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分析

合集下载

病例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例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例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要求: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2、病因?3、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5、鉴别诊断?6、治疗原则?II 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患者,女性,20岁,未婚,主因:“渐进性痛经5年,B超发现右卵巢肿物1月”入院,初潮15岁,月经5/30天,月经第1天腹痛著,严重影响学习、生活,需服止痛药,月经结束后缓解。

1月前B超发现右卵巢肿物,直径7cm,入院手术。

否认性生活史。

既往体健。

家族无肿瘤病史。

查体:血压110/70mmHg,心率80次/分,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及异常,腹软,无压痛,下腹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外阴正常。

肛查:子宫前位,常大,质中,活动可,子宫右后方可及7*6*5cm 囊性肿物,与子宫后壁粘连,活动差,无压痛,左附件未及。

辅助检查:妇科彩超:子宫前位,3.9*4.4*2.8cm,表面平,质地均,内膜0.5cm,右卵巢非纯囊性肿物7.5*6.0*5cm,包膜完整,内有多个房隔,最大囊腔直径4.5cm,房隔0.5-1cm,囊肿边缘血流RI 0.70,隔上血流RI 0.65。

提示:右卵巢非纯囊肿。

CA125 44.5u/ml,CP2〈35 u/ml,SA 48mg/dl,讨论:1.此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此患者的手术指征3.此患者的手术范围4.手术注意事项.5.患者需随访吗?患者,36岁,主因“月经来潮8小时,突发右下腹剧痛1小时”急诊入院。

平素月经规律,量中,有痛经,轻,不影响生活,不需服药。

入院当日月经来潮,排便后突发右下腹剧痛,伴恶心,未呕吐,无发热。

持续1小时不缓解,急诊。

既往体健,妊3产1,7年前足月顺产一男婴。

无特殊家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4C,心率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mmHg,无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右下腹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及腹部包块。

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口效果分析

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口效果分析

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口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疑似为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部分患者采取回访形式询问。

结果:56例样本中52例确诊为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确诊率达92.6%。

52例罹患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32例切除术后辅之于药物治疗2个月,经1年后回访无复发情况。

3例会阴切口内异位患者病灶未能完全切除,术后护理中辅助每周2次内美通3mg,半年内随访无复发。

讨论: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妇科及b超检查是诊断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方法,而手术仍然是治疗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方法。

正确的手术选择和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对促进伤口愈合,防止并发症发生有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疗效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79【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89-01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女性临床常见的妇科病,主要部位发生在盆腔内,亦会出现在会阴部和腹部的手术切口点上,也因此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也多见于腹壁切口和会阴切口。

然而,随着近几年来剖宫产率的大幅度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逐渐增多,成了临床主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

基于腹壁手术切口内异症的典型性,本文着重探讨了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者52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46例,会阴切口内异症6例。

52例病例全部为育龄妇女,年龄25~46岁,平均38.3±1.5岁。

病程6个月~5年,平均32个月。

46例腹壁切口内异症中24例为多发灶,22例为单病灶,6例会阴切口内异症均为单发灶。

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56例分析

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56例分析
法。
注 : 子宫后壁低回声 团块 ,
边 缘 尚清 , 无包 膜 。
3 参 考 文 献
讨 论

[ ] 吴钟瑜. 1 实用妇 产科超声诊断学 [ . 津 : M] 天 天津科技 翻
译 出版公 司,0 139 2 0 :1 .
子 宫腺肌病多发生于 3 0~5 的经 产妇 , 0岁 一般 认为与多
维普资讯
林医学 20 o 8年 8月第 2 第 1 9卷 6期

10 4 1・
B超 诊 断 子 宫腺 肌 病 5 6例 分 析
页 雪华 ( 江苏 省盐城市盐都 区第三人 民医院 , 江苏 盐城 242 ) 20 1
[ 关键词 】 子宫腺 肌病 ; 子宫肌瘤 ; 彩色多普勒记 录。
3 结果 :6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 , 5 术后病理
实为子宫腺肌 病 4 9例 , 诊 7例 , 中 2例 为腺肌病 合并 误 其
: 宫肌瘤 , 5例为子宫肌瘤 。
本组所有患者子 宫体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大 , 态饱 满 , 形 以 £ 径增大 明显。其 中弥 漫型 3 9例 , 子宫 肌层 回声弥 漫性 增
强 、 、 回声 , 等 弱 内部呈 漩涡 状 回声 , 界清 楚 , 边 周边 有 “ 包 假

