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全解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和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和古诗一、古诗部分。
-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解析:- 你看啊,这个小牧童骑着黄牛呢,那小嗓子一亮起来,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振林樾”,就好像他的歌声把整个树林都震动了。
可是呢,他突然不唱了,为啥呢?因为他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他想要去抓住这只蝉呀。
这小牧童特别可爱,前一秒还在放声高歌,下一秒就像被定住了一样,闭口站在那儿,眼睛肯定是紧紧盯着那只蝉呢。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解析:-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那山可有点“寒”意呢,可能是深秋了,山上有点清冷。
走着走着,看到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居然有几户人家。
这就很有意境了。
然后呢,他为啥停车呀?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秋天的枫叶被霜打过之后,那红得比二月的春花还要艳丽,就像一片红色的海洋,诗人能不被吸引住吗?-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解析:- 荷花凋谢了,荷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撑起像雨伞一样的大叶子遮雨了。
但是菊花呢,虽然残败了,可那花枝还傲立在霜雪中。
诗人这时候就对他的朋友刘景文说啦,一年中美好的景色你得记住啊,可不是春天那些花红柳绿的时候,而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这个秋冬季节呢。
这就告诉我们啊,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不要只盯着那些繁花盛开的时候。
-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解析:- 秋天的梧桐树叶“萧萧”地响着,就像在送着寒冷的声音呢。
江上吹来的秋风啊,让在外面的诗人心里泛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他想到啥了呢?他想到家里的小孩可能正在挑弄蟋蟀呢。
你看,夜深了,篱笆旁边还有一盏灯亮着,那肯定是小孩在那捉蟋蟀玩得正起劲呢。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把那种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都表现出来了。
二、课文部分。
2018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全解(一)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 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主要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字词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
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正是:一作“最是”。 11.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白话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 花儿还要红。 思想感情: 《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的热爱 之情。来自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全解(一)
山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小学三年级上下册全)

咏柳[ 唐 ]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神奇的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诗词解析: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绝句[ 唐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诗圣”诗词解析:诗人在成都浣花溪堂描写草堂明媚的春天的景色,从一个泊字也能感受诗人一生漂泊的孤独感,后两句有隐含诗人心忧天下的大情怀!春日[ 宋 ]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小学三年级古诗含《春、夏、秋、冬》-带注释

古诗春:江南【作者】汉乐府【朝代】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注释何:多么。
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春日【作者】朱熹【朝代】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sì)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bīn):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景物。
7、等闲:随意。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游园不值【作者】叶绍翁【朝代】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注释1.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
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2.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
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3.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4.小扣:轻轻地敲门。
5.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春晓【作者】孟浩然【朝代】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绝句【作者】杜甫【朝代】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年级第一学期拼音+注释

1.《逢f én ɡ雪xu ě宿s ù芙f ú蓉r ón ɡ山sh ān 主zh ǔ人r én》【唐t án ɡ】 刘li ú长ch án ɡ卿q īn ɡ日r ì暮m ù苍c ān ɡ山sh ān远yu ǎn, 天ti ān寒h án白b ái屋w ū贫p ín。
柴ch ái门m én闻w én犬qu ǎn吠f èi, 风f ēn ɡ雪xu ě夜y è归ɡu ī人r én。
作品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作品译文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2.《江畔独步寻花》(黄hu án ɡ师sh ī塔t ǎ前qi án江ji ān ɡ水shu ǐ东d ōn ɡ)【唐t án ɡ】 杜d ù甫f ǔ黄hu án ɡ师sh ī塔t ǎ前qi án江ji ān ɡ水shu ǐ东d ōn ɡ, 春ch ūn光ɡu ān ɡ懒l ǎn困k ùn倚y ǐ微w ēi风f ēn ɡ。
桃t áo花hu ā一y ì簇c ù开k āi无w ú主zh ǔ, 可k ě爱ài深sh ēn红h ón ɡ爱ài浅qi ǎn红h ón ɡ?词句注释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翻译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翻译意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著名寺庙。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别样:格外,特别。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空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头。
毕竟是西湖的六月美景,特有的风光与别时不同。
一片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被阳光映照的荷花显得格外艳红。
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人间很少听到。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篁:幽深的竹林。
幽,深。
篁,竹林。
深林:指“幽篁”。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相照:与“独坐”相应,是说,度左右晃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嘯。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告诉儿子。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死去后,什么都不是你的,什么事都和你无关。
但:只九州:代指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开:开掘;开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全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叶。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一种昆虫,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全诗意思如下: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
(5)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全诗意思如下: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当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们。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啊,当他们在佩戴茱萸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中断:从中间断开。
(2)至此:到这儿的意思(3)回:回旋,打转。
全诗意思如下: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然后长江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对立的意思),我乘坐的这只小船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悠悠驶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3)方:正,恰恰。
(4)空蒙:形容云雾迷茫的样子。
(5)亦:也。
(6)欲:想,要。
(7)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有名的美女。
(8)相宜:适合。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
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
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苏轼把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
所以,西湖有“西子湖”之称
全诗意思如下: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