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应更注重商业价值-立论稿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电影制作?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电影制作?正方辩手观点,应该更加注重电影制作。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好的电影制作可以带给观众良好的视听享受,同时也能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正如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说过,“电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电影制作,以确保观众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从而受益于其中。
其次,电影制作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和精湛技艺的工作。
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和制片人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如果我们不注重电影制作,就无法培养出更多的电影人才,也就无法保障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马丁·斯科塞斯所言,“电影是一门手艺,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
此外,优秀的电影制作也能够为电影产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好的电影作品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带动票房和衍生品销售。
例如,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为整个电影产业带来了3D技术的革命。
因此,更加注重电影制作也是为了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电影制作,因为好的电影作品能够传递正能量、培养电影人才,同时也能够为电影产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只有注重电影制作,我们才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让观众得到更好的文化享受。
反方辩手观点,不应该更加注重电影制作。
首先,电影只是娱乐产业的一部分,注重电影制作并不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在当前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重大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教育落后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相比之下,电影制作并不是最需要投入精力和资源的领域。
正如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痛苦是贫困和无知。
”。
其次,注重电影制作可能会导致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
在商业化的驱动下,一些电影制作公司可能会追求票房和利润,而忽视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性。
我们的电影需要更注重商业模式

我们的电影需要更注重商业模式--关于商业电影的对话时间:2010-02-21 17:22对话者:林西平珠江电影集团副总经理喻群芳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时间:2010年金1月地点:珠影集团喻群芳(以下简称喻)去年中国电影取得了很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票房总收入达到了64亿,与前年同比长了40%。
这与一大批商业国产大片投放市场分不开。
最近张艺谋拍的《三枪拍案惊奇》,尽管票房很好,但也来了不少的批评声音,有的甚至说这是商业电影的堕落,说张导演只顾"谋钱"不顾品格。
您认为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对大腕导演应该有一种宽容心态林西平(以下简称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对《三枪》这个片子,现在网上有很多评论,有的网民也在骂娘。
很多观众是冲着张艺谋的名声去看的,对这部影片有很高的期望值。
一看《三枪》和张导以往气势恢宏的影片差距太大了,心理落差非常大,所以就叫骂。
斯文一点的认为《三枪》把张艺谋的名声糟蹋了,透支了张艺谋多年积累的品牌;尖刻一点的说这是宝马厂做出的夏利车;泼辣一点的就说张艺谋骗钱。
但骂归骂,《三枪》毕竟有2个多亿的票房。
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三枪》迎合了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一般人都把张艺谋看做大艺术家。
要求一个大艺术家,拿出来的就应是传世之作,这样太苛刻了。
世界没有一个导演拍出的每部电影都是传世之作。
同样,我们也不应该指望张艺谋每部片子都能达到艺术颠峰水平。
在当今电影市场商品属性凸显的时候,在电影市场急剧升温的情况下,在所有投资人都关注票房回报的情况下,再牛气的导演,再有个性化追求的导演,都会低下那颗高傲的头,去探索商业影片的创作经验。
因为大家都明白,一部投资相当规模的影片如果在商业上惨败,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找你拍电影,这对一个导演的发展,是有严重影响的。
对大腕导演拍商业片要有一种平常的心态,不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去看一个导演的所有片子。
我觉得张艺谋很有勇气,用这么自己这么大的品牌,去拍这么一个小容量的商业题材。
电影的发展应以商业为导向 立论稿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面对今天这个辩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商业,盈利只是结果与表象,而交换才是其本质。
商业的目的,是满足供求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而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持久的概念,它有别于某一个阶段的静态需求。
举个例子,今天人生理上的成长需要的是衣食保障,但是人的发展就不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
他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接触社会,这就要求一个外部环境的良好保障。
同样的,今天电影的创造就如同人生理上的成长一样,需要融入艺术的理念,但是电影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它包括了创作、拍摄、发行、放映等一系列环境。
而这就需要一个资本、技术、市场的全方位支持。
电影的发展应以商业为导向,就是要符合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保证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我方将从电影自身发展的内部需求与电影外部的发展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以商业为导向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本支撑。
随着现代科级的进步与人们对于电影要求的不断提高,时代对于电影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
人们进入电影院,看的不再只是一个故事内容的精彩与否或是情节设置的如何巧妙。
