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级阶梯如何形成,主要受到什么的控制
中国地理——中国地形

4. 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 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二、主要地貌类型
(一) 纵横交错的山脉
1. 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 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 南岭
2.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
中列: 东列:
2.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
高原、盆地为主: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准噶尔盆地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平原、丘陵为主: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 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 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 有利于夏季风将海洋上湿润的空气送入 内地,形成降水。 (2) 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 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 之间的经济联系。 (3) 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 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 大的水能。
最冷月低于0°C 暖温带 降水小于800mm 秦 以北: 岭 以南: 最冷月高于0°C 亚热带 降水大于800mm
3. 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 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最冷月低于0°C 暖温带 降水小于800mm 秦 以北: 岭 以南: 最冷月高于0°C 亚热带 降水大于800mm
我 昆仑山 阿尔金山 祁连山 横断山脉 国 高原、盆地为主: 塔里木盆地 主 要 第二阶梯 四川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地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形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分 大兴安岭 布 第三阶梯
第一阶梯
转载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

转载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转载: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00我国地形最大的特征就是:西高东低,分界线基本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祖国地形由西向东分为三个地形阶梯,即:一级:青藏高原面海拔4500--5200米。
二级:蒙古高原面海拔1000--2000米;黄土高原面海拔1000--2000米;云贵高原面海拔1000--2000米。
三级:东部丘陵地海拔500米以下;东部平原海拔50米以下;大陆架海拔0--200米。
大陆架为第四纪以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而淹没了的从前的陆地部分,包括:渤海,黄海全部和东海,南海沿岸200米以内的浅水区大陆坡:大陆架的外缘,是大陆架与海盆的分界,也是花岗岩与玄武岩岩层的分界处海盆一般在海平面400米以下板块:构成地壳的坚硬地块,包括整个岩石圈和上地幔(中间层上部)。
青藏高原形成不到1000万年。
由于印度板块不停地插入青藏高原底部,使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叠合起来!正常地壳厚度一般为35公里,而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达70公里,加厚的青藏高原地壳一直向北伸展到昆仑山,那里地壳还在67公里以上,然后,地壳突然变薄,形成一个突变带,到塔里木盆地只有42公里厚。
在地形上,也就是高达6000米的昆仑山,降为1000米的塔里木盆地,此过渡带经常有七级以上地震发生,表明这个断裂带目前仍在进行断裂活动第三级地行面时代较新,目前不少海岸地方仍不断淤成陆地。
第二级地形面在这里被强烈破坏,多已成丘陵地形,且多已被河谷平原穿插,少数成为山地突起于丘陵之上,如泰山,黄山等。
大陆架浅水区属于第三级,因为15000年前第四纪冰川期时,雨水变成积雪留在大陆,使海水变少,海面降低130米,冰川期过后,气候变暖,大陆的冰川积雪,冻土等融化,大量的水流回海洋,海面回升把大陆低平部分淹没。
从地貌类型计算各类地形面积:上表平地,沙地包括高原及盆地中的平原,高原,只记平地,高原内的山,丘不计,山地和丘陵把盆地和高原上的山丘计入,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已山地为主,其次为平原,第三才是丘陵。
常识判断七十八:“中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七十八:“中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相关常识“中国地形三大阶梯”的有关常识也是公职类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整理出“中国地形三大阶梯”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我国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突出反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逐级下降,地势可划分为中国第一级阶梯、中国第二级阶梯与中国第三级阶梯共三级阶梯。
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使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一、中国地形第一阶梯盆地:柴达木盆地;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二、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有: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
四、中国地形第三阶梯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其中,我国最大的丘陵是东南丘陵。
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刷题巩固【例题】下列地形区中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是()。
A、塔里木盆地B、云贵高原C、柴达木盆地D、黄土高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常识。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它们的北、东缘是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一级阶梯,在我国四大盆地中平均海拔最高,素有“聚宝盆”之称。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这里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
其东部边缘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伏牛山、巫山、雪峰山等,它们的东麓是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主要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故正确答案为C。
中国地形三大阶梯

