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偏误分析题型与答题思路

偏误分析题型与答题思路

“对外汉语公开课“志愿者备考偏误分析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回答偏误分析题的原因时,注意区别偏误的来源(有五个公认的方面,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与偏误原因的区别。

分析偏误原因时,主要回答语言点,以及偏误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对所选偏误进行解释评价和分析,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对偏误进行改正,最后做出总结。

真题、例题:1.北京天很冷,连雪都下了。

北京天很冷,都下雪了。

“连……都……”表示被强调的极端对象或典型代表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对象更不用说了。

这里都表示时间,有“已经”的意思。

2.我吃过了饭。

改为:我吃过饭了。

此句中的语气助词“了”应放在句尾,我吃过了饭表示事态的变化和肯定的语气。

3.这几本书我拿走,别的几本留给你。

这几本书我拿走,剩下的几本留给你。

“别的”做指示代词,通常代指范围之外的那部分,因此用“别的”指代不明。

4.“把饭吃在五道口”对不对,为什么?本句属于偏误中的乱序,应改为,在五道口吃饭。

把字句用于将特定的人或事物施加一个动作是他发生变化,如位置的移动。

“在五道口”只表示吃的地点,不是吃这个动作发生或完成后“饭”移动的地点,不能用把字句。

5.“打网球两个小时”对不对,为什么?不对,“两个小时”是时间补语,时间补语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后面,如果表示动作以将完成,可以说打了两个小时网球。

6.离合词“我每天洗了一次澡”和“我每天一次洗澡”哪个对哪个错?请举三个类似的例子。

都不对。

我每天洗一次澡。

洗澡是离合词,动量补语“一次”放在离合词“洗澡”中间。

我每天吃三顿饭。

我每天睡八个小时觉。

我每年放三个月假。

.7.“我吃饭吃了两个小时”说明的是什么语法现象?离合词加时间补语时或动量补语要么重复前面动词性语素,要么把补语放在两个构成语素中间。

.8.“我想去看他”和“我想去看见他”哪一句是对的?“我想去看他”正确。

想表示还未做的事情,见表示看的结果,两者不能连用。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一)词语偏误类型发生偏误的词语主要有关联词语、量词、同一语义场的词、动词“有”、母语和目的语中义域不对称的词。

将偏误词与目标词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主要有以下类型的词语偏误:1.对词义的理解有偏差尤其是关联词语,本次话语活动中,使用第二多的关联词语是“但是”,然而学生并没有弄清楚但是”的语义,以及它所表达的句法关系,很多不应该用“但是”的地方都使用了该连词,形成了误,如“面积很小,但是它是个群岛”.2.词语的功能被扩大词语的功能被扩大,已超出了它应有的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功能被扩大的词包括连词、动词“有”。

为”是使用最多的连词,但留学生使用时并不都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只是表示前后话语有关联,如“没事,因为泰国只有一种动物是重要,是大象,因为以前他们有打仗"。

最典型的是动词“有”功能的扩大.“有”本来接名词性成分,但是在留学生的话语中,“有”的功能扩大,不仅可以接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接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等成分。

如“在泰国泼水节也有穿”(接动词);“有漂亮"(接形容词);“他有在中国学习过”(接短语);“如果有像见我们那个总统”(接句子),等等。

3.词语的搭配产生偏误此类偏误包括量名搭配错误、固有搭配被改换、“城市”等名词前的第一人称问题、词的语法属性不能相配等。

“个”是留学生最熟悉的量词,使用频率最高,因而就被当成了万能量词,不能使用量词的集体名应使用其他量词的名词前都用上了“个”,如“人口三亿个"、“两个民族语言"。

很多成对的关联词语有其固定搭配,可是留学生常常将固有的搭配改换而使其变得不搭配,如“如果有跳舞才穿这个”、“时间是厦门一样”。

“城市、国家、首都、总统”这类名词前面,在话语叙述中往往加上第一人称代词,显得亲切。

第一人称代词以复数为宜,因为这些事物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集体的。

留学生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掌握,就会产生“我的首都”这样的错句。

再者,部分词的语法属性相互不能搭配,如“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忘记了”,“忘记"是动词,而“越来越”后面一般接形容词,能接的动词只限于“喜欢、愿意”等心理动词。