图 1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 注: 子宫增大呈球形 , 后壁增 厚较前壁 明显 , 内膜线前移。
膜” 回声 , 彩色多普勒 检查 , 于病灶周 边 可见半环 状血 流。局
灶 型子宫腺 肌病 患 者 病灶 回声 不均 匀 , 界模 糊 , “ 包 边 无 假 膜 ” 月经前后 动态观 察 , , 子宫 体积 及 内部 回声 常有 变化 】 。
『 见点状 、 短棒状血流 。月经期病灶 内常见散 在小无 回声 区, 月经期 子宫体积增 大明显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评分甄选

子宫内膜异位症评分甄选

子宫内膜异位症评分(优选.)
rAFS是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腹腔镜诊断内异症的评分系统的英文缩写,用以估计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予以分期,至今仍采用1985年制定的标准。

这个系统是基于手术中的发现,根据腹膜﹑卵巢病变的大小及深浅,卵巢卵管粘连的范围以及粘连的厚薄,以及子宫直肠窝的封闭程度进行打分,共分为四期:I期(微小病变,minimal):1~5分,II期(轻度,mild): 6-15分,III期(中度,moderate): 16-40,IV期(重度,severe): >40分。

评分方法见下表:
rAFS评分表
感谢您使用本店文档您的满意是我们的永恒的追求!(本句可删)
------------------------------------------------------------------------------------------------------------。

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分析

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分析

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分析【摘要】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对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分析。

结果,大部分病人有下腹不适,腰部酸痛。

病程平均4.8年,术前确诊21例(18.8 %),近2/3腺肌病误诊为子宫肌瘤,宫外型则误诊为盆腔炎症肿块或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症43例(38.4%),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56例(50.0%),盆腔内异位症8例(7.1%),其他部位(包括输卵管、腹壁、大网膜等)的内异症5例(4.5%),在43例子宫腺肌症病例中共发现不典型增生4例(占9.3%),在5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共发现不典型增生3例(占5.4%)。

子宫内膜异位症容易误诊,病理诊断时应结合病史及需多取材切片。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特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期妇女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10%~15%,在不孕症或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中高达30%以上[1-2]。

为了减少误诊,我们将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资料取自2000―2006年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和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共112例,年龄16~66岁,平均(35.4±8.7)岁。

所取组织标本全部用4%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

1.2 方法将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病理检查诊断结果的病例收集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共112例。

临床诊断参考《妇产科学》所定标准(丰有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病理诊断参考《中华外科病理学》所定标准(武忠弼,杨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典型内异症不是指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不典型或核异形性改变,诊断依据文献[3]:异位的内膜样腺上皮细胞核深染或淡染,伴有中~重度多形性;核/浆比例增大;细胞密集,呈复层或簇状突;可伴腺体结构不典型。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郭红娟(闻喜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山西闻喜043800)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

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相应增多。

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仅为0.03% ̄0.47%[2].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年龄24~45岁;痛经明显5例,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明显者6例,性交时痛者3例。

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 ̄1年,有报道长达21年[2];我院统计为5个月 ̄3年发病,平均为1.5年。

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并于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

触诊时可在腹壁切口的瘢痕周围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质地韧性大或呈现实性包块,多有压痛,肿块大小1.0cm ̄5.0cm,盆腔检查多无异常。

6例行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3例合并感染。

1.2方法直视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年轻人一般采用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的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2结果切除的肿块切面呈现暗红色致密蜂窝状,外周为较厚的纤维包膜,内侧面光滑,外侧面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

内膜异位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5例,3例累及腹膜。

3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移位至子宫腔以外,散落在卵巢上,就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散落在盆腔,就形成盆腔内异症;异位在子宫肌层就形成了子宫腺肌症。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临床病理分析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临床病理分析

J I A N G Z h o n g c a i , Z HO U Q i , R E N Y u y u a n .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a t h o l o g y , A v i a t i o n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2 ,C h i n a )
d o me t r i o s i s . Me t h o d s : C l i n i c l a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l a f e a t u r e s o f 5 6 c a s e s w i t h a b d o mi n l a w l a l e n d o me t r i o s i s ( A WE )w e r e a n a —
5 6 c a s e s w i t h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s d i s a p p e re a d .T 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f o l l o w e d u p f o r 1 t o 3 y e a r s wi t h o u t r e c u r r e n c e o r ma li g — n a n t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 Co n c l u s i o n s : AWE i s a c o mmo n t y p e o f t u mo r —l i k e l e s i o n t h a t n e e d s p a t h o l o g i c e v a l u a t i o n .I t c a n b e d i a g n o s e d r e a d i l y b a s e d o n me d i c l a h i s t o r y a n d t y p i c a l c l i n i c l a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S u r g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i s e f f e c t i v e wi t h o u t o b v i o u s r e c u r r e n c e o r ma l i g n a n t t r a n s f o ma r t i o n . Ke y wo r d s a b d o mi n l a w ll a e n d o me t r i o s i s ; p a t h o l o y ; g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 o u t c o me

