最终成为成熟的楷书;古隶在宣元成时期演变为章草,魏晋时期形成今草;早期行书在东晋演变为行书;2.汉字不是低级文字;文字发展三阶段说是错误的;汉字时成熟而有生命力的文字;表音文字与汉字没有优劣之分;清末以来否定汉字有认识上的偏误;建国以来的简化汉字运动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汉字的前途应该让历史来回答,不应该人为规定;目前看不出汉字被拼音文字取代的倾向,但是要警惕矮化汉字和神化汉字的不良现象;3.1表意字上加注音符;例:鸡简化字作鸡,鸡的初文是象物字,加注了音符“奚”,象鸡的形符被换成了鸟,成了一般的形声字;2表意字字形上部分改换成音符;例:何是负荷的“荷”的本字,何的表意初文象人肩荷一物,后来人形简化为一般的人旁,象所荷之物的形符改成形近的“可”,成为从人可声的形声字;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a.为明确假借意而加意符;例:师,本当师众讲,汉代假借它表示狮子,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b.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例:“取”字引申有娶妻的意思,后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表示这个引申义;c.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例:“它”是“蛇”的初文,“蛇”为了明确“它”的本意,在本字上加注意符而成后起本字;4改换形声字偏旁;例:振起的“振”有赈济的意思,后来就把“振”字的“手”旁改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5意符音符组合而成;例如“梅”、“镁”等;4.古代文献中的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同词异字:古今字,如反与返;通假字,如蚤与早;异体字,如群与羣;繁简字,如国与国;2异词同字:主要由假借形成,如蚤代表早晨的早和跳蚤的蚤;由音译形成,如佛用在仿佛一词中,也用在佛经一词中;回答时各举2例5.1汉字起源有很多传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2汉字不是一时一地由某个人创造的,汉字是由汉族先民集体创造的,起源于6000年前,成熟于4000年前;3汉字来源于图画与刻画符号;6.1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陈梦家先生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假借文字、形声文字;陈梦家先生的三书说是:表意文字、假借文字、形声文字;2唐兰先生是从形体着眼,所以没有假借,陈、裘二先生大致一样,从用字的角度出发,多了一类假借;7.汉字字形反映了中国物质文化;汉字字形反映了古代制度文化;汉字字形反映了古代精神文化;汉字字形反映了古代民俗文化;汉字字形还产生了许多艺术样式,如对联、书法;由汉字还产生了大量游戏形式,如拆字等;均需举例。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文字学》(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一、文字学术语解释1.小学 2.小篆3.大篆4.古文 5.合文6.以形会意字7.借形变体字 8.合音字9.异体字10.古今字二、填空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甲骨文字释林》的作者是()。

2.《说文释例》的作者是(),《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

3.《三代吉金文存》的作者是(),《两周金文辞大系》的作者是()。

4.《甲骨文编》的作者是(),《金文编》的作者是()。

5.周有光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一文中根据汉字使用符号所起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的整个状况得出汉字是()文字的结论;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汉字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将汉字又叫做()文字。

6.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文字、()文字三类。

7.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过程,把汉字分为()、()和形声三种基本类型。

8.人们一般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秦隶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9.古文字按照时代的先后,可以区分为原始文字、()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文字等类别。

10.多数的古今字从意义上看,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个意义。

11.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

12.异体字的()和()完全相同。

1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而表音性(),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4.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主要表现在字形的()削弱而()增强,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5.笔画的简省,是汉字字形简化的主要方面,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字形中间,而并非所有的字形都有。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19.12月文字学【0209】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19.12月文字学【0209】

三、名词解释。

(40分)
1、六国文字(20分)
2、形声字(20分)
四.举例阐述古代文献中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60分)
五、谈谈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60分)
五、首先,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

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组故意来的治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人类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人类的智慧才得以充分发挥;人类社会才越来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

其次,东方文化圈实际上就是汉字文化圈。

而且这个文化圈的形成,丝毫不带强迫成分。

汉字创造了动荡遥遥领先的古代文化,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

相对其他落后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通过学用汉字使自己开会进步,进而创造自己的文化,这样很快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另外,如今汉字走红全球。

从伦敦到纽约,从东京到悉尼,华语在世界树渐走强,成为热闹的语言。

何以如此?理智的理解,并不是因为汉字有那么多有点,而是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国运盛汉字兴。

