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合集下载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的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的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家乡的变化
我来自皖北农村,亲眼目睹了家乡这些年的巨变。

从衣食住行方面来看,家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穿衣方面,以前的农民穿着朴素,难以保暖的服装,现在则换上了色彩艳丽的品牌服装,追求的也不再是保暖,而是经济舒适。

在饮食方面,农民不再只是追求填饱肚子,而是更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健康。

在农业方面,农民们拥有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亩产量也从几百斤提高到了千斤以上。

同时,农村也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大型的机械让原本复杂的劳作变得简单。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还吸引了大批投资商到农村办厂,实现了互利双赢。

粮食产量的提高,让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在建筑方面,以前的农村建筑多为低矮的草房土房,现在大部分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甚至有些年轻人在外工作还选择在城市里买房。

室内的家居设备也变得信息化、现代化,从白炽灯到节能灯,从收音机到液晶电视,从计算机到太阳能、
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等,全都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通讯方面,每家每户都装上了固定电话,手机也越来越普及,人们享受到了无线通讯的快捷与方便。

在交通方面,以前的农村道路泥泞难行,现在则村村通上了平坦的水泥路,国家的汽车下乡让有条件的家庭配上了面包车、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也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代步工具。

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还通上了公交车,远近交通都变得很方便。

衣食住行看变化

衣食住行看变化

衣食住行看变化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新沂撤县建市走过了25年的历程。

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只是个瞬间,但新沂这座小城却经历了发展和腾飞,从一个质朴纯真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端庄大气的“贵妇人”。

25年前我毕业来到新沂,25年的经历让我触摸到了新沂进步的脉搏,亲身体验了新沂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

衣——从朴素单调到时尚多彩20多年前,人们的穿戴十分朴素,色彩单调。

而如今,人们的穿戴彻底变了样,不但讲究数量,更讲究质量,一些大品牌服饰纷纷落户新沂。

走进大街小巷,单从服饰上已经分辨不出小城市与大都市的区别,整个新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服饰的变化往往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从黑白灰蓝到五彩斑斓,新沂人的穿着打扮的变化正充分说明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观念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转变,这种变化也正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这是新沂撤县建市的一大变化。

食——从粗茶淡饭到讲究营养民以食为天。

往日的新沂人虽然不再为吃饱发愁,但也只是粗茶淡饭,求量不求质;今天的新沂,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得舒心,吃出品味。

新沂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饮食文化节,新沂的捆香蹄、桂花楂糕、姜家辫子辣汤、窑湾绿豆烧酒、巴山面酱、潮牌卷蘑菇等都成了享誉四方的名吃。

吃,已经从最初的为了裹腹变成了一种饮食文化。

这是新沂撤县建市的第二大变化。

住——从平房瓦屋到高楼别墅20多年前,钟吾路边的花厅酒厂办公楼可以说是新沂的标志性建筑,全市最高的建筑也不会超过7层。

新沂城区内连个像样的居民小区都没有,居民多为老新安镇居民,居住区都十分拥挤杂乱。

单调的房间内也很少有装修。

而如今的新沂城区面积已经扩大数十倍,居住人口和人均居住面积也不断增加,新型的设施完备的高档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一座日新月异的新城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今天的新沂,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还有单门独院的豪宅别墅。

从衣食住行写家乡的变化作文

从衣食住行写家乡的变化作文

从衣食住行写家乡的变化作文《衣的变化》以前呀,在我的家乡,大家穿的衣服都很简单,颜色也没那么多。

我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完弟弟妹妹接着穿,破了就补一补。

记得妈妈跟我说过,她小时候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平时的衣服也不多。

但是现在可不一样啦!我们随时都能买新衣服,各种颜色、款式,要啥有啥。

而且夏天有凉快的短袖短裤,冬天有厚厚的羽绒服,又好看又保暖。

上次我和妈妈去逛街,商场里的衣服多得我眼睛都看不过来。

我挑了一件漂亮的裙子,穿上可美啦!现在的衣服真是又多又好,大家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衣的变化》我听姥姥讲,她年轻的时候,做衣服都要用布票去买布,而且布料的种类很少。