更重要的,是体验视听上的美妙享受。
高新技术,明星大腕,这些能够满足观众需要的因素无不要求坚实的财力保障。
而正是因为有了赞助商们的参与,像《星球大战》、《阿凡达》这样的电影才能从白纸黑字的剧本转变成激动人心的影视巨作。
而那些小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则也可以通过广告宣传、明星效应这样的商业模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其次,以商业为导向是电影发展应对当下外部环境激烈竞争的解决良方。
电影的发展,不是只靠拍好电影这么简单。
面对眼下媒体残酷的竞争局面,当电视、网络媒体强势崛起,纷纷与电影抢占市场份额,电影必须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资料表明,好莱坞电影的总收入只有20%来自影院票房,而约80%的收入则源于非银幕的营销所得。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多元化的收益保障,使电影的规模成本降低,观众们也因此享受到了更加低廉的票价,更有机会走进影院。
电影和影视产业的艺术和商业价值

电影和影视产业的艺术和商业价值电影和影视产业是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电影和影视产业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电影和影视产业的艺术价值电影和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超越语言、文化、地域等界限的特点,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电影和影视作品能够以一种直观、情感化的方式传达人类的生存经验和感受,不仅能够带给我们视觉、听觉上的享受,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电影和影视作品既有表现主义和实验艺术的作品,也有高雅艺术和商业影片。
它们既能够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心理冲突,又能够带给人们美丽的幻想和冒险故事。
电影和影视作品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还创造了新的文化符号和世界观。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和影视还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术手段。
影片的镜头、视角、镜头的大小、描绘时间和空间等技术手段的运用,都能够创造电影的艺术效果,表达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而音效、音乐、特效、配乐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则能够为电影和影视作品带来更加真实、立体、有力的艺术视听享受。
二、电影和影视产业的商业价值电影和影视产业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商业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加速发展,电影和影视产业的商业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趋势。
电影和影视产业不仅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跨国公司和个人投资的重要领域。
电影和影视产业的商业化不仅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推行电影和影视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商业化的推广手段包括电影和影视作品的宣传、营销和分发。
电影和影视作品的宣传手段不仅包括海报、广告、预告片、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宣传方式,也包括了新媒体、社交媒体等数字媒体平台的宣传方式。
同时,电影和影视作品的营销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从产品定位、营销策略、市场调研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和精心设计。
电影制作中,商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 开篇立论

电影制作中,商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观点是,电影制作中,商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
首先,让我们理清几个概念,电影制作是制片方由剧本到成品的拍摄电影的产业链条,涉及多方利益。
电影制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娱乐大众。
商业价值指电影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票房及其衍生的市场价值等。
而艺术价值是指电影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格调。
明晰了概念,我们要确定何者更重要,则应看何者更利于电影业的发展,何者能使电影更容易符合和引导大众的精神需求。
首先,我们要立足当代世界,电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产业,而且现在电影制作的产业化特征决定了电影必须考虑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回报。
拍电影不同于拍DV,它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的产业,必须要重视其制作中的商业价值。
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电影行业繁荣发展,但是吸走大量票房的却都是外国大片,国产片面临巨大威胁。
我们看到那些吸金的大片不但有吸引的实质性内容,其制作技术达到的效果更是令人惊异,而国产电影往往是披着中国文化运到美国制作的所谓国产大片,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技术在中国是落后,再不更加重视一技术为主导的商业价值,中国电影业该如何生存。
再者,对于电影的受众来说,大部分电影制作的目的是娱乐大众,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艺术价值,看轻商业价值,就会形成曲高和寡的情形。
这样的影片不要说不能吸引大众恐怕也没多少人能看懂,这样不仅会影响大众对电影的理解及其评判,也会有损电影制作中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格调。
使本来有引导大众审美与精神追求的电影变为落满灰尘的光影垃圾。
在此,我方强调商业价值重要时,艺术价值同样重要,但二者相比,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在当今中国,商业价值是要比艺术价值更重要。
我方所强调的是将电影的艺术价值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商业价值,以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从而推广了电影艺术,也创造了广阔的利益回报空间。
而艺术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以艺术价值为主导来制作电影很难有一个稳定的回报空间,更不用说实现电影的整体价值了。
电影的艺术与商业价值评价

电影的艺术与商业价值评价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和音频的表达手段,以故事情节和角色演绎为主线,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和情感冲击。
同时,电影也是一种商业娱乐产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必须要有商业价值才能得到成功的认可。