最后总结,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

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

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

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西南大学2020年春[0209]《文字学》辅导资料答案

西南大学2020年春[0209]《文字学》辅导资料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名称:《文字学》课程代码:0209 学年学季:20201单项选择题1、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A.同化B.声化C.繁化D.简化【√】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A.徐铉B.段玉裁C.许慎【√】D.王筠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与“返”是()。

A.F. 代词B.形容词尾C.古今字【√】D.异体字E.通假字F.繁简字4、属于繁简字的是()。

A.岳—嶽B.止—趾C.猿—猨D.寶—宝【√】5、下列人物不属于文字学家的是()。

A.蔡元培【√】B.许慎C.顾野王D.李斯6、“日”是()字。

A.象形【√】B.形声C.会意D.指事7、“武”是()字。

A.形声B.指事C.会意【√】D.象形8、下列人物不属于文字学家的是()。

A.王力【√】B.唐兰C.陈梦家D.郭沫若9、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A.繁化B.简化【√】C.讹化D.同化10、“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中的“昏”与“婚”是()。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11、下列著作,研究金文的是()。

A.《三代吉金文存》【√】B.《草字编》C.《说文解字》D.《文字学概要》12、段玉裁的著作是()。

A.《说文解字注》【√】B.《说文解字义证》C.《说文通训定声》D.《说文解字》13、许慎是()人。

A.东汉【√】B.西汉C.北宋D.清代14、“果”是()字。

A.会意C.象形【√】D.形声15、“域”是()字。

A.会意B.形声【√】C.指事D.象形16、不属于今文字的是()。

A.隶书B.楷书C.章草D.小篆【√】17、“闻”是()字。

A.象形B.会意C.形声【√】D.指事18、“好”是()字。

A.象形B.会意【√】C.形声D.指事19、“国”是()字。

A.象形B.会意C.形声【√】D.指事20、“上”是()字。

A.会意B.形声C.指事【√】D.象形21、《说文解字》主要分析()。

A.小篆【√】B.古文C.籀文22、甲骨文是()代的文字。

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的专业代码

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的专业代码

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的专业代码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的专业代码中国语言文学类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学术领域,涵盖着多种专业。

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分支学科,涉及的专业代码也因此十分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围绕“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的专业代码”进行一一介绍。

步骤一:基础学科首先,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基础学科的专业共有两个代码,分别是“050201”和“050202”。

前者指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后者则是汉语言专业。

这两个专业可以说是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基础,也是学习汉语文学的必修专业。

步骤二:文学类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的文学类专业。

这部分专业中包括了文艺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文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以及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方向)。

这些专业代码分别为“050203”、“050204”、“130103”、“050206”、“050204T”和“050204N”。

步骤三:专业研究类另外,中国语言文学类还包括了一些专门的研究类专业。

这部分专业涉及到汉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语言与文化、应用语言学以及秘书学。

它们的专业代码分别为“050207”、“050208”、“050209”、“050210”、“050211”和“120204”。

步骤四:其他类此外,中国语言文学类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类的专业。

例如,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翻译学、写作学以及文化与传媒学都属于这一范畴。

这些专业的专业代码分别为“050212”、“050213”、“120703”、“050214”和“050107”。

结论: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的专业代码十分丰富,共有14个专业代码,涵盖了很多不同的学科领域。

这些专业不仅有基础学科,还有文学类、专业研究类以及其他类。

这些专业的出现,不仅是对语言文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语言文学事业的发展。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文字学》(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一、文字学术语解释1.小学 2.小篆3.大篆4.古文 5.合文6.以形会意字7.借形变体字 8.合音字9.异体字10.古今字二、填空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甲骨文字释林》的作者是()。

2.《说文释例》的作者是(),《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

3.《三代吉金文存》的作者是(),《两周金文辞大系》的作者是()。

4.《甲骨文编》的作者是(),《金文编》的作者是()。

5.周有光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一文中根据汉字使用符号所起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的整个状况得出汉字是()文字的结论;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汉字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将汉字又叫做()文字。

6.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文字、()文字三类。

7.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过程,把汉字分为()、()和形声三种基本类型。

8.人们一般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秦隶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9.古文字按照时代的先后,可以区分为原始文字、()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文字等类别。

10.多数的古今字从意义上看,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个意义。

11.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

12.异体字的()和()完全相同。

1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而表音性(),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4.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主要表现在字形的()削弱而()增强,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5.笔画的简省,是汉字字形简化的主要方面,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字形中间,而并非所有的字形都有。

古代汉语汉语言文学代码

古代汉语汉语言文学代码

古代汉语汉语言文学代码
古代汉语和汉语言文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它们有各自的专业代码。