大家穿的衣服款式差不多,颜色也很单调。

爸爸说他小时候,衣服经常是不合身的,因为条件不好,能有衣服穿就不错了。

可是看看现在,我的衣柜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衣服。

有运动服,方便我上体育课的时候穿;有漂亮的公主裙,参加活动的时候我会穿上它;还有帅气的牛仔裤,平时出去玩的时候穿正合适。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要求我们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同学们穿的衣服可好看啦,五颜六色的,就像一个大花园。

家乡在衣服这方面的变化可真大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食的变化》我爷爷常常跟我讲他们过去的日子。

那时候,能吃饱饭就很满足啦。

家里经常吃的是粗粮,像玉米面、红薯,很少能吃到白米饭和白面馒头。

我爸爸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但肉啊、水果啊,也不是经常能吃到。

可现在不一样喽!我们的餐桌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美食。

早上有牛奶、面包,中午有香喷喷的米饭和美味的炒菜,晚上还能喝到营养的汤。

水果更是随时都能吃到,什么苹果、香蕉、草莓,应有尽有。

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饭店吃饭,一桌子的菜,看得我眼花缭乱。

家乡的饮食变化可真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啦!《食的变化》以前在我的家乡,大家吃饭可没现在这么丰富。

听奶奶说,她小时候经常吃不饱,有时候就去挖野菜吃。

家里有点粮食,也得省着吃。

妈妈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了,但是零食很少。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15篇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15篇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1我的家乡来宾,是一个并不大的城市,知识、科技也不如别的城市,但我却对它情有独钟。

不仅因为它是我的家乡,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满欢乐、充满希望、寄托着无数人梦想的好地方。

回首过去,来宾没有成为地级市——还只是来宾县的时候,外婆家的自留地、果园子就是我的乐园。

我和小伙伴们在那有过无数快乐的回忆:在那成片的玉米地中摘玉米;在那瓜果飘香的果园里摘果子;在那宽阔的草地上你追我赶;在那连绵的小山坡上放风筝……累了,随意找块软软的草地躺下,哼着小曲儿望着那如水洗过似的蔚蓝的天空和变幻莫测的白云,平淡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这样的生活一直到政府为了建来宾地级市而征地之后。

外婆的自留地和外婆的家成了政府规划的用地。

从那以后的几年中,我几乎再也没有去过那些曾给我童年快乐的地方。

放眼现在,我和外婆都搬到了新家,我每天都要坐公交车去上学。

说来也巧,我所坐的公交车必定会路过以前那片让我充满快乐回忆的地方。

搬到新家的第二天,我就在一路行进的公交车上被眼前的场景给狠狠地震撼了!那些我童年时玩耍的地方,早已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那片土地也有了自己响当当的新名字——城北新区。

从空旷的草地、满是泥泞的崎岖小道,变成现在那高大雄伟、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公寓、小区,那得经过多少人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啊!再看看四周,宽敞平坦的马路,五彩缤纷的花坛,远处那开拓的土地,无处不在映现着这城北新区的美貌。

童年的记忆也在这一刻凝固,模糊了。

这真的是我以前玩耍过的地方吗?这变化也太大了吧!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了,它不仅承载了我童年时的欢乐回忆,更象征着来宾市的崛起。

是的,几年来,来宾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家乡xx 新变化尽管近年来物价飞涨,生活多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60 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养,家庭负担日益沉重,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老百姓的小家,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还数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吧。

衣着由老土到时尚。

生于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中那时的衣服色彩很单调,样式很老土。

如果翻开以前小时候的照片,看到清一式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做得很大,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妹妹和弟弟,我穿过的衣服还能让弟妹接着穿,如果哪一天衣服实在穿不上或无法穿了,父母省吃俭用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那才叫神气啊!我记得我直到八十年代初,在县中读高中时才穿上平生第一套卡叽中山装。

现在可不同了,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我的女儿读初中时就非品牌不穿了。

现在走在家乡城镇大街上,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为过,就连上了岁数的中老年朋友也很少穿中山装了,西装、休闲服已成为人们的时尚,市场上服装门市永远引领着人们的穿着潮流。