三联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

三联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
2 治疗方法
以口服自拟祛内异汤、中药保留灌肠合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的三联疗法治疗。
2.1 中药内治法 内服自拟祛内异汤,药用:
丹参30g 赤芍15g 三棱10g
莪术10g 桂枝10g 夏枯草15g
穿山甲10g 甘草5g
气虚加黄芪、党参各15g;肾虚加杜仲、狗脊各15g;气滞明显加柴胡、香附各10g;月经期丹参改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三联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
更新日期:2009-03-28 点击:
李雅华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药三联疗法;中医药疗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患,该病症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主要应用的假绝经疗法中,代表性药物如三苯氧胺,由于这类药具有雌激素样效应,可诱发或促进内膜异位症,刺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导致子宫内膜癌〔1〕。1993~1998年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三联疗法(口服自拟祛内异汤,中药保留灌肠合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症56例,疗效明显。现总结报道如下。
4 体会与讨论
4.1 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中医的“痛经”、“瘕”或“不孕”等范畴。该病的本质是血瘀,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据研究,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子宫微循环,促进包块吸收,防止组织粘连,并有消炎镇痛作用〔3〕;丹参能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小板释放〔4〕。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方法。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部位在下焦,局部瘀血留滞日久而渐以成,考虑其主症为痛经、瘕,部位在下焦的特殊性,故治疗上采用三联疗法,将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使局部瘀血、水肿得以消散,周围纤维组织逐步溶解,肿物体积逐渐萎缩。自拟祛内异汤以丹参、赤芍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穿山甲破瘀消,桂枝温经通脉,和营化瘀,夏枯草软坚散结,甘草缓急止痛。该方除内服外,用其复煎液保留灌肠,使药力接近病变部位,内外合治,可加强药效。另外,以丹参注射液在次作穴位注射,可疏通全身气机,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

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目前育龄妇女常见病之一,且有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成为难治之症。

据国外文献报道,因剖宫产导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ma,AWE)的发生率为0.04%~0.47%。

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营养过剩,肥胖指数上升,胎儿出生体重明显增高,使难产发生率明显增加,导致近年来各级医院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

随着剖宫产手术的广泛开展,普遍认为手术小、易掌握,对手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差,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步骤越做越简,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也在不断上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年龄22~45岁,孕周37~42周。

胎盘早剥、前置胎盘5例,早产12例。

5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2例位于脐部,1例位于腹股沟,其余53例位于剖宫产腹壁疤痕处。

28例为经产妇,1例无孕产史。

按照美国生育协会1985年修订的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其中I期21例、Ⅱ期19例、Ⅲ期7例、Ⅳ期9例。

1.2 临床表现 56例腹壁疤痕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潜伏期(自剖腹产至出现症状)为1个月~15年,<1年30例、1~3年12例、>3年14例。

病程1个月~5年。

53例有月经期肿块疼痛伴增大,3例疼痛与月经无关,查体均可于疤痕处触及质地偏硬的结节,活动差,47例有压痛,9例无压痛。

均无结节破溃史,50例结节单发,6例可触及>2个结节,结节表面皮肤颜色无异常。

结节直径1~8cm,平均3.05cm。

2例脐部内膜异位症患者,1例发生于顺产分娩后2个月,1例发生于剖宫产后5年,均有周期性疼痛,伴经期包块增大。

1例腹股沟内膜异位症,无孕产史,患者4岁时因外伤致胃肠破裂,术时行股静脉切开输液。

手术前1O年开始出现痛经并进行性加重,术前2年出现腹股沟肿物,有周期性疼痛伴经期包块增大。

1.3 手术治疗 56例腹壁内膜异位症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异位病灶结节切除术,切除范围至病灶边缘0.5~1cm。

2例患者因筋膜缺损较多,缝合张力大,用绦纶补片修补筋膜缺损。

5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22例病灶位于皮下,23例病灶
侵及腹直肌筋膜前鞘,11例侵及腹直肌,2例侵及腹膜。

20例探查盆腔,12例发现典型的盆腔内膜异位症或卵巢巧克力囊肿,8例未见异常。

2 结果
所有病灶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口均愈合良好。

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疼痛症状消失。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及医源性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

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无疑是手术时将子宫内膜细胞组织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属医源性种植。