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形成连片的大平原,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 块山地相对隆起,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了较厚的沉积,局部沉积竟达千米。
华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势平缓倾斜。由山麓向滨海顺序出现洪积倾斜平原、洪积一冲积扇形平原、冲 积平原、冲积一湖积平原、海积一冲积平原、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所塑造 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
东北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北 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 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千米。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1/5。中国首都北京即位于大平原北部。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 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历史时期黄河频繁迁徙,北至天津、 南及苏北的广大平原遍受黄河影响。黄河冲积扇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 在黄河冲积扇前缘与鲁西南山地之间分布。
分界: 第一、二阶梯分界线: 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东海大陆架
补充:
中国第四阶梯:东海大陆架。
6
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领土向中国东海的自然延伸,最宽处位于上海东南方向约600多公里 处(根据国家海洋法公约,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为“外大陆架”)。东海大陆架多数 地方坡度平缓,延伸至冲绳海槽一带,大部分沉积物来自中国。根据国际法 ,中国在 东海大陆架具有排他性主权。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地形知识点复习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地形知识点复习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地理网为您提供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地形知识点复习,希望给您带来启发!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形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形成;第二阶梯包含: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含: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①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高向海洋弯曲,有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大力推进,为我国社会各界地区增添了较为多样的降水;②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③交通:一方面向东奔涌的大河沟通交流了我国东西的交通,便利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矮小山脉沦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非常大障碍。
4、我国的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东西迈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东北西南迈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弧形山系:就是世界最低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低山峰,坐落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6、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低的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四海。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原产面积最广泛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雪峰山:我国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分隔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

雪峰山:我国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分隔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展开全文我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国土面积超过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国土面积如此之大,地形特征也十分复杂,我国拥有所有的五种基本地形,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都有分布,而且面积都很广阔。
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面积很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在地势方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雪峰山:长江以南重要分界线我国的三级阶梯之间,以及许多的地形单元之间都有十分明显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通常是由“山脉”来充当,比如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之间,就存在着一系列分界的山脉,由北至南分别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山脉和雪峰山。
其中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地形单元分别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单元分别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巫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单元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今天我们就来介绍第四列分界山脉“雪峰山”。
雪峰山位置图雪峰山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地处湖南省的中西部地区,广义的雪峰山为大型山脉,属于次级山脉,是指起于绥宁县巫水之北,往南达益阳县的巨型高地,山脉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总长度约为350千米,宽度约为80至120千米左右,在古代时称为“梅山”,后来到了民国时期,由于雪峰山主峰山顶常年多有积雪,所以改名为“雪峰山”,雪峰山脉还包括旁支和余脉,包括大南山、金龙山、天龙山等山脉。
雪峰山狭义的雪峰山规模就要小的多,主要是指雪峰山脉主山,我们这里主要是指广义的雪峰山。
雪峰山的平均海拔约为1000至1500米,属于海拔较低的“中山”,最高峰为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地怀化洪江市境内的“苏宝顶”,海拔约为1934米,苏宝顶也是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岭之一。
雪峰山的第二高峰为位于湖南省隆回县西北部的“白马山”,海拔约为1781米,被称为“湘中第一峰”。
在地质历史上,雪峰山属于我国“原始江南古陆”的西南部,呈现一个向西北方向突出的弧形构造。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之中国地貌

2019国考行测常识:中国地貌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于10月份开始报考,备考正当时,河北华图为您提供2019国考历年真题、备考资料、国考课程等内容。
今天我们来复习国考常识高频考点中的中国地貌。
中国地貌的基本轮廓是地势西高东低,存在三级巨大的阶梯,这三级阶梯大体上与我国岩溶类型的分区,有着相当的对应关系。
第一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其范围在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岷山、邛崃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大体与我国高山岩溶区相当。
第二阶梯:青藏高原的外缘以北和以东,直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地势急剧下降到2000~1000米,由一系列相间分布的高原、盆地及山地组成。
这一地区的南部为气候湿热的云贵高原,大体相当于我国岩溶最发育的南方湿热岩溶区;北方及西北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主,基本属于干旱岩溶区和半干旱岩溶区。
第三阶梯: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及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一直到海边,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200米以下的平原区,从北向南展布有起伏不大的东北平原、辽阔的华北平原、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南部的辽南地区、华北平原及苏北、淮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相当于我国北方的温带湿润岩溶区。
中国北方,正处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中部地位,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为界,以西为山区及黄土高原地区;以东为平原地区,局部有低山及丘陵地带。
西部山区主要有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及嵩山等山脉,北部边缘为燕山及阴山地区,南部边缘为秦岭及大别山地区。
几种常考的地貌形态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由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形成的。
湖南张家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四川九寨沟、贵州黄果树瀑布、广西桂林山水。
丹霞地貌福建武夷山、广东仁化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甘肃张掖、贵州赤水、湖南峎山,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2010年,“中国丹霞”入选世界自然遗产雅丹地貌典型的风蚀地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魔鬼城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与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初中地理知识

