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浅谈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与发展

浅谈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与发展

浅谈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与发展作者:曲鹏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4期摘要:中国文坛最近几年对于新思想潮流的来临,反响十分热烈。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国文坛的发展和思潮的兴起一代又一代更迭,中国文坛始终生机盎然。

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融合理念和创新,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在不同地位当中依照自身的属性和不断的思考,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文学思想潮流发展历程一、前言我国对于现在文学的定义有很多,首先就时间而言,1917年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文学被划分在了现代文学时期之内。

而对于价值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就是指中国的新文学,上个世纪无产阶级资本运动也算作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划分和评价。

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他的思想和创新性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借鉴。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渊源追随历史的脚步,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1]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我国签订,使我国国门被迫打开,思想潮流也受到了西方现在主义的冲击。

中国国内的一些文化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封建思想开始逐渐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

之后,我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主要潮流的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开展。

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沉痛的打击。

由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改变,使一些先进的思想潮流涌入我国国内。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开始主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了改变中国现代封建的体制。

紧接着戊戌变法开始在我国实施开展,我国的教育界第一次受到新文化的洗礼。

[2]这次变法让人们的思想潮流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意识到我国思想与西方现代国家思想上存在的差距,通过努力的学习别人的长处开始对自己文化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并且对于我国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批判。

[思潮,现代文学,中国]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思潮,现代文学,中国]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有历史现象,一般认为是从1917到1949年间,这段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其代表文学被称为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包含了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等因素,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文化与政治的结合体,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风貌。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分析(一)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影响历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制度对于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能够追溯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进人了中华民国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给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第二,较宽松的文化条件推进了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清政府于1906年开设学堂并将科举制度废除,使得为数众多的读书人免受腐朽思想的继续毒害。

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得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人人心;第三,维新时期的人文作品使现代文学思想萌芽有了生长的深厚土壤。

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的思想文化作品,为现代文学思潮所借鉴甚至直接引用。

(二)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作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在中国近代社会处于万马齐暗的境况时,为了促使社会进步,改变现实,一些时代先驱者和有识之士将西方的社会、文艺思潮引人国内,被称为国外借来的火种。

有学者曾言:五四时期作为中国变革的重要关头,需要借助外国文学来挑战传统落后的封建文化。

这时期外国文学的引进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它除了在文学思想上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艺术手法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使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西方文艺思潮的涌人和推广,使得国人的文学观念得以改变,小说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文学的地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成为变革民众精神面貌的强有力武器。

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史

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史

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史
1. 概述
本文档将介绍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通过了解这些思潮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

2. 古代文学思潮
古代中国文学思潮主要包括诗歌、词曲和散文。

在这个时期,文学思潮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

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注重礼仪和道德;而道家思想则倡导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

这两种思想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潮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繁荣。

其中,宋代文学思潮主要表现为诗、词、曲和小说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

元代文学思潮在戏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展出了元曲。

明代文学则呈现出了较多种类的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等。

4. 近现代文学思潮
近现代文学思潮主要包括了白话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白话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言文主导的传统文学时代,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在20世纪初期兴起,包括了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风格。

5. 当代文学思潮
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多元化,涵盖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文学等各种风格。

中国当代作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内心体验。

6. 总结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变革。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通过研究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一、描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

(这里我套用学术界对浪漫主义形态划分的理论。

)1 、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五四”浪漫主义为代表,还包括40 年代的徐訏和无名氏。

2 、“革命浪漫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明显缺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可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97 页。

)说它是“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因为它比“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更加不纯,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方面,它显出了“无所适”的尴尬。

故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 、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没有提到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就是第四种。

4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属性上,它仍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但在风格上,它与“五四”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

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虽未能掀起大波,可却实实在在存在,且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

代表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没有去表现各个时期知识分子苦闷、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 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他们的作品十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 )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

沈从文在20 世纪20 年代末谈到废名的小说时曾经认为,废名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

[思潮,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

[思潮,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

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

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涌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流派,是当代文学思潮形成的奠基。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文学思潮;发生;演进文学思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思维活跃、流派林立、文化冲突激烈的特有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体现。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是基于特定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来文化四大因素基础上的,并且是多因素交叉汇合的结果。

因素一:历史时空的更迭。

任何文学思潮的兴起并非时代耦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虽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被公认始于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西洋学堂。

这一举措标志统治中国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无数知识分子思想被解放出来。

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时,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没落。

