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7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三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教案语文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2.7中国现代诗二首(三)教案 语文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7中国现代诗二首(三)教案 语文版必修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7中国现代诗二首(三)教案《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2、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

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

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1、简介冯至。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

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

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

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

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

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你谈我说现代诗,诵读品味诗中意》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你谈我说现代诗,诵读品味诗中意》课件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文本八: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 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 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 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 记。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 《死水》。193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 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文本四:

姜二嫚(6岁时)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文本五:
墙角的花
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文本六: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文本七: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红烛》: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 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创作《红烛》时,诗人身在 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击过的、从“世家望族、 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 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 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3《 现代诗两首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3《 现代诗两首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现代诗两首。

第一首诗为《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第二首诗为《乡愁》,作者余光中,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初步感知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知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把握现代诗歌的韵律特点,提高朗读水平。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诗歌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b. 出示课题:板书《现代诗两首》,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b. 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朗读体会a. 指名学生朗读两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b.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4. 理解诗意a.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b.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5. 情感体验a. 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现代诗歌,激发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b.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故乡、祖国的情感体验。

6. 总结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b.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准备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1. 《现代诗两首》2. 课题:我爱这土地、乡愁3. 诗歌作者:艾青、余光中4.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5. 教学难点:把握现代诗歌的韵律特点,提高朗读水平作业设计:1. 朗读两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语文:《中国现代诗二首》3(语文版必修1) 名师导航

语文:《中国现代诗二首》3(语文版必修1) 名师导航

中国现代诗二首(三)名师导航内容感知《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冯至,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20世纪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上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意义的探索,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一座丰碑。

本诗选自冯至写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十四行集》,为该集的第十七首。

诗人先由散步时所看到的小路展开沉思,原野上路的形成,也就是生命的形成,它充满了让人欣喜和热爱的生命的迹象,它也是生命本身——那些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

然后笔锋一转,展开了一种内在的审视,由眼前的原野转向“心灵的原野”上那一条条被踏出来的路。

这些先驱者和无名的行人造就出的路,唤起了诗人对生命的珍重。

因此诗的最后这样说,“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要让他们永远存留在我们心上,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

《》在中国新诗史上,穆旦一般被视为具有现代主义性质的诗人。

闻一多在他编选的《现代诗抄》中,破例选入了他的11首诗,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

本诗并不是一首一般的描写天的诗,诗中所出现的意象,都是生命的隐喻。

这首诗先写满园色的美丽,再抒写诗人在20岁(生命的天)时所体验的青冲动带来的欢欣和痛苦。

通过对天的描写,极力地刻画了青之火的张扬。

诗人用跳跃性很强的意象表达凝重的情绪,从而形成一种奇特的诗风。

基础梳理一、字音字形1.字音识记涿.州(zhuó)步履.(lǚ) 查.良铮(zhā) 摇曳.(yè) 赤裸.(luǒ)孑.然一身(jié) 誊.录(téng) 迷惑.(huò)2.多音字辨析3.形近字辨析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宛转:曲折。

荒芜: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摇曳:摇荡。

2.近义词迷惑困惑迷惑:形容词,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如:对这道题,他感到迷惑不解。

动词,使迷惑。

高中语文 2.5中国现代诗二首(一)《死水》 语文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5中国现代诗二首(一)《死水》 语文版必修1

2.诗人选用了翡翠、桃花、罗绮、 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来描写这沟发着 恶臭的死水,将丑恶写的很美,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品味本诗的语言的绘画美。
可编辑ppt
15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可编辑ppt
13

风吹不动、凝滞腐烂

(静—动)
• 翡翠绿
• 桃花 红 沫
静“美” 动“丑” 漂满白
• 珍珠白

死水
小珠“笑声”
• 五彩缤纷
• 的 罗绮 (反讽) (反讽) 花蚊偷酒
• 鲜艳照人
• 的云霞

蛙声作衬,死水沉寂

(动可—编辑静ppt )
14
讨论:
1.本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请分 析本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 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 和生气,已无可救药。不如让它彻底烂 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二节,直承第一诗节的三、四句,主 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 脏和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翡 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 正面写死水的美。
可编辑ppt
9
•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 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 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 “笑声”,与那些借机孽生的“花蚊”臭味相 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 “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 寂,仿佛空山影动空极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 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谁有创造一个新 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4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哲思短章 困境即是赐予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 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 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 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 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 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强,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 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 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o (5)翘( qiá )首 (6)翘( qià )着尾尖 o . . n (7)火焰( yà ) (8)炎( yá )热 . . n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辨形组词
开kěn (1) 诚kěn
垦 恳
雾ǎi (2) 和ǎi
霭 蔼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 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 事,而它无法帮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自己帮自己了! 反正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做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 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 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 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 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 值。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7课 散文诗二首 教案03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7课 散文诗二首 教案03