各式专卖店彼此起伏,国内外名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

食物由求饱到求精。

我记得七十年代我刚上初中时候,有一次姑父送来一盒天津点心,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食品的我和妹妹、弟弟都争抢着吃,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干干净净,最后连掉在桌上的碎渣都用手指头沾着舔干净了。

我当时想如果能天天有点心吃,那真是活在天堂了。

到了我在灌南中学读高中,已是八十年代初,那时住校生每天自己蒸饭,一大桶汤里漂着几片肥肉片,人人都争抢着吃,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生活条件不易的年代,这都是真实的,也是当时贫困生活的写照。

如今家乡农工商超市、家得福超市、乐客隆超市、时代超市等一批批超市相继开张,我每次带着爱人和女儿逛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点心已吸引不了我的眼球。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3篇)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3篇)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1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开放三十年短而又短,可是这三十年是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后,我们农村更是旧貌换新颜。

忆往昔,看今朝,心中好多感慨。

我的家在在广饶县城西南角,我爱它,因为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然而,求学路上行路难却是心中一种难言的痛。

忘不了,两年在初中的学习,每天要从两尺宽的小路跳入几米深的大沟,再翻过两个土疙瘩,才走到我的学校。

春秋天,尘土飞扬满脸尘埃,雨雪天,道路泥泞一身烂泥,那时自行车很少,雨天,我就挽起裤腿,两手提着鞋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

很多时候被蒺藜或砖瓦扎破了脚,那时没有彩电、更没有电脑,全村三百户人家只有两台十四村的黑白电视。

家里穷买不起自己想看的书,一旦有本好书抢着看,在同学中传来传去,爱不释手。

现在不必说那四通八达的电路,跨过乡村和田野,为工业送去动力,为农家送去光明,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乡镇农家新建的新房子里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也不必说那迅猛发展的通信公路,电话、手机和网络已悄然进入农家,年轻人联系着天南地北的业务,老年人联络着大大小小的子孙,各种信息咨询的传递方便快捷,世界也显得小了。

单是看这眼前一条条的柏油马路就有了无限自豪之情。

新修的柏油路一条蜿蜒长龙,宽阔平坦,一望无际。

通往县城的黑油油的柏油路如一条黑色缎带,联结城市和乡村,一辆辆摩托车、拖拉机、小轿车喜气洋洋一路奔驰。

笔直平整的乡间公路像一条长长丝带似的穿梭在村庄,雨天,不怕打湿裤脚;晴天,更是干净整洁,连头顶的天空也更加一片湛蓝。

宽阔的柏油马路如一道飞虹,架起了城市和乡村交流的桥梁。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五篇范文]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五篇范文]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五篇范文]第一篇: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

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衡水市深县大盘石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食”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

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

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

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

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全市各个大小饭店全部爆满。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

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

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来看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0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衣”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

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

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

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

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
咱北京这地界儿,变化可真不是一般的大。

就说咱这衣食住行吧,嘿,那简直就跟翻书似的,一页一页翻过去,全是新气象。

先说衣吧。

以前啊,咱老北京的穿着都是那么回事儿,棉袄棉裤,讲究个厚实。

现在可不一样了,什么时装秀、潮流街,满大街都是时尚达人,那衣服样式啊,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

从旗袍到汉服,从西装到休闲装,想咋穿咋穿,讲究个个性。

再来说说食。

以前啊,咱吃得那叫一个简单,炸酱面、豆汁儿焦圈儿,这都是咱的标配。

现在呢,全国各地的美食都汇聚到北京来了,什么川菜、粤菜、鲁菜,应有尽有。

就连外国的美食也进来了,法餐、日料、韩餐,想吃啥有啥,讲究个口味儿。

接下来咱说说住。

以前啊,咱这四合院儿,挤得跟啥似的,一家老小挤在一个屋里,那叫一个憋屈。

现在呢,高楼大厦林立,别墅洋房遍地,那居住环境啊,一个比一个舒适。

家里设施也齐全了,空调、电视、洗衣机,啥都有,讲究个享受。

最后咱来聊聊行。

以前啊,咱出门儿都靠腿儿,远点儿的地方就骑个自行车。

现在呢,汽车、地铁、公交,还有共享单车,出行方式多了去了。

尤其是那地铁,四通八达,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方便快捷。

就连那共享单车,也成了咱生活的一部分,想骑就骑,讲究个方便。

咱北京这变化啊,真是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衣食住行,样样都变了样儿,咱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这都得感谢咱们伟大的祖国,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咱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咱得继续努力,让咱北京
变得更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衣食住行看家乡xx新变化
尽管近年来物价飞涨,生活多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60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养,家庭负担日益沉重,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老百姓的小家,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还数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吧。

