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
健康经济学

健康与经济的关系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
投资是指一般情况下的物质投入, 即投入资金, 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以求在未来得到收益。
健康投资:社会为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的健康,在一定时期内所投入或消耗的经济资源。
损害和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生物、环境、社会、心理等多方面;保护和增进健康要通过医疗卫生、遗传因子、饮食营养、体育运动、生态环境、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等多种渠道来实现。
广义的健康投资是上述各方面的资源消耗。
狭义的健康投资即卫生事业消耗的经济资源──卫生费用。
医疗卫生所消耗的经济资源是社会健康投资的主体部分。
健康投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卫生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的一个尺度。
反映健康投资水平的指标有:①卫生人力资源。
专业卫生人员总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②卫生物力资源。
卫生机构总数,每千人口病床数。
③卫生财力资源。
卫生费用总额,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人均卫生费用。
投入一定量卫生费用所取得的健康成果,即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程度,是健康投资的经济效益,即卫生经济效益。
讲求卫生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达到同一健康水平所需卫生费用的节约。
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对健康进行投资,是人们进行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健康水平的提升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积极促进作用,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比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
1.健康投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促进作用:健康投资可以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也可用于引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药品;可以争取用最少的卫生资源消耗,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更多、有效、优质、人民需要的卫生保健服务,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完善,以达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
2.健康投资提高人群劳动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投资于健康不仅可以促进与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将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提高人群的劳动生产能力。
卫生学

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这类疾病的发 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也叫地方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是指在人类活动 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是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 综合体,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生物性、化学 性、物理性和社会心理4类。
方针指导下,贯彻三级预防策略,通过社区卫生服
务,加强卫生立法与执法,以及预防疾病,促进健 康的策略和措施。
3、医学统计方法: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群,而揭 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 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等都需
要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医学统计作为方法学并不仅仅适用于预防医学, 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也广泛应用。 三、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生产者: 绿色植物、化能合成菌等
消费者: 草食、肉食及杂食动物 生态系统组成 分解者: 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环境
3、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 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 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 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阳离子,一 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
负离子对健康的益处:
(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 时值和运动时值。
(2)、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3)、降低血压
(4)、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气管纤毛运动
(5)、促进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还原过程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是什么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是什么?(1)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2)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⑤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为什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仅仅关注减少冒险与问题相反,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进一些能对他们的发展以及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长远的、积极的用系那个的品质。
教师以及父母都在关注合作的方式,以便为青少年提供一种积极的观点,指引他们走向安全与成功。
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向导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方式都进行了新的阐述,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期末到了,请你根据记忆的特点指导学生复习?(1)幼儿记忆的效果主要受兴趣和事物形象影响,凡是幼儿感兴趣、形象生动、具体并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就容易被幼儿记住,反之则效果不好。
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利用幼儿读物、挂图、模型、玩具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美丽诱人的实物,让幼儿看,使他们从中学到知识,并在有意无意中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2)幼儿记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就是有意识记的发生和发展。
家长可根据这一规律有意识地、经常地向儿童提出一些具体、明确、简单的识记任务,比如问:“我们家里什么东西变了?”“仔细听妈妈讲故事,我讲完,你再讲给我听”。
世界卫生对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对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完全身体、心理和社会福利的状态,而不单是没有疾病或残疾。
”这个定义提出了健康的不仅限于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福利方面的状态,也指出了健康不仅仅是一个负面定义,即简单地没有疾病或残疾。
停留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传统观念将会是狭隘和超越不了的。
所以世卫组织还提出了“全面健康”这一概念,它包括物质层面的健康、心理层面的健康、社会层面的健康,人们只有具备全面健康才能达到最佳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0a00dd3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0.png)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篇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篇二: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特点有哪些?影响个人健康的主要因素是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特点有哪些?影响个人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头发光洁,无头屑;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1990who对健康的定义

1990who对健康的定义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还规定了健康的十条标准:一是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二是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三是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是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五是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六是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七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八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九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十是肌内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是什么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是什么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头发光洁,无头屑;
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
的完全良好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1、生产性污染 废气、废水、废渣
2、生活性污染 生活污水、垃圾、粪尿
白色污染
3、其它污染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物理作用: 稀释、扩散、沉降 化学作用: 氧化、还原、水解 生物作用: 1、生物浓集(bioconcentration ) 概念: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发生一系列的复 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并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 间传递。某些物质在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 度可逐渐增高。这种现象叫做生物浓集作用
炭燃烧;﹙2﹚水俣病;﹙3﹚痛痛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
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 SO2、 CO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有些一次污染 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 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形状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 光化学烟雾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排泄
3)、生物浓集多通过食物链进行
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集时,不
会对该生 物体造成致命伤害。
DDT 在环境中的浓集作用
环境状态
环境中浓度(PPM )
浓集系数
海水
5.00Ⅹ10-5
藻类植物
4.00Ⅹ10-2
8.00Ⅹ102
鱼类
2.07
4.14Ⅹ104
水鸟类
75.50
1.51Ⅹ106
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 圈 人类环境 生活居住环境
环境与健康所研究的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 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是指天然形成并 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对健康有利的因素:水、空气、太阳辐射和微 小气候等
对健康不利的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 灾等。
二、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1、环境与健康:首先从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出发, 阐明各种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因 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及其预防原则。 2、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重点阐述在我国卫生工作 方针指导下,贯彻三级预防策略,通过社区卫生服 务,加强卫生立法与执法,以及预防疾病,促进健 康的策略和措施。 3、医学统计方法: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群,而揭 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 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等都需
要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医学统计作为方法学并不仅仅适用于预防医学, 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也广泛应用。
三、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篇 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 环境及与人类的关系 一、人类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泛指某项主体的空间及空间中的 介质。对于人类来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客观存在的各种 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在地球上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 量过多或过少,人长期在这种地区生活,对健康会 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
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这类疾病的发 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也叫地方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是指在人类活动 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1、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生活在
地球表层,这个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叫生物圈。 它大致包括了地壳下11,海洋及15以内的地表大气。 2、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
动物、植物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生产者: 绿色植物、化能合成菌等 消费者: 草食、肉食及杂食动物
卫生学
绪论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 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 仅仅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现代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 医学
一、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
1、概念: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 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 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 生命质量的目的。
生态系统组成 分解者: 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环境
3、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 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 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 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是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 综合体,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生物性、化学 性、物理性和社会心理4类。
1、生物性因素:是指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 病的生物性病原因子。
2、化学因素:生物圈中空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 都有比较稳定的化学组成,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 是保证人类正常活动的前提。由于人为的或自然 的原因,可使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化学组成 发生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1﹚煤
2、研究对象:卫生学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 3、任务:卫生学从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出发,它着眼于群体的健康,从维护群体 健康出发,研究环境中各种有害健康的因素,制订 出各种防治对策和措施。 4、特点:1)、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
2)、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4)、采取的对策更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5)、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2、生物转化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 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
1、经呼吸道吸收 2、经消化道吸收 3、 经皮肤吸收 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和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