《散文诗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挚爱亲情,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金色花》一、导1.新课导入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2.学习目标(1)把握散文诗基调,有感情地朗读《金色花》,培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2)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学1.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

代表作长篇小说《沉船》《戈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等。

泰戈尔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2.写作背景《金色花》是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

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

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3.文体知识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10《现代诗歌二首》教案1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0《现代诗歌二首》教案1长春版

10.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及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了解艾青和写作背景,感受艾青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对重点诗句的理解,特别是个别词语的解析。

2.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字里行间迸发出的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对象征手法的理解,特别是对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教师饱含深情的背诵导入。

这是一位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

他就是艾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诗《我爱这土地》。

二、介绍作者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在上海进行进步绘画运动被捕入狱,他失去了画笔,但却拿起了文学之笔开始诗歌创作,并在狱中完成了著名的现代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朗诵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人展示,教师简要评价。

四、品读诗歌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用“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通过诗歌的写作时间,结合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们不妨先谈谈此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嘶哑”的含义了。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冯至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认识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诗人用对话体的形式,以“路”为主题和意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沉思。

他婉致动人的文字间富含诗意与哲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唤起读者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书育人,让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人生,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为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引进网络资源,创造一个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而且课堂始终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教学作如下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思考生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的介绍,了解其作品及风格
2.搜集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二、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看图激情
运用多媒体,展示谭涤夫的油画《通向远方的路》。

让学生就画面展开联想(可以是相关的画、文章或名言警句等)。

(二)导入新课
看着这漫无边际的原野,遥望那曲折而悠长的小径,我不禁想起了鲁迅曾经说过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也曾颤动了诗人冯至的心灵,使他思想上受到了启迪。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就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内在审视,凝集了诗人对生命的沉思。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将从中受到更多的启示。

新课内容(媒体辅助教学):
1.学生听配乐朗诵,接着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

2.走近冯至。

(结合学生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现代诗人。

早年就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丛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冯至本人也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今天学的这首诗选自他的《十四行集》,这部诗集共二十七首,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及生命意义的思索。

3.了解十四行诗
冯至采用的“十四行”又叫“商籁体”,是起源于十二世纪意大利的一种诗体,音节和押韵都非常讲究,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后流行于英、法、德各国。

冯至是用中文写十四行体的大师。

他灵活地运用音韵格式,其诗被称为“变体十四行”。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5.让学生虚设情景,走进冯至的心灵世界,抓诗中的关键词、句,领略诗的内涵。

6.课文内容研讨
(一)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指的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由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路”这个意象开始指原野上的路,后来指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

“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

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上的原野,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

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

全诗符合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把外在事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体验。

体现了“诗与思的完美结合”。

(二)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

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一个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

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7.让学生对比他早期的代表性作品《蛇》,教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的作品特点,并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沉重浓郁的情感,但情感范围狭窄,过多地表达个人哀愁,抒发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

他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

把握住这一特点,将有助于阅读冯至的其他作品。

三、讨论
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而自己又该如何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拓展
对生命的沉思深邃而悠久,多少前人都表达了自己对生命之路的感悟,寻觅他们的顿悟,是激励我们开拓人生之路的动力。

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查到的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教师也收集一些资料)
五、总结
诗人用幽婉动人的文字引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沉思,诗人对生命的诚挚怀念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同学们正处青春年华,应珍惜韶光,开拓你们多彩的人生,千万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情感升华
播放苏永康的歌曲《路直路弯》,告诫学生不要虚度一生,激励他们坚韧地面对人生的挫折考验,珍惜生命,勇敢地开辟人生之路,创造多彩的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