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污染了手术切口致子宫内膜种植于腹壁切口内,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2]。

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可发生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性出血等变化,从而导致局部肿块的形成,并伴随月经来潮出现增大、疼痛、甚至破溃出血等体征[3]。

本组56例腹壁内膜异位症患者52例有剖宫产史,其中7例有畸胎瘤、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史,6例有2次剖宫产史。

由于异位子宫内膜有周期性出血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反复多次出血和致密粘连形成疤痕,集聚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包块,可在剖宫产术后数个月或数年在腹壁切口疤痕处出现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表现为切口深部有硬结,且固定,每于经期时有痛感,皮肤表面可无
特殊表现,病灶位于皮下、肌肉或筋膜中[4]。

有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与血管生成因子有关。

另有学者研究证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的种植能力不同,其次序为月经前期>间歇期>分泌期>经后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1]。

3.2 诊断根据典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剖宫产腹壁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主要依据:(1)发生于剖宫产手术后;(2)腹壁切口处可扪及结节或包块,结节的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3)结节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

大小随月经周期可有变化,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且随月经次数增多,结节逐渐增大[5];(4)不同程度的与月经相关的腹壁切口疤痕周期性疼痛,经前开始,经期严重,经后逐渐缓解[1]。

超声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超声检查可辅助确定病灶的囊、实性和部位。

李茂谊等[3]总结本组27例超声图像,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二维超声于腹壁疤痕处皮下脂肪层和(或)腹直肌前后鞘内探及形态不规则中低回声团块,边界欠清晰,无包膜,呈毛刺状,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可增强或衰减;二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周边可见条索状、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为低速高阻型动脉血流,Vmax9.5~3lcm/s,R1 0.68~0.81。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需与炎症包块、腹壁恶性肿瘤等鉴别。

炎症包块常有感染或外伤史,局部及全身症状明显,无周期性表现,超声图像为混合性低回声,中央无回声或均匀细小点状回声,边缘低回声[6]。

由于病灶局限,对体内激素和各种因子表达的影响不大,故CA125检测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

多数学者认为,局部穿刺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必要,甚至可能增加复发的风险。

手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2]。

3.3 治疗有文献报道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生恶变,故应提高对该病超声表现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EM虽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多数是有效的,但又多限于短期,均仅能控制缓解病情,迄今为止尚无根治的药物。

药物副作用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且药物昂贵限制了长期、反复治疗。

由于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疤痕,病灶处于大量的结缔组织包围中,药物难以渗透到局部而发挥作用。

王友芳等报道了甾体激素对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其中以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反应最差,手术切除病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一经确诊应尽早行局部病灶切除术。

切除病灶时切口要足够深,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和部分正常组织,保证无残留异位灶,以防复发。

术后口服孕三烯酮6个月,预防复发。

由于病变常与腹直肌筋膜、肌层甚至腹膜有紧密和广泛的粘连,手术常需切除部分筋膜或腹膜。

手术需完全切除病灶,并至少要切除病灶边缘0.5cm的正常组织,防止复发,对较大的腹壁和筋膜缺损可采用补片或皮瓣移植[2]。

即使已绝经也应手术,以防恶变。

3.4 预防严格剖宫产指征,对无指征者尽量经阴道分娩以减少
术后并发症。

加强围生期管理,减少难产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

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应在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蜕膜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成分散落在手术区[6]。

手术医生要从思想上重视剖宫产,不能只追求手术速度及切口美观,更应注意提高手术质量,注意术中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的清洗,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本院对剖宫产采用sdake新式方法,当胎儿自子宫切口娩出、结扎脐带后,子宫肌肉注射催产素,轻拉脐带,吸净羊水,娩出胎盘胎膜。

无异常剖宫产者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若有胎膜早破、产位异常、妊娠合并症及羊水污染等用甲硝唑冲洗腹腔,更换针线缝合腹膜,检查腹壁各层无渗血,冲洗腹壁切口,逐层缝合腹壁组织。

实行此方法后,检索我国670例剖宫产病例中,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仅1例,发生于低置胎盘,手剥胎盘且胎盘组织不完整。

【参考文献】
1 李云龙.22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10~1311.
2 彭丽芳,王莉莉,唐晖,等.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46~1647.
3 李茂谊,李振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价值.中国计划生育学,2007,137(3):180~181.
4 鲁菊英,曼索尔.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中国生育健康,2008(2):115.
5 李淑霞,李玉玮,张哲,等.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中补片
替代筋膜缺损的临床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4):313~315.
6 方芳,谭文华.Survivin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现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5):142~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