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题

合集下载

2012年政治高考经济生活计算题

2012年政治高考经济生活计算题

说明:该题同样主要考查学生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 生产率的关系,同时涉及到了交换价值总量和使用价 值总量。可以分三步解决: 第一步,先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4小时所生产的商 品总数。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 商品数量为4件,即使用价值总量为4。 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题目中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所 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价值总量应该为 4×40=160元。 第三步求出交换价值总量。商品价值总量160元,按 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也应该是160 元。

例4.
(2008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3题) 2006 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 商品的价值是( ) A. 0.75元 B. 0.80元 C. 0.85元 D. 1.25元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考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
பைடு நூலகம்

例1 甲、乙、丙、丁都是独立经营的商品 生产者,他们都生产布匹,当时绝大部分布 匹都用织布机生产。甲、乙、丙用织布机, 丁用手工织布,生产同样一匹布,甲耗费10 小时,乙耗费12小时,丙耗费8小时,丁耗 费20小时。试问: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是多少?

解:(10+12+8)÷3=10小时 分析:试题已明确指出当时绝大部分布 匹都是使用织布机生产,这是社会正常的生产 条件。而丁用手工织布,这不是社会正常的生 产条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正常生产条件 下生产某种商品平均消耗的劳动时间。因此,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能用甲、乙、丙的生产时 间来计算。

价值量的计算

价值量的计算

公式1: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上一年度商品数量×(1+本年度劳动者增加幅度(%))×(1+本年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公式2: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上一年度商品价值量/ 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额 / 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公式3:价值总额=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价格总额=单位商品价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 价格总额/ 商品数量公式4:单位商品价格= 单位商品价值/ 单位货币价值公式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总时间/商品数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交换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额(量)、价格总额(量)、的计算。

(一)、使用价值:一般是计算商品的总件数。

与劳动生产率呈正比关系。

假设原来生产x件,当劳动生产率提高50%时,现在每天生产的使用价值(商品数量)=X*(1+50%)(二)、价值:一般是单位商品的价值。

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假设原来M商品价值为x元/件,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M商品的价值=x/(1+50%)(三)、交换价值:由于价值与交换价值大小相等,因此计算交换价值,就是变相计算,因此,只要计算出价值,也就计算出交换价值。

(四)、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的大小与价值大小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价格=单位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

(五)、价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单位商品价值量(六)、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单位商品价格典型例题:(一)2007-2009各地高考题1、(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24T)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 商品=2克黄金。

价值量计算

价值量计算

商品价值量(交换价值)的计算题1、例:若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1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1双皮鞋可以换A、1件上衣B、4件上衣C、8件上衣D、16件上衣解析:设原来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X,原来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y。

则等式为x=2y 设现在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现在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

则等式为a=2x b=y/2 a:b=2x:y/2=4y:y\2=82、(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

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C)A.4克B.8克C.16克D.32克解析:去年:1克黄金=16克白银5件A商品=2克黄金=16克白银今年:2克黄金=16克白银5件A商品=4克黄金=16克白银3、(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要劳动时间为 2 小时,价值为40 元。

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D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解析: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商品)总量与(个别、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题例题〕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出租住房,年收入2万元。

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_____A. 10万元B. 9万元C. 8万元D. 7万元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劳动收入”,即通过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收入。

价值量的计算

价值量的计算

公式1: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上一年度商品数量×(1+本年度劳动者增加幅度(%))×(1+本年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公式2: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上一年度商品价值量/ 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额 / 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公式3:价值总额=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价格总额=单位商品价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 价格总额/ 商品数量公式4:单位商品价格= 单位商品价值/ 单位货币价值公式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总时间/商品数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交换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额(量)、价格总额(量)、的计算。

(一)、使用价值:一般是计算商品的总件数。

与劳动生产率呈正比关系。

假设原来生产x件,当劳动生产率提高50%时,现在每天生产的使用价值(商品数量)=X*(1+50%)(二)、价值:一般是单位商品的价值。

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假设原来M商品价值为x元/件,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M商品的价值=x/(1+50%)(三)、交换价值:由于价值与交换价值大小相等,因此计算交换价值,就是变相计算,因此,只要计算出价值,也就计算出交换价值。

(四)、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的大小与价值大小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价格=单位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

(五)、价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单位商品价值量(六)、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单位商品价格典型例题:(一)2007-2009各地高考题1、(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24T)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 商品=2克黄金。

经济常识中常见计算题集锦

经济常识中常见计算题集锦

经济常识中常见计算题集锦1、商品价值量(交换价值)[考核内容]: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个别劳动时间的短长(反比)。

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例题]:(05年广东大综合,13)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

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A.30元 B.60元 C.90元 D.120元【解析】:题目中“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后该生产者在4小时内生产2双皮鞋。

但该变化的只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1双皮鞋的价值量)没变。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货币的需求量(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考核内容]: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总量)÷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 “通货紧缩”。

[例题]:(04年广东,12)在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流通次数与()A.售商品的数量成反比 B.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D.货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解析】:依据公式“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可知在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次数应该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分配方式[考核内容]: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多种分配方式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

[例题]:某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张华每月工资800元,奖金200元,投入10000元作为企业的股份,每年可得股息2400元,同时张华以技术入股,每年可得股息12000元。

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基本理论:1、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例1、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9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其他条件不变,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计算方法:(10×6+8×10)÷(10+8)≈7.7小时。

例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8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9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分析: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即无论它的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其价值总量仍然不变,但使用价值总量发生变化。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发生相应变化。