留学生偏误分析案例

留学生偏误分析案例

留学生偏误分析
12级汉语国际教育
偏误语料
一件难忘的事
我从来不会忘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间!2005年第一次来中国读书.一来就发现了中国比爱沙尼亚那么不一样!但是虽然环境完全不一样,我还觉得北京就是我的新的家!一件最难忘的
事□我的老师们的行为.那时候我们的汉语还不太好,说得很差.所以老师们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见意什么的.没想到老师们可以成为我□好朋友们!因为他们我也想当一个
.....!
..........好.友好的老师
搜集偏误对象介绍
这是一篇爱沙尼亚学生的作文,学生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研一学生,过了新HSK5级。

学生的母语是爱沙尼亚语和英语,2005年开始学习汉语,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两年,2012年考了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研究生。

学生的口语很流利,但书面语不好。

偏误分析
标点符号偏误。

这篇文章蓝色字体的标点符号用的都是英文的标点符号格式,是由于学生的母语是爱沙尼亚语和英语,所以学生自然地将汉语的标点符号写成了英语的标点符号形式,属于母语负迁移引起的预计偏误。

所以,本篇中英语格式的“,”和“.”应该改为汉语标点符号“,”和“。

”。

词语偏误。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偏误分析1、她虽然很忙,但是常常抽个时间来看我。

(⽇)“抽个时间”的误⽤。

属于误加的偏误。

2、我母亲晚年过得还可以,可是她的前⼀辈⼦过得很不幸福。

(⽇)(半辈⼦)对于“⼀辈⼦”的意思理解不当导致的搭配错误。

“前”与“后”相对,表⽰时间在先。

3、他们在王府井开了⼀个公司,可以说有钱⼈。

(⽇)“可以说有钱⼈”错误。

改为“可以说是有钱⼈了”。

⽇⽂的表达是:“⾦持ちだと⾔うことができます”。

在⽇语⾥⾯没有出现于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近的概念。

这些在母语⾥⾯意义⽐较虚化的成分容易被遗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法进⾏教学。

假如先说“他们是有钱⼈”,学⽣不会漏掉“是”,再到“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有钱⼈”进⼀步教“可以说他们是有钱⼈”。

但是如果直接教“可以说是有钱⼈”初学者表达起来就会困难。

让学⽣明⽩“是”在这⾥表⽰语法功能,不能省略。

4、战争前祖⽗母在中国⼯作,战争开始以后,他们不得不回⽇本,这时候母亲还很⼩,五岁了。

(⽇)(才、只有)“这时候母亲还很⼩,五岁了。

”第⼀是前后搭配不当。

第⼆对“了”的语法意义理解不明确。

前句⽤“很⼩”,形容“⼩”的程度⾼,后接“才”表⽰数量少,程度低,相当于“只”。

第⼆,句末的“了”应该是误⽤了“了1”的⽤法。

“了1”的基本意义是表达时间的完成。

这个意义和⽇语过去式相近,但并不完全⼀样。

“了1”只⽤于过去的事件,不⽤于过去的情态。

学⽣不了解这⼀点,“母亲还很⼩”是⼀个状态,不是⼀个事件,所以句末不能⽤“了”。

在教学中,可以在教“才”“只有”的时候,明确前⾯句⼦的限定条件。

对于“了1”的教学,不要过度泛化它对过去范围的限定。

可以在教学中列出⽤于过去的情态的错句。

避免学⽣在学习时出错。

5、姥姥⽼了,所以母亲替她开始做家务事了。

(⽇)6、我应该母亲学习。

(⽇)(学习母亲)‘“应该母亲学习”语序错误。

应该改为“我应该学习母亲”。

这⾥是受到⽇语语序的负迁移发⽣的偏误,⽇语⾥⾯这句话为:“母のことを学ぶべきである。

12偏误分析

12偏误分析
2016-5-30
偏误分析的意义
• 1.有效的偏误分析可以使学生发现出错的原 因,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起“见 一个改一个”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的二 语习得。 • 2.有效的偏误分析有利于二语教师了解偏误 的原因,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预 测并减少偏误的发生。
2016-5-30
第一章 语音偏误
• • • •
我在书店等你。 我在书店里等你。 “里”可以省略。(为什么) 书店既是一个机构,又是一个地方。
• 工厂、商店、学校、教室、银行、饭店、邮局等 都可以指一个地方。 • 房间、桌子、瓶子、衣柜、书包等不是地方,只 是东西,所以,“里”就不能省略。 • 他现在在房间里。书都在书包里。
在中国里 在中国
• • • • • • • •
什么情况下用“吗”? 什么情况用“呢”? 你去哪儿吗? 今天星期三呢? 1.是非问(有时不用) 吗 2.特指问 呢 今天星期几呢? 3.反复问 呢 去不去呢? 4.选择问 呢 吃还是不吃呢?
• • • • •
1.他在哪儿呢? 2.你知道他在哪儿呢? 3.你说他在哪儿呢? 1.3是特指问,2是是非问
• • • • •
必须 必需 1 、词义的角度 “必需”一般是指一种物品或东西。 如:这本书是上课必需的。 “必须”一般是指一件事情。 如:我今天必须回家 。
• 第二、语法角度的区别。 • (1)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①后面带动 词,②后面带形容词。 •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 如:①必须拿出勇气来。 • 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如:要想进度快,必须大家齐 心协力。 • 2、加强命令语气。 • 如:①你必须一个人去处理这件事。 • (2)“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 定语或作谓语。 • 如:①由于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也不断 攀升。 • 此外,“必需”常和“所”、“的”连用,如:这些软件 是我们发展业务所必需的。