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与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知识点的认识】三级阶梯概况【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与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可看出,我国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甲为三阶梯中的第一级阶梯.甲、乙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2)36°N 自西向东穿过的地形区,甲是青藏高原、乙是黄土高原、丙是华北平原.(3)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气候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东部的湿润气流可深入内陆,从而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任选一点回答即可)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所以,分布于我国地形第一、二阶梯上的最主要两种地形均为高原、盆地.我国地势有利于东部的湿润气流可深入内陆,从而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解答:读图分析可知:(1)从图可看出,我国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甲为三阶梯中的第一级阶梯.甲、乙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2)36°N 自西向东穿过的地形区,甲是青藏高原、乙是黄土高原、丙是华北平原.(3)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气候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东部的湿润气流可深入内陆,从而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故答案为:(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级;祁连;(2)青藏;黄土;华北;(3)有利于东部的湿润气流可深入内陆,从而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地势、阶梯分界线及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解题思路点拔】熟记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与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牢记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我国的三级阶梯地貌格局是何时形成的?主要受什么因素控制?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主要分为三级阶梯(图1):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区,海拔达4000-5000m,主要为帕米尔-青藏高原;
第二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的以西地区,海拔达1000-2000m,主要是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也在其中;
第三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的以东地区,海拔达500m以下,主要是我国东部的低山丘陵及平原区(朱膺,1989)。
图1 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
根据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全秋琦,1996)可知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显著下降是造成我国现在地势西高东低的根本原因。
具体分析是由于第四纪时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导致青藏高原剧烈隆升,
并带动周缘山系的回春,形成中国西部高原、山系和盆地相间的地势。
太平洋板块向西继续俯冲,导致中国东部拉张断陷再次出现,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沉积盆地、断块山脉和长白山等近期火山喷发。
青藏高原的隆升在三级阶梯地形的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
其定型之时也许就是三级阶梯地貌格局形成之时。
吴珍汉等人通过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吴珍汉,吴中海等人,2007)。
然而根据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晚新生代沉积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推算,上新世中晚期(3~4MaBP)除少数山系外的广大青藏地区处于准平原(主夷平面)状态,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下。
上新世晚期(316~2148MaBP)高原内部的断陷盆地和周边低地(喜马拉雅山的Karewa盆地、西昆仑山北麓、临夏盆地等)开始堆积磨拉石型粗粒沉积,它们是青藏高原最近一期强烈隆升的记录,最近300多万年来高原隆升了近3500m。
这一结论与地球物理、大陆构造、熔岩地质年龄和侵入体剥蚀速率等研究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李炳元,潘保田,2002)。
然而从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末期(0115MaBP)( 晚第四纪)至今青藏高原依然在强烈抬升中,不能确定中国三级阶梯格局的具体形成时间。
在蒋复初的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中是这样介绍三级阶梯的形成过程的:
“我国大陆的阶梯地貌格局是晚期喜马拉雅运动奠定的,后经阶段性新构造运动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发生于1.4一1.2MaB.P.的构造运动,青藏高原整体强烈隆升;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一线,东、西两侧地块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长江三峡、黄河三门峡先后切穿,长江、黄河贯通形成统一的大河;水系发生重大调整,一度广泛分布的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古湖泊消亡,凡此种种都是与这次构造运动同步发生的重大地质、地貌事件。
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势实现了由西低东高向西高东低的重大转变。
“自大约 1.2MaB.P.以来的阶段性新构造运动,使三个地貌阶块的阶梯状差异性升降加速进行,西部第一阶块大幅度整体隆升,中部第二阶块整体上升,东部包括大陆架在内的第三阶块继续整体沉降;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和黄河等大河在上升阶块部位发育多级基座阶地,在沉降阶块部位发育加积平原,在阶块边界带上形成深切峡谷;同时,在各个阶块内部发生次级差异性升降变位,发源于第二阶块或第三阶块的大小河流亦相继出现。
这一地貌过程导致中国大陆的阶梯地貌特征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今日的构造地貌格局及与之相适应的水系展布型式。
”(蒋复初,1993)
然而无论青藏高原的定型时间如何,其隆升带来了我国地势总体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加剧了这种阶梯高度的差异,从而形成了现在三级阶梯式的地貌。
总结:由此可知三级阶梯的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可能是1.4~1.2MaB.P.的时候,主要是受到的因素为内营力,即主要受到构造运动的控制。
参考文献:
李炳元,潘保田,2002,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研究,第21卷第1期,62-67页。
蒋复初,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1993。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第13卷第3期。
刘本培,全秋琦,1996(2012重印),地史学教程,246-249页。
北京:地质出版社。
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等,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地质学报,第81卷第5期,577页。
朱膺,1989,试析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5页。