旧思想消失,必然带来新思想的确立。

这样一个历史时空更迭的重要时刻,文学思潮的涌现是时代玉成的产物。

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响。

自古至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

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得以应运而生,是基于中国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

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新旧制度剧烈冲突的基础上建立的。

尽管社会动荡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变化中破旧立新、立而再破,但对于文学思潮的变化却给予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由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政治舞台,如陈独秀、李大钊、林长民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进入中国政坛,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涌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作者:管烨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

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涌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流派,是当代文学思潮形成的奠基。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文学思潮;发生;演进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71-02文学思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思维活跃、流派林立、文化冲突激烈的特有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体现。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是基于特定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来文化四大因素基础上的,并且是多因素交叉汇合的结果。

因素一:历史时空的更迭。

任何文学思潮的兴起并非时代耦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虽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被公认始于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西洋学堂。

这一举措标志统治中国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无数知识分子思想被解放出来。

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时,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没落。

旧思想消失,必然带来新思想的确立。

这样一个历史时空更迭的重要时刻,文学思潮的涌现是时代玉成的产物。

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响。

自古至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

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得以应运而生,是基于中国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

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新旧制度剧烈冲突的基础上建立的。

尽管社会动荡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变化中破旧立新、立而再破,但对于文学思潮的变化却给予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当代文学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包涵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学流派也在不断嬗变,并逐渐展现出独特的思潮演进。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探讨当代文学流派的变迁和思潮的演进。

首先,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可以从创作风格的角度来观察。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表达了作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的发展,当代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这种风格常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强调个体的独特经验和思想,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和意识流的手法,给读者带来迷幻而多元的阅读体验。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唯一的文学流派。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新奇思潮”的文学风格逐渐兴起。

这种风格强调稳定和秩序,力求还原生活的本真和纪实。

新奇主义作品常常以史实为基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入挖掘的思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莫言的《蛙》和余华的《活着》。

除了创作风格的变化,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也可以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来观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探索人类生存与存在的作品逐渐增多。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通过作品传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比如,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关于城市化和城市病的作品逐渐增多。

作家们用文字去探讨城市背后隐藏的问题,并使人们重新思考都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与此同时,环保意识的崛起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尝试通过文字呼唤人们对自然的关注。

这些作品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破坏。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文学思潮是当代文学的一种回归,使人们重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除了风格和主题的变化,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还体现在作家的身份和创作背景上。

在过去,文学界离不开“文人”的身份,作家常常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代表。

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群体的嬗变,作家的身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

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

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

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

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

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

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

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

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

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

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

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

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

在俄国
十月革命开始后,《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李大钊的两篇著名文章《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随后,马列主义就入驻中国,《新青年》的发展对俄国十月革命进程与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宣扬,成为马列主义在中国宣传的主阵地。

而这也使得本应当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改革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在后期演变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大力传播马列主义的思想运动,并且对后期五四运动爆发起到推动作用。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具有诸多局限性,如对当时本土文学的全盘否定与对西方文学的全部肯定,只是片面针对知识分子,而没有在国民中进行宣传。

这场新文化运动对于西方文化持肯定态度,将西方现代文学与其文学思潮进行翻译与引进,逐渐开启了群众智慧,并且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快速融合与交流,对双方现代文学创作体系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

2 丰收期
从1927年到1937年这一阶段,无产阶级文学派别与民主主义及自由主义文学派别在十年间共同发展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中的两大阵地。

在1928年,由共产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共同创办了月刊《太阳》。

同年,《文化批判》与《创造月刊》联合在上海倡导了革命文学。

然而,在这一阶段太阳社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获得读者青睐称赞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多数是公式化与概念化的。

同一时期,胡适、徐志摩等新月社自由主义成员集体创办了《新月》月刊,展现出这些学者们坚决维护独立的态度。

这一时期,由于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多数在从小资产阶级转化为无产阶级的过程中,过分推崇了新感觉派别、象征主义派别,过于显示自己的生存价值,盲目壮大声势,因此,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并且当时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因此,在文学运动中对文艺属性过于忽略,并夸大了其具有的社会功能;并且对于文学家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任务不够重视,直接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并对鲁迅等先进思想家进行批判,所以也在进步文学体系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与此同时,革命文学也开始受到新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文学运动是人生尊严与健康的践踏与侵害,因此被新月派大行打压。

由于对无产阶级的断然否定与批判的观念,使得以鲁迅为首的进步文学成员群体开始反击与批判。

在这之后,新月社与进步文学群体一直存在激烈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