第二语言--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偏误分析
• 3、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的检验对所学的语言的规则 做的假设。
科德偏误分析模式的特点:
• A、区分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显性偏误是指容易识别的不合语法的语言现 象。隐形偏误是指结构正确但不得体,与语境不匹配的语言现象。(功能偏 误)
• B、句本位,讲功能。偏误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是语言结构单位, 又是基本的交际单位,表达单位,偏误分析强调语言结构在交际中的应用, 自然以句子为基本分析单位,既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又要分析句子的意 义,尤其是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上述五个来源,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 • 4.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指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
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谢谢观看
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 者正确的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 3、纠正学习者偏误,纠正方法要得当,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不要因 为纠错而造成紧张的心理,更不能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
偏误分析的意义
• 1.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与发展。 • 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 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
• 3、对偏误进行分类。 • 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名词解释
• 整体性偏误(global errors):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到对 整个句子的理解。
• 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不影响对整个 句子的理解。
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 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 的改进与提高。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1. 引言在科学和研究领域中,偏误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用于识别和纠正实验或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

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实验或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得到更可靠的结果和结论。

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和定义偏误是指在实验或研究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可以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或失真。

偏误分析是通过审查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偏误,识别、分析和纠正这些偏误,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

以下是偏误分析的几个重要方面:3.1. 提高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纠正可能导致结果失真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实验设计的缺陷、数据采集的误差、数据分析方法的问题等。

通过纠正这些偏误,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3.2. 改善实验或研究设计偏误分析可以揭示研究设计中的缺陷和潜在的偏误源。

通过分析这些偏误,可以改进实验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偏误,如观察偏差、测量误差、选择偏误等。

通过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偏误分析,可以识别这些偏误并进行纠正,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4. 增加研究的可重复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和纠正,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当其他研究者想要重复你的研究时,准确的偏误分析和纠正措施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相似的结果。

4. 常见的偏误类型在进行偏误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4.1. 选择偏误选择偏误是指样本选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例如,在调查问卷中,只有部分人群回答,而其他人群没有回答,会导致选择偏误。

4.2. 报告偏误报告偏误是指研究者在报告或出版研究结果时产生的偏误。

例如,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只报告符合假设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他结果。