衣着由老土到时尚。

生于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中那时的衣服色彩很单调,样式很老土。

如果翻开以前小时候的照片,看到清一式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做得很大,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妹妹和弟弟,我穿过的衣服还能让弟妹接着穿,如果哪一天衣服实在穿不上或无法穿了,父母省吃俭用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那才叫神气啊!我记得我直到八十年代初,在县中读高中时才穿上平生第一套卡叽中山装。

现在可不同了,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我的女儿读初中时就非品牌不穿了。

现在走在家乡城镇大街上,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为过,就连上了岁数的中老年朋友也很少穿中山装了,西装、休闲服已成为人们的时尚,市场上服装门市永远引领着人们的穿着潮流。

各式专卖店彼此起伏,国内外名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

食物由求饱到求精。

我记得七十年代我刚上初中时候,有一次姑父送来一盒天津点心,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食品的我和妹妹、弟弟都争抢着吃,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干干净净,最后连掉在桌上的碎渣都用手指头沾着舔干净了。

我当时想如果能天天有点心吃,那真是活在天堂了。

到了我在灌南中学读高中,已是八十年代初,那时住校生每天自己蒸饭,一大桶汤里漂着几片肥肉片,人人都争抢着吃,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生活条件不易的年代,这都是真实的,也是当时贫困生活的写照。

如今家乡农工商超市、家得福超市、乐客隆超市、时代超市等一批批超市相继开张,我每次带着爱人和女儿逛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点心已吸引不了我的眼球。

面对物产丰富的市场,我们已不仅想吃什么买什么,更注重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了,还要讲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我的女儿去年在外地上高三,每周各种花样的食物都直喊无味。

每逢周末去看望她,
我们要为买哪些她喜欢的零食和做哪些菜而大伤脑筋,因为她的要求高啊,有时我拿自己以前念高中时的情况教育她,她竟然说:
“爸爸,那是你未赶上好时代呀”!瞧这孩子……
居住感触最深。

自我出生后,我就住在老家的三间破草房里,一住就是二十余年,八十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灌南县城工作,先是租二间房结婚,后九十年代初单位分配了两间平房,终于有了像样的小家,到了九十年代末自己已花钱购买了单位三室一厅,虽然是二手房,便毕竟住上了楼房,后来又逐步添置了新彩电、冰箱、空调,现在随着灌南新城区的规划发展,老城区的旧城改造,东苑小区、亨通家园、颐和家园、德汇家园、新文化家园、新气象小区等等,鳞次栉比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在掏空人们钱包的同时,也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

如今我已重新在新气象小区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这个曾经在我心中高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是再平常不过了。

人们对住的要求不仅仅是居住面积、采光情况,更注重居住环境和装修风格了,这不也是体现了人们生活品味的大大提高吗?
行的变化更是惊人。

在我的记忆中,七十年代人们大多是靠脚走路,那时谁家有辆自行车才真叫人羡慕啊,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在灌中上学时,每年只能寒暑假各回家一次,因为交通太不方便了,每次回家都先乘车到响水、过渡船、再乘车到老家,往往需一天时间才能到家,有时乘轮船就更慢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灌河大桥建起来,自行车也普及了,公共汽车也多起来,回家就方便多了,到了九十年代,随着道路拓宽改造,公交车和的士也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现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灌南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乡镇通公交,的士随处跑,每家都有电动车或摩托车,不少初中生都已骑电动车上学了,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了,而且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私家车也逐步步入寻常百姓家,真方便啊!
细数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是每个人能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从中也许能够看到家乡生活的变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小康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家乡灌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2011年1月1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