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
南水北调机遇与挑战)

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并兼顾部分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将大大改善沿线各省市水资源人均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特征的水资源条件,使水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从根本上缓解这一地区长期资源性缺水的矛盾,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2、对沿线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该地区满足基本实现现代化对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要求3、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异和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机遇:1、对总干渠两侧及尖岗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将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干渠两侧的水保生态林将起到净化空气、改变生态环境、调节气候的巨大作用,使人与大自然真正和谐共处,相得益彰,使我区南部更加宜居。
2、将带动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我*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无污染、低污染产业和产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积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生态农业之路,优化我*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能给企业发展创造环境空间,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便于我区的招商引资。
3、加速总干渠两侧乡村的城镇化进程,给推进城市发展步伐带来了机遇,并将促进我区旅游业的兴旺发展。
4、可以利用这次机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挑战:1、工程从论证到开工时间跨度较长,导致沿线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徘徊不前,制约了沿线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工程项目受南水北调工程决策的影响,至使白白丧失许多商机,影响了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社会影响利:1.解决北方缺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资源紧缺,南方洪水频发。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能实现现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保证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又有效地缓解南方洪涝灾害。
3.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基于工程建设需要,如交通、水利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带动当地社会的快速发展。
带动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弊:1.水电的经济投入南水北调仅西线工程静态投资就高达3040亿元(2000年价),总工程静态投资约5000亿。
2.工程沿线大量移民工作3.对少数民族居住区文化、宗教信仰的冲击。
西线一期工程涉及藏族群众聚居区,这些地区藏族同胞由于历史原因,迄今基本都信仰藏传佛教。
工程的实施对藏传佛教教义宣传内容产生冲击与影响,并进而引起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反应。
经济影响利:1.有效解决严重缺水的局面缺水不仅使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安定。
南水北调可解决上述矛盾。
2.促进潜在生产力。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3.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扩大就业。
弊:经济投入巨大生态影响利:1.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2.改善北方部分地区饮水质量弊:1.工程涉及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减少森林植被面积,植被涵养水能力减弱,干旱、沙漠、荒漠化的面积扩大2.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造成影响使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汉江中下游水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汉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研究

南水北调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研究一、绪论南水北调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覆盖区域最广、投资总额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华北地区长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该工程的实施对环境与经济均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二、南水北调对环境的影响1.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流域面积较大,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尤其是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更加严重。
2. 水资源利用及调配出现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导致水资源向华北地区调配,长时间的水资源移动及紫外线照射和涂层人工射线消除增强故出现水质变差,周边地区户外休闲活动的人群会不自觉地受到污染。
3. 影响其它生态系统南水北调工程会造成水质变差,可能会导致一些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三、南水北调对经济的影响1. 对地方经济带动效应显著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得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并带来就业机会。
2. 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水平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区域生产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促进区域统一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其实施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的统一建设,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四、结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环境与经济都有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虽然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及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是显著的。
因此,在实施该工程的同时,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政策,以减少负面影响。
在经济及社会尤其是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对中国的水资源分配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力。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优点和不足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优点和不足首先,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的几大优点是:1. 改善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
中线工程通过调水方式,将长江的水资源引入黄淮海平原,弥补了该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有力地解决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的不足。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线工程的实施,为沿线地区的农业、工业、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3.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中线工程能够通过跨流域调水,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将长江的水资源通过输水工程调入黄淮海平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的潜力,提高了利用效率。
4.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提供了华北地区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保障,解决了该地区的缺水问题,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减少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 工程投入巨大。
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投入资金巨大,工程造价高昂,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2. 环境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实施对原有的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长江流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和质疑。
3. 工程风险。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实施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包括工程技术、工程建设、水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风险对工程的实施和后期的运行维护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具有诸多优点,例如改善地区水资源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等,这些优点对于解决我国的水资源供给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工程投入巨大、环境影响、工程风险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作用,应该在保障工程质量和环保建设的前提下,加强工程技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的方式,将长江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地区,满足北方地区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解决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缺水问题,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2.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北方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平衡区域的发展差异: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匮乏。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通过调水的方式将南方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可以缓解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北方地区得到了水资源的补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提高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特别是北方干旱的地区,由于缺水问题的解决,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土地的肥沃程度,促进植被的生长。
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南方地区水资源的浪费。
南方地区的水源往往需要通过排放到大海中来实现排水,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将这些水资源转移到北方地区,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3.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满足北方地区人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缺水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避免因为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对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浅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浅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水电三班易斯2012301580307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旨在实现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此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工程已全面展开,目前的工程情况看来,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完成,西线工程也蓄势待发。
正因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如此重大战略性工程,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的角度,它的利与弊是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备受关注,值得深思的。
而就我个人看来,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工程。
从供水效益来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
东线沿京杭大运河调水148亿方, 最远到天津, 支线到胶东。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20 一130亿方, 最远到北京、天津。
西线从通天河、雅龙江、大渡河调水170 亿方到黄河上游。
合计调水438一448亿方。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总调水量比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还要多。
南水北调工程, 优化了全国水资源配置, 对于受水区来说,近期实施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增加供水量160亿方,其中黄淮海平原增加供水近154亿方,其中向黄河以北的海河平原增加供水近84亿方, 为缺水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条件, 基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支持北方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北方生态环境。
实施东线第一、二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后, 主要向沿线城市工业及居民生活供水,据有关资料计算结果表明, 受水区城市工业及生活多年平均供水效益为605亿元/年。
调水工程的实施和运营将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进行,加上水价方面的改革与限制,环保除污节水的社会效益也是指日可待。
从国民经济效益来看,中线第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 增加防洪库容33亿方, 与非工程措施和中下游防洪工程相配合, 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 年一遇, 大大减轻了洪灾损失。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优缺点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优缺点南水北调工程的优点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华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但由于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地区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2. 改善生态环境随着水资源的引入,南水北调工程将有助于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较丰富的水资源将有利于植被生长,减少土地沙漠化的程度,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当地气候和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推动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水资源的增加将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当地的农村收入;增加城市供水量,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也为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加扎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 改善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问题。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能够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还可以从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引水至较为干旱的北方地区,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于整个国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缺点1. 生态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水资源调配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同时也会对南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引水、输水、补水等工程活动可能导致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工程费用高昂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范围广泛,涉及的设施设备复杂,施工难度大。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总投资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庞大的,而且由于工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运营维护费用也相对较高,这对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财政负担。
3. 冲击流域生态平衡南水北调工程引水的过程可能会对流域生态平衡产生冲击。
南水北调利弊分析