4.3. 测量偏误测量偏误是指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
异同之处。对比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这些相同相异之处,以便预测学习者会遇到 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避免出错或将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们发现第一语言的干扰并非学习者错 误产生的唯一原因,也是便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到直接 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本身,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 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洗的过程。
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 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 韩语中不存在“f”的发音…
* 什么你要买?
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在用汉语表达疑问时,学习者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将要表达的内容按 照英语的语序讲出来,于是产生偏误。
* 我结婚她。
偏误的来源 母语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
也称为语际干扰、语际迁移(inter-linguistic transfer) 。学习者不熟 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 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其偏误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从 把偏误看成是需要防范、避免的消极因素,发展到强调偏误的积极意 义,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把偏误 分析看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
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 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错误分析对错误进行的细致描与解释,为 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 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 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法偏误
• • • • • 学生经常会出现如下偏误: 1.我学习汉语在北京。 2.我把衣服买在王府井。 3.奶奶终于死了,我们家庭都很伤心。 这三种偏误属于同一类偏误吗?应该怎么 纠正?
2016-5-30
• “我学习汉语在北京”属于句法结构方面的 偏误。 • 给出正确格式纠正。 • sb+在p+v • • • • • “我把衣服买在王府井” 句法机构√ 语义上× sb+把+o+v在+p 我把衣服仍在床上。
• • • • • • • •
什么情况下用“吗”? 什么情况用“呢”? 你去哪儿吗? 今天星期三呢? 1.是非问(有时不用) 吗 2.特指问 呢 今天星期几呢? 3.反复问 呢 去不去呢? 4.选择问 呢 吃还是不吃呢?
• • • • •
1.他在哪儿呢? 2.你知道他在哪儿呢? 3.你说他在哪儿呢? 1.3是特指问,2是是非问
• • • •
我在书店等你。 我在书店里等你。 “里”可以省略。(为什么) 书店既是一个机构,又是一个地方。
• 工厂、商店、学校、教室、银行、饭店、邮局等 都可以指一个地方。 • 房间、桌子、瓶子、衣柜、书包等不是地方,只 是东西,所以,“里”就不能省略。 • 他现在在房间里。书都在书包里。
在中国里 在中国
前三个月 三个月前 时间轴
一部电影 一场电影 一部电影与电影的名字和内容有关系。 一场电影与放映的时间有关系。
• • • • • •
一张画 一幅画 一张画 : 画在纸上 一幅画 :经过装饰的一张画,布、丝绸、呢 绒等 一张画与一幅画跟动词的搭配也不完全相同。 贴 挂 画 制作
• 桌上有一本书。 • 桌上没有一本书。 • 在肯定句中,我们常常用数量词,在否定句 中一般不用数量词。 • 但是 ,有时候我们又说 • 房间里没有一个人。(一要重读,表示强 调。)
三、词汇偏误分析
• 汉语词汇成了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词汇 教学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题之一。究其原因, 除了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力 度不够以外,缺乏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手 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 分析学习者的词语偏误,寻求教学对策,可以提高词 汇教学的质量。
2016-5-30
我家离学校比较不远。 这里的东西比较不干净。
“比较”后面不能用否定式。
• 我很喜欢住在那儿,那地方东西太便宜。 • 中国太大,有很多游览的地方。
• • • • • “太” 有两个意思 1 非常 太便宜了。太干净了。 2 不合适 重音应该放在后面。 这里的东西太便宜,太便宜的东西往往质量比较 差。
2016-5-30
单个声调的偏误
• 1.调型错误 • 第一声:起音不高,随后音高再上升 第二声。 • 第二声:起点太高,升不上去,听起来不像升调而像平调。 或先降后升 第三声。 • 第三声:前半部分还没降到最低点就急于上升,曲折度不 够 第二声。有的学生很难发出降升调,要么降后没有上 升,要么直接升没有先降。 • 第四声:起调偏低,降不到最低点,把降调念成了低平调。
语音实例操练 • 有一外国学生将“苹果”说成“冰果” • • • • 有一韩国学生将“皮肤”发成“皮扑”, “部分”发成“bupen”
有一日本学生把“日本”发成“立本”
有一学生把“知道”发成“资道”
有一学生把“好人”说成“豪人”
有一学生把“吃鱼”说成“吃宜”
她喜欢吃苹果,所以皮肤很好。 Tā xíhuān chī bíngguǒ, suǒ yǐ pí pū hèn hǎo.
• 在教学中可以“ɑ”为例,
后字 前字 一声(55) 二声(35) 三声(214) 四声(51) 一声(55) āā áā ǎ(21)ā àā 二声(35) āá áá ǎ(21)á àá 三声(214) 四声(51) āǎ áǎ áǎ àǎ āà áà ǎ(21)à àà 轻声(0) āɑ áɑ ǎ(21)ɑ àɑ