在中国的学科分类体系中,古代汉语通常被归类为语言学(代码:050103)或汉语言文字学(代码:050102)。

这些代码是用于标识和管理学科专业的。

汉语言文学则是一个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多个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代码可能因不同学校和地区而有所差异。

如果你需要具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建议你参考你所在学校或相关教育机构的学科专业设置,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09文字学一、简述甲骨文的字形特点。

答:关于殷商甲骨文,可稽考的贞人书法家就达120多位。

他们性格各异、才华各有千秋,表现在书契风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以飨读者。

一、瘦硬挺直、尖锐芳峻,属于劲峭型因为甲骨文是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尽管随着刀具的不断改进,刻写难度有所降低,刻写的线条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刀一线,笔画清朗瘦劲,相交处略粗,显得丰润饱满。

笔画的起、止处总是呈尖角状,相接处换刀另刻呈方角状。

结体细长,两边长竖略往里弯,呈内掩状。

风格峻挺俏丽,犹如唐代欧阳询的楷书。

但是,浑融的端头和圆婉的转角在甲骨文中是非常少见的。

二、均匀对称、大小不一,属于奇肆型这类字的笔画中间粗、两头细,某些地方特别粗,与金文的肥笔相似,结体开阔,风格雄奇突出,对早期金文书风的影响较大。

据观察:甲骨文实体的字形往往大小不一致,大都是笔画多的字形大,笔画少的字形小,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当时刻写工具的制约。

三、两字合写、偶有三连,属于雄浑型这类字的笔画厚重圆润,结体为了避免因线条粗而产生的拥挤,将边线向外弯曲,呈现外拓状。

甲骨文中的合文大概是当时的一些专有名词,两个字或三个字写在一起,如“小丁”等。

还有一些合文的字和方式极为特别,很容易混淆,如“十二月”等。

风格圆通雄浑,与后来的篆书有些接近。

直至后来的金文中,仍有不少两字合文出现。

四、一字多形、正反不拘,属于委婉型甲骨文以点画劲峭、结体方折为主要特征,而这类字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视物的角度不同、状物的方式不同,一个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形成一字多形,字的摆放也可横、可竖、可倒,合成结构字的偏旁可左可右,而且线条纤细、婉转流丽、结体颀长、布局参差,整个风格如仕女步春,飘摇多姿。

这一现象的出现在文字还没有统一之前是可以理解的。

五、行列不分、参差错落,属于疏放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龟甲、兽骨的硬度和表面不平整给刻写造成了难度,使得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难以做到字与字之间的统一安排。

因此,这类字笔画细劲、结体开阔,字心处留白很多,显得格外疏放。

特别是初期的甲骨文字形偏大,且大小悬殊。

字的中轴线也时左时右,纵不成列。

字间距时大时小,横不成行。

给人以“素手把芙蓉,步虚蹑太清”的境界,潇洒而又空灵。

甲骨文书法的风格很多,上述几种只是一些比较突出的代表。

如果再细分的话,它们之间还可以有端整、豪放、苍润、流美等风格,真可谓环肥燕瘦、绚丽多姿,显得极其朴素自然。

二、简述西周金文的字形特点。

答:金文: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又称钟鼎文,是用模具浇铸(少数是刻)于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在青铜器物上铸刻铭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

西周青铜器多出土于陕西,铭文篇幅长,史料价值高特点:1 西周金文的书写风格,西周金文是一种在庄重场合下使用的正规字体,文字浇铸在青铜器物上,往往精雕细琢,字体庄重典雅,圆润浑厚,多有肥厚和块状笔画,笔道粗细有致,刚柔相济,其“浇铸”感强烈。

2西周金文的变化趋势:第一,块状笔画向线条笔画发展,随形弯曲的笔画向端正平直的方向发展,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第二,异体字依然普遍,但总体上趋向定型化。

(不同表意偏旁混用现象大为减少;偏旁位置有了较多的固定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

)3 形声字数量大幅增加。

4铭文布局由散乱向规整发展。

三、简述六国古文在形体上的特点。

答:“六国古文”是积多日的简省变化而成的。

春秋金文已显示出某些地域性的特点,但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书法风格上,字形结构方面还看不出明显的特色,但春秋末年以来,一种简省变化比较多,在形体结构方面既与西周春秋金文有别,也和秦系的大篆、小篆不同的新字体已渐渐形成——它们大多上不符金文,中不符秦篆,下不符隶书。