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 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 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 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 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 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 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社会影响的弊端
一、水电的经济投入
南水北调仅西线工程静态投资就高达3040亿元 (2000年价),总工程静态投资约5000亿。 据不完全统计,南水北调仅对四川三大水电基地 损失装机容量671万kw、电量335.5亿kw•h。 大量的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源投入,而工程费效 评价却得出否定结果,必定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 生不利影响。
生态影响的弊端
一、工程涉及高原脆弱生态环境
以长江源头及上游生态环境为例,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 森林植被面积由50年代覆盖率26%减少到1974年13.1%, 20世纪末的20年也是砍伐有增无减。 2. 植被涵养水能力减弱,如川西滇东北原始森林涵水力由 50年前的4000亿m³减少到如今的1000亿m³。 3. 干旱、沙漠、荒漠化的面积扩大,湖泊沼泽、草原面积 减少,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 线 工 程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 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 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 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 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 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 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 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 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
利:1.解决北方缺水,缓解北方缺水的状况,为北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资源紧缺,南方洪水频发。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能实现现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保证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又有效地缓解南方洪涝灾害。
3.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基于工程建设需要,如交通、水利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带动当地社会的快速发展。
带动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4.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改善北方部分地区的饮水质量。
南水北调能让北方缺水的尴尬状况有所改变,让北方部分地区的饮水问题改善。
5.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拉大内需和扩大就业。
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的工农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让北方工农业急需用水缺水的问题得以缓解,促进工农业的发展。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南水北调工程十分浩大,这就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拉动内需。
弊:1.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回收成本缓慢,对我国的财政是个负
担。
2.南水北调需要大量的移民工作,让许多人被迫离开熟悉多年的家乡,这对很多人都是很难适应的,尤其是家乡情怀浓重的老人家。
3.对少数民族居住区文化、宗教信仰的冲击。
西线一期工程涉及藏族群众聚居区,这些地区藏族同胞由于历史原因,迄今基本都信仰藏传佛教。
工程的实施对藏传佛教教义宣传内容产生冲击与影响,并进而引起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反应。
4.工程涉及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减少森林植被面积,植被涵养水能力减弱,干旱、沙漠、荒漠化的面积扩大。
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造成影响,使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汉江中下游水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汉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