因此,评价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非常重要。
电影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力。
通过影像技术、导演的表达手法以及演员的表演等方面,电影可以传递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好的电影能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表演,引发观众共鸣,甚至让人反思生活的意义。
其次,电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观众带入一个新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和眼界。
最后,电影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通过剪辑、镜头运用和音效等技术手法,可以展现出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创意,塑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然而,评价电影的商业价值同样重要。
商业价值体现在电影的票房、市场反响和盈利能力等方面。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影产业中,高票房往往是商业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不仅在院线上可以获得较高的票房收入,还能够通过发行、衍生品销售等渠道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
商业价值还体现在电影的市场反响和口碑上,好的商业电影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从而进一步扩大影片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通过商业价值的评估,电影制作公司和投资方可以更好地了解电影的市场潜力,以此决策电影的投入和推广策略。
在评价电影的艺术与商业价值时,需要综合考虑两者。
艺术价值是电影的灵魂,是评价电影创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部电影如果只考虑商业价值,却忽略了艺术创作本身,很容易变成空洞的商业娱乐产品,缺乏深度和内涵。
艺术价值的评价应该从故事情节、影像美学、表演水平、导演风格等多个层面来综合考量。
而商业价值评价的重点则在于市场潜力以及适应目标观众群体的程度,从市场反响和票房上进行评估。
商业化是中国电影的推手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电影商业化是电影发行方通过电影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市场行为。
也就是说,电影的商业化指的是一种商业化的操作模式,与电影本身是否是商业片并没有很大的关系。
基于国外的经验以及2002年张艺谋《英雄》挽救了当时颓靡的华语电影市场来看,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无疑能够成为而且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推手。
所以,我方认为,商业化是中国电影的推手。
原因如下——第一,商业化的运营模式能为电影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通过市场化的营销模式,年上映电影量、总播放场次以及票房收入屡创新高。
资金的回笼有利于电影的制作方投入更大规模的资金以获得更精良的画面效果。
电影经过市场化的营销之后带动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还有一些其他行业。
例如《泰囧》带动的泰国旅游,《星球大战》推出的完整的角色玩具和漫画。
以《英雄》为例,其VCD和DVD的版权以1780万元天价成交以及改编的同名小说还有与邮票总公司合作发行的邮票等带来了数千万元的收入。
市场化的营销模式使得电影能够与其他第三产业无缝对接,对拉动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推广非商业片能为非商业片的发展提供良机。
我方区分商业片与非商业片的主要依据是其制作方在进行电影制作时是否更多地考虑商业因素而不是其他。
例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其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不能因此否认其文艺片的本质。
而且这部电影也充分说明了一部足够优秀的文艺片通过成功的市场化宣传是完全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的。
而且商业片和非商业片差异化的竞争模式使得电影能够满足更广泛的群体,从而使得大众在诸多休闲方式中,更乐于选择看电影作为闲暇时间的一种消遣。
第三,商业片的商业化顺理成章,成功的商业片还能够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还是以2002年赵艺谋导演的《英雄》为例,这部电影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十余年来的低谷,开创了中国大片时代的新纪元。
商业片作为电影的一个主要类型,以娱乐目的为主。
华东师范大学范生彪认为电影本身就是娱乐文化的一个标志商品。
!我们的电影需要更注重商业模式

关于商业电影的对话我们的电影需要更注重商业模式--:2010-02-21 17:22时间林西平珠江电影集团副总经理对话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喻群芳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月时间:2010年金1地点:珠影集团亿,与前年64喻群芳(以下简称喻)去年中国电影取得了很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票房总收入达到了,尽管票房很。
这与一大批商业国产大片投放市场分不开。
最近张艺谋拍的《三枪拍案惊奇》同比长了40%不顾品格。
您认为应谋钱好,但也来了不少的批评声音,有的甚至说这是商业电影的堕落,说张导演只顾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对大腕导演应该有一种宽容心态林西平(以下简称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对《三枪》这个片子,现在网上有很多评论,有的网民也在骂娘。
很多观众是冲着张艺谋的名声去看的,对这部影片有很高的期望值。
一看《三枪》和张导以往气势恢宏的影片差距太大了,心理落差非常大,所以就叫骂。
斯文一点的认为《三枪》把张艺谋的名声糟蹋了,透支了张艺谋多年积累的品牌;尖刻一点的说这是宝马厂做出的夏利车;泼辣一点的就说张艺谋骗钱。
2个多亿的票房。
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三枪》迎合了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三枪》毕竟有但骂归骂,一般人都把张艺谋看做大艺术家。
要求一个大艺术家,拿出来的就应是传世之作,这样太苛刻了。
世界没有一个导演拍出的每部电影都是传世之作。
同样,我们也不应该指望张艺谋每部片子都能达到艺术颠峰水平。
在当今电影市场商品属性凸显的时候,在电影市场急剧升温的情况下,在所有投资人都关注票房回报的情况下,再牛气的导演,再有个性化追求的导演,都会低下那颗高傲的头,去探索商业影片的创作经验。
因为大家都明白,一部投资相当规模的影片如果在商业上惨败,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找你拍电影,这对一个导演的发展,是有严重影响的。
对大腕导演拍商业片要有一种平常的心态,不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去看一个导演的所有片子。
我觉得张艺谋很有勇气,用这么自己这么大的品牌,去拍这么一个小容量的商业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是应该更注重艺术品质还是商业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电影:媒介。
2、中国电影:中国语境下的电影。
3、电影的艺术品质?
