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观后感最近我迷上了《百家讲坛》讲的唐宋八大家,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对于唐宋八大家,我也就知道个名字,什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但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解,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跟这些大文豪们来了一场亲密接触。
就拿苏轼来说吧,以前我只知道他的诗词写得好,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觉特别豪迈。
但这次深入了解之后,我才发现他的人生那叫一个坎坷。
他老是被贬官,一会儿被发配到这儿,一会儿又被弄到那儿。
可人家心态好啊,到哪儿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有一次,苏轼被贬到了黄州,这地方可够偏远的。
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愁眉苦脸,觉得人生无望了。
但苏轼不,他在那儿开垦荒地,给自己取名“东坡居士”。
他还乐呵呵地跟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学着种地、酿酒。
有一回,他自己酿的酒出了问题,喝起来味道怪怪的,可他倒好,不但不生气,还跟朋友们打趣说这是他独家秘制的“怪味酒”。
还有一次,苏轼和朋友一起去郊外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
朋友们都觉得扫兴极了,可苏轼却兴奋地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瞧瞧,这心态多好!在别人眼里的倒霉事,到他这儿都能变成一种独特的体验,还能写出这么棒的诗词来。
再说韩愈,以前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写文章很厉害,提倡古文运动啥的。
但这次我知道了他为了呼吁改革文风,那可是费了老大的劲。
当时的文坛流行那种华丽空洞的骈文,韩愈就站出来大声说:“不行,这样的文章没营养,咱们得写实实在在、有真情实感的东西!”这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多人都不理解他,甚至还嘲笑他。
但韩愈不在乎,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一篇又一篇地写着那些质朴而有力的文章。
有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韩愈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亲自去拜访那些有名的文人,跟他们交流、辩论。
有时候人家根本不给他好脸色,把他拒之门外,他也不气馁,就在门口等着,一等就是好几个时辰。
《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600字1《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
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
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

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一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
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
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
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
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
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
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
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讲座式栏目,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其中就有苏轼的相关介绍。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
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
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
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
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
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
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成就的文学巨匠之一,也是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百家讲坛中,苏轼的传世之作和独特才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听讲,深感苏轼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风采,特此撰写观后感。
苏轼以超凡的文学天赋和卓越才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他的诗词如清泉石壁,字字饱含情感,句句婉转入骨。
他的散文如深谷幽林,意蕴深沉,引人入胜。
苏轼不拘泥于传统文学形式,大胆创新,开拓文学新境界,使得他的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百家讲坛中,我深深感受到苏轼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和表达。
他心怀天地,力图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凝聚于文字之间,表达出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无一不透露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令人感到震撼和钦佩。
苏轼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思想的文学家。
他勇于反思人生,大胆探讨社会现实,对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和超前的思考。
在百家讲坛的介绍中,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思想跳脱传统束缚,新颖独特,且富有哲学意味,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受到后人广泛传颂和推崇,被誉为文坛上的巨匠和文化宝库。
他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百家讲坛的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风采得以再次展现,更加彰显其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创作风格,深深吸引着文学爱好者和学者。
通过观看讲解,感悟到苏轼的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示,也更加珍视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苏轼的文学传世之作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看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看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百家讲坛是一档让观众触摸到历史,认识到伟人的智慧的节目。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观看了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节目后,我倍感震撼和共鸣。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他的才华和独特的文风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书法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诗作。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流露出他对人类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深刻洞察力。
在百家讲坛中,专家详细解读了苏轼的一些经典诗词,揭示了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观看这个节目让我对苏轼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善于运用鲜明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力量。
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生气。
例如,他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几句简单的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坚持。
苏轼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精神。
他在他的散文中描写了北方农村的生活,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北方农村的艰辛和困苦,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的文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不公正,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专家还深入探讨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影响力。
苏轼的文学风格独特而多样,他不仅擅长描写自然风光,还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为课文,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范本。
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深受他的启发,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
通过观看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节目,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对人生智慧和情感的思考。
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人们在阅读中有所启发和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感到非常庆幸能够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接触到苏轼的作品,这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理解和欣赏他的智慧。
苏轼讲座心得(通用5篇)

苏轼讲座心得(通用5篇)苏轼讲座心得篇1苏轼讲座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苏轼的讲座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讲座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散文上,还体现在他的文学思想上。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歌、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他的散文则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语言简练、流畅,富有文采。
除了文学成就,苏轼的书法、绘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书法、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则具有很高的写意性和表现力。
在讲座中,我还深刻地认识到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绘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轼讲座心得篇2苏轼讲座心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文学艺术成就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笔触细腻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赤壁赋》。
百家讲坛苏轼(5篇)

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范文第1篇北宋词坛由于苏轼的消失,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转变。
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法规纷纷被打破,演化为大张旗鼓的革新。
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四周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诗的进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面貌。
著有《东坡全集》150卷、《东坡乐府》3卷。
存诗2700多首,词350余首。
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
他打破很多已形成的法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共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
“诗言志词言情”,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文体的界限。
苏轼以前,一些不甘心受此局限的作家尝试着突破,不过,他们的突破总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留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了大面积转变的作家,引起了当时词坛的震惊。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逼,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
每一位有志于现实的文人士大夫当然也牵挂着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报国,有所作为。
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月,边塞冲突集中在防备西夏的入侵方面。
其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苏轼平生在很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
他对“民本”农田生产尤为关怀,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大都围围着农业生产。
这方面的关怀表现在词中,于是消失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做法。
再次,苏轼词揭示了简单的内心世界。
广义地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
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600字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
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
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初一:莹莹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