“说 "与 "告诉"
• 他说我一件事。
• 说+内容 告诉+人+(内容) 这么晚还不回家,我妈妈会说我。(?)
“意思” 有哪些意思?
1.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2.他是什么意思? 3.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4.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 5.我看王强对马兰有意思。
• • • • •
1 语言文字的含义或者文章的思想内容。 2 人的意见、愿望。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情趣、趣味。 4 礼品\金钱 5 趋势或者苗头。
• • • • •
必须 必需 1 、词义的角度 “必需”一般是指一种物品或东西。 如:这本书是上课必需的。 “必须”一般是指一件事情。 如:我今天必须回家 。
• 第二、语法角度的区别。 • (1)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①后面带动 词,②后面带形容词。 •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 如:①必须拿出勇气来。 • 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如:要想进度快,必须大家齐 心协力。 • 2、加强命令语气。 • 如:①你必须一个人去处理这件事。 • (2)“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 定语或作谓语。 • 如:①由于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也不断 攀升。 • 此外,“必需”常和“所”、“的”连用,如:这些软件 是我们发展业务所必需的。
书店左边 左边的书店 书店左边 什么地方 左边的书店 哪个书店
跟你学习 向你学习
• 什么情况下用 “至于”? • 我们肯定是要去的,关于什么时候去,我 们还没决定。
• “至于”表示引进一个话题。它用在句子和句子 的中间,前面谈到一个话题(某个人、某个东西、 某件事、某个问题),后面再谈另一个话题(另 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东西、另外一件事情、另外 一个问题)。 • 你当然应该去,至于我,就可以不去了。
你要买什么本书? 你要买哪书?
哪 、 这、那(+数词)+量词+名词 什么+名词
你什么做? 你吃怎么? 怎么+动词 动词+什么
• 他正在房间学习。 • 书都放在桌子。 • 他从衣柜拿出来一件衣服。
• • • • • • • • 从、在、到、去等的宾语常常是处所词语。 处所名词可以是: 1 合成方位词 我去东边,你去西边。 2 普通名词/代词+方位词 图书馆就在食堂前面。 他正在房间里学习。 3普通名词/代词+这里/那里 你的书在我这里。
变 变化 变成
• 变 动词 后面常带补语,说明变的结果和状 态。 • 变+形容词 变红 变胖 • 变+得+形容词或词组 • 变+名词(一般是固定搭配)变心 变形 变性 • 变化 V 一般不能直接带宾语 (发生变化 出 现变化 起变化 正在变化 ) • 变化 n 大的变化 心得变化 气候变化 • A变成B
2016-5-30
偏误分析的意义
• 1.有效的偏误分析可以使学生发现出错的原 因,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起“见 一个改一个”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的二 语习得。 • 2.有效的偏误分析有利于二语教师了解偏误 的原因,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预 测并减少偏误的发生。
2016-5-30
第一章 语音偏误
2016-5-30
二、声母偏误
• 黄老师的班里三个日本学生,他们总是把 “喜欢”的“欢”读成fān,把“结婚”的 “婚”读成“fēn”。 •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有效 地纠正呢?
2016-5-30
声母偏误类型: 1.发音部位 h-f:图示法提示、手势法提醒、夸张法突出、多媒体演示。 2.送气与否 气息感应法、吹纸法、 擦音:对比教学,摩擦 3.清浊(4个浊音声母) 手放在声带上体验震动的感觉。 注意本音和呼读音
知道 认识 熟悉 我知道你。 我认识你。 我熟悉你。 知道+某个人 某个地方 某件事 某种东西 认识+某个人 某个地方 某种东西 熟悉+某个人 某个地方
以为 认为 “以为”是结果与事实不相符 “认为”客观对人或事物有个确定的看法或者判 断。 “认为”可以用于被动句,“以为”不可以。
了解 理解 我了解他。 我理解他。 了解:1 知道得很清楚 2 打听、调查 理解: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有时含有“原谅” 的意思。
2016-5-30
• • • •
2.调域错误 a.发第一声整个音不够高,调值达不到55 b.发第四声拉大调域,降得过低过长。 c.第四声压缩调域,音调降不到底,发音时 间过于仓促。
2016-5-30
对策
• 1.声调先行教学。 • 2.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先ā-à-á-ǎ,再按顺序做四声的唱调 练习ā-á-ǎ-à,mā-má-mǎ-mà。 • 3.运用合适的教学技巧: • 五度标记图,直观感受各个声调的音高变化。 • 手势法提示学生声调走势及调型。 • 外语辅助引导模仿声调。 • 带音法,如多读“4+2”的双音节词语,用第四声带出第二 声。 • 4.一定情况下适当变通,实在困难者,适当放宽要求,只 要不影响整体实际交际即可。如第一声55-44-33,214-21
2016-5-30
三、韵母偏误
• 韵母偏误类型 1.唇形圆展。示范、模范,小镜子 o-e i-ü ian-üan 2.唇形变化与否。主要出现在单元音韵母和复元音韵母之间,复元 音韵母舌位高低、前后及唇形的变化。 o-uo-ou-ao 3.丢失介音。主要发生在有韵头的韵母中。ian-an,uen-en,uan-an, 拼读法 突出韵头的发音: 声介合母拼读法h+u→hu+ɑnɡ→huɑnɡ (荒) 三拼连读法 h+u+ɑnɡ→huɑnɡ (黄) 4.前后鼻音。看口形 n(舌尖、上齿龈)ng(舌根、软腭) 2016-5-30 5.后鼻音韵母带g(受母语影响)
• 一、声调偏误 • 张老师教的初级班中有十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 声调学习中,张老师注意到练习单个声调时发音还不错, 可是一开始读词或句子就全乱了,有的学生读每一个词听 起来都是一个调子,几乎没有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 •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有什么好的对策可 以改善这一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