电影的艺术品质是指关于“什么是好电影”的一套专门的艺术审美指标。
具有艺术品质的电影即指高品质、高质量、符合艺术审美指标的那部分电影。
4、商业价值
电影的商业价值是指关于“电影是否能够盈利”的一套评价指标。
二、具有艺术品质的电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剧本:思想性、新颖性、独特性、原创性(一切好的形容词点点点)
导演:实力派、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对电影的见解(一切好的形容词点点点)
演员:适合剧本、能够驾驭角色、能够用演技林漓尽致传递电影内涵的演员(一切好的形容词点点点)
拍摄手法:一切好的形容词点点点
剪辑方式:一切好的形容词点点点
点点点点点点
三、怎样才能实现电影的艺术品质(实现电影艺术品质的手段)
电影人将电影制作的重点、资金的投入更侧重放在电影艺术品质的提升上,比如《阿凡达》的十年磨一剑。
立论稿
逻辑框架(我是传统价值观的卫道士,我好圣洁,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啦啦啦)
1、就电影本身来说:电影本身就有着对艺术属性的天然价值诉求,而这种价值是目前中国电影所缺乏的。
2、就电影的国内市场来说,中国电影片面追求电影的商业价值,而不填补艺术品质这个巨大漏洞,所以,更注重电影艺术品质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电影质量差烂片多,电影生命周期短。
可行性:更注重电影艺术品质不会危害电影的商业价值和产业链反而会起促进作用,反而,艺术品质差的电影会导致合作公司以及二级院线的推出。
3、就电影的国际市场上来说,更注重电影艺术品质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挽救中国电影的国际形象。
可行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好像是正方来着哦……
各位观众、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中国电影是应该更注重艺术品质。
下面界定核心概念,首先,电影,是指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from百度百科)。
中国电影是指中国语境下的电影。
电影的艺术品质是指关于“什么是好电影”的一套专门的艺术审美指标,具有艺术品质的电影即指高品质、高质量、符合艺术审美指标的那部分电影。
而电影的商业价值是指关于“电影是否能够盈利”的一套评价指标。
我方的评价标准是,在目前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之下,侧重艺术品质和商业价值,究竟哪个更有利于中国电影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哪个更有利于中国电影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上立足和发扬光大。
首先,就电影本身来说,其作为一项覆盖面极广的信息传播工具和特殊的艺术,存在着对一味商业化的天然抵抗和艺术品质的天然诉求。
对一味商业化的天然抵抗:电影作为一项覆盖面极广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其对社会价值观、社会风气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崇尚商业价值的电影实际上是把是否盈利作为了评价电影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2009年一家媒体关于最受欢迎的电影主题元素进行过一次调查,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色情、动作、恐怖、乱伦、暴力,这些电影主题也是近
些年来电影极具商业价值的卖点所在。
电影做为企业,需要有社会责任感,需要承担社会良心。
它不能将这些元素作为电影的主旋律。
对艺术品质的天然诉求:中国现阶段的电影显示了一种“过把瘾就死”的独特现象,刺激的剧情和极致绚烂的声光电效果,但电影的艺术生命周期也随之急剧缩短,看完后立刻被忘记,被忘记就意味着电影艺术生命的死亡。
美国的星球大战影响了美国的一代人,但现在中国出现影响一代人的电影已经越来越不可能。
这些都是中国电影过于注重商业价值而忽视艺术价值的后果,如果不能更加注重电影的艺术价值,中国电影将失去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其次,从国内市场来说,中国电影注重艺术品质甚于商业价值,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其中,必要性是指中国目前的电影只知一味追求商业价值,殊不知,缺乏艺术品质已经是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漏洞所在,重视艺术品质已经是当务之急。
并且,产业链随时可以完善,但是电影人才、意识形态一旦断层就难以弥补。
就可行性来说,重视艺术品质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反而是拒绝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做到引领大众口味,《阿凡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阿凡达,3d这门艺术才真正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引领了大众的艺术品位。
其次,电影才是电影产业链的核心,因为资源的有限性,过于注重电影商业价值自然会导致对艺术品质的忽略,而艺术品质较低的电影是缺乏商业号召力的,就算已经有公司愿意投资也会因此撤资,同样,如果我们将中心花在电影的艺术品质之上,自然能带动投资方的投资和产业链的发展,没有人会为黄金甲建主题公园,但阿凡达不同。
最后,从国外市场,中国中国电影注重艺术品质甚于商业价值,符合其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就其现阶段来说,外国人心目中的国人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文化产品的输出,电影中的国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构建自己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看看俺们给了它们什么样的形象,黄金甲——家庭乱伦暴力凶杀,无极——一群莫名其妙的男人女人在玄幻的故事背景下搞笑,通过注重提升电影的艺术品质重塑国人在外国人心中的国际形象正是当务之急。
其次,-=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如果不能通过注重艺术品质发掘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只是一味的追去商业价值,追求经济利益,中国的电影艺术只能永远如无根之萍,永远没有办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出属于自己的长远发展的国际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