许慎说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六国文字的情形正是如此。

这种新字体不仅见于简、帛、陶、玺、货币等所谓“民间俗书”,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正是因为这一点,自从王国维主张“战国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以后,大家都觉得把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比较符合当时的文字现状。

所以我们也将之进行区分。

这一时期的文字(六国古文)种类较多,材料也很丰富,不像商及西周那样单纯,可分别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除了继续铸刻于铜器上的金文之外,尚有书于竹简与缣帛上的简帛文、钤印在陶埴上的陶文、钱币上面的货币文、印章上面的玺印文等。

因此现拟分简帛文、六国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文以及《说文》和《三体石经》中古文等方面。

具体而言,六国文字形体上的主要特点有:1、地域性特点突出(诸侯割据造成地区间的文字异形)。

P162总的说来,三晋端庄、整饰,齐国修长、匀称,燕国则较刻板,秦国则刚柔相济,楚国舒阔流转。

2、讹变现象十分激烈。

3、笔画以及偏旁的减省(简化)、增益(繁化)、变换。

P164、171简省之例如(铸、马、为、敬、邯郸):简化上有个别笔画的简化。

有借助省体符号的简化。

有不借助任何标记的截除式简化。

总之,战国期间,简化、草率的字体大量流行,今日简化字中的一些极简形体,像“无”、“礼”、“弃”等,都可以在这一时期的文字中找到其原型。

有的甚至比今日的简化字还要简化。

4、作为简化的形式,兼体式合文大量增加。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且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

本书成书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

原作现已失落。

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

许慎写完之後,献给汉安帝。

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四、简述《说文解字》。

答:从历史上看1,文字起源很早。

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怎么去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

因此,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

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

到了秦始皇时代,简易了秦的籀文,成为小篆。

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即楷书、正书)。

从书写方式上看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

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

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

篆书是圆笔居多,小篆已有点变化,隶书变化很大,把圆笔改成方笔。

“大”、“日”,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

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简单化,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

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

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

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

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

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

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转注,《说文·叙》讲“建类一首,..考老是也”。

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随音立字,谓之转注,依音记字谓之假借。

”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非也,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

假借以不造字立字,同音假借,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

转注是表音的,假借更是表音的,因此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

文字使用上,一字多形(或体,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慢慢趋向固定。

从历史上看,有古字今字之别。

声韵的演变。

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system ) ,不是杂乱无章的。

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是系统的。

比如:现代汉语普‘..一定跟iy (或有iy介音的韵)相拼,不跟AO相拼。

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

演变或者由简而繁,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

或者由繁而简比如“蓝”是来母而“监”是见母,古代有复辅音声母通话语音kl2。

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

比如:“恕”从如声。

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比如“率”shuài、lǜ,最早为两个辅音,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辅音(如“监”),有的保留了后辅音(如“蓝”)。

除谐声外,从汉藏语同源词比较也可看出古有复辅音。

人们不同意这种说法。

闽、方音有不同。

因政治、经济、时代有不同。

从汉语语音的声韵系统发展来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p eriod):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

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proto-Chinese)、后期(archaic Chinese)。

时代前后亦有伸缩致,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商代为上古前期明、文化各方面交错的关系,方音由分歧而逐渐融合,趋于一不要笼统。

,都应在历史上划分不同的阶段元、清是近代方音自古有之,而汉语是有一个最早的母语的,方言不过是其不同,周秦即为上古后期;若周秦以上为上古,现在为现代。

研究任,则汉代也可说是上古的后期。

魏晋南北朝为中古,唐、宋为近古分支而已。

有些美国学者认为闽语跟早期汉语不是一回事,有自己的原始闽语的母语。

粤、吴、北方话都是由一种早期汉语演变来的。

因为一种语言不能单从语音来比较,还要看它的语法、词汇。

闽语也是音节语言,没有很多的形态(p hono log2 ical)变化,语法结构跟其他汉语方言基本一致,声调也可以对应。

词汇上的证据就更多了,不过有些词汇北方话没有。

这里面有不同民族往来时互相影响的问题,吸收一些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

语言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

方言的发展是交错的,有的趋于一致。

一致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北方话一般无入声,但山西话还有入声,声调也不同,有的有五个、六个声调。

总之,关于声韵演变要建立两个观念:一个是古今时代的不同,一个是方音的不同。

《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後面列出。

然後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为514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

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之首。

部与部排列的顺序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

许书514部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故为15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