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分子的变化情况。

两个企业的价值总量仍然为:(10×6+8×10)。

但是由于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使用价值总量也相应增加20%,两个企业的使用价值总量也发生相应变化。

即为:〔10×(1+20%)+8〕。

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0×6+8×10)÷〔10×(1+20%)+8〕=7小时。

后续分析:比较例1和例2,一定要注意,分子是没有变化的,即该行业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为价值总量只与劳动人数有关,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既然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甲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减少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减少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甲企业生产该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是甲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该企业生产该商品原用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6÷(1+20%)=5小时该企业的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5×10×(1+20%)=60万小时这个结果正好等于10×6即60万小时。

商品价值量计算题

商品价值量计算题
C、18元 D、18.75元
7、(四川卷)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②某企业的价值总量,也就是某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以后所获得的总收入。其计算公式是:
价值总量(交换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该企业生产的商品数量(使用价值量)
③要注意的几个概念:销售收入、交换价值总量、价值总量、价格总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般来说,交换价值总量就是销售收入,也就是价格总量,也等于这个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这几个概念可以互用。但这只是基于一种理论假设,因为商品的价格是要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格总量可能高于或者低于价值总量。如果不是命题者要特别区别这两个概念,一般可以通用。
A、25% B、 30% C、 35% D、40%
解析: 甲生产者1小时内生产2件商品,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400元,说明每件商品的价值是200元。我们设该行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X,根据题意,260/(1+X)=200,得出X=0.3,也就是提高了30%。
3、(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现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形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辨是
A.80,84 B.84,80
C.84,64 D.84,100[
5、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要劳动时间为2 小时,价值为40 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经济生活计算题分类

经济生活计算题分类

2.(2009· 全国卷Ⅱ· 24题)2008年某国生产甲 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 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 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 720万元,6元 B 720万元,5元 C 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2008年北京文综,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 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 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1/ (1+25%)=0.80元,故选B。 〘解题技巧〙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则有公式: 现在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原来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社 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依据该公式,只要已知其中两 个量,则可以求出另一个量。
在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下计算价值量
纸币贬值率和价格成反比,通货膨胀率和价格成正比 例1〘2008 全国卷Ⅰ 文综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 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 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 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 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答案:B 。该题考查两层关系,第一层是价值量和社 会劳动生产率的反比关系;第二层是纸币贬值率和价 格的反比关系。根据第一层关系可以计算出2008年单 位M价值量15 / (1+50%)=10元,根据第二次关系可以 计算出2008年单位M的价格10/(1-20%)=12.5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题
1、若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1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1双皮鞋可以换
A、1件上衣
B、4件上衣
C、8件上衣
D、16件上衣
解析:解这类题目的理论基础是: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解:设原来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x,原来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y。

则等式为 x=2y
设现在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现在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

则等式为 a=2x b=y|2
a:b=2x:y\2=4y:y\2=8
2、2009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

2010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
元 D.1.25元
解析:原单位商品价值量 / 现单位商品价值量
=原单位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单位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现单位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原单位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
既 1/x=1+25%/1
X=0.8
3、(08四川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l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

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

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通过社劳率引起的商品数量和单位价值量的变化,而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不变,因此不考虑劳动者数量的变化,08年价值总额仍然是100亿。

但是由于劳动者数量增加10%,又引起商品数量的增加(1+10%),这个数量增加跟社劳率无关。

因此08年价值总额应为100亿×(1+10%)=110亿。

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劳动者增加10%,导致w数量发生变化(1+10%),同时社劳率提高10%,商品数量随之发生变化(1+10%),因此08年W总数量为10亿×(1+10%)×(1+10%)=12.1亿件。

已知价格未发生变化。

故08年商品价格=12.1亿×10元=121
亿元。

二、纸币发行量的计算题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且待售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此时发行纸币500亿元。

纸币在此期间平均流通4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
A、0.5元货币的购买力
B、1元货币的购买力
C、2元货币的购买力
D、4元货币的购买力
解析: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详解: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1000/4=250
设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为X则500X=250, X=0.5
5、假定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价格额为1000亿元,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

若发行纸币500亿元,纸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流通两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B)
A、0.5元货币的购买力
B、1元货币的购买力
C、2元货币的购买力
D、4元货币的购买力
【解析】纸币发行有自身规律,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来确定。

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由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决定的,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按题目要求,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2=500(亿元),而实际发行了500亿元,因而1元纸币相当于一元货币的购买力。

此题答案为B项。

6、如果某国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待售商品总量为4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150
元/件,在这一年里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6次。

那么,该国在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亿元;如果该国政府当年由于多发行纸币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了25%,那么当年该国实际发行
了亿元纸币。

A、1000 1250
B、1200 1350
C、1000 1200
D、1400 1300
解析:纸币发行有自身规律,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来确定。

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可知,这一年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40亿×150元)/6=1000(亿元)。

而这一年实际由于该国政府多发行纸币使商品价格上涨了25%,那么,这一年该国实际发行的纸币应为:1000+1000×25%=1250(亿元)。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领悟:纸币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不能贮藏。

所以,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的总体购买力都只能与实际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一致。

练习题1:某国待售商品2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50元,若当年该国多发行了250亿元纸币,导致商品价格上涨25%,则当年该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应是亿元,该年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次,下列答案正确的是()
A、1000 6
B、1200 3
C、1000 3
D、1200 6
7、(08全国Ⅰ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

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币值的大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

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计算此题分两步: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 =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 有
X=12.5 综合式为15÷(1+50%)÷(1-20%)=12.5。

正确答案应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