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书法
苏轼 宋词 20首赏析 硬笔书法 临摹 字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一作:崩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赤壁赋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粤教版)

读下阕,识雨后苏轼
思考:雨中的东坡坦然悠闲,当风雨 过后,苏轼又是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现实 的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读下阕,识雨后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晴
自然界的风雨和晴朗 名利的得和失
一语双关 官职的升和降
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无”:无所谓,凸显了词人宠辱不惊、旷
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小结下阕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思想内容
这首词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苏 轼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 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和将 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 处的生活态度。
寄语
人这一辈子,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 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 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 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 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 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看天边云卷云舒
艺术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呢?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
大哲理。
一语双关,将自然界的风雨何人生的
风雨相类比。
拓展延伸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 从此“归去”,回到XXX的精神家园,用“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 界。
面对人生的种种风雨阴晴,你会怎么 做呢?
定 风 波苏
轼
情境导入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得与失,功与 败,逆与顺,荣与辱,总是交相伴随,在所难 免,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处理其中的不幸际遇 呢?被贬黄州的苏轼后,所作的这首词,能给 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篇一《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宋代:苏轼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
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注释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
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
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
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来岁:明年。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
“坐客喜笑”,人花通情。
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
“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

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使得作 品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这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CHAPTER 03
《定风波》词文解析
词的上片
总结词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详细描述
上片开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描绘出雨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雨 中景象。诗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不必过分在意这些琐碎的小事,可以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行走。
CHAPTER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苏轼创作《定风波》时正值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各种 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诗词创作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个人背景
苏轼生平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生平经历十分丰富, 曾多次被贬谪,历经磨难,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较欣赏
可以将《定风波》与其他诗人的同类 型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欣赏和 理解该诗词。
THANKS
[ 感谢观看 ]
04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文笔 流畅、思想深邃而著称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02
03
04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家影响,主张“文以载道”。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 盾和问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
的关注和同情。
苏轼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
文宗”。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定风波》使用

《定风波》
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 1.思想内容: 来写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体现作者 藐视政治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
2.表达方式: 融合叙事 抒情 写景 议理于一体。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 3.表现手法:
生的思考。 虚实结合:“一蓑烟雨”即是眼前的实景, 又虚指作者人生的遭遇 用典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政治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 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旷世奇才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 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知人论世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 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 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 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 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 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即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到黄冈的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 州城东南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 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 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 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 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松 战 欢快
苏轼《定风波》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 隐”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 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 人说苏轼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 不管是哪种“归去” ,苏轼的心态 是旷达、是淡然、是宁静。
精选可编辑ppt
23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 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 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攸忽而过, 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 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 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 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 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
精选可编辑ppt
1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 要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惊 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 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 ,词人以象征 手法 ,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 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 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 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 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 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 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精选可编辑ppt
17
总结人物形象 ❖雨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精选可编辑ppt
18
读下片并思考
❖ 雨停了,苏轼人生中的最大一场雨 也结束了,那么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 人生有了一种怎样的认识呢?
精选可编辑ppt
19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 启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

读者在欣赏该诗时,可以感受到诗 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同时也能 体会到人生的起伏与变化,从而获 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与比较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豪放派作品欣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该词表达了苏轼壮志未酬的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 面,展现出词人的狂放和豁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从容不迫的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竹杖芒鞋与马对比,突出诗人的豁达与超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描绘春风吹拂、酒醒后的感受,展现诗人的乐观与坚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总结全诗,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超脱境界。
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苏轼的豪放派词风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语言奔放、笔力雄健为主要特点, 常常借助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来表达内心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婉约派作品比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该词以中秋赏月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借月之圆缺寄托 了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苏轼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苏轼《定风波》ppt课 件
目 录
•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 诗词内容详解与赏析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与比较 •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传承 • 课堂互动环节
01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苏轼简介与成就
01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他的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成 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 主题思想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

精选可编辑ppt
1
精选可编辑ppt
2
回迎山醒料生一马竹且声莫
首
。
头
,
峭
。
蓑
,
杖
徐
,
听
定 风
向 斜微春 烟谁芒行何穿波源自来 照冷风 雨怕鞋。妨林苏
萧 却,吹 任?轻 吟打轼
瑟 相 酒 平 胜 啸叶
精选可编辑ppt
3
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的三月七日,
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
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
定风波
苏轼
精选可编辑ppt
13
然而,当人生的风雨 扑面而来的时候, 他却有着阔达渺远的意境 和豁达的胸襟
精选可编辑ppt
14
阳光总在风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
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精选可编辑ppt
15
•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 3、“料峭---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
自然景色?有怎样的内涵?
•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 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11
回迎山醒料 生一马竹且声莫 首 。他头,才华,横峭溢,诗、词。、文蓑、,画、杖书法徐名冠,一时听
向 他斜,一微生春坎坷,被一烟贬再谁贬芒 行 何 穿 来 他照携家冷带风眷,风尘仆雨仆怕 鞋 。 妨 林 萧 跋却涉在,荒吹野古道上 任 ? 轻 吟 打 洒 无相休无止酒地向着新的平谪居地胜进发 啸 叶
定风波
苏轼
精选可编辑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适笔墨:软笔书法我从小都是从右往左,因为这样方便起笔!有这样一件事:我小时候在有一个奥数班的同学,我们关系很要好,有一次我邀请他到我家一起写字,他家孩子多,里条件比较一般,平时从不乱花一分钱,那次来我家,他专门去买了毛笔,兴冲冲地跑来我家找我,进门时我刚写完字,可能那天行书偏草,他当时好奇地按读课本现代汉语的方式读了我写的醉翁亭记,我也就随嘴笑他一句都不知道书法是应该从右到左念的吗,他当时脸一红,没说什么,这之后我们在一起的八年间,他帮我辅导过无数次的数学,但我在没有见他拿起过毛笔!
从进大学开始,我就没有出过中文系,我依然也一直觉得坚
守的原则是对的,那些环化土木材料的同学之所以会觉得看着别
扭是因为他们不懂!但前年有一次我陪玉姣看爱情公寓,在心理诊疗室吕子乔先是读妇女之宝,然后再读宝之女妇,医生强调书法是要从右往左读的......
看到这里,我思考了很多,然后这思考深深刺痛了我。
我翻阅了我的文献学老师所藏的蝴蝶装,包背装还有线装书,发现古人的抒写习惯跟当时这个书脑和锥眼的裝帧位置是有很大关系的;我当时就想,现代汉语都是顺序抒写,书法者能不能适当的变通一下,让读者看着舒服,就迁就一下现代的阅读习惯又有何妨!在这里,我就想起我的恩师扈耕田教授用张良拾鞋的典故对我的教诫:成其大者,谦字而已!我终于发现:这么多年来,原来不懂的一直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